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你常带着那银针袋……”言语间,只见一旁的陈侍卫递出一物。
走近细看,是一个定制的长木盒。知晓季韵初身为医者对银针的倚重,萧尘逸命工匠用上等的梨花木打造了一个精致的银针盒。
盒身雕刻着精美的药草花纹,内部的针槽柔软且紧密贴合银针。每一根银针都经过特殊打磨,顶端圆润光滑,针身纤细坚韧,在光线映照下闪烁着银亮光泽。
又一物,为医学图轴,瞧着像是宫中名家绘制的。画卷展开,呈现出医者在山林间采药、于医庐中济世救人的场景。
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逼真,面部表情细腻入微。景中山水、草木描绘得极为细致,用色淡雅清新。图轴装裱在绫罗绸缎之上,配以精美的卷轴和古朴的轴头。
“此物悬挂在这医堂中,既能增添文化氛围,又能激励姑娘在医学之路上不断前行。”
复又一物,为特制药香佩饰。闻之,内里是采用多种具有宁神、驱虫功效的珍贵药材,如麝香、丁香、藿香等,是枚精心制作的药香佩饰。
佩饰外形为圆润的玉佩状,表面雕刻着精致的云纹。它散发着淡雅而持久的药香,内里药材像是经过细致研磨后,与香料巧妙混合,再填入佩饰的镂空内腔中的。佩饰用丝线编织的精美络子悬挂,丝线质地柔软。
“此物佩戴时,能助姑娘于忙碌的医事活动中保持身心安宁。”
一切发生的有些突然,待季韵初反应过来时,这些物件已被安置好。而堂内捧场的一众父老乡亲或端坐一侧,或静立于旁,望着堂中那被“万众瞩目”的两人。
“多谢萧公子来捧场,我心领了,不过礼物太贵重,烦请公子收回。”
萧尘逸未接过她的推阻,而是直接转移话题,含笑道:“既是姑娘新设的医堂,我这有两人不置可否在此工作。”
只见他身侧又站出二人,瞧着没有什么特别的,二十来岁的样子,实诚地拱手行了礼,医堂确实还需要几个助手,又是世子引荐的,季韵初也就答应了下来。
见此,萧尘逸轻笑一声。不知陈侍卫附言了什么,他留了句告别话,便动身离开了益疗堂。季韵初只静望其背影,愣怔了须臾。
心道,身处朝堂,事务繁忙,而自己也有医堂需要打理。两人虽在同一座京城,却似被命运的丝线牵扯向不同方向。
还未待她缓过神来,方才还一片沉寂的一堂瞬间热闹起来,众人面容带笑,七嘴八舌,纷纷议论起来。
只听得些许:“哎呦,刚刚那个后生是谁啊,你们认识吗?瞧着是个金贵公子。” “不知不知。你倒是直接问季掌柜呀。”
见众人如此八卦,季韵初无奈扶额,摇了摇头,心中暗忖:这才刚开张,大家的关注点怎么都跑偏了。
不过面上她还是迅速整理了情绪,又正色道:“诸位!近日医堂开张,多谢各位叔叔婶婶前来捧场,小女不胜感激。”说着,她微微欠身施了一礼。
“今日本铺为回馈大家,特推出一项福利,可凭过往消费,无偿咨询调养知识。不管您是头疼脑热,还是日常养生,只要您有疑问,小女及医堂的诸位同仁都会竭诚为您解答,还望各位多多支持!”
众人闻之,纷纷叫好。
“这掌柜看着年纪轻轻,倒挺会办事呀。”
“就是啊,人家这医术也高明着呢,上次我家那口子腿疼,在这儿抓了几服药,吃了没几天就好多了。”
“行,冲着这福利,咱以后也得多来光顾光顾。”
“……”
京城商铺、药铺不尽其数,可独独这益疗堂的名声愈发响亮。每日清晨,天还未大亮,便有百姓前来咨询,营业便自觉在门口排队等候。
需早早起身,精心准备药材,以应对一天的忙碌。穿梭于各个区域之间,为患者仔细诊断、开方、施药,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虽说医术精炼,但季韵初也架不住连轴转,便也试着四处招聘郎中,有的单独问诊有的打打下手。
这日,一年逾古稀的老者在家人的搀扶下,脚步蹒跚地走进益疗堂。老人身形消瘦,脊背微微佝偻。
只见他面容憔悴,双颊凹陷,眼眸浑浊无光,嘴唇干裂起皮,透着一抹不正常的青紫,时不时便剧烈咳嗽起来,那咳嗽声干涩、沉闷,似要将肺腑都震碎,声声揪着家人的心。
堂中一隅,季韵初一袭素净衣衫,发髻整齐,气质温婉。她正在整理药材,闻得声响,连忙迎上前去。
先是关切地将老者上下打量一番,留意到老人指甲泛青,手指微微颤抖,这在中医望诊之中,皆是气血不畅、脏腑虚弱的外在表征。
只见医助静立在旁,而她轻轻靠近老人,鼻息间敏锐地捕捉到老人呼出的气息带着股浓浓的腥热味,夹杂着痰湿的黏腻之感,心中不禁微微一沉,初步判断肺部问题严峻。
随即,季韵初请老人在诊桌前落座,轻声询道:“老人家,这病症是何时起的呀?平日里饮食、睡眠可还安稳?”
