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 第250章 榨干朝鲜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250章 榨干朝鲜

作者:小耳朵是只猫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1-11-21 20:50:02 来源:转码展示1

兴中卫。

这个卫比较特殊。

是汉民同女真混编的一个卫,也是辽东七卫中,全骑兵卫所。

阵容相对豪华的很。

而兴中卫的统帅,那个当初在辽东女真叛乱时,给辽东官兵送情报的小子,听说他叫爱新觉罗氏孟特穆。

但其人自南迁建州卫后,深受汉文化熏陶,知晓大明的强大,在面临造反的时候,爱新觉罗氏孟特穆。

为避免子嗣被屠,族人无命,改换氏族,另称海拉氏孟特穆。

到大明迁都,辽东实现人丁造册时,孟特穆又改以汉名,直接叫孟特穆,以孟为姓氏.

这也是仅存于辽东的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十余万人口中,所剩无几的四千余人的女真部落。

当年朱元璋内迁女真的时候,他们也不知躲在了什么地方。

等到风波过去之后,又出来上表朱元璋,希望能获得个立锥之地,以延绵宗族传承。

对于这件事情,当时的朱元璋同意了,将辽东仅剩的女真人迁移至兴中卫屯田劳役,充作卫所兵。

并从辽东各地迁移了四千余劳壮力,同当地女真族通婚,同化。

这在朱元璋看来,是非常好的办法。

毕竟当初方世玉内迁这些女真的办法,执行以后,闹了不少蛾子,女真内迁,杀人作恶的事情不断,虽然朝廷严刑峻法,但死者是真真切切的死了。

后来方世玉知道朱元璋的心思,对着一部女真,也是采取通婚,同化为主,并且将孟特穆的生平事迹扒了出来。

从爱新觉罗氏,变成了海拉氏,又变成了现如今的孟特他们为了活下去,已经放弃了一切。

当初给朱元璋上表说的什么保护宗族传承。

大明朝廷会允许他们保存自己的宗族传承嘛?

在兴中卫,自洪武二十七年定居开始的四千女真族人,至今为止的四千七百女真族人,他们虽然还没有完全被汉文化同化。

但汉名,汉字,已经将他们的文化,宗族摧残的无可言表。

这里,没有辫子头,也不允许他们的辫子头出现,深刻宣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到底。

乃至于他们的传统服饰,在方世玉登基后,都进行了焚毁,不允许在穿戴,不允许私藏。

现在看方世玉这么仁慈,如果方世玉知道,这个爱新觉罗孟特穆是努尔哈赤的老祖宗,只怕早就让人剿灭这支女真分支了。

当然,老天给大明开了个玩笑的同时,也在大明即将没落的边缘,给大明好好上了一课,敲响了警钟,使得大明不在是暮气沉沉,重新焕发生机。

那个叫孟哈赤的人,给大明敲响了第一声警钟,他的造反,提醒了大明改革,而藩王联军亦是给大明敲响了第二道警钟,告诉大明强大不是永恒的,一直发展,一直强大才是唯一的。

或许,没有孟哈赤,大明也意识不到,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化,一百年前的强大,并不能放在一百年后来说。

今天的孟特穆坐在府宅里,穿着常服,悠哉悠哉的晃动着摇椅,看着大明时下最火热的话本小说,太祖之崛起逆袭之路,问太祖乞丐到皇帝之路,乞讨不能生唯造反尔。

这三本书,从头到尾,讲述着大明太祖皇帝,是如何从个放牛娃,变成了和尚,又变成了行僧乞丐,二十六岁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短短十五年,开创了大明王朝。

这段发家史,不单单是被周边藩国奉为珍宝,高呼不可能,便是在大明境内,似如朱元璋这版一路**丝逆袭的成功,也是深受普罗大众喜爱。

对于所有撰写朱元璋的话本,孟特穆最近钻研上了一个名为从穿越类的话本,讲一个平凡的人,穿越时空,在大明的建国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当然,这都得益于大明的文风开放,只要不是过分到不能忍,不抨击时政,朝廷都懒得搭理,删减都懒得删减。

