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风雨人生路 > 第35章 第 35 章

风雨人生路 第35章 第 35 章

作者:有无斋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10 03:37:17 来源:文学城

第六章 我的高考

1977年10月中旬,在公社中心小学工作才一个多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了,我高兴极了!兴奋极了!

我太盼望读书了!这回别又是梦啊!离校回乡后的十年中,我不知做了多少回在学校读书的梦了。

多少个梦里,我回到了学校。在教室里上课,在操场上打篮球,在水泥做的乒乓台上打乒乓球,在图书室里看书。

有一次,梦中的我正和同学们在宿舍里聊天,我对同学们说:“别不信啊,有些梦是可以成真的。我做了好几次上学的梦,你们看,现在不是成真了吗?”

结果,梦醒了,又是梦,我就再也睡不着了,流着泪坐到天明。

终于真的有了再上学读书的机会了!我一定要考上,一定要再次走进课堂,去追我少年时的梦!

占校长批准我回家复习备考。我收拾好行李,离开中心小学。

一回家,我就开始整理书籍。

我初中的课本保存得非常好,很完整。语文、代数、几何、俄语、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全部都完好无损。

我从小就有个习惯,一发新书,就用纸把书都包起来,□□纸坏了,一定要重新换纸再包起来。我的课本连边角都不会折损。

10月下旬的一天,通知报名和填报志愿了。

我兴冲冲来到设在镇中学的报名点,学校里拥拥挤挤都是前来报名的考生。

我听他们交谈,基本上都是高中生,有地区高中的,有县高中的,也有很少的初中生,我一个同学也没遇到。

报名考生的队伍排了很长,好不容易轮到我了。

我往窗口里一看,这个窗口里负责报名的老师是我认识的,他还是高我一届的初中校友。

他问我是报中专还是报大专。

“报大专。”我毫不犹豫地说,并递上准备好的初中毕业证。

他看了一下我的毕业证,又抬头看看我,笑着说:“是你呀老同学。”

我早认出他来了,问:“老同学,没问题吧?”

“有点问题。”他指着我的毕业证说,“你是初中学历,怎么报大专呢?”

“我分析过相关的招生文件,相当高中学力的也可以呀。力量的力。”

我在老同学给的报名登记表上学历一栏填上“相当高中学力”。报上名了。

回家后,我路过同学古春福家,我告诉他,我报上名了,叫他也去报名。

可是他说:“我们初中都没读完,怎么考得上大学?语文还好说,高中数学怎么办?再说,我有了老婆孩子了。算了吧,我不去了。”

回到村里,我又鼓动同村的一个高中生古九号去报名,古九号是我出生时救过我的命的“老大”的儿子,按辈份他是我的爷爷辈。

“老大”共生了九个儿女,取名很有意思,按号次取名,九号是最小的儿子,他有个哥哥叫八号。

可是老大不让他去,说他想上大学是做白日梦。我说我是个初中生都敢去报考,九号是高中生,怎么不敢去考呢?在我的鼓动下,九号第二天也去报了名。

过了几天得知,我们大队有十几个高中生去报名了,金芬,也报了名。

金芬得知我报了名,就偷偷给我送来一套高中数学课本。

高考的时间定在12月的7日和8日两天。

文科考试科目: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

1977年11月1日,我的高考复习正式开始了。复习时间总共只有36天。

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学习基础,语文、历史、地理三科基础较好,问题不大,政治主要是时事政治要加强,问题也不大。

关键是数学,初一初二的数学我基础非常好,初三的数学和高中的数学没有学,必须下功夫学,需要的时间最多。

要把初三和高一的数学作用为学习的重点。

于是,我制订了这样一个复习计划。

11月1日至7日,7天复习完初中全部课程,主要是数学。

11月8日至15日自学完高中数学第一册,

11月16日至23日自学完高中数学第二册。

11月24日至30日,自学完高中数学第三册。

12月1日至12月5日,全面复习各科,查漏补缺,做模拟试题。

12月6日,到镇上住宿,休整。

这一个多月,我基本上没出房门,没有洗澡,没有脱衣上床睡觉,不见任何人。

吃饭都是母亲送进房内,吃饭时也得看书,背考点。洗脸水、洗脚水也是母亲送到房内。

吃饭,有时不知道是早饭还是中饭还是晚饭。

睡觉,困了就伏在桌子上枕着手臂睡一会,困了也不敢睡时,就用冷水冲一下头。

我的高考,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没有同学。

复习期间出过一次门。大约是11月中旬,我刚学完三角函数的时候。听说张家大塆有一位县高中退休的数学老师在家里辅导县教育局张局长的儿子。张局长的弟弟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还同过桌。

