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大唐.梦殇 > 第5章 偶遇李靖

大唐.梦殇 第5章 偶遇李靖

作者:鹿筱蕾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1-03-10 20:17:23 来源:文学城

炎热的午后,天地间一片闷热。燥热的天气使人足不出户,唯有蛰伏在树枝上的蝉不惧怕炎炎烈日,数只蝉此起彼伏、乐此不疲的叫着。

李世民自打从宫里回来,未曾踏出书房半步。

我站在李世民身后,缓慢的摇着手中的扇子。李世民今儿身穿银色的冠服,翠绿的玉佩别在腰间,眉间散发出霸王之气,即使我呆在李世民身边已有一段时间,仍不免被他那贵气所震慑。

在我看来,如此内敛的外表下,并不像是会为王位而骨肉相残,血溅宫廷。想到这里,我不禁莞尔一笑,若没有一定的魄力和手段,又怎会开创唐朝盛世。

手中的扇子顿时停住。

眼前如此内敛的人日后竟会做出弑兄如此冷血的事情,骨肉亲情在他心里却不及皇位。很想问他,弑兄残忍的登上最高位,回首看看以往走过的路,可有些悔意?

最憋屈的是我了解一切,却不能问?

绚丽的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云烟散后,一切归于沉寂。

案前修长的身影动了动,从厚重的书籍中抬起头,侧目瞄了一眼身旁的人影,试探性的喊了一声“芸熙”

身旁的人影没有任何动静,闷热的夏天如同火炉一般,脸上的汗滴渐渐的聚集,俊逸的脸上眉头紧蹙,温润的声音提高了一个调,“芸熙,你在想什么”

突如其来的凌厉声音把正在神游的我一惊,不安的瞄了一眼李世民,慌忙摇动手中的团扇,脑内飞速的运转,小心翼翼的道“回秦王,奴婢听说可以去仁智宫,一时兴奋愣神了”

李世民紧蹙的眉头缓慢松开,不再言语,视线重新转向兵书上。数秒寂静之后,雄厚的声音再次响起“出行的衣物可准备妥当?”

“奴婢已准备妥当”

李世民未抬头,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书籍,漫不经心的道“今日准你休沐,可以出府逛一逛”我微微一愣,慢慢回味李世民的话,他的意思是我可以出去逛逛了?

从来到唐朝,我还未出过秦王府,我不可置信的看着李世民,手指指了指外面道“秦王的意思是,奴婢今日可以出去逛逛了?”李世民一动不动的嗯了一声,听到李世民的答案后,我不禁雀跃,太好了,在王府里待那么久,电脑、手机什么都没有,可把我这个现代人憋坏了。

转念一想,这唐朝我人不生地不熟,自己出去逛可别惹什么麻烦,又不想放弃这难得的机会,脑内一闪,眉宇间充满期待的神情,试探性问道“奴婢出去能不能带着府里的翠儿一起”

“可以,跟刘总管打个招呼就行了。”李世民应允道。一霎那,面顿如笑靥,都说伴君如伴虎,这李世民有时还是满和蔼可亲的。

我抬抬手招来门口的婢女,将手中的团扇递给她,低声吩咐道“仔细点。”我朝着李世民规规矩矩的行礼,嘴角含着笑意走出书房。

跟刘总管打完招呼,兴高采烈找到翠儿,翠儿听了非常高兴。翠儿拉着我折回厢房,从衣柜拿出带有纱的帽子,整理好往我头上套,我忙伸手拦住,好奇的拿在手里研究,轻声道“翠儿,这是什么,我干嘛要带这个?”