“奴才拜见千户大人!”一名穿着汉服,却说着一口蹩脚汉语的男子,在孟特穆的面前跪拜道。

“嗯,什么事情说吧。”孟特穆翻阅着话本,他真的太喜欢看朱元璋发家史了,太有感染力了。

弄得他都想试一试,当然,这个也只限于想,真正付诸行动,孟特穆是没这个胆子的。

整个辽东有多少女真人?算上辽东大北方的野人女真也不过几万人吧。大明在辽东的驻军就高达十万官兵。

“辽东总兵府的人来了,说是带来了盛总兵的军令,要大人去接令。”

闻言,孟特穆猛地起身,丢了手中的话本,一脚揣在了奴才的肩膀上,呵斥道:“你个狗奴才,天朝的使者来了,说话还吞吞吐吐的,你想害死老子嘛。”

上去又是一脚,孟特穆气得火冒三丈,碎了一口道:“等老子回来,再处置你!”

说着,孟特穆赶忙收拾官袍,待上官帽,向着前院走去。

他虽然被授予千户武职,但终究被大明记为外族人,在前院见到来传令的小旗兵,孟特穆连忙跪拜道:“奴才兴中卫千户孟特穆,接总兵府军令!”

小旗冷眼旁观,一脸厌恶道:“谁是奴才?”

“我是奴才,我是奴才~”孟特穆连忙开口说道。

小旗冷哼一声道:“奴性未化的东西,辽东总兵府有令,着兴中卫调五千骑兵,全副武装,随总兵盛庸南下鸭绿江!”

说着,小旗一脸厌恶的将令牌丢给了孟特穆道:“接了军令,就赶紧动作,延误军机,抄家杀头你是知道的。总兵大人已经自建州卫出发了,你现在追,还能赶得上!”

说罢,小旗一脸嫌弃的目光,离开了府宅。

孟特穆跪在地上,对着离开的小旗兵,连连磕头道:“圣使慢走,圣使慢走!”

直至传令的小旗兵已经远去,孟特穆这才起身,然而他的脸上没有半点的讨厌自己,反而有点沾沾自喜。

在他的理念中,自己能做奴才,也是荣耀,看看他府中的这些下人,做奴才的机会都没有。

也不知孟特穆的脑子是怎么生长的。

当他回身,准备传令召集军队,赶赴前线参战时,那个先前的老奴才又跑到了孟特穆的身旁,跪拜道:“主子,您要出征了?”

“奴性未化!”不知为何,孟特穆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老奴才,心中冷哼一声,冷不丁的冒出了一句先前小旗兵的话来

“传令全军,积极准备,未时三刻出发,尽快赶往鸭绿江!

孟特穆怡然自得的说着,转身离开了院子,他要回去穿上自己的披挂,准备上阵,为国立功!!!!

“主子,咱们这一走,族中所有能上马弯弓的人都跟着去了,一旦有人来攻,我们要如何抵御啊。”

老奴才跟在孟特穆的身边,一脸纠结道。

孟特穆冷哼一声,气息沉稳道:“谁来攻?鞑靼?瓦刺?还是那些草原部落?他们就是一群待宰羔羊,虽然不知道天雷王为什么现在不对草原动手。”

“但草原依附在大明的粮草贸易上乞活,他们敢进攻我们?再说了,我们这里只是第二道防线,前边还有四卫兵马阻拦。”

“他们没等到咱家,就被打回去了。”

孟特穆对大明边防军的实力,还是非常相信的,他也相信,大明想对付草原,轻而易举。

至于为什么大明一直没有动手,却也没有人知道了。

不过,辽东除了兴中卫的女真部落外,还有纳哈出所部,驻扎在咸兴卫。

隶属大明朝廷管辖的羁縻卫所。

归辽东总兵府统筹。

纳哈出是当年冯胜征辽东时,收复辽东地区,将纳哈出一路赶到了咸兴卫,遂投降明军,后又被朱元璋调去云南打仗,纳哈出病亡,其子察罕袭封沈阳候。

在朱标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一直是朱标的武将班底之一,对朱标也是极其忠诚,但朱标病了,察罕被淮西勋贵排挤,朱元璋便让他带着残存部族,在咸兴卫猥琐发育。

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世子孙,察罕还是有奋斗之心的。

看着手中的文书,察罕道:“我们建功立业,重回帝都中枢的机会来了

“侯爷,什么机会?”

