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 第151章 第151章考题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第151章 第151章考题

作者:意元宝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8-29 01:45:49 来源:转码展示1

“陛下放心。mengyuanshucheng”第一个出声的人是李初, 李初那么说出话来,所有人都不自觉瞄了李初一眼,偏偏李初就好像完全没有感觉到他们的视线,让人只管的看, 哪怕武媚娘同样看过去, 李初泰然处之。

武媚娘在想自己在李初这个年纪的时候, 有没有像李初这么沉得住气, 最后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李初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难怪她也敢动那样的心思, 可是武媚娘却不觉得生气,反而有一种从所未有的成就感, 那么多的孩子里, 就只有李初最是像她,不,更贴切的说是李治和她的结合。

说起心狠手辣来李初绝对没有学到武媚娘的半点。但凡李初要是狠的下心来, 就不会有武承嗣和武三思今天能站在朝廷之上。

“都有什么事说说吧。”武媚娘把自己最是在意的事情叮嘱人一定要办好,同时也让其他人有什么话都只管说。

早朝嘛, 有些事李初可以开口,但有些事李初还不太清楚, 也就不便开口,所以剩下都是其他官员禀报, 这也让李初意识到一件事。

自从李治驾崩之后, 李初这些年一直没有碰过政事堂的奏折, 所以对于很多事了解的不算太透,看来她得连夜补功课。

算了算,她要补的功课有多少?同时也思量要怎么样定下科举考试的题目。

先把这几年所有的文书看个遍再说。出题考人总得结合实际。

一个早朝,除了刚开始李初和武媚娘针锋相对了半响, 后面李初一言不发,武媚娘也全当做没有看见李初在那儿发呆。

武媚娘很清楚,李初就算发呆想的也是重要的事情,至于朝堂之上,这些人说的话有些能听,有些却不需要听。

而且武媚娘一开始就把李初放到左相的位置上。就是想看看李初,一个没有总理过任何朝事的人,能不能压的住政事堂这些老臣。

就算李初是公主,既是大唐的公主也是大周的公主,但是,宰相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看看政事堂的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一年一年的积累,从底层开始做起,不管是地方还是中央,全部都已经轮了一遍。该知道的事都已经知道,最后才能成为宰相。

不错,李初确实去过地方,也对军政大事有所了解,但并不意味着她对官场上的一切都明明白白。

而武媚娘要的就是想看看李初究竟对这些事知道多少。

站在武媚娘的立场,既希望李初一知半解,又希望李初吃透眼下这天下官员的制度。

如果李初能够做到这一点,武媚娘在想武家的这些人谁能和李初成为对手?大抵也就只有一个武敏之可能做到吧。

武媚娘的目光落在武敏之的身上,武敏之现在也是正式堂的宰相之一,如果李初心甘情愿的嫁给武敏之,那该有多好,他们两个双剑合璧,武媚娘也就不必担心了。

就算心里再怎么想,武媚娘也清楚李初是看不上武敏之的。同时,武媚娘也想到这些年来李初对她的冷淡,那如同陌生人一样的态度,令武媚娘十分不喜。

其实有的时候武媚娘也在想,若是她没有因为想把李初和武家人牢牢栓在一起的心,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

以前的时候,武媚娘并不能体会李治对李初陪伴在身边那种感情的寄托,武媚娘以为自己的心已经够硬硬的,再不需要任何人出现在她的身边安慰她,守着她。

可是,这一年年的日子,总是让武媚娘想起以前的时候,李初陪着她说话,同她撒娇,帮她解决许多的麻烦。

武媚娘才意识到,原来有李初陪伴的日子要比现在还要快乐许多。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李初,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不求回报的为她付出。

至少这一辈子,武媚娘碰到的就只有李初一个人,只有李初一心一意为她谋划,也只有李初会在生死关头第一时间站在武媚娘的面前,为武媚娘挡住所有的刀剑。

“陛下,陛下。”武媚娘忽然想得出神,下头的朝臣连连叫唤,这才把晃神的武媚娘唤回来。

“何事?”虽然刚刚是武媚娘出神开小差了,但是武媚娘依然板正一张脸不失威严的询问。

“臣等请除李唐宗室的属籍。”终于把这最重要的目的说出来,理由,说话的人也想好,“如今是大周的天下,再不是李唐的天下。李唐的宗室,他们也不再是皇族。还请陛下将他们全部除名。”

这样的人说出这样的话啦,摆明了就是拍武媚娘的马屁。

武媚娘第一反应就是看向李初,“你怎么说?”

