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 第12章 第 12 章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第12章 第 12 章

作者:向学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1-25 00:17:31 来源:文学城

【明朝就说到这里,下面说清朝。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华夏唯二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政权。】

清朝。

皇帝们骄傲的点头,他们人数那么少,却能入主中原,当上皇帝,可不得骄傲吗?

骄傲之后一冷静,什么叫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之后呢?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眸色微沉,之前是奴隶制社会,他们大秦是第一个封建王朝,那个清是最后一个,下面该是小辰主播所在的年代了吧?

《诗经·商颂·殷武》说“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封建,乃封邦建国。然而自大秦开始实行郡县制后,新出现的州、道、府、省都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的,就连主播都说后世依旧以省为单位。想必主播口中的封建和他所认知的封建有所不同,后世之人似乎不认同所谓的封建社会。

他摩挲着竹简上写下的“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西夏”“元”“明”“清”,包括大秦在内的这些朝代短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加起来有千年之久。所以后世之人口中的“封建”必有存在的价值,至少在现在是极为先进的。

嬴政好奇的是,那小辰所在的年代似乎离清不远,不知道经历了什么痛彻心扉的考验,能在百十年间创造出那么神奇的物件。

说白了,嬴政看上了东方辰的平板。祖龙他心动了,他想要。

【皇太极仿明朝建制,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与明朝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都察院就是最高监察机关,设有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负责监察诸王贝勒及百官。又按省区划分下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负责各省刑名案件和一些稽查任务,监察地方各级官吏。六科给事中针对六部对口监督,初为独立监察机关,后在雍正时改隶都察院。】

清,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雍正?”所有人都看着胤禛。

雍亲王胤禛一如既往地冰块脸:“谁知道是哪辈皇帝。”

【清代的地方行政机构是省道府县四级,此外还有边疆特别行政区。先前明朝不是说总督、巡抚变成固定官职名了吗?这不就说到了?省的最高官员就是总督和巡抚,每省设一个巡抚,两个省或三个省设一个总督,有的省份没有巡抚,省内事务就由总督兼任处理。巡抚总揽一省军政、民政,总督比巡抚事权更重,但以负责军政为主,兼管民政。】

【但不管是巡抚还是总督,他们都是皇帝的心腹。】

【除了各省份的巡抚和总督,还有一些职能比较特别的,比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林则徐就担任过漕运总督。】

清朝末年。

林则徐拭去眼中泪水,他所在的时代正是后世人所说的国耻百年啊。

如果上天有眼,如果上天有眼……

【清朝比较有意思的官职还有各省设置的提督学政,又称为学台。这一官职很灵活,只要你满足进士出身,那么不论你是侍郎、京堂、翰林、詹事还是科道及部属,你都有机会兼任提督学政。而你只要当上提督学政,那么不论你原来的官阶高低,在你充任学政期间,地位与总督、巡抚平行。不过你的职责仅限于教育和科举。】

[这个和明朝的提学御史有一点点像]

[大佬啊,什么都没听说过]

【确实很像,刚才说过清朝仿明朝建制,很多地方都一样,在清朝,提学御史是提督学政的曾用名,在雍正四年才改名的。不过这个不用记,纯纯课外拓展知识。】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李斯飞快地提笔记下这句话,他早觉得有什么朦朦胧胧的东西要破土而出,可一直想不明白。

忽然他站起身,连沉重的书案都踢歪了。

李斯很激动,小辰娘子乃至后世之人都有“教材”“课本”,学的也局限于上面的内容,许多知识根本不用学习,感兴趣的才会另外拓展。他们没有小辰手中那种神奇的学习用具,那么是否可以仿照后世的方法建立学校庠序、规范教材,令百官百吏黔首六国遗民向学之人学习呢?

不过这得从长计议,李斯看着面前小小的天幕,感兴趣中带着警惕。小辰娘子似乎不知道他们这些先人可以看到天幕,说话的方式和内容都是面向同为后世之人的“粉丝”“朋友”“宝贝”们的。

这对他们来说不是好消息,因为天幕相当不可控。如果可以选择,李斯宁愿后世之人才是幕后黑手,毕竟看小辰娘子和那些字幕的主人对他们大秦尤其是陛下颇有好感,基本可以判定不会对大秦不利。

【督抚之下,各省均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各一人。布政使又称藩台,主管民政、财政和人事大权;按察使又称臬台,主管司法、刑狱,兼领驿传。这都是地方监察机构的一部分。】

【说完清朝的总督和巡抚,我们就来看一看清朝的道制。清代道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明代的影响,道制沿革略微有一些些复杂。】

【刚开始道是省级的派出机构,规制较为混乱。道设道员,为省藩、臬二司与府、厅中间一级的地方长官,各省无定员。道有分守道与分巡道,分守道专管钱谷,分巡道专管刑名。】

【就跟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一样,道也有有专职道,专管一省某方面的事务,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等。】

【司、道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守、巡各道的合称,都是监督府、县的,通称“监司”。司、道虽不及督抚地位高,但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都自有办事衙门。至乾隆年间,有了固定治所,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清朝的边疆特别行政区管理制度也等遇到有关的题再说吧。我们来拓展一番清朝基层管理机制。大家听过保甲制度没有?】

[秦朝的?]

