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翰林图画院二三事 > 第32章 第三十二章:彭蠡湖边忆童年

寒露: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侯菊有黄华

被追杀的事,王宗尧和知命三缄其口,其余人第二天听说了此事也都当是舒州城的一次偶然事件;而对方没有干掉王宗尧,反而还赔了一个重量级俘虏;已然打草惊蛇,暂时应该不会有大动作,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从那天以后,大家都以为赵宣和赵知命会结仇,没想到赵宣自此以后十分听赵知命的话。

寒露时节,树栖鸦,湿桂花,寒露百草枯。一行人大队伍终于来到了长江边。烟波浩渺,江上往来船只几许。乘船过江,看薄雾里那山水如画,远山只一抹颜色揉在天光里,那似有若无的朦胧美、不设不施的天然美。令人遐想。

知命从来没有想过每一个节气也有属于自己的味道,而寒露的味道就是萧瑟清冷,鼻子里冷气直往上窜的感觉。行在江边,鼻子凉凉的,手也忍不住想揣在一起,没有现代服饰的大兜子,只能左右互相插进袖子保暖。她将手伸出帘子外,感受那凉意袭来。

王宗尧策马过来:“怎么了?”

“没什么,觉得有点冷,咱们这是到哪儿了?”

“现在在长江边,明日过了长江不日就到江州九江。咱们的目的地叫星子,名字很美对不对?就在彭蠡湖附近。很快了,再坚持坚持。”

过段时间,霜降之后,该穿羽绒服了,这个朝代哪都好,就是御寒方式太单薄了。像她这样的绮罗人物尚且如此,那些贫寒百姓如何越冬呢?知命忍不住想着今年冬天恐怕要痛经,一边胡思乱想一边回头瞄着希孟和夫子两人。希孟刚才找了个话头,试探夫子想法。

好消息是大后天就能看到庐山,坏消息是只能远远的看。本来计划今天过了江,快点赶路的话,后天进山,现在看恐怕是去不成了。夫子说现在这个季节进山得冻死,来的不是时候。看这快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架势,确实是冻死人的节奏了。

如果不冷,可以在彭蠡湖边画画秋景寒林,但这次主线任务是赶紧将那石鼓带回去,这登顶饱览群山美景的小小遗憾就留在下次再来吧!

两天后,抵达星子县。夫子和王宗尧、师兄们去交接陈仓石鼓的诸多事宜,知命对大石头、书法也不是很感兴趣,就留在驿馆休息。剩下的就是衙门那边着手安排人、车、马等护送北上的工作了。这中间队伍合该好好放松休憩一番了。

今日无事,师兄弟们约好了,抓紧时间湖边写生。远看那深秋的彭蠡湖和庐山别有一番韵致,今天知命只想赏个风景当个废人,看别人画画。

在后世,人们觉得画画是一件赏心悦目、培养情操的事情,来了之后才知道有时候画画也可以像上了马达一样。彭蠡湖岸边,水浪卷着泡沫拍打着河岸,希孟和郝七拿着柳炭条还在勾勒着画本,两个人就像冰雕的塑像一样,谁都不肯先解冻。郝七人高马大,再看看希孟在他旁边就像个大号的豆芽菜。郝七常年练武,身体倍棒,画的兴奋时,还会像王宗尧一样从衣服缝隙里散发热气,那热气散开的时候,衣服表层还能凝结成一层细密的小水珠。和郝七师兄混的越发熟了,知命用食指轻轻抹掉那水珠,衣服上就会留下一层深色的痕迹,知命觉得好玩极了,画了个大大的卡通太阳在郝七的后背上。王宗尧走过来,一只胳膊举着:“我这里也有。”知命转眼过来,兴奋道:“真的呀!你也有。”用指头快速的画了个简笔画小王八,开心的走了。