“天雷王要我部全力协助中央军,护卫中央军侧翼,帮助中央军彻底荡平整个朝鲜国内的叛军。”

“并且天雷王还说,事成之后,调我入京。”

察罕脸上挂着笑容。

原本当初的许多淮西勋贵,在听到太子朱标病倒的消息的时候,都感受到自己要大祸临头了。

如果不是方世玉回来,察罕也会被朱元璋以蓝玉谋反案,连坐杀了。

这些昔日的朱标班底,虽然说许多人方世玉都没能接收过来,但却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武将断层案件,真正有能力,有影响的武将勋贵,还是被方世玉尽可能拉扯在身边。

这一次出征朝鲜,方世玉才知道察罕这号人,查阅籍贯,对察罕以往所做的事情也有了一定了解。

方世玉甚至感觉,大明想要迅速统一草原,怕是还要用用察罕这个铁木真子孙的身份。

更何况,大明的军队中,并不是没有蒙古籍贯的人入伍,甚至这些蒙古人,在军中还是尖子兵,能力相对超群,马术是大明人拍马也追不上的。

至于眼下,还是应该给察罕一个能回京的理由。

“侯爷,您要是回京了,族人们怎么办啊

察罕微微点头,沉吟片刻道:“族人们先在这里留守,朝廷会任命新的千户领兵,不用挂牵,若是有人敢欺负我们族人,在京中,本候也饶不了他!”

察罕目光坚毅,语气笃定,他已经做好了返回帝都,重回朝廷中枢的准备。

建州卫总兵府,李景隆郁郁寡欢,这么好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他竟然要留在后方,调度军需供给。

虽然看似一个重要的职位,但对于以武封爵的大明而言,这点功劳,真的不够看。

更何况,朝鲜有多么弱,李景隆常驻辽东,怎么可能会不知道。

望着苍穹烈日,徒呼奈何。

这个时候,盛庸已经同徐钦,常继祖的中央军会合,辽东出动的将领并不多,毕竟全军加在一起,也不过五万出头的人数。

常继祖道:“这次的作战目的非常简单,朝鲜的地形,武英殿也多有备份研究,山地颇多,并不利于骑兵展开冲锋作战。”

“而朝鲜世代蒙受天朝教化,汉中,和宁,江陵,三座大城排在一条线上,将朝鲜的南北分开。”

“想要消灭李芳干所部,我军就要发动强攻,现在是李芳干占据汉城,江陵,李芳远占据和宁,以南地区,所以这次中央军并没有骑兵赶来,绕后迂回,奔袭,就要靠辽东的女真骑兵和蒙古骑兵了。”

常继祖作为三军主帅,当仁不让的率先开口说话。

这套说辞和行军布阵的方针,自然不是常继祖和徐钦两个人想出来的。是整个七军都督府,无数勋贵彻夜不眠,盯着朝鲜地形,以我军长处,敌军软肋。

做出了无数中遐想攻势,给出的最完美的答案。

所以说,徐钦和常继祖来到朝鲜战场,真正的目的除了镀金之外,就只剩下见一见血,看看战场是什么样子的。

这也是方世玉授意的,毕竟他身边都是老将,蓝玉还能活几年?也没个定数,常升和徐辉祖的年龄都不小了。

也是时候该磨炼一下小一辈的,让他们见识战场的残酷,以后继承老子的爵位,更好的处理大明的军务。

人和人真的是分三六九等的,有的人,他生下来,就是统治阶层,有的人生下来,就是被统治的。

大明朝没有经历蓝玉案,没有经历靖难,没有朱允炆的乱政,整个大明的发展,欣欣向荣,这些二世祖,三世祖,自然非同比拟。

盛庸躬身道:“山地作战,敢问将军,带来了多少虎蹲炮?炮弹可否足够,能否轰开汉城的大门!”

盛庸躬身询问着,大明已经将人海战术和冷兵器砍杀战术抛弃了,现在的大明,打仗先看火器配备的是否足够。

在极力减少伤亡的情况下,用无数的炮弹去轰击敌人内心深处的那一点点的心理防线,直至最终用炮火覆盖的方式轰碎之后。

再以火铳枪冲锋缴械。

徐钦道:“便携式虎蹲炮七百三十门,炮弹二十万发,后续炮弹,弹丸,会从海上直接在我军驻地沿岸卸货补充。朝廷驻直沽口海军,已经封锁了整个朝鲜沿海,无论我军推到哪里,都可以及时得到补充。”

徐钦坦然道。

在他看来,这场战争,真的不用打,也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朝鲜内部的问题。

难道真的是因为遣使,李芳干和李芳远没有按照使者的意思,还政于李芳果?

