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湾河水 > 第17章 第一部 张家沟

大湾河水 第17章 第一部 张家沟

作者:木公匠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29 20:32:07 来源:文学城

49

大雪持续两个多月,云贵地区局部出现断粮,张家沟这些落后的农村前前后后停电四十二天。没有电,就是有打米机有稻谷,还是打不出米。家庭稍微富裕的家庭可以买米,这些地方有些人家,买不起米就只能吃面或土豆。

月光幽幽,透露着清寒,毫无顾忌地洒在山野,给田间地头落了白霜。冰天雪地使得张家沟笼罩在白色当中,人们躲在家里不怎么出来活动。

这段时间,张家沟像是有妖魔出没,反射出奇幻的莹白色的光芒。这种寒冷的天气干不了活,别说猪没有吃的,就是人的吃饭都成了问题。

张秋水注视着山巅上的白雪,目光回到近处的小路,小路上积淀着白雪,他心里有点儿不情愿。这天气,要走在岩家山那边,要走很久很久。前天,张秋水听到消息说,距离张家沟三四公里的李家村,李家村有个六十岁出头的人上午到山沟挑水。不挑水,家里就没有水喝。让张秋水震惊的,倒不是挑水这件事,他也要挑水,这里的人都要挑水。老人在挑水回来的路上踩滑,人跟着水桶扁担滚落到山沟里去。水没了,水桶跟扁担还在,悲惨的是人跟着水没了。

天灾**,躲都躲不过。这里的人们不认识马克思,亦不懂科学,他们靠着经验靠着习惯活着。倘若经验习惯不能解决问题,他们会把厄运归咎于命运。亲爱的朋友,我们无法对这种暂且称之为思想的东西作出准确评价,只因为我们不是那里面的人。如果我们也活在那里面,我们跟他们没有区别。

脑海深处,张秋水还原老汉滚落山下的场景,他浑身起了疙瘩,他不自觉地打了个冷颤。想到这儿,张秋水想打退堂鼓,犹犹豫豫的,担心路上遭遇不测。然而,就在他犹豫的瞬间,张童书的音容浮现在他的脑海,他便坚定决心,他可是父亲啊。父亲在孩子面前得勇敢!怎么能够畏缩不前?

路边,枯草失去生命,远山覆盖着白雪,近处常有水滴,屋檐上挂着又长又尖锐的冰凌子。走到猪圈附近的稻草棚,张秋水抽出三四根稻草绑到鞋底,随后又从柴堆找到适合做拐杖的木棍。从堂屋找出背篼,背篼里有把砍柴刀。找到桂芬,张秋水跟她说自己要去把张童书接回来,随后朝着淹没在山间的小路走去。山间蜿蜒的路,因昨夜的雪而显得纯洁,白茫茫的,很干净。小路上,他的步伐缓慢稳健,他的脚底发出雪花被压实的声音,像是雪花在惨叫。

这场雪持续很长时间,从埋葬丈母娘当天夜晚下起,断断续续的,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歇。绝大多数农民,不知道暴雪背后是气候的平衡,亦不知道像这种事情常常周期性出现,它们是地球的生命活动。

这两个月,张家沟这些地方盛传这是老天爷的惩罚,贪婪的人对大自然索取太多太多,因而老天爷命令掌管霜雪的青女警告地上的人们。

再次看见张童书,他嘴里没有啃苹果,在啃鸡爪。张秋水赶在晚饭前到的岩家山,晚饭期间,张童书没吃饭,他在北京炉旁边自顾自地啃鸡爪,啃得满嘴都是油,肉没有吃到多少,兴致却勃勃然。“你想不想回家?”

张童书看了看舅舅,又看了看舅母,他说:“不想回家!他们对我很好。”张秋水满脸笑意,嘴上却说:“你就等着变成大胖子吧!”这孩子在他们那群小伙伴里明显机灵,小小年纪极其贪财,老是爱搞事,偶尔跟人打架。

这晚,张童书跟他爸爸睡。被窝里,他们背靠着背相互取暖。他爸爸转过身把张童书拦在自己的怀里,紧紧搂住他。张童书起先还挣扎,感觉贼不舒服,后来就像一只温顺的小猫,乖乖地束手就擒,不怎么说话。

清晨,万籁俱静,天空雪花已停,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雪花,偶尔大鸟唱出响亮的歌声,鸟鸣在空旷的山野间。张秋水他们吃过早饭,急着赶路回去。出门,张秋水想起路滑,得找三四根稻草绑在鞋子上。走进稻草棚,弯腰拾稻草瞬间,他想起十年以前的那个夜晚,他跟桂芬在这里的稻草堆……

