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贰臣 > 第3章 朝堂局势

贰臣 第3章 朝堂局势

作者:一庭寒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23 18:20:59 来源:文学城

适逢惊蛰,又是旬日一次的朝会,吴质中早早地便起来预备面圣事宜。

白日里天气渐暖,但此时尚是卯时,温度还低,路上行人三三两两。吴质中咳了咳,裹紧了身上的大氅,携着连殳沿着长安街往宫中而去。

匆匆行至宫外,便有人同她问好:“吴大人,旬日不见,身体可好些了?”

来人年逾半百,发须皆白,身形憔悴,正是和她同为贰臣的工部尚书于靖。

“有劳于大人挂念,咳……已经好多了。”

于靖见她似乎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低声暗示道:“吴大人,晋王已经回京,您该身体抱恙才是……”

听见这话,吴质中眉心一跳。

晋王回京?

原来如此。

又向于靖拜谢:“多谢于大人告知,不过我既然来了,再以此为借口也已经不合适了。”

于靖明白吴质中所言非虚,可惜他亦自身难保,也不知道能再说什么,摇摇头便告辞离开了。

吴质中看着于靖迈向宫门的背影,长叹了一声。

连殳有些茫然地看了看于靖离开的身影,转身问吴质中道:“大人,您为何要谢他?又为何叹气?”

“咳咳,你啊。”吴质中轻咳了两声,低声道,“前两日不是还在想那《贰臣传》是谁写的么?”

“您的意思是……晋王?”

“没错,应当就是他的手笔。”眼见四下无人,吴质中便又细细地为连殳分析起朝堂局势来。

如今徽朝皇帝李砀称帝十二年,年事已高,恐怕没两年好活。

虽早早定下嫡长子李翀嘉为储君,但朝堂之上波涛暗涌,晋王、燕王等皆有心夺嫡,诸皇子各有朋党,尚且不知鹿死谁手。

讲到这里,吴质中拍了拍连殳的头:“故而我之前才说,那《贰臣传》极有可能是这几人所写,因为拉我等贰臣下马,对他们夺嫡极为有利。”

此前,晋王守边北境,虽有兵权,同党却于朝中最少,又遭皇帝猜忌,其夺嫡胜算最为渺茫。

如今他回京,意味着兵权即将被李砀收回,那么其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就更为式微了。

故而晋王极为迫切的需要帮手。

可如今,除开纯臣与贰臣,朝中众人几乎无人可为晋王添翼。前者是皇帝耳目肱股,只效忠皇帝李砀,便只有立场更为复杂的后者可以利用。

连殳听到这里,似乎想明白了,于是问道:“所以晋王命人写下《贰臣传》,借此生事,拉拢可拉拢之人,打压不可拉拢者?”

吴质中冷哼道:“呵,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无法拉拢的贰臣,他定会施计除掉一些,多几处让位,以便扶植他自己的人手。”

吴质中身为吏部尚书,既影响着官员仕途,又干系着人员任免,将是其中最重要的靶子。

连殳专注地看着吴质中解释,时不时点点头。

一时间说太多话,吴质中觉得嗓子又有些干痒,咳了两声,继续说道:“咳咳咳……当然,除晋王外,应当也有太子和燕王等人推波助澜,毕竟此事若成,空出位置来,对他们的人手也是机会。”

连殳恍然:“哦——我懂了。”

“哦?懂什么了?”

“大人因为于大人告诉您晋王回京的消息,而感谢他;又因今日上朝晋王必然会针对您,故而叹息?”

“说对了前面一半。”

“啊?”

吴质中站定,望着于靖几乎看不见的背影,对连殳解释:“兵来将挡,我平生从不为别人的针对担忧。不过是觉得于安之可惜罢了。”

连殳愈发不解地看着吴质中。

“于安之做过许多利民之事,在前朝怀才不遇,如今方得重用,意欲一展宏图,却离死不远了。”吴质中面露惋惜地揉了揉额角,叹息道,“他身居工部,又无朋党比周,本不该比我先知道晋王回京一事……想必晋王应是一回京便起了拉拢他之意,但于安之无心党争,恐怕是拒绝了。”

晋王所求不得,定是还有后手。

想必于靖也是知道,在他之后,下一个目标恐怕就是吴质中了,所以才来好心提醒。

连殳也听明白了,学着吴质中的样子,长叹一声道:“事到如今,于大人还想着提醒您,多好的一个人,只可惜……”

吴质中点点头,脱下大氅递至连殳:“先说到这儿,你想想,其余不懂的,待我下朝再同你讲。”

说罢,吴质中整理着里面的官袍,独自跨进宫门去了。

待吴质中走到金銮殿外时,其他朝臣早已到了,安安静静列成两队,分立于殿外。她也列入其中,静待钟鸣后开门觐见。

钟鸣声起,群臣依序自掖门入殿,文武各列一班,侯爵亲王自成一班立于众前。

随即宦官高呼,群臣俯首,山呼万岁。

礼毕后,吴质中静静立于左班,垂眸不言。

御座之上,皇帝李砀高坐明堂,神色憔悴,听着诸臣出班奏章,说的却尽是无用之俗例空文,愈加觉得无趣。

忽然,户部尚书柴朔出列,俯身行礼,将朝笏高举道:“臣有本奏。”

“准奏。”

“臣柴朔,弹劾工部尚书于靖贪污公款,中饱私囊。”

这柴朔乃是晋王亲舅舅。

吴质中抬眼看着不远处的于靖,暗道不妙。

那瘦削的老头本来还在出神,揣测晋王党要从何处攻讦,不料竟突然被这莫须有的指控唤回了神,身子晃了晃,惊而答到:“皇上!微臣冤枉啊!”