徐钦是徐辉祖的儿子,他知道的信息,远远超过了在场任何一个将校。

“主子,我们的战争目标是什么?抢钱?抢粮?还是抢女人?或是直接占领整个朝鲜?”孟特穆点头哈腰的开口说着。

徐钦和常继祖对视一眼,看着孟特穆道:“这人谁啊?开口闭口主子奴才的?”一脸茫然的看着盛庸。

见状,盛庸连忙解释道:“徐参谋莫要见怪,汉人女真孟特穆,是朝廷册封的兴中卫千户。”

徐钦闻言,似乎想起了什么,开口道:“当年在辽东造反,抢粮食的,就是他们吧?”

盛庸刚要点头,孟特穆连忙跪了,磕头的速度,简直令人望尘莫及。

“行了,天朝的军人,没有主子,没有奴才,管好自己的嘴巴,比什么都强,不管是你汉人女真部,还是汉人蒙古部,沈阳候也听着点。大家都是给朝廷卖命的,做的好了,天雷王的赏赐,封妻荫子,王侯代代,做的不好,帝王一怒,千里浮尸。”

“以后在军中,统一按照朝廷的官职或爵位称呼,再有出现主子,奴才,首领等称谓的,一律军法从事,定斩不饶。”徐钦虽只有二十出头,比方世玉小了些,哪怕他还没有承袭魏国公的爵位,但他的这番话,也确实是让察罕和孟特穆惊了一跳。

狐假虎威,说的也就是这般了。

吃军队的饭,不给这几个大国公面子,这饭可真的不好吃。

看着两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就这么捏住了察罕和孟特穆,盛庸笑着打圆场道:“这些都是军纪问题,还是先说下,关于朝鲜的进攻方针吧。

在这里,可以将朝鲜比之为宋,一个靠兵变夺权取来王位的国家,兵备松弛,而且经历第一次王子之乱和眼下的第二次王子之乱。”

“这同时是一个喜欢内部政变,乃至兵变夺权的国家。”原史中,李成桂兵变夺权,为了让自己的王位坐的安稳,合法,遣使大明,希望能得到大明朝廷的册封,说白了就是得到朱元璋的同意和册封。

前文也说,李成桂连国家名字都选了几个,交给朱元璋裁定,朝鲜亦是从中脱颖而出,只是也不知是为何,原史上的朱元璋。

虽然给李成桂定了国号,但却并没有给李成桂册封文书和印玺,铁卷,国书等一切关于大明朝廷同意册封李成桂的官方文件。

乃至于,李成桂在原史上,一辈子都没敢自称朝鲜国王,似乎是怕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但他既是兵变夺权,又不能放弃手中的权力。

只好搞了一个,代执朝鲜国事的名号出来,掌握朝鲜大权。

虽然方世玉没有吝啬,该给的都给了李成桂,但中央朝廷对朝鲜的态度,一直都是瞧不起,看不上。

同处于一个时代,谁能看得上靠着兵变夺权的李成桂。毕竟大明刚出现一个**丝逆袭的超级雄主。

李成桂的兵变夺权,是他最大的污点,同时上行下效,他也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第一次王子之乱,李芳远作乱,李成桂没死。

第二次也就是现在的王子之乱,双方都有中央朝廷支持的影子,这个时候,李成桂也没死。

不单单李芳果控制不了这两个兄弟,便是李成桂,也只能徒呼奈何,毫无办法。

李芳远同李世民相差无几,虽然所处环境不同,但人生经历,堪称如出一辙,能力未必比的上祖师爷,但领军打仗是真的有两下子。

或许都是姓李的缘故吧。

他们家喜欢兄弟相争,乃至闹的天翻地覆。

帅帐中,彻夜交谈,竟然没有一个人犯困。

直到这个时候,盛庸才想起来,开口询问道:“常将军,徐参谋,你们俩,都是毕业于南京陆军学院吧。”