张秋水把稻草绑完,给张童书找来小拐杖,让他走在前面。就这样,张童书背着小书包,小书包里满满的都是舅母给他准备的零食。张童书心想着把这些好吃的带回家,让妈妈跟妹妹尝尝,他则像凯旋而归的将军。

50

白云挂在天边,风吹拂着树梢,远山的积雪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明晃晃的光亮。树叶唱着歌谣微微颤动,在地上相互交织成纵横交错的影。山鸡出来觅食,懒洋洋地舒展着美丽的翅膀,附近偶尔有野兔子急如闪电。雪地里,父子俩,一大一小,走在回家的路上,覆盖着白雪的小路上留下脚印。

张童书走在前面,张秋水走在后面,张童书忽然停下,他想到了什么,转过头看着张秋水。“爸爸,你帮我领成绩单了吗?”

“我没有领,张伟帮你领回来了。”

“我有没有奖状呀?”

“没有。”张童书听到自己没有奖状,他的心猛地失落,表情在脸上暴露无遗。“爸爸,你不会是在骗我吧?我怎么可能没有奖状?!”

张秋水看着儿子,他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儿子这样自信。没有奖状就没有奖状,反倒以为自己在骗他。他就很好奇,他儿子脑子装的都是些什么。

这次是小学仅有的没有奖状的学期,张童书没有去学校。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没有奖状,他越想越气愤。心儿长出翅膀牵动着他飞快回到家,他着急地翻看自己的成绩报告册。其他的都还好,就是数学引起他的遐想。数学分数像是被改动了的样子低得可怜,他简直不敢相信那是他的考试成绩。原是九十八的数学被改成六十八,改动的痕迹那么大。六十八分明是九十八添笔改成的。张童书心里怀疑这是被张伟动了手脚,这个孩子很聪明,他的直觉通灵般准确。

张伟在张海波没来以前,跟张童书走得极近,他们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玩伴。自从张海波来了以后,他们之间有种说不清楚的隔阂。尽管,他们仨经常在一起,距离却真实存在。张童书满肚子狐疑,不愿去问到底怎样。

这天,张海波到外公家,张童书到他外婆家,他们都不能到学校领取成绩单,唯独张伟可以。张伟,这个孩子成绩特差,小坏小坏的,常有偷鸡摸狗的事,属于谎话连篇的顽劣少年。他收到张海波他妈拜托来给张海波领取成绩单,张海波跟张童书是同班同学,他在犹豫要不要帮助张童书。

结果,给他们老师逮住了。班主任认识张伟,又是张伟的语文老师。老师知道他们住在一起,就把张童书的奖状跟成绩报告册交给张伟让他带回去。张伟走在路上,他看着张童书的成绩,有点不服气,张童书天天玩,成绩还这么好。一时间恶意从心里长出来,张伟把张童书的成绩改了,他把奖状撕碎扔河沟。这件事,只有张伟知道,张童书是怀疑,没有证据,没敢质问张伟。

仿佛从此以后,张童书没打心底信任张伟。张童书是神奇的孩子,他觉得自己可以克服障碍,始终坚信着存在的价值。他这种自信,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与生俱来的,让他以为自己肩负着某种特殊的使命。一方面不信任张伟,一方面认真学习。此后,他在张家沟小学每学期都有奖状。张童书啊张童书,你怎么就是这种人?你怎么经常在课堂说话,偶尔把别人带偏,自己又能纠正!有时,老师都被张童书气得不行,你说你能不能收敛收敛自己的个性!

张家沟小学所有大事都跟张童书有关联,他的生活充实,那么引人注目,那么令人关注。人们睁大眼睛望着他,企图他作出解释。那时候,他是那么牛气,那么有种人上人的优越感,总能制造出许多轰动事件。这样的人,当然有人看不惯。小孩子之间的事情,有时候就是那么简单。

回家第十二天,张秋水把新房装修小半,小半可以凑合着入住。清晨,久违的晴天终于赶来,雪花被来自大地深处的温暖融化。房檐屋顶、树梢稻草残留着的雪需要太阳温暖的抚摸。张秋水他们在这天从老房搬进新房。

十多年的房,泥巴堆砌而成的厨房,他们终于搬出来。从此,下雨天,他们用不着用盆接房屋漏出来的水,用不着上个厕所都要跑到老远老远的猪圈蹲坑,他们用不着在昏暗的环境拥挤着活下去。

这天是在腊月上旬,没多久,除夕赶来。这年,张童书十岁,小枕头五岁。就在这年的秋天,小枕头被送进幼儿园,他们家忽然清闲许多。

空山新雨,天气晚来秋。小枕头被张秋水送到乡里的幼儿园,那里每个星期来回接送,吃住都在学校。虽然学费贵,却给张秋水省去许多事情。张秋水觉得,幼儿园实际担负着照看小孩的职能,父母可以专心挣钱养家。

