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到水浒世界我登基了 > 第17章 第 17 章

穿到水浒世界我登基了 第17章 第 17 章

作者:鱼安kiki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4 09:15:56 来源:文学城

午时一过,青州府衙外的八字墙边搭了个小台子、张了灯,台前摆放着若干蒲团,像要唱大戏似的,行人瞧见,觉得稀奇,纷纷侧目。

只见那说诏的文案先生站着将醒木一敲,张口道:“诸位看官,且慢行几步,听一听瞧一瞧,莫失良机。”

那侧目的行人听闻此言,纷纷驻足,府衙前渐渐聚了些人。有后来者不明就里,也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够着向里面看去。

文案先生见状,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手中的扇子轻轻一挥,摇头晃脑、念念有词道:

“苕苕之华,叶绿花煌,牂羊瘦首,罶弃河旁。①

洪灾频仍,田畴荒芜,黎民无地,饥馑难当。

……

昔时三皇五帝,皆怀好生之德;今朝圣明天子,亦显仁慈之光。

降旨颁诏,拯民于水火;欲知其详,且听僧侣颂皇恩之章。”

文案到此卖了个关子,手指轻轻一扬,众人也随之看去。

只见一旁两个呆愣愣的和尚顿了会儿才反应过来该到自己表现了,慌忙间掐了一个不太标准的莲花印,嘴里喊的却是“元始安镇,普告万灵……皈依大道,元亨利贞”之类的话。

此时道教盛行,百姓们如何听不出那俩呆和尚念错了词儿,哄得一下笑开了,更有好事者在人群中高声起哄道:“好!”

那文案见此情形,眼里闪过一丝精光,继续道:“官家体恤民情,特命官府着手重垦荒田,以造福百姓,耕种自给。为此,特设公田所,自今日起,官府将派遣专员前往各地,丈量荒田,将其开垦良田,而所收租银,远低于普通田亩,望尔等积极配合,共襄盛举。具体事宜,且见我身后这张告示。”

百姓们闻言,方才恍然大悟,纷纷转头,发现那八字墙上早已贴上了斗大的告示,于是争相挤上前去,仔细阅读起来。

不远处的酒楼上,武松倚窗而立,目光穿透熙熙攘攘的人群,微微蹙眉道:“这样能行吗。”

说罢他做了个手势,几个隐匿在人群中的公人悄然撤离。

“能行。”郁竺笃定道。

政令初颁之时,往往伴随着诸多华丽的辞藻和美好的愿景,令民众对之满怀憧憬。然而付诸实践后,其真实面貌往往大相径庭。

文案先生避重就轻,口若莲花,且平民百姓中读书人甚少——那些可能触动民众切身利益的内容,便不易被察觉。

况且,以娱乐的方式淡化苦难,历来是颇为奏效的手段。君不见那假和尚念错词儿后,还有几人再去细看告示内容,想必回家后,能记住“公田所”三字便不错了。

另一边的吴胜,也在悄悄观察着衙门前的场景,许久,冷哼一声:“雕虫小技。”

*

慕容府内,一个虞侯躬身站在慕容彦达身边。

“看真切了?”慕容彦达问道。

“千真万确,还有百姓叫好呢!”那虞侯答道。他自午饭过后便一直守候在衙门口,准备看那位新来的韦通判笑话。却不料几次试图挤入人群都未能如愿,反而被几个壮硕的汉子挤到了一边。于是他索性找了家茶馆儿坐下远远看着,反正慕容知府也只让他盯着便是,又没说要怎么盯。

谁知那围观百姓竟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起哄闹事,他看笑话不成,心里着急,却听到周围叫好之声,这便急急忙忙跑回来汇报。

“叫好?”慕容彦达疑惑道,“这等招人嫌的事,还有人叫好?”

“正是啊,您别说这韦暄,倒是有点本事呢。”

慕容彦达白了那虞侯一眼,后者知趣地闭上了嘴。

*

夜幕低垂,内衙书房内灯火通明。

韦暄一手拎着铜壶,手腕微转,水流如丝般注入盏中,另一只手拿着茶筅快速搅动着,很快,茶汤表层形成了一层黏稠细密的泡沫。

郁竺接过茶盏,轻轻抿了一口,嗯,有点涩。

转头看了眼武松,只见他茶汤一入口,嘴就抿成了一条直线,但很快便恢复了常态,只是手中的茶盏却再未离开过掌心。

果然,点茶是两人都喝不来的“细糠”。

韦暄不曾注意到二人的神色,他沉浸在自己优雅的茶艺表演中,问道:“如何?”