虽然李初在出神,可是忽然提到关于李氏宗亲的事,李初立刻回过神,“此事在陛下,不在我等。陛下想除就除,想不除就不除。但是,陛下既然承认你这个天下是从高祖、太宗还有高中手里接过的,所谓与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今日之大周天下,将来会怎么变化,却是未必。那么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希望陛下能够善待。”

如果非要从规矩来说,确实已经是武家天下,这就是武氏的皇族,再也不是李唐的。

但是就连武媚娘自己都承认,这个天下是从李唐那里继承过来的,所以武媚娘需要急于抹杀李家的任何人吗?

矛盾总是有人特意引发的,武媚娘如果觉得现在的太平日子过的不妥当,非要挑起争斗。行啊,随便她。

但是武媚娘最好想清楚了,这个天下现在是大周的,但是将来呢?一定还会归到李唐的手里,至少在李初这里就绝不允许武家的人承继这个江山。

所以李初好言相劝,说什么与人为善,何尝不是提醒武媚娘,如果现在她不能善待李家的人,那么将来也不要指望李家的人善待武家的人。

凡事就得想的长远一些,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一时的气而为自己埋下祸根。

李初目光灼灼的盯着武媚娘,希望武媚娘能够考虑清楚,不要肆意妄为。

没错,武媚娘是想把李氏宗亲的人一网打尽,尤其是那些高祖太宗的后代。

但是在李初坚持的情况下,武媚娘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自然而然往后想要再对他们动手,也得问问李初答不答应。

武媚娘刚刚登基为帝,正是百废待兴,需要稳定人心的时候。既然不能行酷吏政策,而且要开女科。此时此刻的武媚娘就应该好好的考虑考虑怎么样把所有的那些站在中立立场的人变成支持她的人,而不是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敌人。

如果李初在,那么李氏宗亲的人绝对会站在李初这一边儿,李初又是站在武媚娘这一边的人。但是,如果武媚娘非要把李初逼到她的对立面去,难道李初就不敢吗?

所以衡量再三,武媚娘以为应该听听李初的劝告。

“安定公主所言极是,这个天下是朕从高祖,太宗还有高宗的手里接过的,那么朕就会善待他们的后人,除非他们谋反,否则的话,他们依然是宗亲。”

不得不说,李初知道怎么劝武媚娘的,而武媚娘也必须要听得进李初的劝告,否则的话后果恰恰是武媚娘承担不起的。

谁也没有想到想为武媚娘正名,最后却让武媚娘数落了一顿。

就是因为李初的一番话所以才会让武媚娘决定不动李氏宗亲的人。

所以说,如果想要解决李氏宗亲的人,第一个要除掉的人就是李初。

“今日早朝就到此为止吧,退朝!”武媚娘其实是有几分不甘愿的,毕竟这都已经是武家的天下了,而且她也将武家的人个个都封王封侯。

可是依然要容忍李氏宗亲的人自称为皇族。要是武媚娘生的儿女也就罢了,那些可能随时起来反抗武媚娘的人,武媚娘既然还要给他们长脸,越想武媚娘就越有些气闷。

“你随朕来。”心情不好,武媚娘就想到令她投鼠忌器的人,也就是李初。

有气就应该找李初来撒,狄仁杰本能反应唤一声公主,李初挥挥手表示无事,都已经是当皇帝的人了,有气还不让人家撒?这当然是不可以的。

以其让武媚娘找别的人,还不如让李初去。去了李初还能反击一顿,让武媚娘从今往后有气,也别想随便找人撒。

李初心中暗暗打定主意。跟随武媚娘一道回内殿,没想到竟然看到薛怀义。

依然是和尚打扮的人也绝对没有想到会在这里见到李初的,吓得脸色阵阵发白。

“公,公主!”不仅脸色发白,连话都说的结巴了,生怕李初一个不高兴就出手,薛怀义自问已经在李初这里吃过亏,不会认为这个时候武媚娘就会站在他这一边。

要不是不能立刻掉头走人,薛怀义都想马上离开,不要出现在李初的眼里。

李初冷淡的应一声,武媚娘回过头质问李初,“不高兴?”

