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好几个晴天,阳光都特别足。
后山的枣子已经摘完了,纪娍捡了好些出来切成了片,铺在竹晒匾里搁在了院子里头。
家里的葵瓜子,她也时不时地要拿出来翻晒翻晒。
这些事儿做起来倒不难,就是有些琐碎,十几个竹晒匾里的枣片挨个儿翻面也确实是个大工程,小婵就跟着她忙活这些。
纪枝则是每日跟着纪老三去山里头捡枯枝装枯叶,眼见着屋檐下的柴火已经堆得有半面墙那么高了。
除了柴火松针,他们二人还背了好些板栗回来。
圆滚滚油亮亮的栗子脱了栗苞,铺在太阳下晒干,再一层沙土一层栗子地放进瓦罐里保存起来。留着冬日里拿黑糖水煮来吃或者是跟红枣一起熬粥喝。
何氏则是在给家里人做棉鞋,她把旧冬衣里头的老棉花拆了出来做里儿,又寻了两件又破又旧的粗布衫子做面儿,成日地坐在院子里忙乎着。
几个孩子的冬衣她交给了刘婆子去做,一是因为她在针线活儿上面上手比较慢,怕下雪前赶不及;二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做工比较糙,怕白瞎了那么好的布。
她在从隋家带回来的几匹好布里选了橘红色的给几个孩子做冬衣,这匹布是棉布,软和又耐造,穿起来还舒服,是最适合不过的。
何氏还特意交代刘婆子给做大一些,几个孩子都到了年龄了,年头年尾的身长能差一大截。
纪娍尤为明显,自打那次磕破头醒来之后,饭量大增个子也跟着蹭蹭长,眼瞧着就要超过纪老三他闺女了。
“行!我给几个孩子做大一些,就是袖子长了,做起事来有些不方便……”刘婆子觉得冬衣本就厚重,若是还要再挽两圈袖子穿难免有些伸不动胳膊。
“这样,我把衣服做大一些,袖子先不做太长,能盖住手就行,到明年秋天再接上一截儿袖子也不耽误她们冬日里头穿。”她想了一会儿,决定还是让几个孩子穿得舒服些。况且接袖子这种活儿也花不了多少时间,明年她再给接上就行了。
“得亏是找你来做的,要是我肯定想不到这些。”
……
白日短黑夜长的这段日子,过得格外地快。纪娍觉得自己不过才眨了几次眼,寒月就要过完了。
最近连着三五日都是阴沉沉的,偶尔还会有冷风吹过。
虽说还没开始下雪,但是这天气已经不再适合翻晒东西了,纪娍和小婵就跟着纪老三还有纪枝进山捡了几天柴火。
虽说家里的柴火已经足够他们用了,但是多备一些总没什么坏处。
再加上刘婆子怎样都不肯收那几件冬衣的工钱,何氏就打算给她多挑几担柴火过去。
那几件冬衣做得特别精细,针脚密实又匀称,看起来板板正正的,穿在身上又软和又暖和,三个孩子都喜欢得不得了,何氏看着也开心。
衣服刚送来那一日,天还是晴的。她给几个孩子试穿衣服,没想到她们穿上就舍不得脱了,三个人穿着橘红色的冬衣蹲在院子里头给竹晒匾里的红枣片翻面儿,远处看起来跟三个熟透了的小柿子一样。
去给刘婆子送柴火时,何氏手里的针线活也才刚做完,五双棉鞋还有一件马甲,她愣是从从寒月下旬做到了冬月中旬,做了二十几天,差点儿要了她半条命。
她直庆幸当初那三件冬衣没留给自己做……
“一担就够了,李山家的也给我送了不少呢,我一个人也使不了那么多。”刘婆子正在家里忙着,听见外面有了动静就出来看,发现是何氏正在卸柴火。
她也没拦着,之前何氏送工钱给她,她没要,何氏就说要挑几担柴来。
这些日子她一直坐在家里缝衣裳,也确实没时间去山里头捡柴,于是就同意了让何氏送柴过来。
“使得了,一个人也是要一天煮三顿饭,烧两锅水的。”
“多些总没坏处。”
“你进去忙着吧,我再挑几担。”何氏边说着边伸手指了指天,“雪可说下就下了。”
这日的天空明显比前两日还要阴沉,怕下了雪后挑着柴火不好走,何氏就想趁着能挑的时候多挑一些。
忙活了一个多时辰挑来了几担柴火之后,刘婆子总算是将何氏给拦了下来,她带着何氏到屋子里坐下,给何氏倒了碗水,又给何氏塞了一包东西。
“这是什么?”
