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清第一陪臣·纳兰容若传 > 第9章 第9章

大清第一陪臣·纳兰容若传 第9章 第9章

作者:宿念执念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8-09 13:52:49 来源:文学城

天亮以后,雪要小了许多。

纳兰容若一夜未眠,仿佛时光就这么耗着,在不知不觉间听见了前来伺候更衣和梳洗的下人的敲门声。

侍女看见纳兰衣装如昨,神情憔悴了几分,心疼道:“公子您……”

“哦,你来了。”容若反应过来,轻应了一声。

他指向已经燃尽的烛台叫侍女撤去,等侍女捧了温热的巾帕过来,他叮嘱道:“推开书房门后,你看见的我的模样,别跟阿玛说。”

侍女小心翼翼地把巾帕递到自家公子手里,应了一声:“是。”

容若用巾帕擦了三次脸:

第一次,他想让自己的冰凉的脸颊变得温暖;第二次,他想让自己凌乱的心绪变得平静;第三次,他想让自己变得清醒、清醒地面对接下来要遇见的人和事。

随后,他去内间换了一身衣服,就赶在早膳之前去向阿玛和额娘请了安。

明珠的态度一如寻常,对容若也回问了几句关心的话。

额娘则是留意到了容若眼神中的倦乏,吩咐了下人将早膳送到他房里去,让他不必陪着一家子吃饭了。

喝下一小碗粥之后,容若眯着眼睛小睡了一会儿。

梦中倒是没有出现祖王父多尔衮,反倒是看到了一幅大清入关时的画卷,战火纷飞、炮火轰隆、前仆后继,好像所有可以描绘战争的词语都不够用一般。

接着梦境中画卷收合了起来,画作一缕青烟不见。

切换而来的场景,是:

一棵高耸入云的松树底下,有两人在指点江山。以棋盘为界,左边的人叫做宋应星,右边的人叫做张岱,二人旁侧,还有一个小女孩。

容若觉得小女孩似曾相识,好似宛卿年幼时的模样,但又摇了摇头,不可能是她。

张岱问:“宋公可知为何多尔衮要迁都北京?”

宋应星不屑道:“其一,借着辅政为公的理由,私下控制幼帝;其二,自以为可以得天下人信服,龙脉在北京而不在盛京,做个傀儡皇帝背后的掌握大权的王;其三,占据北京相当于控制中原,实现了满清问鼎中原之愿,他想要证明自己比皇太极厉害。”

张岱道:“素闻宋公通晓周易算卜之术,不知可否为多尔衮的将来占上一卦?”

宋应星将大明特有的占卜道具拿出,细细盘算了一番之后,道:

“多尔衮罪有应得却死不瞑目!其兄长阿济格之女嫁纳兰明珠,生一子纳兰容若,可惜堪比子安,天妒早亡。”

“君、臣、家、国,重如磐石,不可谓是情殇,公子自是澄澈清明,困于情而非陷于情。本就是个遗世独立之人,何须再留世有所牵挂?”

容若从梦中惊醒。

额头上冷汗不止,却见身侧有个女子在为自己擦拭额头上的汗珠,已经换了几条手绢,正是表妹惠儿。

“像是个恶梦,又不全是。”容若坐了起来,“冷汗过了,我就把这个梦忘了。”

惠儿原本不想叫表兄伤心,但还是问起了梦境的具体。

“大抵是前朝的两位大家拿我跟王勃比,可是梦醒后我想呀,最起码我的性子不像王勃那么冲,以才比天上面我也没有王勃那么傲,王勃不通人情世故可是我不会,所以我的结局跟他肯定不同。”

容若挑了梦中的好的方面说,自身也往好的方面想。

“云破月来花弄影,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惠儿看着容若,“我倒是觉得表兄应当跟最长寿的词人张先‘张三中’比。”

“借惠儿吉言。”