那天晚上,我吃过晚饭就去张家大塆,找到那位退休老师的家。

我进他家的时候,正好他们在做试卷,一共有五个高中生在做数学试卷,其中就有张局长的儿子。

这位老师非常好,他让我坐下来也做那数学试卷。

我一看这试卷,一共有五道数学题,全是大题,正好里面有三角函数题。于是就认真地做起题来。

等到六个人都做完了,老师就当场批改评分。结果让这个老师大吃一惊。

他问我:“你是哪个高中毕业的?”

我说了我的学历,老先生更惊讶了,连连说:“了不起,了不起!”

他又问我是怎么复习备考的,我如实告诉了他。

老先生对那五个高中生说:“你们在高中是怎么学习的?你们的数学成绩竟比这个初中生差那么远!”

接着,他宣布了成绩。

这五道题都是压轴的难题,每道题20分。他们五个高中生都没及格,有两个学生一道题也没做出来。

我做对了四道半,得了90分。

老先生对我说:“好好复习,你肯定考得上!”

老先生的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也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学习的劲头也更高了,也更拼命了!

我本来想,同村的九号是高中生,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高中数学我可以向他讨教。

九号虽然报了名,但老大要他出工嫌工分,还不准他和我接触。

老大还到我家骂了我一次,说我害得九号少嫌了好多工分。于是。

我的想法落空了。

我按照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一步一步艰难地攻击前进。

一个概念,就是一座碉堡;一个定理,就是一道战壕;一个公式,就是一片地雷阵。

每一道例题,我都仔细捉摸;每一道习题,我都精心解答;每一道难题,我都反复推敲。

终于,我按计划学完了全部预定学习内容。

当年,我还报考了湖北艺术学院美术专业。

报名地点在武昌新华路湖北艺术学院大门口,报名那天,学院里挤满了前来报考的人。

报名时要带一件美术作品,我带的作品是一幅工笔人物画,想报考国画专业。可是当年只招收一个“工艺美术设计” 专业。

来报考的人有5000多人,而这个专业只召20名学生。

我一想,希望太渺茫了。但是,来都来了,考一下试试。

考场设在武昌阅马场中学。

那是一个雨天,好朋友雷道华还冒着雨来陪我考试。

考题是石膏像素描。

我没画过石膏像,但画过不少真人像。

在小学当校长的时候,桃园小学的曾浩文校长请我为他去世的父亲画一幅遗像。

他给了我一张他父亲1寸的登记照,我给他画一一幅10寸的遗像。

送遗像那天,我先到他老家曾家大塆。

我拿着遗像问他村里的人,村里人都说画得像曾校长的父亲。

曾校长看了也说画得好,为了感谢我,他送给我一本书,书名是《文艺学概论》。

我给曾校长的父亲画遗像的事传开了,就有不少人找我为死去的老人画遗像。

有的老人一辈子没照过像,他的家人就在老人刚去世还没下葬时请我去对着遗体画。

死去的老人,眼睛都是闭着的,画起来真还有些难度,比画石膏像难多了。

对着考场里讲台上大卫的石膏像,我就画了起来。

雷道华打着雨伞在窗外看着我画。

第二天早上就放榜,公布参加复试的名单。

5000多人参加考试,录取300人参加复试,我竟然在复试的名单中。

可能是考虑到来参加考试的人来自全省各地,且高考马上要开始了,怕耽误考生的时间。当天下午就进生复试。

复试的考场设在武昌阅马场中学的大礼堂里,300人坐在一个考场里。

考题是设计手帕的花样。

我的设计是:手帕的中央是一朵牡丹花,周边是线条组成的连续图案。

自己感觉还不错,但只有20个录取名额,我也没抱多大希望。

听一些考生议论,说什么已经内定了不少,那就更没指望了。

考完当天我就回家了。

12月6日上午,我来到了镇中学高考考场。我们这个考场共设16个考室,每个考室30名考生。

看考场时,遇上了镇中学教导主任的儿子蔡洪生,他也参加今年的高考。

我们旱就认识,他约我在考场旁边的学生宿舍里住,这里离考场近。于是我俩就在一间学生宿舍里住下来了。

一住下来,我们就开始讨论备考的问题了。

他选报的是理科,我们讨论的话题就只有数学和政治了。

他是高中生,数学特别好,我们讨论高考数学题会考些什么,我俩都猜测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数学题不会很难。