日头很快落下失去金黄的光环,也裹挟走了秋天最后的温热,知命终于也耐心不住了,暮秋初冬的夜市听说有很多好吃的,一行人疾行快步往城里走回去。知命和希孟一行人走回来,路上却突然下起雨来,初冬的雨不得了,一场秋雨一场寒。众人都没有带伞,看希孟那画,分明就是《千里江山图》的构图草稿已经有了初步的模样,创作的火花迸发于草创阶段,如果草图没了,那《千里江山图》也可能就此消失,万不能毁在这个时候。知命想到这里,让郝七、希孟把画稿从淋的半湿的袋子里拿出来,分成几份卷好,让大家帮忙放进各自内衣里面就急匆匆的往回赶路。正在焦急时候,前方出现了救兵。原来,赵宣听说知命几个去外面画画,早早的就在酒楼提前订了一桌美食,等着知命他们回来一起用,结果人没等到,就见下了雨。星子县太小,下雨了很多店铺都关门了,小胖子带着内侍没买到蓑衣,勉强买了几把雨伞前去接大家。看到雨里的知命怀中鼓鼓囊囊的,就让知命把画交给他来送回去,知命看自己浑身几乎湿透了,就将怀中的画移交给赵宣。雨天路滑,小胖子着急往前跑,不出意外的话,果然发生了意外。路太滑了,小胖子摔倒了。令知命感动的是,小胖子即使是摔倒了也紧紧搂住那些画,保护画。知命鼻子酸酸的将胖子扶起来,胖子体重大,王宗尧过来帮忙才将他立稳。

“知命,你看,这画一点也没脏。你快夸夸我!”

“行了,赶紧回去吧!夫子他们还等着呢!”知命嘴硬道。

“哦!”小胖子抱着那画往前走,后面跟着那个撅屁股的跟屁虫内侍。

“感动了?后悔前几天踹他踹的有点狠了?”待小胖子走远,王宗尧过来揶揄道。

知命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揪住王宗尧耳朵:“你皮痒啊?”

王宗尧顺势掐了她的腰一把,知命痒痒,腰歪过去一躲,顿时松了手。王宗尧欢快的打了口哨往前小跑过去,顺便帮小胖子拿了几样东西。看着眼前的景象,知命突然跳回穿越者身份,历史书也好,身临其境的生活在这时代也好,所有的细节都如走马灯一样的场景排序略过:邓椿眼睛不好,近视的厉害,可还是每日诵读;易元吉往玉津园跑的勤,每晚都用功画稿“废画三千”不止;吴炳已经是个中高手,还是坚持悬腕练线,笔耕不辍;崔白花鸟、山水、人物无一不精,他和易元吉仍旧每日搭班子互相较劲的比赛;超师和能仁甫在病中还坚持课业,从无间断;赵昌夫子摔伤了也没耽误画画,就连示范课也都亲自上阵,不假人手……现在就连拖油瓶赵宣也都能做到这般地步。

沉重的感动!她和这群老祖宗,绘画上的一座座高山之间的巨大差距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

一路跌跌撞撞,众人终于回了驿站。沐浴后,喝过了秾芳准备好的柴胡汤,和大家坐在一起吃晚饭。这一天几乎没怎么吃饭,都饥肠辘辘了,赵宣让人将那冬月夜市里很多美食送索唤过来: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猪脏之类,大口吃肉大碗吃酒,把身子烘得暖洋洋的。

席间,知命主动提出来,赵宣为了保护那画,也摔倒了也不喊疼,还大大的表扬了一番:“不错,小胖子,你进步了。”

夫子“噗”一声呛到水。

“夫子,你没事吧?”

“没事。”夫子咳嗽了几声,喝了点水,顺顺气。

伴随着夫子的咳嗽,赵宣可能是害羞,脸红了一些。

“小胖,你不知道,你今天下午让我对你刮目相看,看来你父母平时对你教导有方。”知命拍了拍赵宣小肉胳膊,欣慰道。

“噗”,夫子又呛到了。

“夫子您怎么啦?”