“确实不怎么高兴,尤其看到他很不高兴。”李初给了武媚娘肯定的回答,虽然李治已经过世很久了,但是眼前的这个人是在李治驾崩之后不久,武媚娘就收拢在身边的男人。

李初绝对没有父亲死了,母亲不许再嫁的念头,但是武媚娘变得太快,甚至在李初都没有缓和的情况下,却有了这样一个男宠,恰恰就是李初一直不能接受的原因所在。

不过李初就算再不高兴也从来没有为难过薛怀义,至于刚回洛阳碰到薛怀义在洛阳街道闹事,李初为民除害,那可不算特意为难。

这些年来就算清楚薛怀义没少嚣张跋扈,但是没闹出头,李初没有主动找过薛怀义的麻烦,已经够给武媚娘留面子。

“我不能不高兴?”答完之后,李初又反问武媚娘。

武媚娘拧紧眉头,冷凝着脸,“我若说不能呢。”

李初那叫一个果断,“与我何干?你能不顾我的意愿,我自然也可以。”

有来有往什么的,武媚娘自己做过多少事,心里没点底?

要是武媚娘在意李初欢喜与否的话,就不会那么快就有薛怀义的出现。但是显然武媚娘从来没有想过这类的事情对于李初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武媚娘要求李初不能不高兴,李初管她才是假的。

薛怀义脸色乍青乍白的,武媚娘直接脸上挂不住,指着李初道:“你可记得我是你的母亲?”

“你又是否记得你是我的母亲?”说来说去,还是老话重提,李初听的都不耐烦了。

“如果你想用母亲的身份来压我,让我接受你所喜欢的。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不好意思,我不是你的傀儡,我也不是你的附属品。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喜好,你能喜欢的我可以不喜欢;我喜欢的你也同样可以不喜欢,但是你没有资格要求我像你一样。”每次武媚娘一不高兴,就问李初是否还记得她是李初的母亲。

但在李初的心里,武媚娘早就已经不像一个母亲。

作为一个母亲,不应该否定自己孩子所喜欢的一切,更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她喜欢的人见死不救。

而且武媚娘现在的表现更证明在武媚娘的心里什么最重要。武媚娘自己的喜欢与否才是武媚娘最最看重的。

可惜了,李初并不是一个因为畏惧武媚娘成为皇帝,因为武媚娘是她的母亲就愿意听从武媚娘摆布的人。

管天管地管到李初喜不喜欢武媚娘的男宠,明摆着挑事,李初才不管武媚娘心里有多气,就算是气死武媚娘,李初也绝不可能如武媚娘所愿。

“陛下息怒,还请陛下息怒。公主只是一时口不择言,并不是有意冒犯陛下。”薛怀义汗淋如雨,生怕这两个女人斗起来,最后吃亏的是自己,所以第一时间就是安抚住武媚娘,千万不能让武媚娘在这个时候因为他而责备于李初。

按照薛怀义从前的性子,当然是谁让他过不好,他就让谁过不好的,但是这个人不包括李初。

跟在武媚娘身边那么多年,薛怀义比任何人都清楚,武媚娘心中最重要的人一定就是眼前的这位安定公主。

哪怕安定公主处处和武媚娘作对。话说的更不留情扎的武媚娘心肝疼,但是武媚娘依然最看重的是这个孩子。

现在在气头上或许武媚娘会生气的对付李初,一旦气头过了,武媚娘一定会把李初放出来的,到时候依李初的性子……

他们第一次见面,李初就把他打了一顿,更将他送进大牢,薛怀义能不担心自己再有下一次招惹李初,连命都丢了吗?