翠儿接过帽子,一边往我头上套,一边细语道“二娘你好歹是王府的管事婢女,怎能跟市井小民比,出去要带着幂篱。”原来这个叫幂篱,谁让我初来乍到不了解这里的规矩,只能老实的带上宽大的幂篱,幂篱上垂下长长的纱遮住脸庞,我透过黑纱望向翠儿,低声嘟囔道“带这个出门太麻烦了”“二娘,你在说什么”“没事”

因秦王府在布政坊,离西市很近,俩人步行没多久便到了西市,话说在唐朝,长安不仅是最大的政治中心,而且是繁荣兴盛的经济商业圈。

长安有两个商业区,称东市和西市。东市西市是整个唐朝的经济商业圈,十分繁荣。风格迥异的商铺集中于东市西市,充满智慧的商人在此进行各种各样的买卖。东市周边有众多达官显贵住在附近坊里,遂出入者为本土权臣显贵较多,而西市这里有来自高丽/百济/波斯/大食等商人在此开店,较东市而言,西市更加大众化,人流亦比东市复杂,故而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在午时击鼓三百开市,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闭市。

街上行走着匆匆忙忙的百姓,闲暇的百姓在不同的客店穿梭着。身穿颜色各异罗裙的姑娘,就像美丽的蝴蝶,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街上玲琅满目的商品,酒肆,茶肆,货栈,脂粉应有尽有,看的我眼花缭乱,故而想起李白最喜欢流连于西市,曾写道“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收回探究的眼神,忽发现身旁的翠儿早已不见踪迹,慌忙转身寻找,定神一瞧,娇小的翠儿在远处的一个卖发簪的店铺朝我招手,飘来嘤嘤的声音“二娘,快来看看。”

我无奈的摇摇头,遂快速的走到翠儿身边,拿起翠儿手中的簪子看了起来,古代的簪子比我们现代的手工还要精细,我摇了摇手中的簪子,步摇轻轻的晃动,犹如一只小鸟想要冲出鸟笼,自由的翱翔在空中。

正看时,一旁的店家弯腰殷切的询问“有没有两位娘子相中的簪子,如有喜欢,在下可以给两位便宜一些。”

我仔细的盯着摊上的簪子看,眼前一亮,我拿起摊上一角的簪子道 “店家,您这簪子怎么卖啊?”

精明的店家瞧了一眼簪子,笑眯眯的道 “娘子的眼光真好,这是店里最紧俏的簪子,喜欢的人可多了。如果娘子喜欢,100文就可以拿走这只簪子。”

这几日特意向翠儿请教过,如今使用的是开元通宝,开元通宝是唐代第一种货币,武德四年,唐高祖为了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十钱为一两新的十进制度量衡便由此开始,即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每贯(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唐朝的一贯钱=1000枚铜钱,一贯钱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000.一斤盐四十文钱,一升醋五文钱,一面铜镜两千文,这小小的簪子顶多值四十文至六十文之间。

我悄悄的掂了掂荷包里的开元通宝,一个月在王府才能领一点点的薪水,哪里够买这么贵的簪子,我虽是喜欢此簪子,店家的价格略偏高,一旁的店家看到我微皱的表情,吞了吞唾液,笑眯眯的看着我,轻声道“某看娘子诚心诚意的要买,要不您出个价?”

我不露声色的看着店家,心里暗自揣测出何价钱才合适,过了一会,我放下簪子,轻声道“店家,您要的价有点高,我也不是很喜欢,您看这个价合适吗”芊芊细手在木柜上划出45字样。

店家脸色偏暗,稍微迟疑一下,立即笑嘻嘻道“娘子可否再高些,某也要养家糊口的。”

我双手一摊,无奈的摇摇头,拉着翠儿作势要走出店铺。

店家看到我们要走,急忙拿起簪子嚷道“等等,娘子莫急,某也要养家糊口,我卖给您,下次娘子再来光顾在下的店铺。”店家殷切的把簪子递给我。

这一瞬间我总算明白现代这些精明的商人如何而来,原来遗传了古人的智慧啊。将钱币递于店家,拿着簪子与翠儿走出店内。

“今这里好热闹,前面还有卖胭脂,二娘我们到前面去看看。”翠儿拉兴奋的拉着我往前面走去。

走着走着,只见前面挤满了人群,翠儿拉住我说:“二娘,前面怎么围着那么多的人,发生什么事情了。”翠儿好奇的问着。看着人头攒动的人群,我无奈的耸耸肩,于是拉着翠儿走向热闹的人堆中。