“没事,没事。”这次夫子说不出话来,童子站过来,一个劲的给夫子拍后背。

夫子站起来,边咳嗽边出去,挥手示意大家接着吃饭。

“赵宣,赵知命对你那么凶,你怎么还对她毕恭毕敬的?”有人开始搓火。

“我要是你,我就揍回去。”众人看热闹不怕乱子大,你一言我一语的拱火。

“对啊!你说为什么?”知命坐在一旁,淡淡的附和。

“因为知命每天都给我讲好听的故事。”

“噗!”众人一起喷饭。

故事好听就能让你对她毕恭毕敬?是有多好听的故事?

赵宣于是开了个头解释道,赵知命也就是嘴上毒了一点,人还是不错的。自己路上吃不好睡不好,知命专门给他写了个话本子,里面记载了很多七七八八的故事,自己每晚看完也就困了。

知命表面上欣慰的点点头,“记得以后背地里也这么说哈!我的名声就靠你了。”心底里笑疯了,学渣体质的赵宣看困了很正常,这要是喜欢话本子的侯宗古在,这个估计通宵都看不够。

夫子说明日再修整一日,就要返程出发了,明天大家可自行安排时间。临睡前,师兄弟几个约好了去郊外看看风景。连日疲劳,这一夜众人睡得都不错。次日清早,大家简单用过早饭,相约一起穿着蓑衣斗笠就出发了。清晨的星子县,满满都是晨霭雾瘴缭绕于乡间小路中,能见度不高,如同误入幽秘之境。古人喜欢在画里留白,用来表现这些自然现象。也充分给了观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余地。艺术果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往来其间,看到田野农畦里几个歪歪斜斜的农夫们似乎是宿醉踏歌而归,抬手顿足之间扬声高歌、旁若无人的状态,真令人羡慕。那闲适、自得其乐的样子,让知命有种感叹在这远离天子的犄角旮旯里,还有这样平淡安稳的人生。只是这丰年乐业的景象,再过几年不知道在金人的铁蹄之下,会成什么样子?

农夫们的歌声由远及近传来,那中年男声歌谣听起来中气十足,音色饱满,歌声回荡山间,却不见其人,只有蒙蒙的晨雾笼罩的山色与潺潺流水声在旁映衬。那歌似谶言似偈语、时远时近: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

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

日夜如穿梭,光阴似射箭。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少年时,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三寸气断后,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信,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人面;

儿女哭蹄蹄,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粗扯淡。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知命停下脚步,擦擦鬓间汗水,喃喃道。

这首诗原本出自马远的《踏歌图》上的题诗。马远——南宋画家,因为南宋偏安一隅,出于对旧山河家国梦的怀念,喜欢画残山剩水,山水再不复北宋时期的壮阔雄伟,同时期还有一位夏圭,也喜欢画边边角角的景致,二人被后世合称“马一角夏半边”。眼前这场景似乎就是马远画里面的场景。

“腹有诗书气自华啊!知命。”郝七师兄打趣道。知命有点讪讪的,不自觉的刚才又开始卖弄,这会儿想着找补一下。

“我会的可多着呢!来!你看前面那山怎么样?听我来作诗。”

“远看那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那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众人都笑。

“你们笑点这么低吗?这就乐成这样了?那我再来一首。”

“彭蠡湖,可真大,彭蠡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一戳一蹦跶。”

“还要再来吗?”

“再来!再来!”众人起哄。

“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

“还有吗?”

“看见地上一条缝,灌上凉水就上冻。如果不是冻化了,谁知这里有条缝。”

“你哪来这么多歪歌斜曲?”

“别打断他,还有吗?”

山里冷,这时候天上竟然飘落起了零落的初雪。雪不大,落在手掌心里,倏忽一下子就不见了。

“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

众人又笑。“你给赵宣的话本子里面也都是这些东西吗?”

希孟本来也哈哈哈的跟着众人一起被逗笑,突然顿了顿,停住了脚步。

知命问他,“你怎么了?”

