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风雨人生路 > 第4章 第 4 章

风雨人生路 第4章 第 4 章

作者:有无斋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10 03:37:17 来源:文学城

四 多才多艺的母亲“樊组长”

大概临近午饭时分,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在大地上,我们乘坐的车终于缓缓驶入黄陂境内。

车子一路颠簸,开到一个小山坡前,前方再无车行之路了。

我们下了车,货车司机掉转车头,沿着来时的路原路返回。

我和父母踏上了一段蜿蜒曲折的山路,脚下的石子时不时硌着脚底,让人有些难受。

经过一番跋涉,终于来到了乡政府门前。

父亲抬手推开一个办公室的门,屋内有个办事员模样的人正坐在桌前忙碌。

那人抬起头,打量着父亲,问道:“你有什么事吗?”

“我是从麻城来的,想下放到老家,特地来办手续。”父亲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和期待。

“我们没收到通知呀,你有手续吗?把文件拿来我看看。”办事员一脸公事公办的表情,伸出手索要文件。

“我家本来是下放到麻城本地的,不是下放到这里。但我一心想回老家。请你帮帮忙吧!”父亲语气诚恳,眼中满是恳求。

“你太荒唐了吧!你这个忙我可帮不了。”办事员极不耐烦地摆了摆手,声音提高了几分。

那人说的一点也没错,父亲办的这事确实有些荒唐。此时,也该把我家下放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商品粮供应紧张,国家实行精简压缩政策,临时下放吃商品粮的人口。

按照当时的政策,下放对象是下放到镇边上的农村,而且是临时下放,没过两年,大部分人基本上都回城了。

我家本不在下放之列。当时划了一条线,规定从1957年以后进城的人口中下放一部分,而我家一直是城里的常住居民,本不可能被下放。

然而,刚从工厂下岗的母亲却可能在这下放之列。

搞□□的时候,麻城县纤维板厂上马,母亲被招工进厂。

起初母亲并不愿意去,是父亲硬劝她去的。

父亲说:“这可是国营企业,进了厂就是国营职工,比你在集体企业强多了。”

也许是爷爷在当地威望颇高,又或许是父亲带头参加公私合营,还是县人大代表的缘故,母亲被推选为中馆驿镇居民组组长,这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主任,管理着好几个集体企业。

街上有理发店、小餐馆、照相馆、手工作坊等,还有轧米厂、养蜂场、养蚕场。

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带着一些年轻妇女去桑园采桑叶,有时也会带上我。

我还记得父亲和爷爷一起绞蚕丝的场景,每当绞蚕丝的时候,就有蚕蛹吃,奶奶经常炸蚕蛹给我吃,那酥脆的口感,鲜香的味道,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那时,“樊银花组长”的名号在镇上可是响当当的,所以母亲一开始并不愿意去当那个国企职工。

可母亲终究拗不过父亲,还是辞去了居民组长的职务进了厂。

母亲作为技术骨干培养对象,被选派到武汉培训了两个月。

母亲对在武汉培训的日子十分怀念,她回忆说,当年曾游过东湖,还登上过行吟阁。

直到母亲88岁那年,还特意要我陪她去游东湖,再看一眼行吟阁。

偏偏在这搞下放的节骨眼上,县纤维板厂突然下马,母亲就这样下岗了,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国企下岗工人。

母亲回不了居民组,就有可能成为下放对象。

母亲曾多次埋怨父亲:“要是我没辞去居民组长,现在该是我来决定下放谁,怎么会轮到别人来决定下不下放我!”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那位取代父亲做工商联主席的同乡吴良。他的家属及亲戚有十多人是1957年以后才进城的,都在此次下放之列。

吴良私下里找到我母亲,脸上带着几分神秘的笑容,对母亲说:“我听说,古正清以前那个相好的还在和他联系呢,他们和你婆婆都商量好了,准备不要你了,你还被蒙在鼓里。你不如趁这次下放的机会,和他一起下放回我们老家去,这不正好吗?你赶快写个申请给我,我帮你把你们家放到下放名单里去。”

母亲听后,心中一惊,疑惑地说:“他不在下放的范围内呀?”

“只要家属主动提出申请,也是可以的。”那同乡狡黠地笑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母亲一时糊涂,竟答应了那个同乡的妻子。母亲不识字,还是那位同乡代写的下放申请书。

有一个人看到了这个申请书,十分诧异,古家怎么会申请下放呢?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

有人到书店买书,正好遇见父亲在书店里忙碌,那人就对父亲说:“你还忙什么呢?听说你被下放了,真想不到。”

父亲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大声说:“怎么可能!你别乱说!”

那人赶忙解释:“是真的,别人都看到下放名单了!”