“对啊,怎么了?”常继祖直接开口回答道。

盛庸笑着道:“怪不得,怪不得。这个方法,和当年在学院,太祖皇帝亲自督导编撰的兵书说辞,如出一辙。”

徐钦尴尬的笑了笑道:“太祖高皇帝的战略目光和智慧,岂是我等能望其项背的,行了,多的别说了,打仗就是花钱。朝廷给的军费只有两月的时间,拖得久了,兵饷都是问题,明天修整一日,夜里拔营,跨过鸭绿江,奔袭汉城。”

“汉人女真骑兵,汉人蒙古骑兵,孟特穆负责左翼,沈阳候负责右翼。若是部队在中间遭袭,你们就引颈就戮吧。”

徐钦说罢,让一众将校离开了帅帐。

出了大营,孟特穆拉着盛庸的手,激动的说道:“总兵大人,我好难啊。。。”

孟特穆眼眶泛红,他很怕呢,真的很怕,他才有多少族人?如果真的得罪了徐钦,真的,徐钦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就孟特穆那点家底,魏国公府附庸的勋贵们,想捏死孟特穆,简直不要太简单了。

“怎么了?你哪里难了?”

盛庸狐疑道,对这个孟特穆,他是属于重点关注对象毕竟为将者,一军统帅,严禁仁慈。

所谓慈不掌兵。

“我,我......”孟特穆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

盛庸看出了孟特穆心中的担忧,笑了笑道:“放心吧,人家一个是魏国公,一个是开国公,这两个小子的地位,在三代勋贵中,无出其右。”

“以后严明军纪,莫要在犯了忌讳,等有机会了,我送你儿子去南京陆军学院深造,到时候也去内地当个将军,总比在这塞外苦寒之地要好的多。”

盛庸打气勉励的说着。

孟特穆直接给盛庸跪了,恭敬道:“总兵大恩,孟特穆没齿难忘。。。”

“还会拽词了,你不走,我可走了,明晚就要出征了,先歇着吧。”盛庸本就待人宽和,御下严苛的同时,也是完全按照军纪军规来办。

但若是有那个老弟兄来找他帮点小忙,只要是不触动朝廷利益,不会把自己拉下水的,他都是免费帮助,毕竟朝廷抓贪抓的严厉。

这个时候,孟特穆捏紧了拳头,咬紧牙关道:“小子,老子今天就是拼了命,也的给你杀个功名出来,以后去了南京陆军学院,也能让老祖宗荣光万里。”

孟特穆自己是没什么机会了,他就是一个千户,还没到保送南京陆军学院深造的程度。

“那些海西女真残部,野人女真,也真的是傻缺,放着大明这么好的大腿不抱紧了,跑去深山老林躲着。”

“你们躲着吧,等着那天,朝廷对北边动手了,你们再想投诚,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汉人女真,这个名字忒不好听了。”

“早晚,我的族人,也是汉人,要抢在察罕前边,成为汉人。除掉女真的名头。”孟特穆算是看穿了。

他不能成为汉人,哪怕他在兴中卫是个千户,但在真正的权力上,他真的就是个九品小官,屁都算不上。

想封公封候,孟特穆的自身身份,就极大的限制了他。

“我族一定会成功的!!!”

朝鲜。

汉城。

李芳果此时还被囚禁在王宫内,被李芳干完全软禁起来,李成桂老了,逃命一样的跑去了和宁窝着。

这朝鲜国事,他估计也是懒得理会了。

议事府。

李芳干看着一众大臣们。

“世子爷,守不住了。投降吧。”

“大明朝廷打着维护朝鲜和平的名义,数万军队大举入侵我境,咸镜道整个被人家完全占了去。”

“世子,北方已经无险可守了!”

“明军火炮方便,威力奇大,我军完全不是对手。”

“不论是训练,还是兵器,我军虽配备洪武二十四式火铳,但碰上明军的洪武二十七式线膛枪,完全没有胜算。人家在四百步外就能开抢,我军往往要到二百八十步,才能造成一定杀伤。”

整个议事府内,所有的朝鲜大臣,一窝蜂的将罪责怪在了李芳干和北朝鲜军队羸弱上。

李芳干道:“当初说有朝廷支持,不用理会皇帝使者的是你们,现在让我投降的,又是你们?”