“没什么,我好像找到了一些丢失的东西。”

两人有了默契,同时放缓了脚步,走在队伍最后面。

“我只是想起来,小时候父亲也经常做打油诗,哄我和母亲开心,我的童年是快乐的。父亲母亲的呵护疼爱,从来未曾远离,那些美好的记忆,也一直伴随着我,没有想起来而已,这些回忆不是不存在,只是我之前一直困在后面的记忆里,不肯出来。”希孟眼中似乎有泪,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开心的往前走。

颠沛流离的童年,寄人篱下的卖酒童,故事里的主角一定要有起伏曲折的经历,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开启波澜壮阔的人生。知命目睹他轻快些许的背影,有所感慨。

~~~~~~~~~~~~~~~~~~~~~~~~~~~~~~~~~~~~~~~~~~~~~~~~~~~~~~~~~~~~~~~~~~~~~~~~~~~~

这边州府衙门几位配合工作,不但吃喝拉撒一应俱全的准备,还加派了很多人一起过来护送。临行前,夫子带大家一起看了陈仓石鼓的样子,并教给大家辨别真伪的方法、鉴赏书法之风流等等,知命伸手摸了摸那冰凉的大石头,感叹直接上手摸文物的体验感真是爽爆了。

回程归心似箭,好像脚程也快了很多。不肖几日,已经到了庐州,再往前就是寿州,他们来时观看斗台的地方。日暮前要赶到庐州驿站,天黑不好行事。路途中休息在城外五里单堠。里堠是宋代常见的道路标记,通常都在郊外。这也意味着城市不远了,知命卷起手指做成望远镜,果然远远的能看到那高高的城墙了,马匹运那笨重的石头,实在走不动了,匠人和侍卫们一起给马卸了车,换了备用马匹套车。众人下来休息小憩一番。吴炳看到一处奇奇怪怪的场景,指给知命看,二人好奇一起走过去。

这是大宋不入瓦舍构栏的“路岐人”演出提线傀儡戏的场面,又称骷髅幻戏。

一个大骷髅提线操控一个小的骷髅人偶,这个时代的傀儡戏艺人有两把刷子哦!那大骷髅看着分明是人扮演的,可知命看了半天都找不到这装扮的破绽,似乎真的是一个形销骨立的大骷髅在演戏。大骷髅身边还有傀儡戏担子,上放有草席、雨伞及衣被等行李,旁边站着一位抱着小儿正在喂奶的妇人,知命想着这可能是携妻带子走街串巷表演吧!那骷髅般的傀儡没有半点儿皮和肉,却有着一担苦与愁。

那骷髅戏还有戏文,细细听来,不觉潸然泪下:

昨日大荒漫步去,目睹九界骷髅场。

今日不知明日事,六道细想尽瞎忙。

纸做舟船难过海,竹篮打水一场空。

水满池塘今霄雨,花落亭前昨夜风。

南柯一梦属黄梁,堪叹浮生不久长。

有生有死皆有命,无贫无富亦无常。

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死,就是离开了啊!

在现代人视角里,在每一宇宙层次中,当有生命开始往下走的时候在所有未动的生命看来他就是死了,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人离世了,其实他的生命并没有消失,他只是离开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空间而去了另外的空间,这种离去就是死亡。知命眼角湿湿的,想着自己现在这般模样,是不是庄柯早就死了?

知 命不由自主的用手指伸向那个大骷髅,就在和那大骷髅两个食指相交的瞬间,突然一阵耳鸣,如同电台遇到干扰信号沙沙的杂音出现,眩晕之后,一个声音响起:“庄柯,你在此处还自在吗?”知命怔怔的在原地,陷入那个魔音中,王宗尧发现不对劲,几步走过来,使劲的摇了摇知命双臂:“知命,醒醒。”

知命忽地一下子回过神,大白天的,居然魇到了。

