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宋道医 > 第2章 苏家三郎

大宋道医 第2章 苏家三郎

作者:天雨欲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5 15:55:47 来源:文学城

无碍子口中“张仙”,便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

自从得了张仙像,苏洵每日清晨必上香求子,就这样虔诚供养了数年。这期间,杨氏又生了两个女儿,分别是苏六娘与苏七娘。程氏自是羡慕不已。

又是一年夏日,苏家大大小小十口人围了两桌,男人们一桌,女眷们一桌,热热闹闹地准备用饭。

大郎苏不欺今年已满八岁,当年那个带着弟弟妹妹偷采荷花的顽皮小子,如今已长成了翩翩少年。去年正式入学开始读书后,性子更是沉稳了许多,已经能帮着杨氏约束活泼好动的二郎苏不疑了。

“坐要端,不要动来动去!”苏不欺板起脸,低声呵斥在凳子上扭来扭去的弟弟。

“哦,知道了。”苏不疑趁兄长不注意,偷偷吐了吐舌头。

坐在主位的苏序年事已高,眼神却还很好,孙儿们的小动作他全都纳入眼底。不过他随意惯了,对儿孙也不想过多干涉约束,于是权当没看见苏二郎的鬼脸,乐呵呵地拿起木筷,宣布道:“开饭吧。”

女眷们那一桌小娘子们占了大半。最小的七娘年初出生,才不过几个月大,还在吃奶。杨氏大半的时间和心思都花在了幼女身上,无暇顾及其他。

好在女儿们都很乖巧,苏二娘年方五岁,已经很有长姐风范,正耐心地喂两岁的六娘吃蛋羹。四娘则安静地坐在长姐另一边,自己用饭。

程氏在旁看着,心中难免落寞,只好低头佯作专心夹菜。

今日的菜色很是丰盛,那道笋烧鲥鱼一看就是采莲的手艺,程氏平日里最爱吃采莲烧的鱼菜。

夹起一块鱼肉凑近嘴边,不知怎的,程氏突然一阵反胃,忙放下筷子,用帕子捂住嘴巴。

“弟妹,你莫不是有了?”杨氏生了好几个孩子,见程氏掩唇欲呕的模样,顿时反应过来。

另一桌的苏洵听见动静,扔下筷子就匆匆过来了,“慧娘,你怎么样,哪里难受?”

“可能是孕吐,还是请个郎中来看看吧。”杨氏是过来人,从容建议道。

眉山县虽不大,却也有两家医馆。采莲跑去离苏家最近的那家医馆,把郎中请来了。那郎中先问葵水,再一把脉,手下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心下笃定,顿时一展眉头,脸上浮现出笑意。

“恭喜郎君和娘子,这是喜脉。”

·

自去年夏日程氏被诊出有孕,至今已过去数月。

苏洵夫妻多年无子,苏洵日日供奉张仙,终于求得一胎,自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悉心照料程氏,生怕她与腹中胎儿有一丁点闪失。

同住城南的张稳婆经验丰富,推断程氏生产的日子大致就在年节之后,导致苏洵这个年也没过好,一门心思都扑在程氏身上,连年夜饭吃了什么都没留意。

然而,从大年初一到元正十五,程氏的肚子一直静悄悄的,并没有什么大的动静。

元宵过后,眉山大大小小的街巷依旧挂着节日的彩灯,而四处飘舞散落的爆竹红纸已被清扫一空。加之昨夜又淅淅沥沥地下了今春第一场雨,眉山大大小小的石街都被冲刷得干干净净。

今朝日头一出来,春日和暖的阳光一晒,青石板铺就的路面顿时变得清清爽爽,看着更为雅洁。

热闹的新年一过,街道两边的摊贩们重新开始叫卖起来。但大家多多少少还在回味着过节的余韵,还没吆喝几声,就和左右摊主唠嗑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起元宵的花灯和瓦子的表演,松弛感满满。

位于城南的苏家却与这满城的松弛格格不入。自元宵起,苏家老老小小上上下下都紧绷着一根弦,时刻不敢松懈。这其中,又以苏洵最为紧张焦灼。

“张婆婆,我夫人现在情况如何了?她前两次生产都极为艰难,这次可千万要做好万全的准备。热水、热巾子可还够?需不需要我再唤厨房备点粥饭面食之类?”苏洵心里越是紧张,面上越是严肃,板着脸孔,剑眉紧蹙,吓得连最顽劣跳脱的苏二郎都似见了猫的老鼠,缩在一旁不敢吱声。

“要准备的物件早早就备齐了”,张稳婆不慌不忙,“苏二夫人刚喝了一碗百味羹,现下还不饿。若是郎君不放心,等时辰差不多了可以叫厨房熬一碗参汤,待夫人产后饮用。依老身看,夫人体虚,参汤补气养血,对她最有好处。”

苏洵忙连声应下。

焦灼地等了近两个时辰,程氏终于发动。

痛呼一声连着一声,仿佛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听得人心头揪起。程氏前两次难产与二女早夭的阴影仿佛又笼罩苏洵心头,让他坐立难安。

