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沉吟了片刻,道:“这样吧,你们不是想让这位小友在府城读书么?老朽曾经教出过一位状元,一位榜眼,在府城也小有名气。愿意收这位小友为徒,只希望能听完这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回。”
九九八十一回啊,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听完的。再想想杜月婵说除了西游记,还有许许多多的好故事,陈先生便觉得自己似乎挖到了一个宝藏,还是超大的那种宝藏。
若是让林仲渊当了他的学生,他就可以近水楼台,经常听到这些故事了。
而且,他看这个小少年目光清澈,眸中颇有灵气,兼又比给他同龄人稳重许多,一看便是个十分聪明,又能稳下心来读书的孩子。收他为徒,想必也不会堕了自己的名声。
陈先生对自己的这个想法颇为满意,然而,张氏和林仲渊却都是一愣,没料到这位陈先生会突然说要收林仲渊为徒。
张氏不认识陈先生,也没听说过那位有名先生的大名,自然不知道陈先生有多厉害。此时听陈先生说他教出过一个状元,一个榜眼,惊诧之余,还觉得有些不可置信。
能教出状元和榜眼,那么有本事的人,怎么能在大街上的小饭馆儿里轻易遇到?张氏有些怀疑的看向陈先生,心道这人该不会是什么骗子吧!
但见陈先生满身儒雅之气,一看便是个饱学之士的模样,她又觉得陈先生说的也不是没有可能。
林仲渊年纪小,没有张氏的防备之心,加上他以前是个傻的,也没人会对他说些有用的东西,所以他并不知道状元和榜眼是什么,自然也不知道陈先生的厉害之处。此时听陈先生说要收徒,还有些不乐意。
“娘,我要上府学。”他对张氏道。
陈先生见状,有些心里有些急了。这小少年若是真上了府学,自己以后还怎么与他接触?怎么听那些精彩的故事?不行!他一定要收林仲渊为徒!
陈先生心里急,面上却是丝毫不显。他想了想,道:“老朽在府学里也有一些人脉,你们若是想上府学,老朽也能帮得上忙。”
张氏闻言,顿时眼睛一亮。
她在府城没有半点人脉,虽然想送林仲渊进府学,但却也觉得想让林仲渊进府学没那么容易。
“这,我正想着要怎么办这事儿呢!您要是能帮我们就太好了!”张氏道:“您放心,若我家小宝进了府学,我一定给您送个大红包!”
陈先生摆摆手,道:“红包不必,只要你们给老朽讲完了西游记便行。不过……”
张氏一听他说不过,不由又提起了一颗心,有些紧张的问:“不过什么?”
“不过,府学自年后已经开学两个月了,再过三个月,这一学年便结束了。”陈先生道:“他若是现在入学,恐怕学习进程会跟不上。但离下学年开始,还有五个月,你们就这样耽误五个月的时间不读书,也是浪费时间。不如这样吧,在进府学之前,老朽先给他补一补功课。若是他能在这5个月的时间里学完一年的课程,等下学年开始,就直接上下一学年的课程。你们看怎么样?”
张氏听陈先生还是说要教林仲渊,便仔细看了看对方,觉得陈先生气度儒雅不凡,这通身的气质,比起自己乡下私塾里的先生好了不知多少,不由也有些心动。倒是不怎么怀疑陈先生是骗子了。
“那一个月的学费是多少?”张氏小心的问道。
府城物价这么高,陈先生看起来又不是一般的先生,张氏觉得学费一定不低。
谁知陈先生却摇头,道:“不收你们学费,只需将那西游记给我讲完即可。”
杜月婵开心道:“我最喜欢讲故事了,娘,就让小宝去这位先生那里读书吧。”
张氏拍板道:“好,那就麻烦陈先生了。”又转头对林仲渊道:“小宝,快叫师父。”
林仲渊站起来,端端正正的向陈先生行了个礼,道:“弟子见过先生。”
陈先生见他态度十分尊敬,动作虽不标准,却做得十分认真,不由摸着胡子笑呵呵,道:“好,好,为师便收下你这个弟子了。”
杜月婵在心里默默比了个v,让林仲渊拜陈先生为师的计划成功!