“我做完被子之后还剩了好些棉花,就做了几双棉护膝。”刘婆子把何氏手里的东西又拿了回去,将外面的布拆开了,里面包着的是一双酱色的护膝,填了棉花做得又大又宽又厚实,护膝上面还有三组绑带。
“给你一副,给石群家的赵五娘一副,给孙大树家的李三花一副,剩下的你帮我捎给李山家的。”说着,她又转身拿出了一副靛蓝色的。
“冬日寒风入骨,捆上这棉护膝身上能暖和不少呢。”
何氏看了看手里酱色的棉护膝,又看了看外面的柴火,还没开口说话,就叫刘婆子猜出了她的心思。
“可别再给我担柴了,真的够用了。”
“成,那我就收下。”
“李山家的我也给她捎回去。”
“你便替我再跟她讲一声,别给我担柴来了,已经没地方摆了。”
“好!我跟她说……”何氏一边笑着一边将两副棉护膝放进了空萝筐里,挑起了它们转身往家里走去。
雪就在何氏转身的时候,无声无息地落了下来,落在何氏萝筐里头的两双棉护膝上,落在后山中纪娍刚抓的一大把干松针上,也落在正在纪家门口面面相觑的几个人的发丝上。
村子里已经开始飘起了炊烟,正是该做午饭的时间,可纪家却出乎意料的大门紧闭着。
“这个时候,他们能到哪去?”一看见纪家紧闭的大门,沈管家心中便觉不妙,他上前喊了几嗓子发现果如他所料,无人应答。
“哟,是……朵儿来了?”赵氏妇正在灶房里忙活着午饭,听见动静就出了门来看。
“怎么,家里没人?”
“赵婶子,你知道纪家祖父祖母还有娍儿姐姐去哪里了么?”
“估计是去后山捡柴火还没回来呢。”
“外面下着雪,你们先来我们家……”
赵氏妇话刚说了一半,就瞧见何氏挑着担子走了过来,她踮起脚,伸长了胳膊使劲地朝着何氏那边挥着:“伯娘,朵儿来了。”
“谁?朵儿?”
离得远,又加上下着雪,何氏没能瞧出来门口围着的那些人是谁,现下听赵氏妇喊了一嗓子后她才知晓。
可不就是朵儿么,那个穿着红色斗篷的可不就是朵儿么,旁边的那个看起来和纪娍一般大小的是朵儿的哥哥,还有沈管家、杨将军,身后跟着的几个女使和随从看起来也像是上次的那几个。
怎么这个天气还要跑这一趟?是有什么事情?难道说上次周夫人帮忙打听的事情有眉目了?何氏心里一堆问题,可眼下却是什么也顾不得问,让他们赶紧到家里躲躲寒才是最重要的。
雪已经下成片了,纷纷扬扬,肆无忌惮地打湿人的头发还有衣服。
怕隋家的两个孩子受了寒,何氏便加快了脚步想快些给他们开门,谁料一不小心脚下打了滑,差点摔倒。
“我的天爷爷……”赵氏妇见状心里一紧,忙朝着何氏跑去,“伯娘,你可小心些,下了雪了,路难走。”
杨夺锦赶在赵氏妇的前头接过了何氏的担子,“正是呢,您可小心些,我还等着吃您做的地踏菜炒鸡蛋呢。”
“今儿下雪了,咱不吃地踏菜炒鸡蛋,咱喝汤,地踏菜豆腐汤……”
“哟,怕是做不成了……”何氏突然想了起来家里头没有豆腐,平时都是要到镇上去买的,现在下着雪不说,就是没下雪,这个时间也赶不及了。
杨夺锦挺了挺身板,清了清嗓子:“豆腐……我已经买好了。”
昨日下午他得到的消息,说是朵儿要去红石村看纪家人,周姃安排了隋言意一起去,还安排了他跟在身边保护着。对于这个安排,他非常满意。