容若下榻,与表妹一起到府中花园小坐。

*

花园之中,种植着一棵耐寒的玉兰树。

容若觉得白玉兰要在月色下才好看,他写过这样一首词来传达心情:

瓣似月色拂袖,香如开匣暗来。

水光庭中,哪寻玉瓶接仙露?一壶芳菲,觉来似春。

此刻,容若和惠儿正是坐在玉兰树下,只是天色晴朗,并非月夜。

“阿玛说白玉兰不如粉玉兰好看,要不换栽别的品种。我说不必,白玉兰有白玉兰的好,纯粹无垢,形色端正,常的化生。阿玛就依了我的意思,让这棵白玉兰树一直陪伴。”

“表兄亦是是喜欢水仙,水仙绽放,朵瓣洁白,与玉兰花相似。”

“无华无破,清新养目;以身傍花,见者欢喜。”

说罢这些,容若对惠儿聊起了正事。

“江山社稷,非皇上一个人可以左右。这里面除了国计民生和所得利益,也牵系着氏族的荣耀、气概和信念。惠儿你是个女子,你愿意做一个时常惦念着纳兰氏一族的沉浮、并且为皇上奉献全部之人吗?”

“表兄……”

“惠儿,下面为要说的话,请你以‘皇上的妃子‘的身份来听。”

“阿玛现在官阶是正一品,身为与索额图平起平坐的大臣,二人在朝中实力相当。皇上的后宫之中,由索额图的侄女赫舍里皇后执掌凤印,少了纳兰氏出身的女子,就相当于是珠玉缺了一角。阿玛认为,春来的秀女大选正是让后宫再添宠妃的好契机。”

宠妃。惠儿把这个词在心中默念了一遍。

表兄的斟酌用词太恰当了,以至于她可以不差毫厘地理解他的意思:

别的秀女被选中,都可以一概而称为“新人”。

而“宠妃”一词,则是把“纳兰惠儿”将要背负的纳兰氏一族的——不可回避性和步步为营性,都传递的清清楚楚,无需再赘一词。

“阿玛和索额图都是深谙皇上心思的人,为了支持皇上擒拿鳌拜,二人必定会装出齐心合力为君的样子来,以表大义。一旦皇上事成、握权亲政,明党和索党定会斗争如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朝不安,后宫也未必能安,惠儿,到时候你要记着:你是在做着只有你才能做到的事,该争到手的要争,与己无关看似无需争之事也要争,纳兰氏出身的妃子,不可平庸无奇、不可乖驯任欺。”

“惠儿明白伯父的意思了。”

“幸好。你没有说‘惠儿记下表兄的话了’。”

“惠儿都知道,知道表兄你是打着心里为惠儿好的,方才的那些话,全是伯父的意思,是伯父自己没法对惠儿说出口、却苛令表兄你来对惠儿说的。”

“之前我一直觉得心里堵着一块石头,喘不过气来。现在,我觉得好多了。”

“让表兄彻夜独坐,一心想着如何说如何劝……是惠儿的错。”

“惠儿你没错,你人如名字,聪慧玲珑,是个不可多得好女子。”

容若起身摘了一朵玉兰花,放在惠儿手里。

他从小亭台的一侧拿出不知什么时候准备好了的笔墨,写道: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

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

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注1】

惠儿将那朵带梗的玉兰花别再衣襟边,看着坐在石桌前刚刚写完词的容若。

她似乎曾未从这个角度看过容若,一个他坐着、她站着的的角度,去看他的侧脸和眼角温润的眸光。

容若握笔的姿势、写字的神态、词成的一瞬间的欣喜、自读作品时的风雅,统统惠儿都喜欢。

而最珍贵的,莫过于是自己和容若一并融词中,成为了词中的一轮明月、一朵素花、一缕清风、一卷窗纱……

惠儿小心翼翼地珍惜着,珍惜着跟容若相关的一切。

*

明珠家的午膳,菜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致。

除了做法多样、摆盘悦目的肉食之外,还有一半是恒例为容若备着的半素食,像是:笋蕨馅儿的馄饨、斋烧鹅、东坡素方、纯南瓜羹、羊肚菌鸡丝汤。

“惠儿。”明珠问她,“今日容若都跟你聊了什么?”