李芳干直接抓狂,案台上的东西被他一扫而空,直接推倒。

“现在明军打过来了,你们不想着如何退敌,竟然向着让我投降?”李芳干怒火冲天的呵斥着。

当初方世玉遣使来,严词要求李芳干还政于李芳果,以维护朝鲜境内的和平稳定,就是李芳干的这一众大臣们说什么,大明朝廷不会派兵过来,他们有文官大老爷的支持,文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阻拦大明朝廷出兵。

然而,他们却忘记了,朝廷出兵与否,大明是否要同周边那个国家,亦或者是海外某个国家开战,完全就不是文官大老爷说的算的。

他们确实可以阻拦,但只要皇帝认准了,七军都督府无数的将领都需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文官没有兵权,他们如何能阻碍的了,朝廷进军退兵的事情。

如今明军已经过了鸭绿江,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北方供养的那些军队,就跟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

李芳干自从和李芳远对着干之后,还从来没遭遇过这版降维打击。

李芳干虽然也知道,明朝两边倒,扶持他的同时,也有一股甚至比文官更恐怖的势力,在扶持李芳远。

但双方至少还处于同一线上,标准都差不多,几场战争,也是互有胜负,虽然李芳远胜多败少,至少局面是稳定的。

只是朝鲜经历了长久的王子之乱,南北对峙,在大明军队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幻想着要成为朝鲜国王的李芳干,李芳远,在这一刻,心中那无数的梦想,悉数破灭。

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了获得大明朝廷的支持,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不过好在,朝鲜军虽羸弱,但却也并没有大臣们说的那么不堪一击。

拱卫北方的军队,都是南征北战的精兵,熟悉山林地形,也着实给明军造成了不小的损伤。

李芳干看着一众大臣,稳定心神,他终究是亲自上过战场的,对于战事,也熟知许多。

在面对明军势如破竹的攻势,大军合为一路,直取汉城之时。

李芳干果断开口道:“下令,所有汉城的军队,全部集结,准备前往江陵。”

李芳干早年跟随父亲李成桂,在朝鲜境内大小战事不少,虽然比不得李芳远,但心里却一直有着自己的算盘。

大明军对自从抵达鸭绿江,在明军还没有过江的时候李芳干就做出了充分的部署。

而如今传来的消息,咸镜山脉已经完全落入明军手中,明军侧翼再无忧虑,驻扎在咸兴卫的蒙古骑兵,李芳干还是见识过的。

如今两天的时间过去了,明军虽然还没到汉城,但想必已经距离汉城不远了,要不了多久,怕是就要抵达汉城,旦明军抵达汉城。

若是李芳干被抓获,那这北朝鲜,他辛辛苦苦夺来的半壁江山,就要被大明朝廷还给自己的兄长李芳果了,他怎么愿意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这时,在李芳干的身边,一名大臣进言道:“世子,我们迁去江陵倒是没问题,只是大世子......”

李芳果虽然被大明朝廷册封为朝鲜国王,但他在这些朝鲜的臣子眼中,也只能算是一个大世子罢了。

或许是为了迎合李芳干的口味,在李芳干的议事府中,并不存在什么朝鲜国王的称谓。

毕竟,他没有得到册封。

“江陵才是我的大本营,哪里有精兵四万,加上汉城带过去的两万人马,挡住明军锋芒应该不难。”

“至于圣上,把他一起带着,留给明军,终究是个麻烦事。”李芳干异常果断的说着。

虽然杀了李芳果也是个好办法,可他若是杀了李芳果,那无论明军是否会暴跳如雷,就是他的兄弟李芳远,也会打着替朝鲜国王报仇的旗号,号召整个朝鲜的力量,围攻他李芳干。

直到这个时候,李芳干才发现,有的时候,这个身份,真的是拖油瓶。

“世子,汉城重中之重,这里是我国王都,就这么把它丢了,不做抵抗,单靠江陵,如何能挡得住明军的锋芒。”

汉城,李家父子在这里经营了许多年,这里又是控扼南北的重地,一旦丢了汉城,不单单是这里的财富,要拱手相让,送给明军。

便是日后,他们也不会在有机会,能回到这个地方了。闻言,李芳干微微犹豫,放弃脚下的汉城,就是代表着他李芳干彻底输给了明军,甚至是人家还没打到城下,他就直接投降了。

不战而降,为人所不耻也。

可是固守汉城,李芳干也看不见半点希望。

明军跨过鸭绿江已经两天多的时间了,按照脚程计算他们的骑兵都分散在两翼,以保护最后的补给线。

三面大海,已经被完全包围,李芳远那边应该也有明军登陆吧,退守江陵,或许还可东山再起,硬碰硬的话,再也不会有机会。

“传令,即刻集结,火速撤退,至于财货,能拿多少,带走多少!”