熙熙攘攘的围了好多人,不停的在指指戳戳、议论纷纷。我踮起脚尖,伸着脖子想一探究竟,可最终还是没有看到什么。情急之下我拉着翠儿,费力的拨开人群,凭着娇小的身材挤进人群中。

只见一男子穿木屐灵活的走在在几米高的立柱上的绳索,从容自若的表演各种动作,我好奇的问“翠儿,这是什么”翠儿回“这是绳技”

翠儿话音刚落,便在那绳索上的男子拿出一剑,在绳索上舞剑,那男子身形矫捷,灵活灵现的挥舞着手中的剑,一招一式皆很稳,聚集的人群立马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这表演看的我胆战心惊,生怕那表演者摔下来,转脸看着周围人群的神色,可见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看了片刻,便拉着翠儿挤出这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中,继续朝前走着。

虽对唐史著名人物略知一二,对对于这大唐的风土人情知之甚少,今日初次走出王府,看这西市如此繁华,令我这一现代人都惊羡不已,走了几步,便看到一家名为坟典书肆,遂十分好奇,拉着翠儿走进书肆,原来是一家古书店,转了一圈,有的古书是原本,有的是手抄本,看到原本时,因怕弄坏了,所以并未打开来看,只是翻了一本手抄本,突然肆内传来孩童嘤嘤的笑语声,我扫视一圈,只见一孩童正在兴奋的跑着,后面一娘子紧跟其后,我估计是店家的孩子,只见那孩童突然向我跑来,我忙放下手中的手抄本,待那孩童跑至我腿边,我弯腰将其抱起,孩童好奇的掀着黑纱玩,我怕磕着孩子,遂让翠儿帮我拿下幂篱,我抱着孩童在肆内走着,孩童的母亲见状,便去忙别的事情。

那孩子玩的兴奋时,伸手掐我的脸,被掐了一次后,脸上阵阵痛意传来,看到起手指伸来时,我猛地往后一躲,怎知孩子在我怀中,我重心不稳,朝后跌去,我已来不及做任何措施,只是紧紧的抱着孩子,护在怀里,希望倒在地上的时候不要摔着他,我绝望的闭上眼睛,却感到腰上被一双手扶着,将我扶正,我立即睁开眼睛一看,身旁站着一位白衣男子,男子见我站稳,便把放在腰间的手松了,我松了口气,忙看看怀中的孩童,孩童以为是在与他嬉耍,

并未哭泣,只是笑嘻嘻的看着我,见此我忙把孩童放在地上,孩童见状,拽拽我的裙角,见我并未抱他,遂转身朝着起他母亲方向走去。

我朝着白衣男子微微一福,道“多谢郎君相救”

白衣男子笑笑道“娘子客气了,举手之劳而已”

我摇摇头,眼神透出坚定的神色,含笑道“郎君太谦虚了,救命之恩岂能不谢。不知郎君贵姓?”白衣男子微微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朗声道“在下李靖”

看着那俊逸脸上的笑容,虽是微微一笑足以迷倒千万少女。我猛的晃过神,讶异的张开嘴,他说他叫李靖,居然碰到名人了,就是那个心怀大志,深通兵法谋略,位于凌烟阁二十四之一的将领。

我极近距离的看着李靖,惊讶的问道“郎君可是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靖”“正是在下”我闻言,嘴角微微上扬道“久闻李长史的大名,今日一见,李长史果然名不虚传。”

“李某多谢夸奖,不知娘子如何称呼?”李靖作揖回道

“我姓崔,名芸熙,李长史可以唤我二娘。”说到这儿,略微一顿,话到嘴边复又咽了回去,李靖看到我犹豫神情,问道“崔二娘可是有话问李某”

“李长史此时不是应在扬州吗?”