“回伯父,惠儿从表兄口中听得:皇上纳妃不分满蒙汉,所以他要教惠儿学会满蒙汉三语;为妃要有自保之力,所以他要教惠儿骑马射箭;为妃要言之有度,所以他要教惠儿言必行行必果;为妃亦要避免自恃,所以他要教惠儿脱颖而出之计。”

明珠面带满意之色,再问:“还有吗?”

惠儿跟容若汇合了一下眼神,见容若一点头,她继续道:

“表兄让惠儿明白了嫁给皇上的责任,惠儿会爱上皇上、也会让自己被皇上爱上。最重要的,是惠儿会时刻牢记着自己是纳兰氏出身的女子,让纳兰氏一族万安,让伯父在朝中、在家中、在内宫都稳操胜券。”

“好!”

明珠肯定地叫了一声。

容若本不情愿,却还是在额娘的眼神的暗示下,执杯对明珠道:“儿敬阿玛一杯。”

惠儿也紧跟在后,执杯对明珠相敬。

“好,好啊……容若,惠儿,好啊!”

明珠举杯向着这对表兄妹,然后一口饮尽了杯中酒。

用罢午膳。

明珠叫了夫人带惠儿先走,把容若留了下来。

“今儿早上阿玛就看出来了,你强打着精神至今。”明珠对儿子既心疼又无奈,“可是被阿玛伤到了?”

容若淡淡道:“斯人独憔悴,儿自找的,无关阿玛。”

“你就爱瞒着。等到午后,阿玛就叫了太医到府上来瞧你。”

明珠关心完儿子,就用眼神吩咐了管家去办事。

“儿没事。”

“太医瞧你的时候,阿玛也会一并陪着。容若,你别硬撑。”

“儿想问阿玛,天生之病如何能好?”

“我明珠下令要太医治好的病,他们就算提着脑袋、也得想出一个根治无误的万全之法来!”

“那儿就等着太医来。”

“阿玛送你回房。”

明珠的这份关心,来的太快太突然,以至于容若分的不太清楚:

阿玛到底是真的在意我的寒症?还是因为这一整个上午,我在玉兰树之下、做成了一件符合阿玛的期待的事,他才对我这般好?

以前我生病憔悴,阿玛请的都是外头的郎中,为什么这回他要去请宫里的太医?想让我被皇上惦记,还是被慈宁宫的老祖宗惦记?

*

翌日,朝堂之上。

少年天子正襟危坐,傲视群臣。

他铿锵有力地说出了自己将要推行的改革,却在未见收效之前,就迎来了大片大片的质疑之声。

玄烨面对站出来说了反对之词的鳌拜,怒道:

“什么叫做朕没资格拿主意?朕要将内院复为内阁,复翰林院官署,触动祖宗基业了是吧?动摇大清的江山了是吧?”

鳌拜盛气凌人,跟皇帝叫板道:

“皇上如今是不把太宗皇帝和世祖皇帝放在眼里了吗?内三院: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各司其职;翰林院只是文官的处心积虑之所,只会玩弄笔墨误国,不宜再设。二者如何设置,都是先帝们早就定下来了的规矩,岂是能够随便改的!”

“规矩?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

玄烨正色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引来了朝臣们的哄堂大笑。

唯有明珠站了出来,坚定地拥护皇帝道:

“臣以为:内阁只是帮助皇上处理日常事务的行政机构,而非以新形势存在的权力机构,并不会有损包括鳌拜大人在内的八旗亲贵们的利益和权属。皇上此举,是英明之举!”