无奈何,苏洵只好负手在外间来回踱步,听着里头程氏的痛呼,掌心收紧,指甲几乎要陷进肉里。

“阿弟,宽心。我听说自从弟妹被诊出有孕,一应饮食起居,都严格遵照妇科圣手柏郎中的嘱咐进行。你阿嫂这次也在里头照顾弟妹,相信弟妹一定会平安无事的。”苏涣拍拍苏洵的肩膀,宽慰道。

苏涣一直在外做官,今年正好任满,按例须赴京述职。苏涣便借此机会回了眉山一趟,与家人小聚。没成想,正好遇上程氏临产。

“那就借阿兄吉言了。”苏洵仍是眉头不展,只在心里默念“张仙”,以求程氏母子平安。

阿嫂去岁刚生了七娘,虽有乳母和两个丫鬟帮着做事,但要把两儿四女拉扯大,也很是辛苦。他自是不好再劳烦阿嫂帮忙照顾慧娘。

至于青神岳家,由于岳母早逝,舅兄程濬此人又颇难相与,兄嫂郭氏至今无所出,听闻在程家过得很是艰难,日日难捱。程氏刚被诊出有孕那会儿,就曾交代过切莫麻烦郭氏。因此,苏洵最终还是托牙人买了一个十七八岁的丫鬟青枝,与采莲一起服侍程氏。

现下,青枝和采莲都在里间帮着张稳婆助程氏生产。

“生了生了,是个小郎君!”

屋内的痛呼声渐弱,直至止歇。苏洵还未见到长子的模样,张稳婆报喜的声音就先从帘后传出。

顾不得看张稳婆怀中的襁褓一眼,苏洵就心焦地追问起程氏的情况:“张婆婆,我夫人情况如何?”

“郎君放心,母子平安。苏二夫人有些脱力,现下睡过去了。等她醒了,喂一碗参汤,再慢慢调理调理,便能恢复了。”张稳婆说着,将襁褓递给苏洵,“您不抱一抱小郎君吗?”

苏洵这才小心翼翼地接过襁褓,看着小脸还没巴掌大的长子,心头柔软成一片,连平日里端正严肃的眉眼也不觉柔和下来。

被生父抱入怀中,襁褓中的小婴儿若有所感,湿漉漉的睫毛微微颤动,挣扎了片刻后,自出生以来,第一次睁开了双眼。

黑葡萄似的眼睛一眨不眨地与苏洵对视,初生婴儿懵懂的双瞳里仿佛有一瞬间翻涌起复杂的情绪,但还没等苏洵细看,就如雁过长空,了无痕迹了。

“哇——哇——”怀中的婴儿小嘴一瘪,哇哇大哭起来,用嘹亮的声音与这个陌生的世界打了个招呼。

景佑元年,正月十八日。

苏洵长子诞。

·

草长莺飞二月天,卯时的天还未全亮,纱縠行里的纺织声就已此起彼伏了。黄莺儿在梨树枝头穿梭嬉闹,雪白的梨花“簌簌”落下,远远望去,像落了满院的白雪。

自从长子出生,苏洵就仿佛改了性子,再也不与那群豪侠外出游荡,还开始发奋读书,一心为妻儿挣个好前程。不仅如此,苏洵一家还从苏家老宅里迁出,在城南的纱縠行租了现在这间宅子。

这宅子虽不是很大,但胜在景致清幽。白墙之外掩映着数十杆翠竹,自大门入,迎面就是一面漆了绿漆的影壁,绕过影壁,豁然开朗,一个颇有雅趣的庭院映入眼帘。

院中有一个小池塘,池内种满了眉山最负盛名的荷花。池边是一片菜畦,种着苏家男女主人常吃的一些蔬菜。庭院东南角有一株梨树,现下正值花期,春风一来,满树花开。

程氏与两个婢女一起经营布帛生意,院中光线好的时候,三人便将织机搬至庭院空地上,听着鸟啼织布。苏洵在读书之余,也为书坊抄书,换一些银钱。一家子男读女织,倒也能维持生计。

但今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家中要来客人,苏家的僮仆和婢子们忙着摘菜宰鸡,准备宴席,没人得空织布。

“三郎,看这里。来,笑一笑呀?”杨氏手里转着摇摇鼓,试图以此吸引苏三郎的注意。

苏洵的长子在苏家排行第三,前头还有苏涣的两个儿子,不欺和不疑,因此众人都唤他“三郎”。

“三郎,看这个小球,喜欢不?”郭氏晃了晃手中用彩线织成的流苏小球,期盼地看着榻上的小团子。

然而,榻上的团子岿然不动,看也不看她们手里的玩具一眼。

杨氏和郭氏见状,纷纷求助似的看向苏三郎的生母程氏。

程氏眼里流露出一丝无奈的笑意,俯身将苏三郎抱起,笑道:“三郎这孩子自打生下来,就鲜少哭闹。每日吃了便睡,醒了便吃,省了我不少心。只是有时未免显得太过安静,也从不见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

“这才刚满月呢,许是还小。静点也好,我家那两个混小子就太过闹腾,当初把我折磨得不行,觉都睡不好。”杨氏忙出言宽慰程氏。

郭氏眼里闪过一丝落寞,抬手悄悄摸了摸自己的小腹,强笑道:“是啊,安安静静的也好,说明坐得住,稳得住,是个读书的好料子。”

程氏怀中的苏三郎睫毛颤了颤,像是困极,又沉沉睡了过去。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苏家三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