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此案与君无关 > 第2章 寒衣疑案(二)

此案与君无关 第2章 寒衣疑案(二)

作者:司勿念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3 23:32:22 来源:文学城

秋天的夜晚黑得早,大伙儿早已回家歇息,正街上只剩赵家布行和粮店还亮着灯,影影绰绰有几个人影晃动。县衙后方的小巷更是安静,只有几家粥铺和包子铺冒着腾腾热气,让人觉得还有几分人间烟火气。

阿月缩着脖子站在粥铺旁,鼻尖被冷风吹得微红,深深吸了一口带着米香和肉味的热气,脸上顿时泛起一丝满足的笑意。她当捕快还不到一年,那点不多的月钱,全都贡献给了凤州的各大吃食摊。

此时,隔壁包子铺的灯笼在风中摇曳,红色的光影时隐时现,隐约传来两名衙役的对话声。

“你知道吗?我听说这李班头小时候是捡来的。”

“捡来的?胡扯吧,捡来的能有这身本事?”

“你不信?我听师爷提过,说她爹娘早就没了。小时候一直在山里讨生活,后来才被老捕头带回来的。”

“啧啧,那这打打杀杀的本事,倒是从小练出来的。可惜了,这模样太冷,哪个男人敢靠近?”

阿月听得火冒三丈,一步跨到包子铺前,双手叉腰瞪着那两人:“最近这么忙,你们倒是悠闲得很!不帮忙也就算了,还在这嚼舌根,背后说李班头,脸呢?”

那两名衙役顿时噤声,缩了缩脖子,脸上的得意全没了。

这时,一道冷淡却沉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你们不忙正事,倒有闲工夫八卦?”

话音刚落,李长曳的身影已然出现在阿月身后。她神色如常,目光却淡然扫过那两人。只一眼,那两名衙役便如坐针毡,匆忙起身,连声告罪:“李班头,我们……我们这就去巡街!”话音未落,已脚底抹油般跑得无影无踪。

阿月回头,看到李长曳的神色,心虚地缩了缩脖子。

李长曳却什么都没说,只是抬脚朝隔壁粥铺走去:“走吧,该吃的还是吃,别让他们影响你。”

阿月一路小跑着跟上,兴奋地对粥铺的掌柜喊道:“薛叔,还是五味肉粥,加咸蛋!”

她搓着冻得通红的耳垂,一屁股坐到离炉子最近的位子上,长舒一口气:“头儿,这天可真冷啊!”

粥铺掌柜薛长福,胖乎乎的笑脸上带着几分宠溺。他在凤州县衙旁开铺子也快十年了,和这县衙中的人皆相熟。他看着阿月从黄毛丫头长到如今,忍不住打趣:“阿月姑娘,你再吃下去,县衙怕是要专门拨个粮库给你了。”

阿月“嘿嘿”一笑,舀了一大勺粥送进嘴里。粥里加了猪肉末、香菇、马齿苋和苜蓿等野菜,据说还有滋补调理的功效,满满地吃上一大口,热腾腾的香气在舌尖扩散开来。

“民以食为天,吃饱了才有力气抓坏人嘛!”她理直气壮地回嘴,心却早已被碗里的粥勾走了。

“收收你的口水。”李长曳看到她那副馋样,忍不住微微一笑。

“头!”阿月问道,“你见到新县太爷了吗?俊不俊?”

李长曳端起碗,喝了一口粥,沉吟片刻:“嗯,还可以吧。”

事实上,这个新县太爷确实让她有些意外。刚在公堂上见到时,她就觉得这人不像普通的文官,举手投足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从容。关键是……他长得的确有些过分好看,温润儒雅得像个书卷里走出来的人,连眼神都透着三分看透不说透的意味。

“你倒是说说啊,他到底什么样?”阿月一脸期待地追问,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

“他啊……”李长曳顿了顿,话锋一转,“长得再俊俏,也不能当饭吃。破庙的事怎么样了?”

阿月“哼”了一声,垂头丧气地搅着碗里的粥:“那小贩早跑了,什么都没问出来。”

李长曳点了点头,语气平静:“也正常,那些被面按理说都该是法正寺统一售卖的,出现在破庙里,肯定是有人私下做的手脚。”

阿月垂头丧气地搅着粥:“我是不是太没用了?这点事都搞不定。”

“先吃你的粥。”李长曳抬头扬声喊道:“薛掌柜,再来一笼大肉包,给她补补脑子。”

阿月瞬间抬头,泪眼汪汪:“头,你真是天底下最好的人!”话音未落,她猛地抱住李长曳,差点把她撞下椅子。

李长曳一个没准备好,竟然差点被阿月给撞出铺子。她揉了揉肩膀,心想:“这小姑娘怎么力气越来越大了。”

薛掌柜擦了擦灶台,抬头笑着问道:“李班头,最近县里是不是又有大案子了?这几天总听人说张家姑娘的事,闹得沸沸扬扬的。”

阿月大口咬着包子,含糊道:“对啊,这案子绕来绕去,线索全断在这被面上了。”

“被面?”薛掌柜若有所思地重复了一句,低头继续忙活,似是不经意地问道,“还能因为一块被面查案?”

阿月撇撇嘴:“还是金丝镶边的呢!薛叔,你见过吗?”

薛掌柜闻言,随意地抬头笑了笑:“嗨,这种事哪轮得到我。”随即低头忙活,话锋一转,“不过,我这五味肉粥里面会参一些野菜,前几天上流山挖野菜,倒是时不时瞧见有人背着包裹从法正寺下来,也不知装了啥。”

阿月闻言,眼睛一亮:“那人长什么样?看清了吗?”