战战兢兢的想要安抚住武媚娘,就想让武媚娘和李初不要再争执下去。

“滚!”武媚娘气的心肝都痛,指着门口让李初滚。

当李初想留下不成?要不是武媚娘把李初叫来,李初早就离开了,虽然和武媚娘吵得厉害,当然,都是武媚娘单方面挑起的,李初仅仅是怼回去,但人要走,李初恭敬地道:“陛下,初告退。”

都把武媚娘气到这个份上了,还能记着规矩,也不怕武媚娘真把她生吞活剥了。

可是对于李初来说,不落人以柄,这可是最佳保命的办法。和武媚娘吵,那是意见不同,吵吵没什么,可是如果李初不守规矩,武媚娘可就能够趁机发作,就算再据理力争,错了就是错了。

武媚娘眼见李初如此,半眯起眼睛透着思量,从来不管在什么时候,李初都不会忘记规矩,更不会授人于柄。哪怕是武媚娘想抓李初的把柄都太难。

看看把武媚娘气到这个份上,李初可没有半点得意的样子,恪守君臣之礼。愣是让武媚娘在想怎么对付李初都无从下手。

本来是想拿李初来杀气的,没有想到却被李初戳得肺管直疼,算了算了,往后还是不要想找李初撒气。撒气不成,反倒气着自己太不划算。

武媚娘打定主意也算吃一记教训。

而李初如愿以偿的气着武媚娘潇洒的离去,只往政事堂所在。

她这一到,本来一群正在七嘴八舌商量事情的人,齐刷刷全都看向她。

李初就好像完全没有看到他们的眼神淡定自若的吩咐道:“你们忙你们的,这几日我会调看所有的文书,有什么事,等我把这些文书看完之后再议。”

所以说,人家虽然第一天来报道,压根不想和眼前的这些人争权,而是想要了解这天下状况。

不了解,李初就不会动手,更不会管他们怎么处理。

武敏之一眼撇过李初,不错,这就是李初做事的风格。

“不知公主想要什么文书?”总有管文书的人,这个时候就得问问李初要的是什么。

“自光宅元年所有的文书,六部及政事堂的批复,所有奏折。”李初大概算了算时间,也就是从那会儿开始,李初再没有机会碰朝中的奏折。

所有人都听的一清二楚。李初要的就是从光宅元年开始的奏折,而不是在光宅元年之前的也都要。

有聪明人就想到了一件事,莫不是李初从很多年开始,就如传闻说的一样帮着李治和孝敬皇帝李弘一道处理奏折?

虽然心存疑惑,但是谁也不敢说出来,至于其他人,赶紧按李初要求去办,很快将李初要的所有文书还有奏折全都给李初搬上来。

“这一些都是手抄的还是原本?”李初看堆满一桌子都不止,地上还放了一堆的奏折还有文书问。

“奏折都是原本,文书都是手抄的。”

这话听得李初点点头,“我要调用这些文书应该办的手续,你给准备好,我会配合,奏折我不会拿回公主府,这些文书我要借出宫去。”

“是,公主,下官这就为你准备。”李初想做什么,眼前的官员都只有配合的份,毕竟这也是宰相们应该了解天下的渠道之一。

这些历年来记载的文书,还有各级官员递送上来的奏折,都能够看出天下的问题所在。

想要上承下启,还要调和阴阳就得知道天下到底都有什么问题?

虽然李初手里也不是全然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但是,肯定没有朝廷这么齐全。

“另外,我要再问一句。我要的是所有的奏折,也就是说,不管是经过陛下批复的,还是被人压下的奏折都要给我。这里面确定都齐全?”李初想了想,倒是真想起一件事来,为求确定的问上一句。

送奏折的人想来没有想到李初要的那么多,神情一僵,而且显得不好意思地道:“被压下的奏折并不在此列,公主要的话下官立刻去找。”

“有劳。”果然,有些事就得问上一句。莫要以为被政事堂压下的奏折就没什么用,有些问题更能从这些奏折里体现,毕竟每一个人可能会压下奏折的原因都不一样,或是为私,或者是政见不同,但是李初想要查看的就是在这之中有多少的能人。

