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从摊煎饼开始当厨神 > 第17章 第十七章

从摊煎饼开始当厨神 第17章 第十七章

作者:年糕粉丝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2-22 12:57:12 来源:文学城

简雨晴和简岚齐齐停下,同时转身朝着身后看去。她们两人面露喜色:“黄叔?”

黄叔牵着驴车上前。

简岚蹦蹦跳跳迎上前,得意洋洋地炫耀着:“黄叔!我们都卖完啦,厉不厉害?”

黄叔眼里带着笑,乐呵呵地接话:“咱们晴姐儿和岚姐儿真厉害!”

然后他才看向简雨晴:“正巧我中午下工,想顺路去瞧瞧你们生意做得如何,结果去了才知道你们提前卖完了!”

简雨晴想着早上给的十八个铜子,再看黄叔驾着驴子追上来,哪里还不明白黄叔根本不是顺路,恐怕是早打算好中午过来看一眼的。

简雨晴心里暖烘烘的。

黄叔还在念念叨叨:“来,上车吧,我先送你们回去。”

简雨晴笑道:“黄叔先去忙吧?我和小岚再多逛一会……”

黄叔打断简雨晴的话:“你这丫头就知道和黄叔客气!你既然做摊子生意,那肯定得回去备备货,再说拖着大包小包的还逛什么?来来来,回去也就一会儿功夫。”

黄叔说完话,更是跳下驴车,三两下就将小拖车上的东西全塞到车上。

简雨晴和简岚也上了车。

回程一路上,黄叔还不忘提醒简雨晴和简岚:“回村里以后,你们别和人说自己赚了多少钱,有些人会眼红的!”

简雨晴听出黄叔的担忧,认认真真地点了点头:“我知道的,黄叔您放心。”

“黄叔知道你有想法,这不是……”

还有个简岚在嘛。

年纪小的简岚就不一定能藏着话,万一抖机灵说出去就不好了。

简雨晴想着也是,随即侧首看向简岚:“小岚,听到没,你也不准说。”

简岚先是一怔,而后小嘴翘得老高。她气鼓鼓道:“黄叔,阿姐!小岚我嘴巴最严了!”

黄叔和简雨晴齐齐没说话。

简岚瞧着两人沉默的样子,越发气愤了:“我的嘴巴真的很严的啊!”

黄叔想的是,就刚刚简岚还美滋滋地告诉自己全卖完了。

这孩子……真的靠得住吗?

简雨晴想了想:“除去阿娘、你哥和黄娘子外,都不能说哦。”

“也不能告诉二狗吗?”

“不能!”这回开口的是黄叔,他迟疑一瞬而后缓缓道:“岚姐儿,黄叔说的话不太好听,但都是实话。”

“咱们村里有好人,也有不好的。有些人看赚钱了,心里顶多是酸两句话,有些人那是会真红眼的。”

简岚似懂非懂,满眼迷茫。

简雨晴揉了揉简岚的脑袋,温声叮嘱着:“想不明白就甭想了,反正别人问赚了多少,你就说勉强能保个本,能稍稍补贴点家用。”

“大部分人也就问到这里。”

“要是还有人刨根问底的,你就问她一个月能赚多少钱,问她良人儿女儿媳女婿能赚多少钱,要是她说了,你就夸他们赚得真多,能不能让咱们家去蹭几顿饭!”

简岚似懂不懂,但乖乖点头。

坐在前头的黄叔险些笑岔气,他哭笑不得地看着简雨晴:“晴姐儿,哪能这么说?到时候怕是又有人要说你们厚脸皮了。”

简雨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笑吟吟道:“要我说,盘根问底的人才厚脸皮呢。”

三人有说有笑,乘着驴车往城门而去。等他们走远,一名军士终于忍不住笑出声:“看不出来啊,那小娘子蔫坏蔫坏的。”

周遭几名军士也是这般。

领头那人收回目光,攥紧缰绳:“走吧。”

几人笑声一止,齐齐肃容。

……

简雨晴和简岚回来的时间比预计要早,在村子路上遇见了不少村民。

卢婆子看到姐妹俩便精神一振,一双眼睛如鹰隼般将两人上下打量一遍。

不过因着简雨晴补了些东西在身边,箩筐上又盖着盖子,乍一看和早上出门时差别不大。

卢婆子随口问道:“晴姐儿的生意如何?”

