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之真千金归来 > 第11章 第十一章

穿越之真千金归来 第11章 第十一章

作者:放日歌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21 04:34:34 来源:文学城

他沉吟了片刻,道:“这样吧,你们不是想让这位小友在府城读书么?老朽曾经教出过一位状元,一位榜眼,在府城也小有名气。愿意收这位小友为徒,只希望能听完这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回。”

九九八十一回啊,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听完的。再想想杜月婵说除了西游记,还有许许多多的好故事,陈先生便觉得自己似乎挖到了一个宝藏,还是超大的那种宝藏。

若是让林仲渊当了他的学生,他就可以近水楼台,经常听到这些故事了。

而且,他看这个小少年目光清澈,眸中颇有灵气,兼又比给他同龄人稳重许多,一看便是个十分聪明,又能稳下心来读书的孩子。收他为徒,想必也不会堕了自己的名声。

陈先生对自己的这个想法颇为满意,然而,张氏和林仲渊却都是一愣,没料到这位陈先生会突然说要收林仲渊为徒。

张氏不认识陈先生,也没听说过那位有名先生的大名,自然不知道陈先生有多厉害。此时听陈先生说他教出过一个状元,一个榜眼,惊诧之余,还觉得有些不可置信。

能教出状元和榜眼,那么有本事的人,怎么能在大街上的小饭馆儿里轻易遇到?张氏有些怀疑的看向陈先生,心道这人该不会是什么骗子吧!

但见陈先生满身儒雅之气,一看便是个饱学之士的模样,她又觉得陈先生说的也不是没有可能。

林仲渊年纪小,没有张氏的防备之心,加上他以前是个傻的,也没人会对他说些有用的东西,所以他并不知道状元和榜眼是什么,自然也不知道陈先生的厉害之处。此时听陈先生说要收徒,还有些不乐意。

“娘,我要上府学。”他对张氏道。

陈先生见状,有些心里有些急了。这小少年若是真上了府学,自己以后还怎么与他接触?怎么听那些精彩的故事?不行!他一定要收林仲渊为徒!

陈先生心里急,面上却是丝毫不显。他想了想,道:“老朽在府学里也有一些人脉,你们若是想上府学,老朽也能帮得上忙。”

张氏闻言,顿时眼睛一亮。

她在府城没有半点人脉,虽然想送林仲渊进府学,但却也觉得想让林仲渊进府学没那么容易。

“这,我正想着要怎么办这事儿呢!您要是能帮我们就太好了!”张氏道:“您放心,若我家小宝进了府学,我一定给您送个大红包!”

陈先生摆摆手,道:“红包不必,只要你们给老朽讲完了西游记便行。不过……”

张氏一听他说不过,不由又提起了一颗心,有些紧张的问:“不过什么?”

“不过,府学自年后已经开学两个月了,再过三个月,这一学年便结束了。”陈先生道:“他若是现在入学,恐怕学习进程会跟不上。但离下学年开始,还有五个月,你们就这样耽误五个月的时间不读书,也是浪费时间。不如这样吧,在进府学之前,老朽先给他补一补功课。若是他能在这5个月的时间里学完一年的课程,等下学年开始,就直接上下一学年的课程。你们看怎么样?”

张氏听陈先生还是说要教林仲渊,便仔细看了看对方,觉得陈先生气度儒雅不凡,这通身的气质,比起自己乡下私塾里的先生好了不知多少,不由也有些心动。倒是不怎么怀疑陈先生是骗子了。

“那一个月的学费是多少?”张氏小心的问道。

府城物价这么高,陈先生看起来又不是一般的先生,张氏觉得学费一定不低。

谁知陈先生却摇头,道:“不收你们学费,只需将那西游记给我讲完即可。”

杜月婵开心道:“我最喜欢讲故事了,娘,就让小宝去这位先生那里读书吧。”

张氏拍板道:“好,那就麻烦陈先生了。”又转头对林仲渊道:“小宝,快叫师父。”

林仲渊站起来,端端正正的向陈先生行了个礼,道:“弟子见过先生。”

陈先生见他态度十分尊敬,动作虽不标准,却做得十分认真,不由摸着胡子笑呵呵,道:“好,好,为师便收下你这个弟子了。”

杜月婵在心里默默比了个v,让林仲渊拜陈先生为师的计划成功!