真的没有一个人能想到李初连被人压下的奏折也想看,武敏之道:“陛下让我等尽快商量科举的考题,公主是主考官,请公主以此为重。”

换句话来说,武敏之并不希望李初把所有的精力浪费在从前已经发生的事情上。

“魏王是在教我怎么做事?”虽然拿不准武敏之为什么会有此提议,希望李初能够转移注意力,但是李初并不打算给武敏之面子。

仅仅就是这么一句反问,让武敏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铁青,教李初做事,借武敏之三个胆子武敏之都不敢。

“下官只是提醒公主事有轻急缓重。”武敏之思量再三,终是低声地解释。

“看来我和魏王之间认定轻重缓急态度并不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为王对我处理事情有所不满,可以上折子奏请陛下。让陛下把我这个左相撤了。若不然,在我没有把这些文书看完之前,所谓科考的题目我不想议。科举考试取天下之才,所谓考题,应当直指天下问题,令考生就天下之事而议。我对天下尚且不了解,却敢主持出题。你以为这样的题目有什么意义?”

先是反击武敏之所谓的事有轻重缓急之说,接着更是说出考题的意义。也更说明李初需要仔细查看完这些年所有的文书,还有奏折之后再决定出什么样的考题是有原因的。

这一下,武敏之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看来他也没有想到李初会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

“现在魏王还有什么问题?”李初已经说明,想必有了武敏之出头,其他人也不会再敢挑李初的毛病。

但是李初依然得征询一下眼前这位武敏之的意见。

“下官无惑。”武敏之也会说话,一语定论他刚刚对李初提出的问题仅仅是为了解惑。也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了。

李初又不是这个时候就要找武敏之的麻烦,只要武敏之不挑李初的刺,李初压根不想理会他。

除了一个武敏之会催促李初,其他人还真不觉得李初调文书,看奏折有什么不对的,出考题的事再重要,也得先了解清楚大周如今的情况吧,否则的话,题怎么出得好?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初只管埋头查看文书奏折,上朝除非武媚娘问起,否则她也从不轻易开口。

这样的李初是让武媚娘惊讶的,一向口若悬河的人,既然能在朝堂上那么安静。十分让武媚娘不可思议,但是,武媚娘同样知道这些日子李初究竟在干什么?

就算当上左相李初依然沉得住气,没有因为自己早些年在李治的身边,得到过李治的教导,就认为现在的局势和当年的局势还是一样。

人在变天下的局势同样在变,想要成为一个上承下启,调和阴阳的宰相,就得与时俱进,而且更得善于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问题。

只是李初在不紧不慢的查看所有的文书,外面因为李初让人摆起的擂台已经闹得沸沸扬扬。

最后更是传到武媚娘的耳朵里,武媚娘早就知道李初是个凡事有准备的人,但是听说,女子设下擂台,以才坐镇,男人可以只管上台挑战,更是令天下人都往洛阳而来。

恰好也是科举在即,人来得多,也热闹非凡,当然,其中的文章武媚娘也看到,不管是男的女的,那些有文才的人,都是武媚娘认为可以成为国之栋梁的人。

这样文采出众的人了,尚且没有参加科考,他们已经在武媚娘那里留下了名号。

这样出头的事对于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可是武媚娘更是想到了一个主意,虽然依然生李初的气,还得把李初叫进宫。

李初忙的焦头烂额,文书看的眼前全都已经是字,武媚娘召唤,李初还得进宫。

“我想在科考之后开殿试,你以为如何?”有些事别人根本上无法理解武媚娘的想法,但是,眼前的李初,武媚娘确定她只要一说出来,李初肯定明白其中的用意。

李初的眼睛一下子迸出耀眼的光芒,“甚好。所谓天地君亲师,儒家之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我们这些女人出头,现在,就得换一个办法让他们接受。就算是女人,师傅总还是师傅,往后,他们都会是陛下的弟子,也就会忠于陛下。”

父子、师徒,是这世上最牢固的关系,至少在这世上,大多的人看来就是最牢固的事情,所以武媚娘能够想出这个主意。很好!