“快走吧!这东西对你来说不祥。离得远一些吧!”王宗尧给了祁远眼神,祁远扔了几块碎银子,拉着吴炳也一起走了。知命转过头去看原地那大骷髅,奇怪的是,那骷髅无皮无肉,看起来似乎像是在~~笑?知命赶紧回过头更害怕了,没有笑肌、咬肌、口轮匝肌、颞肌,它是怎么做的到?好恐怖!还有,这个场景似乎和她穿越前镜子里最后一幕颇为相似,二者有什么联系?她紧紧攥着王宗尧的袖子都快给纽成麻花了。王宗尧看她隐隐有汗下来,知道她是真的害怕了,也不打趣她了,握住她的手腕,轻轻安抚她。

回去以后,知命第一时间找到超师和能仁甫,问起来这件事。二人给了她非常符合传统唯心主义观念的解释。在宋代傀儡戏中也有很多怪异的形象,骷髅就是其中一种,骷髅人是傀儡,大傀儡牵动小傀儡,小傀儡引诱孩子,这个场景展现的是人的三魂六魄中,有一魂留在人间成了鬼即是大骷髅;又有一魂入地实现了轮回,成为在地上爬行的小孩子,另外一魂上了天,因此死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这是人、生与死、轮回、幻像等玄而又玄的概念。

道理谁都懂,无非就是人死之后只留一具白骨,金银财宝、荣华富贵都是身外物,人生在世,看到恐惧、战胜恐惧,才是应对生死无常的办法。

人生来就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生死寂灭,不由自己掌控,被命运捉弄的境地。自己穿越过来缘起于骷髅幻戏古镜,那在原本的世界里,自己是不是消失或者死亡或者永远陷入沉睡?骷髅幻戏,生死轮回是不是代表她永远也回不去了?

想到这里,知命悲从中来,尽管已经适应了做赵知命,但是她仍旧渴望回去。渴望回到本来属于她自己的时空维度。

公干结束,任务圆满。官家亲自召见了夫子等人叙话,得知了他们路遇民间斗台、骷髅幻戏等奇闻妙事,觉得有趣极了,直叹自己无缘见一见那民间乐事和彭蠡湖美景。谈事完毕又论功行赏一番才作罢。

徽宗高兴之下,奇思妙想又多了起来。宫人来宣旨,让把上面的文字用黄金浇铸在里面,然后收藏。夫子沉默了几秒,嗑头接旨。众人大为不解,只有知命知道,比起乾隆皇帝乱盖私印,把假画当真迹供起来的那些骚操作,徽宗皇帝真的算是好的了。夫子长叹:世间所有终将化为尘土,照办遵旨。

一堆人平平安安去,平平安安的回,是最大的幸事。回来总觉得自己劫后余生,加上这次外出补贴颇厚,兜里有钱心里不慌的知命决定,再请大家喝酒,庆祝公干成功,同时介绍新人萧照给大家认识。和萧照第一次照面,感觉他相当自来熟。后面回程路上慢慢混熟了才发现,这人其实就是浪荡江湖久了,跟谁都不见外而已。

李唐年纪大了,这种夜生活对他来说就是消耗,自是不愿参与,所以这次几乎还是原班阵容:王希孟、吴炳、郝七、赵知命、邓椿、何荃、崔悫,还有对他们望眼欲穿的崔白、易元吉、超师、能仁甫等人。最让人诧异的是,赵宣也来了,还带着那个像影子一样的窝囊小内侍一起来。

人多热闹,赵宣第一次参加画院酒局,看什么都新鲜。

吴炳有些许感慨:“想当初,我们第一次喝酒的情景你们还记得吗?仿佛历历在目。转眼都快过去一年了。”

“可不是!你要说吃了什么?喝了什么?我还真没印象,我就记得当时还闹鬼来着?你说这皇家内院,紫气冲天,怎么还会有鬼魂出没?”崔白抛了一个豆子进嘴里,咕咕哝哝的说。

“哥哥,你在胡说些什么啊?”崔悫不解。

“我没胡说,不信你问问他们,有或没有?”

“因为是人扮演的呗!”赵宣一直没吱声,这个时候突然张口解密第一次闹鬼事件。本来众人喝的有点微醺了,结果被这句话激的一机灵,清醒了几分。

“那次,我纯粹就是觉得勾处士烦人,找了会点杂耍和功夫的人戏弄他。当然,我想了解大家,也顺便问了大家一点情况,没想到吓到了你们,还闹了笑话。我没有恶意,不然今天不会说出来。我看你们相处的这般融洽,我也想加入你们。”