[只听过保甲法]

[保甲制度就是保甲法吧]

宋,1071年(熙宁四年)。

王安石看着天幕,这保甲法是变法中很紧要的一环,如果小辰姑娘能详细说说就好了。就算他的变法失败他也不后悔,他曾为大宋拼尽全力,这就够了。

【保甲法不能单纯地和保甲制度混为一谈哦,但确实很相似,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周礼·地官·遂人》有这样的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郑。五家为伍,伍为之长,什伍为里,里置有司。”经过管仲完善,商鞅发扬光大,保甲制度广泛应用于乡村。】

【为什么专门提到清朝的保甲制度呢?看看课本上是怎么下定义的?书上说保甲制度是清代采取的严密控制基层社会的政治制度,又说清政府通过这种办法对人民进行严厉的监视和控制。这就是清朝的保甲制度和前面朝代的不同,“严密”“控制”,这要往上扒拉扒拉,最为相似的应该是商鞅的连坐制了吧。嗯,明朝的厂卫制度也可以与之媲美。探究其原因,无非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担心统治不稳罢了。】

清,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玄烨坐在上首,看着自己的几个儿子,面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天幕说的都是大实话,就是有些不好听。

他六下江南可不是为了游玩,盐政、文人、民心、治水……哪一个不是为了巩固皇位?玄烨拨弄着拇指上的扳指,他的儿子不少,但能担得起皇位和大清的只有先前的保成,可是现在……玄烨看了一眼胤礽,心中又气又恼,失望中带着一丝羞愧。

【对了,还有与保甲制相表里的里甲制,完全因袭明代,是专管赋役的基层组织。】

东方辰语气轻快,满含自豪与崇拜,【将地方监察制度连带中央梳理了一遍,我最大的感受是始皇牛掰!百代都行秦政法,可不是说说而已哦~】

[不愧是我祖龙!]

[政哥牛掰!]

[那个男人太赞了!]

[wuli政哥!]

[我为祖龙打call!]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心情复杂,他的大秦没了,但千年以后的人还记得大秦,还在使用大秦的制度法规,也许是一件好事吧。

嬴政忽然笑了一声,可是现在大秦还在,他还在,未来如何还不确定。

汉,前198年(高祖9年)。

刘邦难得地正襟危坐,他举起酒杯默默敬始皇。

“大丈夫当如是。”他一直不曾忘记在沛县的那一天。

汉,前129年(元光六年)。

刘彻轻哼一声,他也很厉害的好吗?后世怎么只夸嬴政不夸他呢?

记仇的刘彻还在膈应那个猪猪和发猪瘟,凭什么始皇帝就是那么好听的祖龙。

唐,636年(贞观十年)。

李世民揉了揉额头,后世竟如此尊崇始皇帝吗?明明始皇帝和隋炀帝都既骄且逸[1],后世似乎只看到始皇帝的优点。

不消一会儿,李世民笑着摇了摇头,他又何尝不是只看到始皇帝的缺点了呢。

百代都行秦政法,郡县制、皇帝制……始皇帝为他们留下了太多东西。

宋,970年(开宝三年)。

赵匡胤是个行动派,当即下了一道诏书将嬴政的陵墓待遇[2]从三等提到了一等,顺便把刘彻的也提到了提。

祖龙、猪猪[3]、二凤,这三位都是后世喜爱的帝王,民间风向必然受到天幕的影响发生变化,那么朝廷对他们的待遇相应也要改变。

赵匡胤不由苦笑,秦皇汉武唐宗,他们哪一个不是武德充沛,他们大宋倒是文人多,天幕却评价“文人坏事”“又怂又宋”“三冗两积”,之后该怎么做才好?

[1](贞观八年)太宗曰:“吾之理国,良无景公之过。但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上天见变,良为是乎?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贞观政要》

[2]先代帝王,载在祀典,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牢,或陵墓虽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黄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武王、汉高帝、光武、唐高祖、太宗,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商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宣帝,魏太祖,晋武帝,后周太祖,隋高祖,各置三户,岁一享以太牢;秦始皇帝,汉景帝、武帝、明帝、章帝,魏文帝,后魏孝文帝,唐玄宗、宪宗、肃宗、宣宗,梁太祖、后唐庄宗、明宗、晋高祖,各置守陵两户,三年一祭以太牢……(《宋史·卷一百五》)

[3]在宋代之前,虽然猪肉的地位也不算高,但并没有低贱的代表意义。唐代的时候官府就曾把猪肉当做官员的福利发放,《唐六典》记载,从二品官员到亲王,每个月发放二十只羊和六十斤猪肉,而二品以下的官员就只有羊,没有猪肉的福利了。这说明在唐代,猪肉并不是低贱的食物,相对羊肉而言,猪肉反而更加稀缺一些。

“檀渊之盟”后,宋朝和辽国在边界处恢复正常贸易,草原上的大量牛羊得以被进口到宋朝,为宋朝的贵族得以使用羊肉打下了物质基础。

——中华网《猪肉到宋代为何沦落成“贱食”?皇室引领风尚,羊肉才是“真爱”》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第 12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