武媚娘才把话说出来,李初立刻想到武媚娘为什么这样做的用意。

所以说,聪明人和聪明人说话就是这么干脆利落,闻弦而知雅意。连解释都不需要。

“此事你以为是等到科举考试结束之后再公布还是现在?”虽然这件事武媚娘已经想好,但是具体怎么样公布天下?她想听听李初的意见。

“这件事等科考结束之后再说,只是增加一个殿试的程序而已。想必有很多人都会期盼。”天下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妇人当皇帝那么不能接受,也不会认为女人当官就那么天理不容。

武媚娘得到李初的话,再一次点点头,“好,就依你所说。考题,到现在还没有想好吗?”

李初进政事堂已经半个月,半个月的时间,李初一直在看文书,武媚娘都怀疑李初看那么多的文书,究竟要何时才能完全的消化?

“差不多了,只是这个考题地下不如先听听。”李初心里已经有想法了,只是还没有和政事堂的诸位宰相商量。不跟他们商量,今天既然武媚娘召她进宫来,先让武媚娘听听,看看武媚娘的想法。

武媚娘示意李初开口,李初也不再藏着掖着,“如今天下,土地流失,多少百姓流离,朝中虽见繁华,但也有太多的百姓不能安居。不如就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题。”

原因,目的,李初都已经说出来。就等着武媚娘自己决定要不要听李初的。

不得不说,武媚娘也没有想到李初竟然会想出这样的一个题目来。半响没有缓过气,随后,武媚娘又道:“你是想改革?”

“百姓流离,长此以往,均田制一定会被破坏,以其让他们出手,不如我们主动出击。这样一来,主动权就会握在我们手里。那么想怎么做事就有我们说了算,这样不是好事?”有些问题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每一个人都习惯掩耳盗铃,当作那些问题不存在罢啦。

就是不知道武媚娘有没有这样的魄力,敢当了一个皇帝,为了江山又敢不敢改革?

“你应该知道,现在你我都是众矢之的,如果我们一下子触及太多人的利益,那么就是把现在站在我们这一边的人全部都推到对立面,成为我们的敌人,你想过那会是什么后果?这样以来,我们想要改革一事,更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坟墓。”自掘坟墓,武媚娘话中的意思不过如此。

李初道:“自来改革从来都是困难的,所以因为难,我们就不动?”

人都是思安的,一旦安定下来之后,就不希望再起任何动荡,尤其是自己挑起。

武媚娘提出的问题没错,确实也是这样子存在的。

可是武媚娘连皇帝都能当,有什么事是武媚娘做不成的?不过是想或不想而已。

“天下想要继续传承下去,就得不断的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知有问题而不解决,这个江山还能存活多久?陛下果真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就不想再稳定这个天下?”李初质问武媚娘,想知道那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女人是不是随着成为皇帝就觉得自己的目标达成,再也不需要加强安定,利于百姓?

武媚娘沉着脸,“你用不着激我,我也不吃你的激将法。”

“所以这件事追根究底,还是皇上得看看究竟利不利于自己。所以我才说出这个考题,让天下人才帮陛下陈述利弊,好让陛下做决定。”李初当然知道激将法对武媚娘这种已经成精的人来说完全没有用。

从一开始李初就没有想过要用激将法,只不过是李初希望武媚娘能够给天下人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或许会有人为武媚娘想出一个好主意来。

改革而已,只要主意出的好,不是不可行的。

“什么时候起的心思?”李初完全就是希望武媚娘能够多听多看,也让天下人参与的态度,让武媚娘挑不出错来,所以武媚娘也就只好问起李初来这个主意,李初什么时候开始打的。

“陛下大可以猜猜。”什么时候起的心思,李初绝对不会如实告诉武媚娘的,武媚娘想知道就让她自己猜。

收获武媚娘一声冷哼,挥手道:“没什么事就退下吧。”

反正把李初留下,李初也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依偎在她的身边,叮嘱她保重身体,也会和武媚娘说起最近这些日子李初遇到的种种趣事。

那些温馨,那些柔情都将不复存在。所以武媚娘不愿意看到李初冷冰冰面对她的样子。倒不如把正事说完,直接将人打发,来个眼不见为净。

李初没有半分对武媚娘用完人就扔的不满,站起来道:“臣告退。”

称臣,听在武媚娘的耳朵里,武媚娘虽然痛苦,依然隐忍着,只是不断的和自己说,她没有错,她没有错。

已经退出来的李初哪里还会管武媚娘现在是什么想法?