“那个头怎么弄的?”易元吉脑回路根本没在赵宣戏弄大家这个环节。

“你来解释。”小胖子指了指那个小窝囊——他的侍从。

小窝囊听话的一一解释来。

“简单啊!天黑,头上罩一个黑色罩子不就行了。黑夜里看着就像没有了脑袋一样。”

“那鬼看着飘起来的,跟真的一样。”

“那个也简单,找个戏子,走的云步和鬼步。”

“最重要的是提前把侍卫都打发走,不能让他们坏事。”

“怪不得呢!”众人恍然大悟。

联想到外出运回陈仓石鼓那次,路途中秾芳好意给了赵宣药丸,他给扔了,应该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下的自我保护,或者是其人身份尊贵。这小胖子到底是什么来路?能把侍卫打发走,还能在宫里神不知鬼不觉的把勾处士吓得半死,顺便还捉弄了大家伙。

保荐的人很多,好多人都是带着buff来的,所以小胖子晚上的这番解释,第二天众人也没太在意,不在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看着柔弱里带着窝囊的小胖子为了保持人设,故意把自己说的很厉害,也不是没有可能。

出差一个多月回来,听翠萼说起一桩算是好事,吴炳的大荷花买的十分畅销,他一共带来样子差不多的作品二十多张全部脱销了之后,代卖的老板还央求再弄来一些过去,最好是批量复制,价钱还可以再谈。唯一的坏处是这流于民间的畅销品无法署名给他,只能默默地拿钱回来。吴炳也够意思,分了三成利给知命。知命数着那钱,感叹怪不得这《出水芙蓉》后世争论不休也无法断定是谁的作品。

吴炳后面几天依言想再复制,知命劝他可以搞饥饿营销,同样的画绝对不画两次,不然卖不上价钱。吴炳觉得有道理,开始了小品创作之路。这是这样也还是太慢了。知命想到一个好办法,绢本改成纸本,然后画在夹宣上。夹宣纸看着薄,其实有2到3层,画完之后装裱之前再让师傅再将这几层宣纸揭下来,就可以同时得到2—3张一模一样的画。行内叫:夹宣揭层。据说现代有人曾经将齐白石的画作这样揭过,拿去拍卖。这样投机取巧看似聪明走捷径,但问题也很明显:画作慢慢被揭成两层后,很明显能看出揭开第二层的不同之处——浓墨处较清晰,其余部位线条比较虚,且落款的印章也比较模糊。但吴炳只求财,不求名。能卖上价钱就好,大不了缺色少色部分再补补色,快过一张一张老实的画;而能买的老百姓多半也看不出具体细节。知命私底下又去找了图画院里裱画工匠老杜,老杜家里贫苦,因手艺好进了图画院谋生,也缺钱着呢!有了多余的来钱道,当然乐意,当下就拍板,只是这活计不能在图画院里做,需得休沐日带回家去。

又过了几天,圣上又派人来宣旨,经韦渊推荐,李唐原本为御画院艺学,现授成忠郎,任画院待诏,赐金带。

奇怪!不是赏过了吗?且但凡这种事后赏赐大多沾亲带故有点关系,那李唐怎么会和韦家扯上关系?知命快速的回忆了一下自己的中国美术史知识,好像没有什么李唐是皇亲国戚的记载啊!韦家是官家的岳丈亲眷,正经的皇亲国戚,平时也没听人说李唐夫子和他们有什么交情啊?知命又不解。算了,谁知道呢?与自己无关的事还是少打听。

希孟此行见缝插针的画了很多写生稿,这天约了知命一起研究稿子,二人将此行画得那厚厚的一摞稿子摊开,然后组合画面,希孟准备搞二次创作,来一张大的,现在已经有了构图的大体想法,知命自己也将《千里江山图》的构图回忆了一遍,又跟希孟语言沟通了一番,希孟当下就开始勾勾画画的,又将那铺了一地的草稿撕成若干图片,打乱次序重新组合画面,知命悄悄退出门外,没有再打扰他,画面大体意思到了,缺少很多俯视角度的山峦,只能等后续造化了,目前看最大的问题是设色不行。她只能再去找找王宗尧,厚脸皮要点颜料,毕竟他有钱还大方。自己的小金库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用。

