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馆陶 > 第8章 第 8 章

馆陶 第8章 第 8 章

作者:渲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28 00:38:44 来源:文学城

周勃最终平安出狱。

此后我再也没有听说过他的消息。曾叱咤风云的人物,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弭在了时光之中。

昌平也重新回到了绛邑,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再未相见。

而我,我一直停留在长安,固执的不肯回到属于我的地方去——不,不对,堂邑并不是属于我的地方,我应当属于长安。

父亲倒也并没有强令我回到堂邑去。他当初颁布列侯就国诏,大半原因是为了对付周勃,如今周勃既已失势,那道诏书便也没有再严格执行的意义——在我眼中看来,是这样的。

不过那时列侯诸王,并没有人真的敢于随意长安滞留。由此可见,我父登基数年之后,其威严已深入人心。

我也清楚,父亲之所以没有将我撵回堂邑,不是因为他可以纵容我公然违抗他的旨意,而是那段时间他实在太忙。匈奴的入侵、各地的灾异、官吏的任免……种种事务压在他的肩头。偶尔我去宣室殿,每一次见面,都觉得他的头发比起过去白了些许。每当这时我都会想:皇帝这个位子究竟有什么好的?

除此之外,那段时间他还在张罗着为阿启修建一座别苑,用以招揽宾客——阿启已经做了好些年的太子,父亲为他请来了最有名望的学者做老师,又命贤臣辅佐于他。大母更是为他挑选了薄家的淑女做妻子,就在年初的时候,十三岁的阿启正式大婚,从此之后算是有了家室。

所有人都对阿启寄予厚望。

而我这个弟弟也似乎的确没有辜负他人的期待。

与日渐衰老的父亲不同,阿启正当年少,身形一日比一日挺拔,眉眼间飞扬着光芒。

我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我的弟弟未来也会是汉家的皇帝,他将如我的父亲一样坐在未央宫那个至高无上的位子,掌控着天下人的命运。

思贤苑落成的那一日他邀我前去游览,我本是好玩乐的性情,可那天却是悒悒不乐。

阿启敏锐地觉察到了我的情绪,问我为何愁眉不展。我凝视着这个从小与我一同长大的弟弟,在金阳晕染下,悄悄于心中勾勒他戴上五色旒冕的样子。

许久后我说:“此地甚好,我不愿多看,唯恐生了眷恋,有朝一日回到堂邑之后念念不忘。”

阿启敛低眼睫,露出了然的神情。

“勿忧,阿姊。”他轻描淡写说道。

这般态度使我略感不快,然而不久之后,父亲竟真的下了一道圣旨——召我的丈夫陈午入京为郎官,随侍太子身侧。

如此一来,我便有理由长久的留在长安。

听闻此讯的那一刻,我心情复杂,忧虑许久的事情,竟被阿启轻轻松松的解决。从小到大,因为我排行居长,所以我几乎很少求过阿启什么。可有一个事实我不得不接受——阿启虽比我年幼,日后却必定能强过我。未来或许还有许多时候,我需仰赖于他。

能够留在长安,于我而言是好事,于陈午来说,却未必如此。

“富贵就如同灼灼的朝阳,虽盛烈灿烂,终究无法长存。”这是他说过的话。

他总是表现得格外冷静、清醒,就如同是这世上万般风云的见证人,一切的浮沉荣辱都与他无关。

我厌恶他这份清醒。

他来长安来得并不情愿,我每回见到他,也不会给他好脸色,我们二人就这样长久的僵持着,度过一日又一日的光阴。

有时,母亲会试图调节我与陈午之间的矛盾,但作用不大。久而久之,她也不再管我们。

在我看来,相比起我和陈午,母亲面临的状况分明更加糟糕。

她的眼睛几乎不能再视物,却偏偏还身负着一国之母的重任。我无法想象人若是失去光明该怎样活着,可母亲依旧从容,掖庭之中大小事务委于詹士与将行[1]之手,而她靠着耳与口牢牢掌控着掖庭。