“我大清入关定国以来,推行满汉一家之策,尊重汉人之中的有识之士、招揽有能力者入朝为官,乃是促进文化繁荣的一大壮举。固然八旗之中也不缺能够舞文弄墨、以笔忠君、以节效国之人,但是始终有所欠缺,缺些有益无害的修缮书册之能。

“若是能够设立专门场所,让贤臣们齐聚一堂:顾问于皇帝、论史于得失、拟策在当下、外交于广世……岂非是大清日益兴盛、皇上圣明有功之证?”

玄烨正要顺着明珠的话往下说,哪料被鳌拜抢了先。

朝堂上下,百官只听见鳌拜带着讥讽的口吻道:

“明珠大人如此帮着皇上说话,可是因为纳兰公子满怀抱负得不到施展,非要叫皇上恢复翰林院来养着他这块珠玉啊?”

明珠对天子拱手道:“皇上明鉴,臣赤胆忠心,一心针砭时局时弊,绝无为容若谋青云之嫌。”

索额图倪了明珠一眼,在心中冷漠道:

“纳兰公子的前途,还用得着你这个当阿玛的来铺路吗?别说是慈宁宫里的老祖宗看好他,将他安排在皇上当陪臣,就说整个大清,谁不把他当作可造之材来看?是他托了你明珠的福,还是你明珠托了他的福,明眼人都看的真真的呢!”

玄烨指着明珠道:“纳兰容若日后职位如何,看他自己参加科举后的造化。明珠你不必言,别的大臣的妄加议论你也不必听。”

“是。”

明珠应道。顺带反看了鳌拜和索额图一眼。

玄烨终于逮着了训斥鳌拜的机会:

“明珠所说,满人汉人同朝为臣、理应和睦共处,这点无错。可是朕却看到,鳌拜你不但不把汉人大臣放在眼里,更是在私下对他们打压欺凌、逼他们一切习惯遵循满制,使得他们敢怒不敢言。”

“不止这些,鳌拜你还大肆圈地、掠夺家奴,不把汉人当人看,你还有点人性吗?朕如今欲推行新制,重组机构,复翰林院,提拔汉臣,你不但头一个站出来反对,更是带着一群满臣出来说朕的不是,简直是目中无君!”

鳌拜傲气地一扭头,压根没把皇帝的话当回事。

不止,依附于他的臣子们,也纷纷站出来反指皇帝:浮云蔽日,革新乱为。

“治理国家讲究的是承接祖宗基业,求稳为主,皇上您动则按照个人的意愿大改,只怕是越改越糟越不利于当前局面啊!”

“皇上您新招倍出,但始终是少年之言,不可让臣等信服。不如暂且将目标放下,只按如常的状态来治国如何?有鳌拜大人辅佐,社稷自然稳如泰山。”

“皇上您登基已经八年,急于亲政之心臣等明白,只是表露太过、推策太急、否制太快,容易本末倒置——受了汉人拿捏,而忘记祖制。所以臣等为避免皇上的一时冲动给大清招致大祸,无法附议皇上之举,还请皇上三思后行。”

正当鳌拜以为少年天子在群臣群言之下,会扛不住压力,叫大太监顾问行宣布“退朝”之时,少年天子却没有落荒而逃。

玄烨毫不畏惧。

他从宝座上站了起来,正面向鳌拜一党发起挑战:

“大清的朝纲,是朕的朝纲,不是你等操纵的朝纲,朕不是个受你等摆布的皇帝!”

“朕下定了决心要改制,就一定会改。朕今日当着你们的面宣布此事,不是来问你们该或是不该的,而是让你们心里有个底:大清国的皇帝不小了,凡事能够自己做主了!大清国也不是刚入关时的大清国了,是该换换面貌和再发生机了!”

“众臣,都听明白没有?”

玄烨神色坚毅,身上的气度和威严叫群臣震惊,再无谁敢挑衅和反驳于他。

在明珠的一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中,群臣一并向这位少年天子跪安。

玄烨便是在这样的大逆转局面当中,昂首挺胸地退朝离殿。

【注1】纳兰性德词作《清平乐·玉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