后面好几天,知命都没有去找王希孟,也不让别人去不打扰他专心创作,接下来要给姑娘们置办置办冬装,翠萼说从跟了姑娘就再没长过冻疮。

“我也是。”秾芳说。

知命不好意思在希孟文思泉涌,灵感大发的时候去打扰他,连着几天都没主动去找他。只是今天的课堂上,杨世贤和丁阳那几个人突然就夹枪带棒的呛了王希孟几句。翠萼越来越像个“包打听”,她外出八卦了一圈知道了大概的原委:希孟的稿子还是被官家“查课”时候看到了,并且大加赞赏,夸他如何如何棒棒哒,没想到却引来了旁人的艳羡和不甘。

大约十天后的一大早,翰林图画院门口聚集了不少宫女、内侍黄门,还有些凑热闹的匠人们,居然挤得水泄不通。原来,有人在墙上贴了一份名单,大家都挤破脑袋想看看到底写了什么。这是一份画师排行榜,列举了大宋开国至今的上百位著名画家。这么说来,只要能进这名单,就算是很了不得的人物。可气的是,这份名单把这上百人分成了九个等级,其中按山水、人物、花鸟三科分类,排在山水第一等的只有三个人,分别是郭熙、范宽、李成;排在人物第一等的也只有三人:武宗元、张择端、李公麟;排在花鸟第一等的只有一人,赫然写着:赵佶。

哎我擦!人群中的知命看见这两个字,眼皮不由自主的跳了跳:“制榜和贴榜的这人谁啊?疯了吧?别的科也就算了,北宋花鸟人才辈出,应物象形、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这个排名明显是马屁榜,前不见工整富丽代言人黄筌,后不见‘写生第一人’的赵昌,一个赵佶一骑绝尘,这个榜估计不到1个时辰就会宣传出去,敢把皇帝名字这么大剌剌的写出来,也不知道这马屁拍到宋徽宗那里响不响?”

排在第二等的,眼下画院里年轻一辈里就只有王希孟和崔白、杨士贤三人,赵知命花鸟一科也算攻的不错,自从自动半放弃山水科,改攻花鸟以后,明里暗里被官家表扬N次,居然不在名单里。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画画也通这个道理,大家评判标准不好统一,所以也不大好排名次。现在看到这样一份名单,排名靠前的倒也罢了,靠后的难免怒火中烧。

这份名单虽然贴在翰林图画院门前,但并不是官方文件,纯粹是个人行为。第一等且不说还活着的有几位,基本也都实至名归,毕竟在北宋画画好的人大有人在,文曲星如流星雨过境。大家一琢磨,干这事的人肯定是排在“第二等”的三个人之一。而在这三个人里,以王希孟和崔白的性格,绝不可能干出这样的事。

王希孟虽然偏执、洁癖(仅限精神层面和绘画方面),但很在乎自己的名声,虽然是官家钦点的画学神童,未来的天子门生,但一向与人为善,和画院里众人还有上届的师兄们关系都很融洽;最重要的他也不屑于与人较量。负责编史、和画谱的夫子们偶尔还请教邓椿和王希孟,他在大宋的艺术繁荣方面功不可没,根本不需要画蛇添足。

崔白本人,也是大家公认的两位超级天才之一,崔白现在已经到了画画不打稿子,直接作画的地步,也就是说,排除法几乎可以直接认定,这事就是杨士贤嫌疑最大了。

很快有人去了图画院,直接问他,而他自己也承认了。

有个成语叫“才高八斗”,很贴切地表现了读书人的狂妄。说这话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他说天下才气共有十斗,其中曹植独占八斗,天下人共占一斗,还有一斗,是他自己的。如此狂妄的家伙,历史上也不少,但这样明目张胆的干出“人分九等”的事,这可是几乎得罪了天下所有画师的举动。而这个举动的出发点,仅仅是因为王希孟风头过盛而已。

乖乖!从来没见过如此嚣张善妒之人!