“好茶!”兄妹二人异口同声道。

韦暄展颜:“茶好,计更好。”

他已听闻公人向自己禀报白天宣读圣谕的盛况:“这一出声东击西,真是极妙!如今城里百姓都在相传公田所,却没有大规模的抵触,郁姑娘功不可没呀!”

郁竺微微一笑,并未言语——舆论的操控仅是表象,真正的难关还在后头。

果然韦暄紧接着问道:“姑娘下一步打算怎么办?”

郁竺直接了当:“不办。”

此言一出,不光是韦暄,连一旁的武松都投来了惊异的目光:“什么?!圣谕之事还可推脱不办?”

“大人莫急,听我细细道来。”郁竺又抿了口茶,润了下嗓子:“此事若要施行,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以乐尺重新丈量公田;第二步,向已经在公田上耕种的百姓征收公田钱,将无人耕种的公田租出去;第三步,来年课税时,以乐尺丈量的新亩数来收税。”

“第三点,暂且不急,待明年再做计较,至于前两步,若此刻便着手施行,恐会招致百姓极大的怨怼。”

“可那又当如何是好呢?”韦暄两眉之间挤出了一条沟,他深知此事棘手,倍感为难。

“拖。”郁竺简洁明了。

见韦暄不太理解,她进一步继续道:“大人,急事缓办,可派遣三五个得力的公人,先挑家境富裕的农户入手去丈量土地,只是行事需得温和。至于那些贫寒之家,且容他们一时,待时机妥当,再行丈量,免得此时便搅扰得民心不安。”

韦暄点点头:“这一点我自然省得,不能在此事上再添民怨,只是这公田钱怎么收?我想的是干脆让大户买下来,从他们手上收。”

这回没要郁竺回答,倒是武松先开了口:“大人,此计恐不可行。大户一旦购得公田,他们所付出的费用,势必会转嫁到那些佃户身上,租金自当水涨船高。这样一来,非但未能减轻佃户的负担,反倒可能平添一层盘剥。”

郁竺颔首,心中暗自赞许,武松能洞察此中微妙,而韦暄自幼生活锦衣玉食,对民间疾苦的了解多来源于书本,因此难有深切体会。

他怎会知晓,一项政令的推行,每多经一手,便可能滋生诸多变数,偏离初衷。

然而,韦暄毕竟也是进士出身,经武松一番点拨,很快便领悟了其中要害。但随即,他的眉头又紧锁起来——上面可是规定了,公田钱年底就得交上去。

“大人莫急,那钱财自当由大户承担,只是需略施巧计,变个法子筹措。至于年底需上缴的公田钱,且先从别处设法填补。”郁竺出言先稳住他的心神,“不知大人可知,我青州六县一寨,往昔税赋是如何收缴分配的?”

韦暄答得爽快,这点他倒是很清楚:“地方之税皆由州府分配,六成上缴朝廷,四成则留予地方官府,其中州级、县级各得两成。”

“既如此,这公田钱,便先从那四成之中挪用。”郁竺道。

“此计倒也可行,县级之税且缓发,他们纵有怨言,也只得暂且隐忍。”韦暄略作思索,点头应允,却又道,“但终究需将此税补于他们,这差额又从何处填补?”

郁竺听闻此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那差额,仍旧需由大户承担,只不过方才说了,需得换个法门。大人若是信得过我,就给我一些时日筹谋,届时或需大人略施援手。”

“这个自然,我当然信得过你。”韦暄点点头,“目前而言,这已是上策。”

言罢,又想起什么似的:“倘若慕容知府突然要介入此事,那该如何应对?”

郁竺心中默默盘算着时日,此时已近腊月尾声,距元宵不过月余,联想到原著里的情节,她对韦暄道:“大人宽心,知府大人或许无暇顾及此事。”

韦暄虽心存疑惑,但见郁竺言之灼灼,便也只好道:“但愿如此吧。”

“既然如此,我和兄长明日起就去下面的县里,亲自盯着丈量土地的事情,确保不出纰漏,还请大人恩准。”

“这是自然,有武松在旁,你行事也方便些。”韦暄很大方地将武松“借”了出去,又道,“吴老近来身体不太好,你们来之前,和我告了假,要休息好一阵子了,这衙里的事情,你们要多担待。”

也不知吴胜身体是真不好还是假不好,郁竺没有多话,直接应是。

*

京西北路,孟州道。

枯败的田野上,日光西斜。

一个公人挥舞着手中的鞭子,鞭影在空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最终狠狠抽打在地上,激起一阵尘土。

“你们这群刁民,皇命也敢违抗?!”他脸上的横肉因为生气而颤动着。

领头的老汉梗着脖子道:“这地是我家祖祖辈辈种了四五十年了,分明是我太爷爷亲手垦出来的,何时成了官家的了?”