三人回了客栈,张氏面对张铁生和张玉生说了她决定要留在府城,让林仲渊在府城读书的事。

张铁生和张玉生闻言,都是惊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他们之前好劝歹劝,才终于劝得张氏愿意回玉溪村了。谁知张氏不过是带着孩子出去了一趟,便又决定要留在府城了。

而且,看张氏的态度十分坚决,竟是真的打算要在府城住下来。

“妹啊!你咋这么糊涂呢?!你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住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万一遇到什么事,该找谁去帮忙啊?!”张铁生苦口婆心的劝道。

“二哥,我已经想的很清楚了。”张氏这次说话,却是没有了犹豫,她道:“如果小宝能考上秀才,那两个孩子以后便不用担心生计了。你想想,咱们玉溪村的那个小私塾,一年内能出一个秀才便是不错了。但这府学,每年却是有一半的学子能考上秀才的。我看小宝现在聪明的很,又这么认真的学习,他若是上了府学,以后肯定能考上秀才。说不定以后还能考上举人老爷……”

张氏说的两眼放光,满脸带笑,仿佛已经看到了林仲渊考上秀才,举人的情景。

张铁生却道:“那糕点方子卖了600两银子,你要是想给孩子谋个生计,用这600两银子去买地,已经能买几十亩田地了。怎么着也够两个孩子一辈子一生无忧了,又何必非要来府城考秀才。”

“这怎么一样?!”张氏道:“如果小宝还是傻的,我就不想了。但小宝现在这么聪明,学什么东西都比别的孩子快,我自然要为他想更好的出路。小宝爹还活着的时候,就说要送小宝去读书,考秀才。现在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我怎么能错过?!不就是留在府城嘛!当年我去县城卖咸菜时,也到了很多麻烦,还不是都撑过来了。现在我就不信,我还不能带着小宝在府城扎根了!!”

张铁生见她态度坚决,知她这次是劝不回来了。当年张氏要去县城卖咸菜时,他也劝过张氏不要去,但张氏却还是坚持去了。现在的张氏,就跟当时的张氏一样。

张铁生不由叹了口气,就在这时,张玉生突然道:“要不我留下,跟姐一起住在府城吧!也好跟姐做个伴儿,要是遇见什么事,我也能替姐出头。”

张铁生听他这么说,顿时眼睛一瞪,道:“胡闹!你都十六了,正是说亲的时候,你要是在这里耽误上两年,也许还能娶上媳妇吗?!”

张玉生辩解道:“我留在府城,正好能找个活计赚些钱,回去好娶媳妇儿!”

“你娶媳妇儿的钱都已经攒好了,不用你再攒媳妇本儿了!更何况,府城的活计是那么好找的吗?!人家凭什么雇你一个外地人做工?!”张铁生道。

“二哥,说到这个。”张氏插嘴道:“我想在府城租个铺子,卖咸菜和糕点,玉生留下来正好可以帮我。”

“这个好,姐,以后我就跟着你干了!”张玉生立刻狗腿的冲着张氏咧嘴道。

“你们,真是!”张铁生指着他们,气的也不知说什么好了。但他们都已经决定了,他还能怎么样?第二天一早,便带着张玉生出去找铺子和院子了。

张氏将林仲渊送去了陈先生处学习,还给林仲渊重新置办了书本书包和笔墨纸砚。林仲渊却学了一天,回来便说陈先生教的好,以往许多他不懂的问题,陈先生都能为他解惑。

以前在乡下的私塾里,先生只是教学生读书认字,至于那些书本里的文章是什么意思,先生只对学生说读的多了就懂了。因此,林仲渊背了许多文章,对文章的意思懂的却不多。

到了陈先生这里,陈先生却会将文章诗词逐字逐句的讲解。并引申出一些典故和人生道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令林仲渊茅塞顿开。

张氏本来还有些担心陈先生的教学质量,听林仲渊这么说,对陈先生也是十分佩服。加上她去陈先生家附近打听了陈先生的事,得知陈先生乃是一介大儒,有许多达官显贵家的子弟都想拜他为师之后,更是庆幸林仲渊能拜他为师了。

张铁生和张玉生在外面转了两天,找到了几个合适的院子,和几个正在出租的商铺。几人商量了一番,决定租下其中最小的一个院子,这样子只有三间房,灶台都是生在院子里的,每月的租金是五两银子。这个价钱在他们看来仍是很贵,但比起住客栈已经便宜多了。

府城要出租的店铺有好几家,有在繁华地段的大店铺,小店铺,也有普通地段的大店铺,小店铺。价钱便宜和贵的离谱的都有。

张氏本想租个铺子卖咸菜和糕点,但杜月婵却觉得咸菜和糕点不搭。她刚卖了红豆糕的方子,身为一个乡下小丫头,也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研究出几样好吃的糕点。但若是只卖咸菜的话,咸菜利润低,他们也根本赚不了多少钱。

于是,她想了想,便“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吃食——炸串儿。

将青菜,蘑菇,肺片等等用竹子做成的长竹签儿串成串儿,放进油锅里油炸,在撒上调料,大酱,做法简单,又非常好吃。

再搭配解腻的清汤小面,吃上一顿,简直不要太美。

其实,炸串儿配清汤米线更好吃,但这里没有米线,也就只能用清汤小面代替了。

她做了一些炸串儿给了几人吃,几人便都觉得,这炸串儿一定会卖的比咸菜更好了。于是,张氏便拍板,决定不卖咸菜和糕点了,卖炸串儿!

