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后在东宫搞危机公关 > 第11章 第 11 章

穿越后在东宫搞危机公关 第11章 第 11 章

作者:王楠楠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18 21:55:16 来源:文学城

六月六,日头变得灼人。

不过,再热的天也挡不住锦江人吃茶的雅兴。

锦江府的一众茶客撑一柄江油的阳伞,照例去茶档饮水。更不论,今日有一桩大热闹,他们只怕去晚了,没了前头的座位。

“你可听说,东宫在府衙摆了场面,要与众人分说‘新政’,叫做…叫…”他记性不佳,未记住这一新词。

一旁的茶客好心道:“叫‘发布会’,昨日贴出告示,叫有闲的、没闲的都去看哩。”

“‘发布会’,要做甚?”另一人端一盏新到的毛峰,问道。

“正是说你手中的这盏新茶,”茶客一晃脑袋,卖关子道,“要将是非功过说明。”

这时,茶档的帮佣来添水,“您且等一等,咱们茶档派了几个小伙计,”他一边注水,一边道,“年纪小,记性好,只等那头说上一段,他们便传回一段。您不必去堂前受挤捱,此处也听得明呢。”

一时间,众人既分说新政,又夸赞茶档有筹谋,会做生意。

不过,今日的锦江府,会做生意的茶档、酒肆,不只这一家。

锦江府府衙。

时临安头戴二梁贤进冠,着绯色绛纱袍,银章,青绶,腰间佩水苍玉。

她立于正堂的后门,叫一架丈余的蜀绣屏风遮住身形。她抬起头,瞧见一块匾额高悬正堂之上。她知道,匾额的正面书遒劲的古隶“化被群黎”。只是,或许是地方太高,不便清理,匾额的后框、所悬的横梁,俱积有陈灰。

正出神间,时临安脑门一疼。

“回神,”傅玉璋收回手,淡声道,“时辰到了。”

时临安扶正冠冕,再深吸气,终于迈步进入正堂。

这时,她的身后传来一句“莫怕,孤在一旁”。她一顿,只觉底气一夯。

府衙正堂阔五间,正中置长案,髹黑漆,饰赤色纹,左右置四方短案,堂中另布八张坐席。

此时,傅玉璋、林右右、锦江府学政、封栗端坐短案之后。堂中坐席跽坐或年高,或望众的豪绅、学子,其余空地站满看客。

时临安一拍醒堂木,高声道:“《诗》言‘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东宫高贤,不愿诸君蒙惑。特设‘新政发布’,答问四方风议。”

“敢问中庶子,如何答问?”跽坐于左边行首的老者一拱手,问道。

时临安望过去,只见他戴皂帽,着褒衣,腰间佩兽头玉横。

胡博旭,眉山县人士,前礼部郎中,因贪墨岁供,遭罢黜。然,他并不死心,依旧供奉袁氏,以期他日起复。眉山县偷种的茶地,一半在他名下。

时临安取出记档,“胡先生,都说蜀地山高,消息不便传驿。但我瞧着,邸报来得及时。哦…也不对,”她又取出几份邸报,“说新政好的,来得及时,事关后头安置的,又不来了。”

时临安一笑,“想来,蜀地也有一些脾气,只挑好听的,好瞧的,叫诸君知晓。”

“然,卦分阴阳,事有好坏,若新政千好、万好,为何只在蜀地试行?”时临安一收神色,朗声道,“只是,有些人阴仄,只起哄叫大伙儿都去了禾稻,改种青茶。之于后果,却半分不露。”

“如此蠹虫,当真可恨。”

许自渊年纪轻,沉不住气,他自觉为民请命,心思正派得紧,叫时临安一说,生出不服来,“中庶子说了半晌,也是一家之言。”

他一转话头,“你所说的后果究竟是甚?若‘新政’果真有严重的后果,东宫又为何要主持施行?”

一旁学子帮腔,“就是!”“中庶子所言,前后甚矛盾。”

时临安一挥手,市光捧下一案条疏,他叫众看客拿过一条。

有人不识字,叫嚷开,“看不来,看不来,谁念一念。”

于是,端坐案后的时临安朗声念来。

这是叫袁氏一党截下的,未流传于蜀中的《新政答问》后一部分。

“其一,为何要将新政限于峨眉岭。”

时临安将峨眉岭的区位优势、气候水文一一道来。

“茶苗看着小,性子却娇气。早春冻不得,仲春渴不得,暮春又热不得。差一丝一毫,便不是那个滋味。”

“江南来的茶人走遍蜀中,方找见了峨眉岭。”时临安道。

自有人质疑,“尧都县距离峨眉岭不过几十里,中庶子说的,尧都县都有,为何不叫青茶种在尧都县?”

时临安看向那人,那人站在堂中,不曾有坐席,想来不算身份显赫,“我且问你,尧都距锦江几里?此前做何营生?”

那人正是尧都县人士,这两个问题自然答得上来,“距晋江十里,县外便有古渡。天下人都知晓,尧都米最为有名。”

“不错,”时临安颔首,说道,“尧都地平,水运便利,西南粮仓之中,十斗米便有三斗来自尧都。”

突然,她语气一变,“若叫尧都人都换种青茶,西南粮仓的缺,由谁来填?”