“陛下召李某回长安”说完李靖洒脱一笑, “在下还有事情,先行告辞。”李靖双手作揖,转身匆匆离开。

李靖,京兆三原人也。

出仕隋朝,为马邑郡丞,大业末年,反隋暴政已风云涌起,李渊为太原留守暗中招兵买马,李靖观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李靖把自己扮成囚徒前往诣江都。至长安,关中大乱,因道塞不能成行。李渊攻克长安后,俘获李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已私怨斩将士乎?”李世民欣赏其的才识与胆量,遂替李靖求情,李渊遂放之。武德中,以平萧铣,辅公祏功,历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平时只能在史书中看到的人物,看到真人,感叹真人更胜一筹。一霎那观景恍如隔世,忽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转身一看是翠儿,光顾跟李靖说话,差点把翠儿忘了。

翠儿上下将我打量了一下,道“二娘,可否摔到”我摇摇头,从翠儿手中接过幂篱,戴上后,俩人又在街上逛了一个时辰,直至快要到了闭市的时辰,我与翠儿才依依不舍的朝着王府方向走着,因身为婢女,很少有时间能出来闲逛,这次回去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来,我走了几步,便回头看着西市,被翠儿一把拉着,走回王府。

与李靖的相遇,殊不知这场相遇,却改变了我生活的轨迹。本是两条平行的线,没有任何交集,阴错阳差下,命运却使他们相交,所有的缘分顿时定格在彼此的轨道上。

回到王府后,李世民已不再书房,我便回了房间休憩。因房内只有我一人,我直接躺在榻上闭上眼眯一会,便听到传来叩门声,我起身整了整衣物,便打开门,门外站着一婢女,婢女恭敬道“崔二娘,王妃寻二娘过去”

我闻言微怔,转身轻掩门,随着婢女走去,脚步轻快的走着,内心无比激动,我来大唐这段时日,并未见过秦王妃,终于可以见到这闻名后世的一代贤后,待走到秦王妃院落时,等婢女通传后,我低头走了进去,跪着行叉手礼道“王妃万福”

前方传来秦王妃轻柔声音“起来吧”

“喏”我恭敬回着。

起身后,我走至一旁恭敬的站着,悄悄抬头余光一瞥,秦王妃脸若银盘,眼似水杏、气若幽兰,娴静端庄的坐在案前翻阅纸。我立即收回目光,脑海里这位贤后的资料立即调出来。

秦王妃----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

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长孙皇后一生为唐太宗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承乾,次子李泰(李世民第四子),三子李治(李世民第九子)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

正回想时,秦王妃卷上案上的纸,抬头柔声问“这婢女花名册是你写的”

“是奴婢所写”

“你这婢子挺聪慧,竟将府中所有婢子的姓名,年龄,长处等全都一一列出,这样翻阅起来一目了然”

“王府中全无小事,奴婢摸清了婢子们的性格,再根据其擅长一面,好安排其去处,这样才不会给大王与王妃添乱”

秦王妃点点头,饶有兴趣的看着我,继续问道“据刘总管说,王府账房新的换算方法也是你想出来的”

“刘总管谬赞,奴婢只是稍微改动了换算方法,其他皆是刘总管与账房先生的功劳”

秦王妃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不紧不慢的道“你倒是个不矜不伐谦虚谨慎之人,今日寻你来,是要叮嘱你几句话”

我一听叮嘱二字,不敢怠慢,恭敬的道“请王妃训诫”

秦王妃放下茶杯,其白净的手指在案上轻点几下,尔后肃声道“秦王此行去仁智宫,我并不随行,秦王脾气难免急躁,望你能劝之,若秦王有疏忽之时,望你要直抒己见”“喏,奴婢谨记王妃训示”

“莫要怕出言得罪秦王”秦王妃话音一顿,莞尔一笑道“我看你聪慧,伶俐,有你在秦王身边,我便能安心”

“喏”

“你再挑几个伶俐的婢子,一同前去照顾秦王的起居”

“喏”

“好了,你下去吧”

“喏,奴婢告退”

秦王妃抬眼看着身影消失在门边,这才悠悠的问道“丽箐,你看这崔二娘怎样”一旁的丽箐回道“奴婢看这崔二娘伶俐,谦逊,方才奴婢仔细观察了,崔二娘在回王妃话时,不卑不亢,在大王身边,是个可用之人”

秦王妃听闻,视线望向案上的纸卷,复又摊开细细看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