父亲火爆急躁的性情瞬间爆发,于是就出现了前面那一幕。

父亲立刻找了一辆大货车,开到家门口,要把全家拉回老家。

可爷爷奶奶坚决不同意,只有母亲愿意上父亲的车。

那个同乡说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那同乡说的事确实让母亲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几个月都没和父亲说话。

的确,有一个女人爱上了父亲,这个女人还曾给我买过一件衣服。

她是一位很漂亮的年轻女子,有一双又长又粗又黑的辫子。

但父亲是个传统保守的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深信孔孟之道,再加上他一辈子深爱着母亲,根本不可能抛弃母亲。

母亲是值得父亲深爱一辈子的。

母亲的家世也相当不错,外公也算是个大老板,在城里开了一个很大的棺材铺。

母亲出生时,外公在老家搞了个声势浩大的庆典,唱了一百天赌博戏。

所谓赌博戏,就是搭一个大戏台,请来名角唱戏,邀请亲朋好友和四邻八党来看戏,台下摆满供来宾赌博的桌子,还摆流水席招待来宾,大家大吃大喝。仔细算算,这场庆典得花费不少钱。

不就生了个女儿么,为什么要搞这么大的排场呢?

原来,外公和外婆结婚多年都没有孩子,就在母亲出生的前一年,抱养了一个女儿,取名金花。

谁知道抱养女儿后不久,外婆就怀孕了,外公喜出望外,于是才有了这么一个声势浩大、花费巨大的庆典。

父亲深爱母亲,当然不是因为母亲家世好,主要是母亲非常漂亮,又十分贤淑,还特别心灵手巧。

奶奶当年选母亲做童养媳,也是看中了母亲的人品。

外公也不是因为家贫才送女儿去做童养媳,而是因为他也看上了从小就天资聪慧的父亲,当然,爷爷的声望和奶奶的贤德也是重要因素。

母亲自幼就显露出非凡的天赋,不仅长得清秀可爱,而且聪明灵巧,无论学什么都一学就会。

六岁时,就能熟练地纺线,还能踩在小板凳上做饭。

四五岁时,就展现出了歌舞天赋。

我们老家当时是新四军五师的防区,属于鄂豫皖根据地,是老苏区,我们村周围十几里内就出了十几位开国将军,像□□、韩先楚、秦基伟、王近山、董必武等。

当时,村里有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经常有文工团的队员来村里搞宣传活动,还教孩子们唱歌跳舞。

母亲总是学得最快,跳得最好。有个女宣传队员曾说:“可惜这小女孩太小了,要是大一点,就招到我们文工团来。”

母亲八十多岁时,还对我谈起当年的情景,还能唱起当年学的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还能跳起当年学的秧歌舞。

母亲很有艺术天赋,会唱很多鄂东民歌,我小时候经常听母亲唱,那歌声婉转悠扬,非常好听,像《娘送女过西河》《十把扇子》等。

母亲只要有机会就唱,哪怕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她也能唱得起来。

在田里扯秧,她坐在秧马上唱;在山上摘棉花,她带着姐妹们一起唱;在厨房里做饭,她边洗菜边唱;晚上在灯下纺线、纳鞋底,她也唱个不停。

母亲是个戏迷,特别喜欢唱楚戏,她是沈云陔、姜翠兰的忠实粉丝。

我给母亲买了个唱戏机,里面有上千个楚剧唱段。母亲晚年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就是跟着唱戏机唱楚剧。

有时候还跟父亲一起唱,母亲的嗓子清脆悦耳,比父亲唱得好听多了。

母亲特别爱漂亮,80多岁了,还爱穿漂亮的裙子,我的两个妹妹给母亲买了很多漂亮的裙子。

母亲还经常穿着漂亮的裙子去跳广场舞,在人群中,她满头银发,格外引人注目。

要说起母亲的手,那可真是灵巧得让人惊叹。

母亲曾开玩笑说,她是千手千脚的观世音,这一点也不夸张。

只要给她棉花,不出村,不求人,她就能把棉花变成线,变成布,再变成各式各样的衣服、鞋子。而且那布还有各种颜色、各样花纹。

我们兄弟姐妹七人,身上穿的,脚上穿的,大多是母亲的杰作。我直到上中学,一直穿的是母亲做的衣服。

母亲还是绣花工艺品的高手,可以算是民间的工艺大师。

母亲做的老虎枕头、猫头鞋,又精致又好看。

有人出一千元买她做的一个老虎枕头,她都不卖,她说:“这是给曾孙做的。”

后来,母亲给她的曾孙,也就是我的双胞胎孙子,做了两对老虎枕头和四双猫头鞋。

奶奶非常喜欢母亲,尤其是母亲当上居民组长后,奶奶更是对母亲佩服不已。

然而,奶奶的确有过那位同乡所说的想法,但由于父亲坚决不同意,此事早已作罢。

奶奶是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那为什么会有过这种想法呢?

这就要说到抗日战争时期在老家发生的一件极不寻常的往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