“于爱卿,慌什么,不如听听他怎么说?”老皇帝李砀努力打起精神,抬手于空中按了按,阻止了于靖的失态,“若有冤情,朕定会为你主持公道。”

柴朔见皇帝示意,接着往下说到:“启奏陛下,微臣所言句句属实,并无歪曲。”

“工部年年兴修水利却并无成效,臣心下便有怀疑,去岁江南水患更是十年未有之严重,于是暗中打探,发现于靖修筑防洪堤坝的用材,尽是以次充好。此外,自他受命督造运河开凿、修筑陪都行宫以来,户部屡次拨款,几年过去劳民伤财,却一无所成,皆因于靖中饱私囊,贪墨公款,所以至今未能完工。”

“哦,是吗?”老皇帝神色被冕旒遮挡,但仍能感受到他的不悦,“众爱卿有何看法?”

半晌,竟无一人为于靖发声,吴质中只好出班上前,行礼道:“启禀陛下,余以为于大人向来克己奉公,不忮不求,谦俭之行众所周知,还望陛下明查。”

听她这样一说,众人也开始思考,于靖平日里生活简朴,无有爱好,其私宅也称得上普通,若真的贪污,又将赃款用至何处去了?

“吴大人,话不能这么说。”突然,礼部侍郎冯修永出言道,“贪图享乐之人,赃款自然用在享受上,容易叫旁人看出,爱好金石古器文玩字画者,当然将钱用在嗜好上,那就不一定能叫您看出来了……”

吴质中记得,这冯修永是燕王的人,不知现在帮腔柴朔是要搅和什么。

冯修永说着,突然顿住,看了看于靖,又看了看吴质中,接着说到:“于大人……也自有其花销,不是吗?”

于靖见他这幅模样,有些生气:“我倒不知,冯侍郎这样看我是什么意思?”

“呵,人越是缺什么,便越在乎什么。像大人您,于前朝不受重用,所以出仕本朝,在本朝名节有亏,所以在意声名,这不显而易见的事情吗。否则,近日流传的这《贰臣传》里,为何没有您于大人的名字?”

原来在这儿等着。

当初看到那书时,吴质中就发觉了,徽朝定鼎之初,极缺可用之人,改仕徽朝的就她所知就不下百人,何止书中所写的五十余人?

但这所谓的《贰臣传》之中,一个官位低、无实权的贰臣都没提及,不正是场显而易见的阴谋么。

至于那书中没有于靖,难道不是因为除了他的贰臣身份之外,没有任何可指摘之处,所以即使想要为其作《贰臣传》,亦毫无可写吗?

“简直荒谬!”于靖听见此话怒极了,说着连指着冯修永的手都开始抖了起来,“你的意思是我贿赂那书的撰者?谁会在意这些,我连那撰者是谁都不知道!”

柴朔似乎也没想到冯修永会提起这个,愣了愣。

发觉于靖有些气糊涂了,柴朔便觉得倒也是个机会,于是顺着冯修永的话头说了下去:“于大人,那可说不准。旁人不都传言说是前朝那群遗民所写?指不定撰者就是于大人您的哪位旧时同僚不是。”

“你……”于靖本就不善言辞,如今被这两人抵得竟然不知说什么。

茫然四顾间,看到了立于众人之前的晋王,觉得有些可笑,对方一言未发,其党羽走狗便让他陷入困境。

听到这里,吴质中忍不住蹙起了眉头,帮着于靖回了一句:“柴大人这话说得荒唐。且不说文章是否是遗民所做,可他们之所以是遗民,不正是因为钱权收服不了?”

前宁灭亡时,万方多难,诸士人的抉择大抵分三类:一是慷慨赴死者,殉节故宁,是世人眼中的忠臣烈士;二是变节改仕者,屈身新朝,是世人眼中的贰臣贼子;三是隐于草野者,不食周粟,是世人眼中的前朝遗民。

那群遗民,大多数都是还没死的“烈士”,暂且草间求活,只待有机会,便要光复宁朝,捐躯赴国。

吴质中很了解那群人,那样的狷介之士,对贰臣向来鄙夷不屑,若真要骂,又怎会因钱权而放过于靖?怕只会骂得更难听。

柴朔恐怕也觉得不大有理,便岔开话头道:“微臣亦只是猜测罢了。只是从前商榷皇陵修筑之时,于靖就屡次反对,声称定鼎之初修皇陵耗费颇多,于百姓不利。可于大人,您做的利国利民之事,亦无一件做成。”

“水利一事,并非速成之功,可一旦事成,则将利泽千秋。”于靖说到这个,便又能同柴朔辩上两句了。

只是说着,于靖的神情便悲戚起来:“而皇陵于祖宗之法……”

“放肆!于靖,你好大的胆子!”

殿上那老皇帝终于出声了,将手中折子砸在地上,怒道:“那是你前宁的祖宗,凭什么拿来管朕的家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