三人回了客栈,张氏面对张铁生和张玉生说了她决定要留在府城,让林仲渊在府城读书的事。
张铁生和张玉生闻言,都是惊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他们之前好劝歹劝,才终于劝得张氏愿意回玉溪村了。谁知张氏不过是带着孩子出去了一趟,便又决定要留在府城了。
而且,看张氏的态度十分坚决,竟是真的打算要在府城住下来。
“妹啊!你咋这么糊涂呢?!你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住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万一遇到什么事,该找谁去帮忙啊?!”张铁生苦口婆心的劝道。
“二哥,我已经想的很清楚了。”张氏这次说话,却是没有了犹豫,她道:“如果小宝能考上秀才,那两个孩子以后便不用担心生计了。你想想,咱们玉溪村的那个小私塾,一年内能出一个秀才便是不错了。但这府学,每年却是有一半的学子能考上秀才的。我看小宝现在聪明的很,又这么认真的学习,他若是上了府学,以后肯定能考上秀才。说不定以后还能考上举人老爷……”
张氏说的两眼放光,满脸带笑,仿佛已经看到了林仲渊考上秀才,举人的情景。
张铁生却道:“那糕点方子卖了600两银子,你要是想给孩子谋个生计,用这600两银子去买地,已经能买几十亩田地了。怎么着也够两个孩子一辈子一生无忧了,又何必非要来府城考秀才。”
“这怎么一样?!”张氏道:“如果小宝还是傻的,我就不想了。但小宝现在这么聪明,学什么东西都比别的孩子快,我自然要为他想更好的出路。小宝爹还活着的时候,就说要送小宝去读书,考秀才。现在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我怎么能错过?!不就是留在府城嘛!当年我去县城卖咸菜时,也到了很多麻烦,还不是都撑过来了。现在我就不信,我还不能带着小宝在府城扎根了!!”
张铁生见她态度坚决,知她这次是劝不回来了。当年张氏要去县城卖咸菜时,他也劝过张氏不要去,但张氏却还是坚持去了。现在的张氏,就跟当时的张氏一样。
张铁生不由叹了口气,就在这时,张玉生突然道:“要不我留下,跟姐一起住在府城吧!也好跟姐做个伴儿,要是遇见什么事,我也能替姐出头。”
张铁生听他这么说,顿时眼睛一瞪,道:“胡闹!你都十六了,正是说亲的时候,你要是在这里耽误上两年,也许还能娶上媳妇吗?!”
张玉生辩解道:“我留在府城,正好能找个活计赚些钱,回去好娶媳妇儿!”
“你娶媳妇儿的钱都已经攒好了,不用你再攒媳妇本儿了!更何况,府城的活计是那么好找的吗?!人家凭什么雇你一个外地人做工?!”张铁生道。
“二哥,说到这个。”张氏插嘴道:“我想在府城租个铺子,卖咸菜和糕点,玉生留下来正好可以帮我。”
“这个好,姐,以后我就跟着你干了!”张玉生立刻狗腿的冲着张氏咧嘴道。
“你们,真是!”张铁生指着他们,气的也不知说什么好了。但他们都已经决定了,他还能怎么样?第二天一早,便带着张玉生出去找铺子和院子了。
张氏将林仲渊送去了陈先生处学习,还给林仲渊重新置办了书本书包和笔墨纸砚。林仲渊却学了一天,回来便说陈先生教的好,以往许多他不懂的问题,陈先生都能为他解惑。
以前在乡下的私塾里,先生只是教学生读书认字,至于那些书本里的文章是什么意思,先生只对学生说读的多了就懂了。因此,林仲渊背了许多文章,对文章的意思懂的却不多。
到了陈先生这里,陈先生却会将文章诗词逐字逐句的讲解。并引申出一些典故和人生道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令林仲渊茅塞顿开。
张氏本来还有些担心陈先生的教学质量,听林仲渊这么说,对陈先生也是十分佩服。加上她去陈先生家附近打听了陈先生的事,得知陈先生乃是一介大儒,有许多达官显贵家的子弟都想拜他为师之后,更是庆幸林仲渊能拜他为师了。
张铁生和张玉生在外面转了两天,找到了几个合适的院子,和几个正在出租的商铺。几人商量了一番,决定租下其中最小的一个院子,这样子只有三间房,灶台都是生在院子里的,每月的租金是五两银子。这个价钱在他们看来仍是很贵,但比起住客栈已经便宜多了。
府城要出租的店铺有好几家,有在繁华地段的大店铺,小店铺,也有普通地段的大店铺,小店铺。价钱便宜和贵的离谱的都有。
张氏本想租个铺子卖咸菜和糕点,但杜月婵却觉得咸菜和糕点不搭。她刚卖了红豆糕的方子,身为一个乡下小丫头,也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研究出几样好吃的糕点。但若是只卖咸菜的话,咸菜利润低,他们也根本赚不了多少钱。
于是,她想了想,便“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吃食——炸串儿。
将青菜,蘑菇,肺片等等用竹子做成的长竹签儿串成串儿,放进油锅里油炸,在撒上调料,大酱,做法简单,又非常好吃。
再搭配解腻的清汤小面,吃上一顿,简直不要太美。
其实,炸串儿配清汤米线更好吃,但这里没有米线,也就只能用清汤小面代替了。
她做了一些炸串儿给了几人吃,几人便都觉得,这炸串儿一定会卖的比咸菜更好了。于是,张氏便拍板,决定不卖咸菜和糕点了,卖炸串儿!