老人喘着粗气,缓缓开口,声音沙哑无力:“有大半年咯,起初只是偶尔咳几声,没太在意,后来越来越厉害,夜里都睡不好觉,吃啥都没胃口……”
另中年男子在旁,补充道:“大夫,我爹最近连走路都没力气,还总觉着胸口憋闷得慌。”
季韵初边听边微微点头,问罢,她才轻轻搭起老人瘦骨嶙峋的手腕,三根手指稳稳落于寸关尺三部,屏息凝神,细细感受那脉搏的跳动。
脉象浮而无力,时快时慢,稍显紊乱,在指尖下传递着虚弱信号。依照中医气血、经络、脏腑学说细细剖析,浮脉主表证,无力为虚……
加之老人久咳、气息腥热、面色青紫等诸多症状,显然是肺气亏虚已久,又受外邪侵袭,致使痰湿瘀阻肺部经络,病情才拖延至这般严重境地。
一番仔细诊断后,她心下已有了定论,面色凝重却又不失温和地望向老人及其家人,准备将病情娓娓道来。复又皱起眉头,暗忖着治疗方案。
这老者身体虚弱,经不起猛药强攻,需以扶正祛邪之法徐徐图之。既要润肺补气,又要化痰逐瘀,还得兼顾调理脾胃,以助药力吸收。
斟酌良久,她轻声安慰老人和家属,“莫要担忧,此病虽棘手,但只要按时服药,悉心调养,还是有康复的希望。”
她亲自为老人调配了一剂药方,选用了党参、黄芪、白术等补气健脾之药,夯实老人身体根基;
配以川贝、杏仁、枇杷叶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肃肺部邪气;
再加入少量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疏通肺部经络。每一味药的剂量都经她细细推敲,力求精准无误。
调配完毕,她将药方递到家属手中,详细地向家属交代服药的注意事项。
“这药需每日煎服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前温服。服药期间,饮食务必清淡,莫要食用辛辣、油腻、生冷之物,以免影响药效。”
“老人家平日里要多休息,可在天气晴好时,到户外适当走动走动,呼吸些新鲜空气,但切不可劳累。若服药过程中有任何不适,随时来找我。”
家属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感激。望着他们,季韵初心中亦默默祈愿老人能早日康复,重绽笑颜。
待这一行人离开后,身侧医助才缓缓趋近,眸光闪烁,朗声而言:“师父好生厉害!我只瞧你把了把脉,跟那老者聊了几句,便知晓他得了什么病症。我何时才能这般厉害,掐指一算,就能知晓他人情状。”
这医助不过十七八岁的模样,脸上稚气未脱,言语间满是急切与向往。
静静听罢,季韵初嘴角勾起一抹浅笑。她不过十六岁,正值豆蔻梢头、二八年华,本应是在闺阁之中无忧无虑,调弄琴瑟、漫抚书卷的时光。如今却是京城一处药堂的掌柜,还收下了年龄与她相仿的徒弟。
她轻言细语,缓缓道:“你莫要心急,这望、闻、问、切,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咱们中医数千年的智慧。就拿这老者来说,望诊时,我见他面色青紫、嘴唇干裂、指甲泛青,又观其身形佝偻、步履蹒跚,这些表象皆是体内脏腑气血问题的外显。”
“闻诊呢,我靠近便嗅出他气息里有股腥热味,初步判定肺部问题。问诊时,从他们描述中了解病程、日常起居等。最后切诊,搭脉感受脉象,综合这些,才能精准判断病情。你每日跟着我多看、多学、多练,时日一久,自然也能得心应手。”
那医助听得认真,不住地点头,手中还握着笔,不时记录些什么。未几,二人再次投入事务中,拣药的拣药,问诊的问诊,药堂复又忙碌起来。
斗转星移,天色渐暗,已至酉时。忙碌之余,她偶然抬头,透过窗棂望见漫天星辰。
可没过多久,静谧被打破,窗外不知何时落起了雨,雨滴敲打窗沿的声响渐次传来。季韵初心头一紧,想着白日晾晒在庭院中的几味珍贵药材,匆忙放下手中活计,快步跑出药堂……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