李芳干严声呵斥道。

眼下的情形,已经不容他在优柔寡断了,晚一步,都可能会被明军的前锋部队困在城内,到时候,那可就真的一切都晚了。

“世子若是想要避其锋芒,不与争锋,最好的办法,还是留大世子在王宫,明军既是要恢复大世子的正统政权。”

“只要我们躲在江陵,上表称臣,明军的目的达到了,断然在没有对我军动手的可能。”

听了大臣的说辞,李芳干点了点头,大明要恢复朝鲜的稳定,和平。既然有了停战理由,他们自然不会轻易再进攻。

只是他们的目光,还将大明放在那个,以仁义理智为外交准则好面子的天朝上国。

也是他们低估了七军都督府,为了发财,会做出多么没有下限的事情。

大明太始五年,正月三十

明军进入汉城。

时日,李芳干刚刚逃出汉城,不足两个时辰。

谁知,当明军进入时,王宫燃起一股熊熊大火,大火焚烧王宫,三日未灭。明军组织汉城民壮,奋力救火,而无所得。

待到大火扑灭时,整个汉城王宫,已经被烧的不成样子。

明军打扫王宫废墟时,经人辨别,李芳果以及他的儿子,女儿,全数被焚,唯独一个幼子幸免。

李福生在大火中,被明军率先救出,只有七岁的他,登上了朝鲜王位,成为朝鲜在大明朝廷名义上的第三任朝鲜国王。

登位的第一天,李福生在明军的要求下,下诏令李芳,李芳干余部投降。

明军两路出动,封锁海域,李芳远的南岸地区,有大明朝廷水师舰队的登陆部队,在炮火覆盖饱和打击下,将李芳远逼到了釜山。

诏令下达,李芳远和李芳干实则并没有接到诏令。

朝鲜王李福生的诏令在朝鲜境内疯狂流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李芳远和李芳干二人,不顾天朝威严,置朝鲜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妄图在起战争。

刻意的渲染,虽然会让人反问,但明朝军队也并没有给他们反驳的机会。

大明太始五年,二月初四,明军攻破江陵,俘虏李芳干及一众朝鲜大臣,俘虏李芳干对焚毁朝鲜王宫,焚烧兄长,侄子,侄女,嫂嫂之事,如数承认。

大明太始五年,二月初七,南境明军,在釜山抓获李芳远所部。

朝鲜的第二次王子之乱,以大明朝廷武力干涉而告终。太始五年,二月十四,中央朝廷下诏,重订朝鲜都城于新义州。深感战争带来的危害,大明朝廷同朝鲜王室,签订了国防边境条约,规定双方边境,史称庚辰条约。