打从上次在纪家吃过地踏菜炒鸡蛋之后,他就对那道菜念念不忘,成日地盼着朵儿吵着闹着要去红石村,终于给他盼来了。
今日来的路上,恰巧路过一个豆腐摊,他记得何氏上次说过要给他们做地踏菜豆腐汤的,地踏菜豆腐汤总得有豆腐才是,于是他就下马买了好几块,小心翼翼地放在了隋言朵和隋言意的马车里面……
“朵儿,你的腿好全了?”何氏一边开着柴门一边侧着头看着隋言朵受伤的那条腿。
“好了,祖母,我好全了,如今可以走可以跑。”
“再过一个月还可以蹦可以跳呢。”
“好,真好。”何氏一脸慈爱,心里也松了一口气,朵儿的腿没被他们纪家给耽搁。
没像纪枝一样被耽搁……
“朵儿。”背着柴火带着一身雪回来的几个人里,纪枝是第一个发现偷偷地探着脑袋瞧他们的隋言朵的。
刚在屋檐下放好背篓的几个人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才发现那间狭小的灶房已经被人填满了。
而在灶房门口,披着红色暗花斗篷的隋言朵正眉眼弯弯地看着他们,“纪祖父……”
“哎,朵儿来了。”
灶房里的隋言意闻言也侧着身子看了过来,对着纪老三微微颔首:“纪祖父。”
“哎,好孩子。”
三个刚背着柴火回来的小柿子头发已经被打湿了,衣服也有些发潮,冷冷地贴在身上,直让人发抖。
纪娍带着纪枝还有小婵冲进了灶房,挤到灶口前坐了下来:“祖母,中饭吃什么?”
“沈管家今日从府里带了现成的,正热着呢。”
“最后再做个地踏菜豆腐汤就成了。”
纪娍这才瞧见灶房的那两张矮桌上面放着好几个食盒,还有许多新的碗碟,那几个女使和小厮正忙着将食盒里的菜端出来,将那些碗碟清洗干净。
而一旁的杨夺锦则是蹲在角落里盯着正在盆中泡发的地踏菜……
“府里的菜!谢谢沈管家!”纪娍收回了神,冲着沈管家乖巧地笑道。
“嗐,府中灶房里人多,不消一刻就能做出来。”
“夫人也说了,你们平日做农活辛苦,要是再要费心费神地为我们张罗饭菜,未免太过劳累了……”
中午这顿饭是在纪家和李家这两家的灶房里头吃的,纪家的灶房里实在是坐不下这么多人,家里的明间里面又冷的跟个冰窖似的,最后只能安排到李家的灶房里去。
乡下人烧不起碳,从不用碳来取暖,于是逢到了寒冬时节每家每户就都乐意成日地待在灶房里,只因灶房是整个家里最暖和的地方,一日三餐自然也是在灶房里解决的。
几个孩子跟着何氏、赵氏妇还有两个女使留在了在纪娍家的灶房里,纪老三则带着沈管家杨将军还有两个随从去了李家的灶房。
屋子里面饭吃的热闹,外面雪也下的热闹,隔着门窗看出去是白茫茫一片,站在外面看着灶房里头是一片暖意融融。
这般温暖热闹的气氛下,何氏却有些心不在焉。
“朵儿,你母亲……近日可好?”看着隋言朵犹豫了半天,她终于开了口,但她想问的其实不是这一句,而是“朵儿,你母亲……有没有给京中那个姓纪的人写信?她有没有回信……”
小作者在线等第一个评论[让我康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3章 昼短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