“还行吧。”

“这么早回来,赚得不少吧?能有两百一百文钱不?”另外一位婆子接话道。

“还不知道呢。”简雨晴摇了摇头,“都是点辛苦钱,能补贴点家用就好了。”

“嗐,那是。”

“做生意哪里这么容易的?”

唏嘘声此起彼伏,大半村民都是认可的。不过也有像卢婆子这般想要追根问底,接着又问了一遍:“那你卖了多少钱啊?”

简雨晴假装没听见,脸上带笑看着其余几名婆子:“对了阿婆们,你们家里还有多余的鸡蛋吗?”

这么一说,几人精神一振。

另外名姓曾的婆子连忙接了话:“有有有,怎么?晴姐儿想要?”

简雨晴笑着道:“是,我想与其去摊上买,倒不如按着价格问村里人收,也省得大家跑那趟。”

鸡蛋在村里也是好物件。

家里养鸡的人家能留下一两个自家用,其余都是攒着到集市上去卖,又或是等人上门收。

婆子们听到简雨晴愿意按市价收自家的鸡蛋,一个个乐得连连点头,瞧着简雨晴像是看见了自家亲闺女般亲热:“是这个理,就是这个理。”

收鸡蛋的也是倒二手的,能压低价就压低价,要不就是得攒多点跑去集市上卖。

且不说鸡蛋放久了容易坏,他们上集市卖不出价还得浪费个车钱。

在家里居然还有钱送上门。

婆子们越想越欢喜,乐得合不拢嘴。几人哪里还顾得上和卢婆子聊天,纷纷转身回家:“晴姐儿等着,我一会儿把鸡蛋给你送来。”

“我也去!”

“哎呀,我也去!”

卢婆子心里狐疑,还想再问。

简雨晴比她更快一步:“卢阿婆,我记得您家先前种过地豆?”

“是啊……”卢阿婆听到地豆就想抱怨,话语临到嘴边忽然一收。她眼神闪烁,试探着问道:“晴姐儿想要?”

“是,另外您家还有豆芽吧?”

“有有有,你要多少有多少!”卢婆子喜上眉梢,乐得险些笑出声。

地豆是卢婆子的心结。

去年儿子听外来商户说这是个新奇玩意,种出来以后定然能讨得贵人喜欢,便花了大价钱买了种。

地豆这玩意还挺好种。

可是种是种出来了,沾着泥巴又脏兮兮的模样却一点都不讨贵人喜欢。卢婆子和儿子跑了几家铺子都没能卖出去,集市上也无人收,最后只能堆到地窖里囤放着。

偏偏卢婆子还嘴巴大,刚刚种了地豆的时候就去村里炫耀了遍,还让不少人眼红来着。

结果一出来,卢婆子一家起码被笑了半个月!

卢婆子想到终于能将那烫手的地豆送出去,哪里还有先前盘算简雨晴这趟能赚多少的市侩模样。她脸上堆着笑,巴巴道:“晴姐儿要多少,我这就去取出来送你家去!对了对了,我家里还有刚挖到的春笋,给你两根吧?”

简雨晴脸上带着笑:“谢谢卢阿婆!”,不过她没要卢阿婆送上门,而是请黄叔驾着驴车满村子走了一圈,将所有的蔬菜鸡蛋捎上,才重新返回家中。

刚到路口,简雨晴便看到院子门口站着几个人。

她再定睛一看,正是简娘子和简云起。

简雨晴忍不住笑了。

她朝着两人挥舞着手:“阿娘,阿弟,我们回来啦!”

黄叔帮忙拎下,又告了别。

简家四口人并着肩膀,高高兴兴地往里走去。

简雨晴合上门,确定没人在外面偷听后才将竹篓里的铜板倒了出来。

两三百个铜板倒在桌上,叮里咣啷的声音让简娘子险些直了眼。她定了定神,稍稍算了算:“要是每日都能赚这些,扣除掉香料调味之类的成本……说不定一个月指不定能攒上半吊钱呢!”