炸串儿定价低,消费的人群广,选铺子的话倒不必选特别繁华的地段。只需选个交通便利,店铺面积大的铺子便可。几人商量了一阵,最终选了一个较为偏僻,但临近住宅区,有着三间门面,十几米深的铺子。这铺子跟别的铺子比起来已经不算贵,但每个月也要三十两银子的租金。绕是张氏舍得出钱,也心疼的不行。

张铁生自然反对她租这个铺子,就连想在府城大干一场的张玉生,和一心想要读书科举的林仲渊,也被这个租金吓了一跳,连说价钱太高,还是换个小点的铺子来租比较好,那样租金也便宜一些。但钱在张氏手里,杜月婵又支持张氏的决定,最后,张氏还是拍板租了这个铺子。

铺子租下来了,张氏又去衙门里办了经商文书。为了这经商文书能尽早办下来,张氏还花了五十两银子。

几人又开始装修和置办做买卖的东西。这府城里铺子的装修一个比一个奢华,一个比一个上档次。他们虽然是乡下来的,也不能比别人差的太多。张氏一咬牙,便花了六两银子,去找府城的木匠做了一块牌匾。其他锅碗瓢盆,桌子凳子等等,也捡了好看的买。张铁生一开始还管着她,后来八成是看她整天买买买,银子如流水似的花出去,渐渐看的麻木了,便索性装没看见,由着她去了。

于是,在做了半个月的准备工作之后,飘香炸串儿就正式开业了。

因为不知道开业当天会有多少个人上门,原本打算这两天就回去的张铁生也留下来帮忙了。

为了吸引客人上门,开业的前三天半价,张玉生还拿着个锣在门口吆喝。几人紧张的看着门口,生怕投了这么多钱进去,却没有几个客人上门。

当第一批客人终于上门的时候,几人的心才终于落了下来,热情的上去招待,差点儿把客人给吓跑了。

好在这炸串儿的香味足,张玉生在外面吆喝的卖力,开业前三天半价的折扣又十分吸引人眼球,陆陆续续的,便有很多个人被吸引了过来。

这炸串儿在现代便是风靡了大江南北的美食,到了这个时代,自然也不会被冷落。吃过的人都觉得十分美味,有些人自己吃完了,回去还要告诉身边的人,xx大街上新开了一家烧香炸串儿铺子,卖的是从未见过的油炸食品。于是,来尝鲜吃炸串儿的人竟是越来越多。

几人准备了几大筐的串儿,本以为到了晚上会剩下一些,却没想到,到了下午半场,东西就卖完了。

虽然是些小本东西,还是卖的半价,但卖完这样几大筐,还是赚了的。几个人将收到的赢钱数了数,除去成本,竟是赚了八两银子。

这下子,不仅张铁生呆住了,就连觉得这买卖肯定能赚钱的张氏也呆住了。

半价就能赚这么多,若是卖全价,岂不是要翻倍了?

然后,因为舍不得花钱,只交了一个月租金的张氏,便找到房东,直接付了一年的租金。

第二天,许多前一天吃过炸串儿,或者莫名而来的人都过来了。生意比第1天开业时还要好,尤其是到了饭点儿,饭店里的客人们坐的满满当当,有人甚至找不到位子。

因为太忙,张氏不得不招了几个伙计来帮忙,还让张铁生干脆别回去了。家里那几亩地忙活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还不如把田地租出去,留下来跟她一起开店。只要他留下,这店铺便给他和张玉成一人一成的分红。

张铁生听张氏这么说,也不禁有些心动了。让人给家里捎了一封信,和一些银子,说明了他们现在的情况,便留下来帮着张氏经营飘香烤串儿了。

张氏对现在的收入很满意,然而,过了不久,杜月婵便提出了打造品牌,并且开分店的计划。

杜月婵说是因为看到玉芳斋开了好几家分店,所以才想着把飘香烤串儿也开几家分店的。

做这炸串儿的技术含量低,有脑子的人只要仔细琢磨一下,便能做出来。一些人见到他们的生意火爆,很可能会学他们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开店卖炸串儿。到时候,他们的店铺并不一定比别的店铺生意更好,所以,他们要在一早就为飘香炸串儿打造出干净,为生,用料新鲜上乘的好名声。力争给人们留下飘香炸串儿比别的炸串儿好的印象。