母亲总说她自己是寒微出身,无过人才学,可在我看来,她是个极聪慧的女人,我喜欢跟随在她身边,模仿她的一言一行,将她每一项决策都记在心里,独自一人时静静品酌。

群臣畏惧我母亲,为她和她的家族设下了重重束缚。我为此颇为不平,而母亲却对我说:“水善利而不争乃谦下之德也。阿嫖,你当收敛争利之心。”

她好黄老之学,眼盲之后仍时常命人为她诵读道家典籍,不少篇章我读来佶屈聱牙,她却能倒背如流。

而母亲之所思、所言、所为,于我而言,亦是仿佛隔着重重纱幕,让我无法瞧个真切。

我那时不懂母亲,只知道父亲自打成了皇帝之后便日渐疏远她。他也许是厌恶她失神浑浊的眼睛,也许不是。

他所宠爱的是一个在我看来愚蠢而浅薄的女人,将她封作了夫人。那位慎夫人为君王嬖幸,日渐骄矜,仿佛她才是皇后。

阿启与我都厌恶这个女人,我们也都认为,得想个法子打压这个女人的气焰,皇后,帝之嫡妃,坤之极也,理当统帅六宫,威严不容她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进犯。

原本我们是打算在慎夫人的车驾上动些手脚,给她一点颜色瞧瞧——至于她会不会摔死、若是真的摔死了我们会有怎样的后果,那时年轻且气盛的我们全然不在乎。

然而计划还未实施便被母亲察觉。真是奇怪,她明明都近乎瞎了,却还是对我们姊弟二人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母亲罚我们跪了很久,直到我们双腿酸软头昏眼花为止。

阿启并不服气,不肯去向慎夫人致歉,为此换来了母亲持着竹杖的一顿打。他说他是太子,不该受此折辱,母亲冷笑着问:“你哪里有半分天子的模样?”

又看向我:“你嫁做人妇已有数年,仍莽撞轻浮,我身为你的母亲,实在羞愧。”

我与阿启双双缄默。

但之后我们谁也没有去找慎夫人谢罪。

那天走出椒房殿时,我对阿启说:我咽不下这口气;阿启回答:我也是。

我又说:咱们再想个法子,让那女人出丑如何?

阿启这时却幽幽看向了天,摇头:我改主意了。

我嗤笑,以为阿启是害怕了。阿启无奈的对我说:“你要是气不过,接着去找那女人的麻烦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下次被阿母训斥了,可别找我哭。”

我不理他,在那之后也再没主动提起过慎夫人。

不久后,我搜罗来了金丝织绣的素纱,辗转送到了慎夫人的手里。被我买通的侍女日夜在慎夫人耳边夸赞她容姿美丽、惋惜她衣着简素。久而久之,慎夫人亦开始自叹她年华正华却被丑陋的衣裳减损了颜色,忍不住将我赠与的素纱裁剪成了华丽的衣袍,穿在身上从未央宫的长廊复道招摇而过。

我在陪伴父亲前往长乐宫的路上正好迎面撞见了慎夫人,不由半眯起眼睛,满意的欣赏着她的雍容奢丽。那身曳地长裙绣着赤金鳞纹阳光下熠熠生辉,裙摆三尺有余,如一条炫目的鱼尾。

父亲过去喜爱慎夫人的年轻和她那张因年轻而美好妩媚的脸,可当他见到如此华美的慎夫人时,他非但并不为之而感到喜悦,反而勃然大怒。

父亲自从登基之后,便屡次打压长安城内的浮华之风。需知秦末战乱,民生凋敝,哪怕高祖吕后数十年休养生息,田间乡里仍有食不果腹之民。

父亲当着我的面怒斥了慎夫人,并拔出了佩剑斩断了慎夫人拖曳着的长长裙摆。自此之后,宫内再无人敢着曳地裙。[1]

慎夫人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成了宫人口中的笑柄。我乐于见她丢人,为此而感到十分得意。我向母亲炫耀我为她所做的事情,母亲只是笑笑,她抚摸我的头颅,就好像已经梳起了妇人发髻的我还是孩子。