简娘子的话音刚落,简岚便忍不住捂住嘴。起初她的肩膀微微颤抖,而后渐渐控制不住地爆笑出声:“哈哈哈哈哈哈——”

“你这丫头,怪笑个什么?”

简娘子被简岚的反应吓了一跳,没好气地嗔了一声。

简岚努力敛笑,最后还是忍不住龇着大牙笑。

简云起回过神,轻轻吸了口气。他转身看向简雨晴:“阿姐,不会这里的钱……是一部分?”

“这里当然是一部分。”简娘子白了眼傻儿子,“雨晴刚刚还买了好多肉、鸡蛋和菜,肯定花了不少。”

“不止。”

“什么?”简娘子一下子没回过神。

简雨晴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眉开眼笑着道:“阿娘,除去买了肉、鸡蛋和蔬菜,我还在城里花钱买了个推车,另外又买了好些香料呢!”

简雨晴将桌上那一摞铜板推到简娘子面前:“这些都是剩下的了,纯利润!”

眼前这些还是剩下的……纯利?

简娘子咽了下口水,盯着那堆铜板的双眼发直。

半响她才回过神,一边清点着铜板,一边颤巍巍道:“那岂不是不用几天就能把成本都收回来?”

简雨晴想了想:“是,也不是。”

“我的儿,这是什么答案?”

“阿娘,鸡蛋煎饼的做法相对简单,恐怕不过几日便会有模仿者出来。”简雨晴心里有成算,认认真真解释着:“就算我酱料的味道再好,要是有人愿意降个几文钱,总能抢去点生意。”

“那要怎么办?”

“这段时间,咱们得抓把劲多赚点。要是后头有人模仿竞争,咱们也能及时增加或者更换品类,等攒够了钱咱们就开个铺子。”

“开铺子……”

“不过那还早呢。”简雨晴抿唇一笑,“要是扬州城几条大街上的铺子,租也得五吊十吊钱一个月,更不用说买了。”

“……嗬!”

简娘子被这价格吓得头皮发麻,瞬间不敢多想了。

她连连接话道:“咱们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努力赚钱攒钱。”

今天的战绩让四人都看到了希望。要是天天能卖得这么好,买铺子买房子……似乎也不是梦想?

一时之间,简家四口人的干劲更足了。简娘子斗志满满:“我先去把锅子器物都刷洗一遍,一会儿再来帮忙备菜。”

简雨晴应了声好。

等简娘子洗干净那堆器物,抹着手走进屋时,正看到儿女分别坐在板凳上,认认真真地剥着……地豆?

这不是卢婆子家的地豆吗?

好个卢婆子,竟是骗到自家头上!

简娘子想着简雨晴的辛苦,瞬间火冒三丈。她脸蛋涨得通红,撩起袖子就往门外走:“好个卢婆子,仗着一把年纪竟是做骗孩子的勾当?”

“阿娘?是我问卢婆子买的。”

简雨晴先被简娘子的反应吓了一跳,而后急急起身拉住愤怒的简娘子:“好阿娘,您快坐下!不是卢婆子骗我的——是我问卢婆子买的!地豆真的是好东西!”

“……哈!?”

“等弄完了以后,您就知道了。”简雨晴将简娘子摁在板凳上,又自己拉来一张凳子坐下:“您到时候不但会抢着吃,而且还会琢磨着也种上一些的!”

“你这话说的……我怎么不信呢?”简娘子怒火消了大半,将信将疑地瞅了女儿一眼。她看简雨晴笃定的模样,蹙着眉拿起一颗地豆,轻轻掰开粗糙的外壳,露出里面裹着红衣的果实。

1.提醒下本文是架空时代,背景设定(服饰民俗等)以唐朝为主,但食材会有更替增长,与实际历史不符的我会备注说明。

2.地豆是花生的别名哦,目前论证认为花生大约在明朝时期,即公元1368-1644年传入中国。另外,也有部分研究记载发现唐朝段世成在《酉阳杂俎》中写道:花开易落地结子如香芋。元朝贾铭入的《饮食须知》再: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吃,滞气难消。但目前这些记载包括挖掘出来的碳化花生都未得到进一步肯定,不确定彼花生就是此花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第十七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