“婉儿。”李初准备出宫,反正这宫里也没什么好待的,忽然听到这一声叫唤,萧太后第一个激动的@李初:“上官婉儿,上官婉儿。”

忽然的叫唤,让李初没有反应过来,这位所谓的上官婉儿是什么人?可是突然想起了上官仪,难道……

萧太后好像知道李初在想什么,“不错不错,正是上官仪的孙女,哎呀,我早等着这位出现,群主你过去看看,带我们一起看看那位上官婉儿究竟长得什么样子。”

虽然这个名字李初也是听到过的,可是,李初反倒提醒萧太后一句,“你说我们之间的仇怨能够一笔勾销吗?”

萧太后一下子卡住,吕太后:“一笔勾销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有人站在的高度,哪怕你一辈子都报不了仇,你还想报?”

不得不说,吕太后说的十分在理,但若不是那种固执,而且为报仇不择手段的人都不会一味只想着报仇。

宣太后:“如果我记得不错,当年上官仪可是全家都被斩杀了,只有女眷活着。群主你不觉得这位上官婉儿如果有些本事的话,你其实可以收她为己用。”

“我想作为唯一存活下来的孙女,要是让她承继她祖父的一切,她肯定比任何女人更能冲在最前面。”

虽然宣太后是不知道这位上官婉儿究竟有多大的本事,然而宣太后已经给李初出了一个好主意,选择一个冲锋在前的人,想必这样的一个人,肯定能厮杀出一片天地来。

萧太后激动地道:“宣姐姐,我可以告诉你这位上官婉儿本事了得,不仅是文采出众,而且,政治才干也非常不错。只是到最后怀璧其罪,最后落得一个自尽而亡的下场。”

孝庄太后:“这样的人如果收为己用,其实挺好的。我现在只担心人,或许已经是武后的人了。”

萧太后:“那又怎么样,群主身边又不是没有武后的人。只要她们有共同的目的,上官婉儿完全可以成为她们共同推动的一颗棋子。”

莫要以为萧太后是鼠目寸光的人,像上官婉儿这样的人才,现在更有出头的机会,萧太后就不相信上官婉儿会半点不动心。

萧太后补充,“这些年来,其实上官仪的名声一直不坠。也就是说,上官家的人脉其实还是在的,那么让上官婉儿拉拢这些人脉,这其中,你们说会不会也有识时务的人?”

再接再厉,点出问题。也就是说,萧太后想把上官婉儿利用到极致。

吕太后:“可行。”

怎么看好像对李初和武媚娘都没有什么坏处,相信只要是李初提出推出上官婉儿来作为代表,武媚娘肯定就会同意。

李初提醒:“人没见着,也没有确定是不是真的有才或者是心智坚定的人,你们就这么打算好用人?”

对呀,不管怎么用,人总得先确定是不是何用。

“去把那位叫婉儿的宫女叫过来。”李初站在原地,吩咐青芜过去。

青芜虽然不知道李初为什么会想见这样的一个宫女,但是李初吩咐,青芜立刻走过去,“谁是婉儿?”

青芜这样往那边叫唤的宫女走去,四五个宫女打扮的人,看起来都很年轻,青芜问一句,自有人认得青芜的,“青芜姑姑。”

应一声,青芜只是再问,“你们谁是婉儿?”

本来福身见礼的人听到问话,一个二十来岁的宫女站出来。

只一眼青芜就看出她身上的宫装与常人不同,换句话来说,这是武媚娘身边得力宫女的代表。

可是清芜想到自己从来没有听过这个人的名字,武媚娘竟然把人藏的那么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