“天太黑,哪看得清?”薛长福摇头叹道,“不过,那方向……像是往城郊破庙那边去了。”

李长曳闻言,心头一动,和阿月对视一眼,随即沉声说道:“薛掌柜,多谢您,这条线索很重要。”

“嗨,尽一点微薄之力罢了。”薛长福摆摆手,低头继续忙活,却没再多说一句。

**

第二日清晨,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吹得流山上层林尽染。法正寺耸立在半山腰,寺顶的琉璃瓦在朝阳的光彩中熠熠生辉。山道上,香客三三两两,钟声悠远,隐隐约约从林间传来。这座古老的寺庙早在前朝便是凤州的信仰中心,十几年前那场灭法风波虽动荡一时,却未能撼动它在民间的地位。

山门前,陶勉抬眼望向巍峨的寺庙。他身着素净的白袍,身形修长挺拔,眉目淡然而温润,整个人如一幅山水间的画卷。

而一旁侍卫的赵霆,则显得格格不入。他一身宽大的书童服,肩宽腰窄,头上的两个小啾啾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二公子……”赵霆低声咬牙切齿,“这装扮真的有必要吗?”

“低调。”陶勉语气淡然,修长的手理了理袖口,“收起你的校尉架子,今天你是我的书童。”他顿了顿,侧头看向赵霆,语气平淡地补充,“还有,别叫我二公子。”

随即他调整了衣摆,嘴角挂着一丝笑意,迈步走进寺内。

赵霆嘴角抽了抽,正想反驳,忽然听到山道上传来几声轻笑。几个提着香篮的小姑娘路过时,捂着嘴笑得直打颤。赵霆脸色顿时铁青,忍不住低声嘟囔了一句,还是硬着头皮跟了上去。

寺内的大殿清净肃穆,住持见深和尚早已等候多时。他拂尘在手,微微欠身:“县令大人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要事?”

陶勉不疾不徐地走近,气度从容。他垂眸回礼,语气温润:“大师怎么知道我是县令?”

见深神色平静,话却藏锋:“风来雨去,世间消息自有流通。更何况,泰玄王头疼的毛病,前些时日还曾托人问诊于贫僧。”

赵霆闻言一怔,眉头骤然紧蹙,脚下上前一步,已迅速挡在陶勉身前。佩剑半出鞘,抵在两人之间。他用余光扫了扫四周,又回头低声提醒:“大人,小心。”

陶勉摆摆手,走到大师面前,语气微敛:“原来如此。”他略一沉吟,直言道,“此次到访,确实是为了一桩要案。希望大师能提供一些线索,但也请大师暂时替我保密。”

“贫僧只会与有缘人说有缘话。”见深双手合十,低眉垂目,抚过佛珠的手指微微一顿,又缓缓放下,“施主查的是何事,若有所需,可尽管明言。”

陶勉正欲开口,庙外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下一刻,一个身形利落的女子推门而入,步伐带风。她穿着公衙的玄色短打,腰间佩剑随着步伐轻微晃动,眼神锐利如刀。

“陶县令果然先我一步。”女子目光扫过大殿,目光地停留在陶勉身上。

陶勉转头看去,眉心不由微微一皱。他收起脸上的淡笑,语气依旧温和:“李班头,你怎么也在这里?”

“那裹着死人的被面直指法正寺,我自然要来。”李长曳语气冷肃,目光如刀般扫过大殿,停留在陶勉身上,带着几分审视和探究,“只是不知陶大人为何也会出现在此?”

“法正寺是凤州的重要寺庙,我是县令,自然要来查探。”陶勉言辞温和。他看向见深和尚,话锋一转,“大师,李班头说的事,您可有耳闻?”

见深眉头微蹙,语气依旧平静:“不知两位所言破庙之事,究竟指什么?若与本寺有关,贫僧定当尽力协助。”

此时李长曳微微上前一步,双手合十,对见深行了一礼:“大师好久不见。”

见深垂眸颔首,脸上浮现一抹淡笑:“小曳多日未见。”

陶勉听着二人对话,略带兴趣地看向李长曳,语气温和:“原来二位是旧识?”

李长曳略一颔首:“幼时,多次随师傅来庙中祭拜,那时扰得大师清净,颇多冒犯。”

见深轻轻摇头:“不过是些年少无知的小事罢了,何谈冒犯?”他话语温和,目光扫过李长曳,眼中掠过一抹欣慰。

李长曳稍作停顿,话锋忽然一转,面色肃然,语气沉稳:“大师,今日前来,却非为旧事叙旧。”她目光渐渐锐利起来,“法正寺出售的平安被面,出现在了城郊的破庙中。而那破庙里的被面,与张齐案中发现的被面完全相同。”

陶勉微微一怔,目光在李长曳和见深之间游移。他没有插话,只是静静听着。

见深和尚目光微垂,似在思索片刻,随后开口:“这些被面,确实出自本寺。每年寒衣节,都会在庙中售卖。”他稍稍顿了顿,语气微微低沉,“它们是由一位贵客捐赠,至于这位贵客……贫僧也不便多问。”

李长曳静静盯着见深和尚,心里掠过从前师傅教诲的只言片语:“眼见的未必是真,耳听的未必实。”

十几年过去,她早已习惯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尤其在面对深不可测之人时——就像现在的见深和尚。他神色波澜不惊,可“张齐案”三个字分明让他的指尖微微一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