炸串儿定价低,消费的人群广,选铺子的话倒不必选特别繁华的地段。只需选个交通便利,店铺面积大的铺子便可。几人商量了一阵,最终选了一个较为偏僻,但临近住宅区,有着三间门面,十几米深的铺子。这铺子跟别的铺子比起来已经不算贵,但每个月也要三十两银子的租金。绕是张氏舍得出钱,也心疼的不行。
张铁生自然反对她租这个铺子,就连想在府城大干一场的张玉生,和一心想要读书科举的林仲渊,也被这个租金吓了一跳,连说价钱太高,还是换个小点的铺子来租比较好,那样租金也便宜一些。但钱在张氏手里,杜月婵又支持张氏的决定,最后,张氏还是拍板租了这个铺子。
铺子租下来了,张氏又去衙门里办了经商文书。为了这经商文书能尽早办下来,张氏还花了五十两银子。
几人又开始装修和置办做买卖的东西。这府城里铺子的装修一个比一个奢华,一个比一个上档次。他们虽然是乡下来的,也不能比别人差的太多。张氏一咬牙,便花了六两银子,去找府城的木匠做了一块牌匾。其他锅碗瓢盆,桌子凳子等等,也捡了好看的买。张铁生一开始还管着她,后来八成是看她整天买买买,银子如流水似的花出去,渐渐看的麻木了,便索性装没看见,由着她去了。
于是,在做了半个月的准备工作之后,飘香炸串儿就正式开业了。
因为不知道开业当天会有多少个人上门,原本打算这两天就回去的张铁生也留下来帮忙了。
为了吸引客人上门,开业的前三天半价,张玉生还拿着个锣在门口吆喝。几人紧张的看着门口,生怕投了这么多钱进去,却没有几个客人上门。
当第一批客人终于上门的时候,几人的心才终于落了下来,热情的上去招待,差点儿把客人给吓跑了。
好在这炸串儿的香味足,张玉生在外面吆喝的卖力,开业前三天半价的折扣又十分吸引人眼球,陆陆续续的,便有很多个人被吸引了过来。
这炸串儿在现代便是风靡了大江南北的美食,到了这个时代,自然也不会被冷落。吃过的人都觉得十分美味,有些人自己吃完了,回去还要告诉身边的人,xx大街上新开了一家烧香炸串儿铺子,卖的是从未见过的油炸食品。于是,来尝鲜吃炸串儿的人竟是越来越多。
几人准备了几大筐的串儿,本以为到了晚上会剩下一些,却没想到,到了下午半场,东西就卖完了。
虽然是些小本东西,还是卖的半价,但卖完这样几大筐,还是赚了的。几个人将收到的赢钱数了数,除去成本,竟是赚了八两银子。
这下子,不仅张铁生呆住了,就连觉得这买卖肯定能赚钱的张氏也呆住了。
半价就能赚这么多,若是卖全价,岂不是要翻倍了?