来年春天,他们住惯新房,新房宽敞明亮,实打实好过老房。张童书继续他无忧无虑的小学时光,小枕头每周来回,家里只剩桂芬忙着地里头的农活,忙着喂养肥猪。她偶尔会到柳林镇赶场卖菜,挣点小钱,换来日常品。

太阳东升西落,岁月像大湾河水哗啦啦流淌,他们走在路上。

51

春天,百花齐放,张秋水意外又幸运地在张家沟接到活。修完房,他彻底掌握修房流程。与其他泥水工相较而言,张秋水有着更为辽阔的见识。年轻时候,他跟着包工头跑,对修房有着周围同行没有的认识。他在他们那个年龄段里算聪明的、思维超前的,关键是他这个人吃苦耐劳为人厚道做事地道。

从海边码头回来没几天,张秋水曾路过阳坝附近,看着两条河汇聚成大湾河,又端详附近地势,回来跟张著明说:“我要有钱的话,就在那里修小型沙场,肯定可以挣到钱!”张著明听他解释,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无奈,他出身卑微,要钱没有钱,要关系没有关系,要渠道没有渠道……就是可以在现实世界发现商机,看到那儿可以赚钱,还是没有资源渠道,还是没有机会施展抱负。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你想到了,没有做到,或者说没有办法做到。这样的事情顶多是茶余饭后吹牛皮的谈资。张秋水清楚自己的处境,他知道自己的位置,更明白他肩负的担子。他不后悔不觉得遗憾。他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修房子赚钱养家糊口。如果还有余力就要修建大房子,供养儿女上学。

回来那年,张秋水曾料想,三五年后,以张家沟为代表的农村会掀起修房风潮,干得好肯定可以赚到钱。他前面有过修房的经历,又跟着张著明干了段时间,结识三五位泥水工,手里头已积攒到点点资源。修建第一栋平房格外小心,整个过程没有丝毫懈怠。可能出意外的地方,他都特别留意。

为修房,他投入□□千买来木板跟柱条准备大干一场。头次接活,张秋水不求赚到多少钱,把这单生意弄好,打出响亮的招牌,他觉得就够意思。五六个月来,他都在想怎样修房怎么把房修好。头天夜晚琢磨,次日小试,他以这样的状态推进,活脱脱是青年人敢想敢干执行力强。半年后竣工,效果得到东家认可。他赚到钱,又积累到宝贵经验,按照设想打出修房子的口碑。

他想,他以后专门做装模这块,他要把这块做好做精做出成绩。多数人忙着外出打工忙着种地,张秋水却拿出家里所有积蓄用来购买装模材料。第一次接活,张秋水就把成本赚回来。张秋水修建的第一栋房有两层半,他对此前的想法更加坚定。就是在这个过程,张秋水会修房,价钱合适,为人厚道的名气渐渐传了出去。第二次接活,第三次接活,第四次接活……张秋水凭借修房子的本事,凭借着自己左右逢源的情商以及运程就此开启了修房的事业。

改革的春风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东部沿海吹到华夏大地的腹里,又像波浪渐渐深入中国西南角。这些年,进城的农民工,他们攒到钱,却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只因他们买不起城里的房。即便买到,生存压力亦会将他们压垮。这些人挣扎来挣扎去,等到年纪上去,还是会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

就这样,云贵高原最偏远的地方迎来建设潮流。在这里,嗅觉敏锐的人已经看到了行业发展的趋势,他们使尽浑身解数,抢占高地夺得先机,成为小小的“弄潮儿”。张秋水在这场洪流的微波里凭借见识、坚韧,让自己分到点点红利。虽然是点点红利,却可以在农村出人头地,让家人衣食无忧。

亲爱的朋友,按照我的理解,像张秋水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不是他们没有智慧,不是他们没有见识,不是他们没有深刻理解现实,仅仅是出生的地方限制了成长。可以说,他们是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在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走到很远的地方。那些人无疑具有非凡智慧,并得到命运加持。

大湾河,这条河起源于临近县城,沿途有阳坝、张家沟、李家村、沙子坡、杨柳沟……这些村庄跟大湾河相关,也跟张秋水有关。因为张秋水从张童书小学二年级开始修房,修到张童书大学毕业还在修,他把这辈子都献给了修房。

从厦门回来那年,张秋水在这个小天地耕耘,很少到清水县城,很少到梵阳市,没有走出贵州。像张秋水这样的人有许多,张秋水只是他们人生的缩影。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不会思考活着的意义。即使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他们也会跟生活搏斗,也会艰难而又勇敢地活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