我们还具体讨论了几个比较典型的数学题。也巧,我们讨论过的一道数学题竟是高考数学试卷上的一道原题。

我俩都猜测今年政治考试的重点是时事政治,于是一起把我国近一年来的重大政治事件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考试时一打开政治试卷,我就惊喜地看到,所有试题的内容我们都讨论过。

晚上,我俩都睡不着。白天我们只是在讨论数学和政治,我说,也讨论一下语文吧。

于是我们就讨论了一下作文会怎么出题,我俩都觉得自己作文没什么问题,管他出什么题都不怕。

正好他的书包里有一本《成语辞典》,我说,反正睡不着,我们来背成语吧,看谁背得多。

规定按词条原文背,不准错一个字。各背完一个成语就互相考查,我背的时候,他拿着《成语辞典》对照;他背的时候,我拿着《成语辞典》对照。

我们都背了20个成语,夜已很深了,也有点睡意了,这才躺下睡觉。

我俩真是好运气,第二天语文试题中有一道题就是成语解释,考题中的四个成语都是我们背过的。

我现在还能背,如其中的“纲举目张”:语出郑玄《诗谱序》,等等。我是原文默写上去的。

第二天,1977年12月上午。我的高考正式开考了。

首先考语文,作文题是《学雷锋的故事》。

我想,这题目太简单,很容易落俗套,大多数考生会这么写的,我一定不能这么写。

记叙文一定要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描写生动,细节精彩。

我看了一下借来的手表,还有一个小时,时间很充裕。于是我就开始构思,在草稿纸上画思路图,竟记了时间。

忽然,监考老师说:“还有最后15分钟。”

我一看手表,手表坏了,上面显示的时间没变。

不能再构思了,也不能按构思写的太曲折了。

我马上动笔开始写:

学雷锋的故事

哗哗哗!大雨下了一整夜都没有停。小明从床上一轱辘爬起来,大喊了一声:“糟糕!”(开头)

┄┄(正文)

老奶奶亲切地抚摸着小明的头说:“你们真是雷锋式的好孩子啊!(结尾)

写完了,刚好700多字。铃声也响了。

晚上和洪生谈语文考试的情况,他说:“我的作文是编了一个故事。”

我说:“我也是编了一个故事。”

他说:“写作文就是要会编啊!哈哈!”

“编得像真的就行啊!哈哈!”我们都大笑起来。

考数学了。上初中时,最喜欢考数学了,而此时走进考场,却有一点忐忑。

打开试卷一浏览,前面的题60分,基本上是初中数学的内容,后面两道大题,一题20分。一道是解指数方程,一道是画函数图像,是高中数学的内容。

于是心里有底了,就埋头做起题来。

进考场就没抬过头,也没有观察过同考室的考生,直到全部考完我都没看过同考室有哪些人。

我做完前面的基础题时,抬了一下头,我吃了一大惊,人都走光了,他们不知是什么时候走的,全考室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看到我抬起头了,监考老师走到我的面前,笑着对我说:

“你看看旁边的,都是白卷。别着急,慢慢做,还有一半时间。这个考场可能只有你能考上了。”

历史和地理是合卷,考的都是基本常识,太简单。我很顺利地做完了,估算了一下,差不多可以得满分。

考完后,到宿舍清理东西,洪生和他弟弟勤生也来了。

他弟弟勤生是应届生,也参加这次高考了,他住在家里。

勤生说:“我要是和你们住在一起就好了,可以多考好多分。”

这一年,他兄弟两个都考取了,洪生上了武汉大学,勤生上了华中工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华中科技大学。现在这兄弟俩都在美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