之后某日,父亲兴之所至,巡游上林苑。慎夫人随王伴驾,占尽君恩,好不得意。郎署长有意巴结她,在布置坐席时,竟将她的席位挪到了我父亲身侧,越过了我母亲。

我当即想要发难。可是有人按住了我,扭头一看,那人竟是阿启。

“何故阻拦我?我乃长公主,还能怕了她不成?”我压低声喝问他。阿启与我一块长大,性情类我,我不信他能容忍得了自己的母亲受此羞辱。

阿启轻哼,往母亲所在的方向扬了扬下巴。

我一眼望去,母亲仍是平静的、淡然的,也许因为她是个瞎子,看不见荣华、虚名和小人张扬的嘴脸,方能不怒、不惊、不躁、不妒。

可双目俱明的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只觉得无地自容。慎夫人所践踏的不仅是中宫的尊严,更是我的脸面。于是我挣开了阿启的手。

就在这时,有位臣子忽然从席间站起。此人名袁盎,在朝堂上以刚正循礼而闻名。

他一步步走近我父亲,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凝在了他的身上——只见他朝着我父一揖,接着躬身将慎夫人的坐席拽开。

慎夫人既惊且怒,扭头离席。我注视着她的背影,心头一阵畅快。只是我父亲竟也跟着那女人一同拂袖而去,这使我略感不安。

我不畏惧的这个女人,却唯恐父亲发怒。倒是母亲仍好整以暇的坐着,侧耳聆听着上林苑中的雀鸟鸣啼。

“你父亲是贤明的君主,一向善于纳谏,你不必担心他会迁怒他人。”当我走向她的时候,我听见母亲淡淡的说道。

“袁盎此人,与您有私交吗?”我小声的问道。

“你糊涂了,我只是宫墙中的失明妇人,安分守己,怎能随意结交朝臣。”母亲道。

“可您仿佛早就猜到,此人会站出来为您出头。”

“礼法不可乱。不是袁盎,也会是别人。”

“那……我该谢谢他吗?”我问:“父亲若是为此事处罚了他,我该为他去求情吗?”

“这样的问题,你可自行与太子商议。”母亲扶着侍女的手起身走远。

但我并没有遵循她的话去找阿启,我心想我又不是垂髫小儿,何至于这样简单的小事都要去找他。要是表现得太过依赖他,在他面前我哪来的长姊颜面?

不久后,在我的刻意打听下,我得知袁盎后来在我父亲面前又说出了这样一句话,“陛下独不见‘人彘’乎?”

昔年高皇帝爱妃戚氏,有美色、善歌舞,在高皇帝生前极尽得意,却又在高皇帝死后,被吕后砍去了手足,剜目割舌。袁盎是在警告我父亲,若放任慎夫人继续张狂下去,焉知我母亲有朝一日不会做出和高皇后一样的事情来。

有消息说,慎夫人感激袁盎对她的提醒,赐给她黄金五十[2]。我劝阿启也同样赐金给袁盎,这样受父亲重视的臣子,可不能被慎夫人拉拢去了。

阿启不以为然,说袁盎日后必然为他所用,何需他去拉拢。

我恼他没有上古君王礼贤下士的风度,转念一想,却又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理。慎夫人又没有儿子,父亲其余子嗣又都还年幼,他必然会是未来的皇帝。

也就是在这书,我忽然想明白了许多的事。

母亲的不争并非是她不能,而是她不屑。

她有一个做太子的儿子,如无意外,她未来必是高高在上的太后。她的不争、她的从容、她的淡漠,全然来自于她这个身份。

我想起了母亲在那天最后和我说的话,她要我去和阿启“商量”。商量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得和我这个弟弟一起。

在那之后,我不再关注戚夫人,也懒得去理会掖庭的风云变幻。某天我忽然发现,父亲身边不再有慎夫人的身影,陪伴他的女子成了另一个妙龄少女。

我顺口向母亲提及了此事,母亲不悲不喜,荣宠或屈辱于她而言,都好似淡淡云烟。

【1】根据《史记》记载,汉文帝这个人比较简朴,自己穿着绨布做的衣裳,也不许所宠爱的慎夫人穿曳地的长裙。当然,历史上并没有汉文帝责怪慎夫人奢靡的记载,我这里纯粹是给馆陶加戏。大家看个乐子就好

【2】改编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的史实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第 8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