还有,为了在别人抢占市场,他们最好尽早在别的地方也开起分店来。

张氏只开了这一家店,便已经觉得累得不行,哪里还想着再多开几家分店?听杜月婵这么说,便是连连摇头说不行。

然而,杜月婵却将玉芳斋的东家从不露面,只聘请掌柜的管着铺子的事儿说给了张氏听。那玉芳斋的东家也不知道是谁,平时只让掌柜的在店里看着,偶尔来查看一下,每个月便能拿到许多银子。可谓是轻松又赚钱。

张氏以前在县城里卖咸菜时,也是知道有些东家只管收钱,把事情都交给掌柜的去干的。但却没想到,自己也能走到这一步。

但听杜月婵说,若是他们不在别的街上开分店,就会有别人在别的街上开店卖炸串儿之后,还是想赚更多钱的**占了上风。咬咬牙,在门口贴出了招工的告示,还让人去找铺面了。

不出杜月婵所料,府城很快便有人学着他们的模式卖起了炸串儿,还不止一家。

不过,飘香炸串儿是第一家,名气已经打了出来,再加上选址好,卫生条件和服务态度又很到位,仍是比别的模仿者吸引的客人更多。

两个月后,飘香炸串儿便开了一家分店。张氏不再在店里做杂活儿,而是只负责管理。

杜月婵将现代的饭店管理体系慢慢的说给了张氏,当然,她没有说这是她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说从那些大店铺,例如玉芳斋,天衣阁等店铺里问来的。只是在这些店铺的管理方式上,又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

张氏是个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又有进取心的人。更何况,她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因为听取了杜月婵的意见。所以对杜月婵所出的主意都会认真考虑,每天都在忙着怎么开店兼扩展生意。

飘香烤串儿如火如荼的开着,张氏每天都数钱数得合不拢嘴。因这生意越做越大,她还想让老家的亲戚们都过来帮忙,也好拉拔一下亲戚。

她这想法虽然没有告诉杜月婵,但杜月婵也能猜得到。

毕竟,即便是在现代,也有很多没学过管理的人,在突然爆发之后,就会想要把自己的亲戚朋友都安排进公司里的。为了防止张氏也犯这样的错误,她便提前加深了张氏对规范管理的重要性的印象。是以,张氏虽然还想拉拔自己的亲戚,却也没有让亲戚们都去店里做活儿。而是听杜月婵的建议,在老家买了百十亩田地,冲做郑氏宗族和张氏宗族族产。每年田里所产出的粮食,都会按人口分给族里的人。

还捐钱重修了村塾,让村里的孩子们都可以免费去读书。如此一来,张氏在村里得了好名声,后来有人前来投奔,她没有给那些人特殊待遇,村里也没有传出多少闲话来。

林仲渊本来还想去府学读书,但在陈先生那里学了几个月之后,却是已经打消了这个想法。

他正式拜了陈先生为师,因为读书勤奋,又非常聪明,学什么都比别人更快。学了四年,便考上了童生,过一年又考上了秀才。

杜月婵一边发展事业,一边也没忘了定国公府那边。

她自然不会什么都不做,只等着定国公府的人找过来。在有了资金之后,她便暗中培养起了自己的人手,以备不时之需。

上一世,程氏为了杜月娇的前程,掩盖了姚家人用自己的女儿换掉国公府血脉的事。只对外宣称她当年生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因为妹妹八字弱,需要佛光庇佑才能活到十五岁,所以才把原主送到了寺里修行。如今原主好好的活到了15岁,已经度过了死劫,他们才重新把她接回了国公府。

杜月娇因此不仅仍然坐在国公府嫡女的位置上,还当了原主的姐姐,压了原主一头。直到后来众人都发现杜峻和镇北侯府对待杜月娇的态度不对,还有有心之人暗中查了杜月娇和原主的身世,才发现杜月娇并非是什么国公府小姐。

那有心之人不是别人,正是户部尚书府上的人。

距离杜月娇真实身份被发现的时间还有约莫半年时间,这一次,杜月婵决定在自己去见程氏和杜峻之前,就提前让两人的真实身份曝光。

于是,她派了自己手下的一个得力之人前往帝都,并让一统江山跟着那人,方便自己指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