一句话,叫堂下众人愣住。他们从未想过这一问题。

“大晋与吐蕃的战事,大大小小的,一直未停。更不论西北一线,柔然铁骑常年侵扰,叫边境困扰不堪。若西南粮仓空了,由谁来填?”时临安厉声问道。

平头百姓尚未想通,几个学子却已反应过来。有几人一脸羞愧,挤入人群之中,不再与许自渊待到一处。

许自渊强自镇定,“那…那眉山县呢?”

话一出口,他便知道,自己问了一个蠢问题。

“许解元,本官虽非蜀中人士,却也知晓,眉山产桐油。”时临安答道。

桐油,既可做漆料,亦可制火器。

这时,府衙外头传来一阵喧嚣。众人引颈,朝外头看去。

傅玉璋附耳吩咐,市光一拱手,挤过人群,去了外头。

不一会儿,他手捧一本新书,在堂下恭敬一礼,“殿下,外头正传阅江右来的《南北客》。学子们议论,因而有些喧嚣。”

前儿说了,四大书院各有半月书刊,以刊师生文章,传颂文名。自然,已然成名的各大文派亦有各自的文刊。

大晋文坛以江南为尊,江南之中,江右/派又是翘楚。然而,江右的魁首何老先生傲娇得紧,往往一年都瞧不上几篇文章。因而,若要阅览江右/派的《南北客》,可要讲一个缘分。

不料,今日竟有缘。

市光再一拜,“殿下,不如叫许解元读来,”他提议道,“写的与他有缘故哩!”

“哦?”傅玉璋朝许自渊瞧了一眼,他兴致寥寥,只一挥手,叫市光送了过去。

许自渊朝东宫一拜,他有些激动。

方才,太子殿下瞧了他一眼,便知晓他是秋闱的解元,可见,太子殿下早知晓于他。

更何况,江右/派久不出《南北客》,这一出,内容竟与他有关?不曾想,他的文名已叫千里之外的庐阳府知晓。

许自渊得意一瞥时临安。方才,时临安咄咄逼人,诘问于他,叫他失了脸面。如今,太子殿下、江右/派为他拾起信心,他可要从容一些。

于是,众人只见他从容上前,又从容接过市光手中的《南北客》,又从容…

不,并不从容。

他看清书页中的字句,既愤且羞,一时闭过气去。

一众白鹿洞学子,扶人的扶人,喊医士的喊医士,叫正堂之中闹作一团。

江右/派的《南北客》被委弃于地,一名说书人好奇,拾起一瞧究竟。

他念出声儿来,“岳麓学子所述,虽稚气难脱,犹有忧思。白鹿洞之文,器小量狭,不见春秋,犹以许子之文,不知所谓。”念到后头,他低下声来。

然而,正堂中人俱已听见这一论断。

“这可是…”说书人手一颤,几握不住书刊,“是何老先生亲笔。”

正堂之中陷入一片寂静。

来自江右/派的《南北客》为学子的一场闹剧写下句点。

沉默许久的学政大人起身,朝傅玉璋一拜,“殿下,学子痴狂,不经世事,”他道,将自个儿架秧拱火的责任撇得干净,“下官当加紧管教,叫其重习孔孟之道。”

听闻此言,堂下学子呆住。

为…为何,现下都成了他们的不是?先前,他们将文章交于学政大人指正,他赞道“大善”。如今,只是江右传来风声,他便要舍弃他们,一句话都不为他们讲?

时临安端坐堂上,将一切看得分明。她在心中叹一口气,想起后世的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也永远…被骗,被利用。

许自渊叫衙役抬下去,垂头丧气的学子们也散了大半。

时临安一拍醒堂木,叫堂中众人醒过神来。

“其二,如何将新政限于峨眉岭。”她继续道,“茶榷之中,当有茶引。”

“此前,茶商依据所持茶引,贩一定数额的茶叶。今次,依照此例,向茶农发放茶引。青茶种多少,种于何处,由何人所种,俱于茶引中记载分明。持有茶引者,方可入茶榷卖茶。”

此言一出,众生哗然。

“那…那若有人与茶商勾结,叫他们暗中收买峨眉岭以外的茶叶呢?”有人问道。

“茶、盐俱由官售,茶商亦登记在册。茶商入蜀地后,即由官差迎入茶榷,此后,至收买结束之前,不可出茶榷。”时临安答道。

如此一来,虽一定程度上叫“看不见的手”失去了活力。然而,时临安深知,在哪处山头唱哪首歌。现代的市场经济,并不适合此时的晋朝。

树欲静而风不止。

突然,人群中冲出一小伙人。

“天爷,你们当真不给人活路!”为首的老叟高声骂道,“咱们叫人骗了,将好好的禾稻铲净,俱种上茶秧。”

“如今你道,咱们连卖出去的资格都没有。你叫我这一家老小,如何能活?”

时临安转过身,瞧了傅玉璋一眼。

傅玉璋端起一只盖碗,面上有不耐烦的神色。

确实,这场闹剧,拖得有一些长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