然后,因为舍不得花钱,只交了一个月租金的张氏,便找到房东,直接付了一年的租金。
第二天,许多前一天吃过炸串儿,或者莫名而来的人都过来了。生意比第1天开业时还要好,尤其是到了饭点儿,饭店里的客人们坐的满满当当,有人甚至找不到位子。
因为太忙,张氏不得不招了几个伙计来帮忙,还让张铁生干脆别回去了。家里那几亩地忙活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还不如把田地租出去,留下来跟她一起开店。只要他留下,这店铺便给他和张玉成一人一成的分红。
张铁生听张氏这么说,也不禁有些心动了。让人给家里捎了一封信,和一些银子,说明了他们现在的情况,便留下来帮着张氏经营飘香烤串儿了。
张氏对现在的收入很满意,然而,过了不久,杜月婵便提出了打造品牌,并且开分店的计划。
杜月婵说是因为看到玉芳斋开了好几家分店,所以才想着把飘香烤串儿也开几家分店的。
做这炸串儿的技术含量低,有脑子的人只要仔细琢磨一下,便能做出来。一些人见到他们的生意火爆,很可能会学他们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开店卖炸串儿。到时候,他们的店铺并不一定比别的店铺生意更好,所以,他们要在一早就为飘香炸串儿打造出干净,为生,用料新鲜上乘的好名声。力争给人们留下飘香炸串儿比别的炸串儿好的印象。
还有,为了在别人抢占市场,他们最好尽早在别的地方也开起分店来。
张氏只开了这一家店,便已经觉得累得不行,哪里还想着再多开几家分店?听杜月婵这么说,便是连连摇头说不行。
然而,杜月婵却将玉芳斋的东家从不露面,只聘请掌柜的管着铺子的事儿说给了张氏听。那玉芳斋的东家也不知道是谁,平时只让掌柜的在店里看着,偶尔来查看一下,每个月便能拿到许多银子。可谓是轻松又赚钱。
张氏以前在县城里卖咸菜时,也是知道有些东家只管收钱,把事情都交给掌柜的去干的。但却没想到,自己也能走到这一步。
但听杜月婵说,若是他们不在别的街上开分店,就会有别人在别的街上开店卖炸串儿之后,还是想赚更多钱的**占了上风。咬咬牙,在门口贴出了招工的告示,还让人去找铺面了。
不出杜月婵所料,府城很快便有人学着他们的模式卖起了炸串儿,还不止一家。
不过,飘香炸串儿是第一家,名气已经打了出来,再加上选址好,卫生条件和服务态度又很到位,仍是比别的模仿者吸引的客人更多。
两个月后,飘香炸串儿便开了一家分店。张氏不再在店里做杂活儿,而是只负责管理。
杜月婵将现代的饭店管理体系慢慢的说给了张氏,当然,她没有说这是她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说从那些大店铺,例如玉芳斋,天衣阁等店铺里问来的。只是在这些店铺的管理方式上,又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
张氏是个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又有进取心的人。更何况,她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因为听取了杜月婵的意见。所以对杜月婵所出的主意都会认真考虑,每天都在忙着怎么开店兼扩展生意。
飘香烤串儿如火如荼的开着,张氏每天都数钱数得合不拢嘴。因这生意越做越大,她还想让老家的亲戚们都过来帮忙,也好拉拔一下亲戚。
她这想法虽然没有告诉杜月婵,但杜月婵也能猜得到。
毕竟,即便是在现代,也有很多没学过管理的人,在突然爆发之后,就会想要把自己的亲戚朋友都安排进公司里的。为了防止张氏也犯这样的错误,她便提前加深了张氏对规范管理的重要性的印象。是以,张氏虽然还想拉拔自己的亲戚,却也没有让亲戚们都去店里做活儿。而是听杜月婵的建议,在老家买了百十亩田地,冲做郑氏宗族和张氏宗族族产。每年田里所产出的粮食,都会按人口分给族里的人。
还捐钱重修了村塾,让村里的孩子们都可以免费去读书。如此一来,张氏在村里得了好名声,后来有人前来投奔,她没有给那些人特殊待遇,村里也没有传出多少闲话来。
林仲渊本来还想去府学读书,但在陈先生那里学了几个月之后,却是已经打消了这个想法。
他正式拜了陈先生为师,因为读书勤奋,又非常聪明,学什么都比别人更快。学了四年,便考上了童生,过一年又考上了秀才。
杜月婵一边发展事业,一边也没忘了定国公府那边。
她自然不会什么都不做,只等着定国公府的人找过来。在有了资金之后,她便暗中培养起了自己的人手,以备不时之需。
上一世,程氏为了杜月娇的前程,掩盖了姚家人用自己的女儿换掉国公府血脉的事。只对外宣称她当年生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因为妹妹八字弱,需要佛光庇佑才能活到十五岁,所以才把原主送到了寺里修行。如今原主好好的活到了15岁,已经度过了死劫,他们才重新把她接回了国公府。
杜月娇因此不仅仍然坐在国公府嫡女的位置上,还当了原主的姐姐,压了原主一头。直到后来众人都发现杜峻和镇北侯府对待杜月娇的态度不对,还有有心之人暗中查了杜月娇和原主的身世,才发现杜月娇并非是什么国公府小姐。
那有心之人不是别人,正是户部尚书府上的人。
距离杜月娇真实身份被发现的时间还有约莫半年时间,这一次,杜月婵决定在自己去见程氏和杜峻之前,就提前让两人的真实身份曝光。
于是,她派了自己手下的一个得力之人前往帝都,并让一统江山跟着那人,方便自己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