一旁另有村民也愤愤不平,附和道:“是啊,明明这片地还不到十亩,你们怎的量出十二亩来了?这凭空多出的两亩怎么说?”

那公人哧了一声,轻蔑道:“都跟你们说了,这是‘乐尺’,‘乐尺’量出来就是这么多。圣人都说了,三皇五帝以礼乐治天下,你们不尊‘乐尺’,难道是想造反吗?”

话音未落,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猛然将手中的锄头往地上一砸,锄头深深地嵌入泥土中。他满脸通红,青筋自脖颈爬上脸颊,未等那公人开口呵斥,便怒吼道:“杀了他!”

“杀了他!”人群中立刻有应和之声,周边的百姓像被点燃的火药桶纷纷涌上前来。

那公人还未来得及再出声,就被愤怒的人群拉倒在地。一阵混乱之后,空气中弥散着浓重的血腥味,深红的液体顺着干裂的土地蜿蜒向远方……

*

青州,寿张县。

薄雾轻绕,曙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田野间。

武松与郁竺这些时日已辗转多个县邑,如今寿张县已经是最后一个了。

按照郁竺的安排,丈量公田一事有条不紊地在各县推行着,并未引起什么事端。

武松的目光落在田间,两位公人正与一位庄稼汉交谈。那庄稼汉原本眉头紧锁,听闻公人说了几句,竟猛地跪倒在地,两公人眼疾手快,急忙将老汉扶了起来,老庄稼汉又不管不顾地转过身,朝着郁竺与武松所在的方向,遥遥拜了下去。

郁竺未曾料到,自己竟然会突然受一个老人家的大礼,连忙躬身回了过去。

这两个公人是武松精挑细选出来的,说话做事很有章法,一分人情能被他们讲出十分来。不用说,在那老庄稼汉的心里,几人已经和救苦救难的菩萨没什么两样了。

武松目睹此景,不禁轻声叹息,缓缓言道:“我听说不少地方,因为推行公田制,已经激起民变了。”

郁竺点点头,连日来与武松奔波于各县之间,所见流民数目激增,皆是自河南、河北等地逃难至此。

当初她让韦暄“拖”,也带了这方面的考虑——毕竟成效是比较出来的,别的地方都是“负分”,我青州哪怕做个“零分”也算不错的了。

只是,当那些流离失所的平民真正出现在她面前是,还是令她忍不住心下震动——现在的统治者,其行为之荒诞,远远出乎了她的意料。

赵佶正在东京修建着他最伟大的园林艺术作品——艮岳,全然不知各地百姓困苦至极,甚至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虽说在史书中也曾读过这些事情,但真正亲历时,感受是不一样的。

“取之尽锱铢,而用之如泥沙。②”想到此处,郁竺轻叹一声。

武松作为她在此间目前最为亲近的人,她在他面前已无过多掩饰的必要:“乱自上作,怕是官家还沉浸在盛世繁华的美梦里呢。”

武松闻言,眉头一跳。

却见远处有饥饿的流民蹒跚而来,看见二人衣着整洁光鲜,眼中闪过贪婪之色,犹如饿狼窥见羊肉。

郁竺垂眸避开这令人不适的目光,一旁的武松不动声色地将她拉近自己身旁,同时向那群衣衫褴褛的流民投去凌厉的目光。

流民们见武松身形魁梧,气势逼人,不敢轻举妄动,纷纷收回了眼神。

武松暗舒一口气,却在余光里瞥见了两个熟悉的身影。

带一个自己的预收文:《当武皇穿成宣姜》

文案:

神龙政变后的武曌,在上阳宫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日。

弥留之际,她许愿道:“若是还有来生……”

话没说完,她就真的重生了。

重生后的身体果真沉鱼落雁,倾国倾城,武曌大笑天不负我,却发现自己的处境好像有点诡异:

说好的嫁太子,为什么老国君半路抢亲?

明明想要杀政敌,竟然杀了自己的儿子?

怎么都当上太后了,还得再嫁庶子?

……

哦~原来是宣姜啊,那就不奇怪了。

武曌:呵呵,这剧情,可是我的舒适区

看我如何纵横捭阖,称霸春秋!

(满级大佬屠戮新手村)

————————————————

①化用自《诗经·小雅·苕之华》,原文如下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大意:凌霄花开放啊,一片鲜黄。我心里真忧伤啊,满怀悲伤!凌霄花开放啊,绿叶青青。知道我这样痛苦,还不如没有生命!母羊瘦得头显得特别大,鱼篓放在河边没人收。人们啊可以食用这些东西,但很少能够吃饱!

②杜牧《阿房宫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第 17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