不过,这件事很快没有了后续,因为知命让赤霄偷偷趁人不注意,将那榜撕掉,榜文几乎没等捂热乎就突然没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而希孟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也许是年龄小,希孟还沉浸在外出找回了彭蠡湖边上的记忆的快乐中,知命很为他开心,在她看来,作为画家,豁达的心胸是山水创作的必要前提。

王希孟回来之后人开朗了不少,从前拧巴的那个劲儿清减了许多。只是后面几天突然就又有点闷闷的,知命知道希孟不愿意讲,也就没问。倒是后面知命知道王希孟这个画疯子,一旦投入创作就考虑不了那么周全,知命怕希孟有顾虑和挂念,偷偷带了两个侍女去给小姨他们送炭火和木柴时候听碧苔讲起一二。希孟出公差回去之后,曾来见过小姨,原来小姨院子里那神秘的草庐里面,供的正是希孟过世的父母,希孟跪在父母灵前,小姨跟他说了详细的身世来龙去脉。当年那桩案子的确是赵佶批示的,主犯一家被斩首的斩首,流放的流放,充军的充军,而王父因在主犯家中参与过几次诗会,气氛到了也写过一些看起来有嫌疑的诗就被一同连累进来,可怜不知情的王家人几乎被连窝端。几年之后一个大臣查到另外一桩案子,顺藤摸瓜发现希孟家的这件案子当年被自己的死对头杨戬错判了,于是极力上奏疏提请重申案件,才有了后面的昭雪。希孟家当年家底殷实,抄了这样的大户,上可以表忠心财产充国库,下可以借抄家中饱私囊,有利无害。经这位大臣曲折周旋极力翻案,皇帝才知道实情。王家迎来了平反昭雪的这一天,可是又有什么用?可惜早就已经物是人非,还好当时只有几岁大的希孟被宇宁师傅拼死救下带出来死里逃生,后面再折回去救弥勒已经来不及,弥勒不知所踪消失于茫茫人海。这段时间希孟打开尘封已久丢失的那段不痛快的回忆,多少有点想不开,白天给自己闷在文书库角落里不肯见人。当初他离开文书库的时候,有一把备用钥匙忘记还,如今临近天宁节庆,大家都忙到飞起,文书库几乎没人,也就成了希孟独自舔舐伤口的疗愈间,他躲在这里消化自己愁云惨淡的过往。

知命惆怅的想:她的童年回忆是姥姥的蒲扇、海边潮湿的咸腥的温柔海风、还有躺在藤椅上吃着甜瓜看天上白云朵朵;而希孟童年是抄家、逃命、孤儿、流浪,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也不知道这孩子什么时候能从阴霾里走出来?果然历史上欲成大器者必先有一段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而后再踔厉奋发,励精图治。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哼!天下几人能做到?

罗永浩说:“有些事情需要放下,不是因为你不在乎,而是你不再能够承受。”

按住葫芦起了瓢,王希孟这边没有什么动静,倒是崔白不让人省心,御画殿胡院长白日里观览画师之作,而崔白自视甚高认为有些课程不必要太长,气的胡院长把官家搬了出来:“所有课程均为官家亲自定,品学兼优者方可留下。图画院任职圣投官阶,次者外遣杂务,唯有潜心治学,方不负圣心。”崔白目无尊上,言语无状,被罚洒扫图画院5日。

“活该!谁让你这么狂?前面杨世贤都没事,你倒好,装什么大尾巴狼?”

知命嘴嫌体直,每天时不时过去帮崔白打扫卫生,崔白满不在乎的露出标志性大板牙嘿嘿笑着。很满意自己的人缘,易元吉、吴炳、邓椿、超师等人都来帮忙。只是邓椿后来被大家集体赶走,这个大近视眼纯粹来帮倒忙的,他来干活成本太高了。前脚自己左脚绊右脚摔倒顺便把一桶脏水倒在刚扫干净的地面上,那水晶眼镜立刻就碎掉了;后面又摔在院里散养的孔雀身上,险些没把孔雀压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