条约限定,朝鲜同大明以鸭绿江为界,江北为大明领土,鸭绿江中游的狼林山脉以西归朝鲜,山脉以东归大明。狼林山脉一路延伸到整个咸兴平原,全数归属大明。

条款其二:朝鲜承担大明维护朝鲜和平,镇压暴乱之军费,合计黄金七十万两,分十五年以朝鲜赋税为抵押,每年支付大明五万两足量黄金,总计七十五万两黄金。

条款三:鉴于朝鲜境内,不服王化,不尊天意,不敬圣君,为防朝鲜在有暴乱之事,使得边疆子民,遭受战火之苦,大明于朝鲜驻军一万八千四百人,共计四个卫满编。

分别为,釜山卫,蔚山卫,开城卫,义州卫。朝鲜每年支付军费共计一千三百万贯宝钞。

条款四:为维持友邻和睦,朝鲜于义州,开城,设立大明免税区域,大明朝廷治下商贾,开设商铺,不缴纳任何税费。

条款五:无大明朝廷天雷王恩准,朝鲜国王,不得离开义州,以防祸事。

前边的方世玉将义州赐给朝鲜做都城,换取朝鲜东北的整个沿海地区和咸兴平原,这些虽然有得有失,大明处于得利方。

但真正让方世玉满意,并且大明官方一直认同的,还是条款的最后一条。

条款六:限定朝鲜一应货物,结算标准皆以大明宝钞为准,定大明宝钞为朝鲜境内唯一可通行货币。

结语:大明太始五年,二月十八日。

签署人:大明礼部右侍郎李至刚。

这是大明朝廷对外战争的第一次以条款约定的形势,而结束。

朝鲜境内的叛乱,从明军出兵,到全数剿灭,前后还没有超过一个月的时间。

撮尔小国,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一旦敌人势如破竹,他们会在瞬间,分崩离析,土崩瓦解。

而朝鲜迁都义州。义州是什么地方?原本这块地是明朝在辽东的领土,不过方世玉思来想去,让朝鲜把都城放在汉城,开城,这对于朝廷日后拿捏,非常不利。

而且非常容易出现乱子。

可义州和辽东只有一江之隔,又是一片荒地,从辽阳总兵府出兵到义州,前后用不上两天时间。

义州靠海,大明海军在弱的哪一天,靠着数量也足以让朝鲜望而止步了。

将朝鲜的都城迁到义州,是方世玉和内阁诸臣,商量了许久才得出的结论。

义州,无论是从海上,还是从陆地,朝鲜背靠大明,可以不惧任何外部势力的入侵,他们依靠大明朝廷的时候,可以安心发展,他们想要搞动作的时候。

大明朝廷也可以旦夕之间,数万大军兵临城下,封锁海域,更何况,义州是个荒地,城池建造,布防,完全由大明控制。

城多高,池多深,完全是明朝廷说的算。

虽然大明割舍了一个义州,但同时也获得了朝鲜境内为数不多的咸兴平原,朝廷在辽东的产粮地又多了一块。

而大明在朝鲜东部沿海地区的版图,也将大明的海军港口延伸到了整个外东海。

用一块百平方公里的荒地,换一块平原,将大明在外东北海域的沿岸连成一片,同时还可以完全控制朝鲜官府。

这个买卖,方世玉感觉自己并不算赔钱。

他已经将整个朝鲜榨干了。

李芳干,李芳远,他们在朝鲜做了什么事?

无下限的搜刮民脂民膏,掠夺财富。

他们掠夺的财富去了哪里?

极少部分的进了大明国库,七成进了方世玉和七军都督府的口袋里,整个朝鲜的经济已经崩塌,这个时候,大明宝钞成为朝鲜名义上的唯一通行货币。

这结果,方世玉已经相当满意了。

非是方世玉满意,文官们,勋贵们,大家都很满意,朝廷开疆拓土,他们赚的盆满钵满,虽然分赃严重不均,文官的比例少的可怜。

但至少这笔钱,在皇帝和同僚的眼中,这是合法所得,是坐地分赃的合法赃款,这种钱再多,朝廷也不会认为是贪赃受贿所得。

文官大老爷们,第一次尝试到,原来当官赚钱,不是要欺上瞒下,忽悠自己治下的百姓榨取利益,榨取其他国家势力的子民,赚取大额利润的同时。

微微施舍一点给自己境内的子民,非但可以被治下百姓感恩戴德,乃至于建造祠堂,供奉长生牌位,还可以不用担心锦衣卫上门查账。

活的相当滋润。

大明剿灭朝鲜叛军战争,彻底给大明的文官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方世玉也亲手打破了自己定下的,想当官别想发财,想发财别想当官,毕竟他和七军都督府分了大额利润,总不能真的让文官们干瞪眼看着。

哪怕是给点汤喝,让他们少在背后使绊子,拖后腿,方世玉也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买卖。

自古以来,华夏王朝就没有因为外部力量而国破家亡自古以来,华夏王朝就没有因为外部力量而国破家亡的,所有的改朝换代,都是从内部开始,或是内部政体结构出现了问题。

华夏人不在内里斗,将目光望向王阳大海,难以想象,这些文官大老爷么,为了赚取利润,会做出什么样的疯狂事

但这些,方世玉选择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只要他们不动国家公共的利益,纵然在利益上方世玉让出一点又算的什么?

利益,又不是权力必须分文必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