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到古代当驸马 > 第12章 第 12 章

穿到古代当驸马 第12章 第 12 章

作者:一梦浮生千里雪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4 16:12:53 来源:文学城

由于朝廷加强了沿海地区的防务,孙恩大军在海岛无法获得给养,然而祸不单行,军中又爆发疫病,死者大半。

到了元兴元年(402)三月,孙恩终于忍不住,又发兵进攻临海。不久传来消息,孙恩军被临海太守辛景所败,孙恩及其部分家属和部下共百余人,一起投海而死。

然而,这时孙恩的死已经不能激起什么波澜了,因为建康的东晋朝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孙恩叛乱之前的三吴之地,虽然百姓广受剥削,但因承平日久,相较其他地方已是十分富裕。

而之后,浙东百姓所遭受的不仅有孙恩军的烧杀抢掠,更有来自朝廷的伤害。朝廷所派大军除了镇压之外,也大多趁机在此大肆掠夺屠杀。

几年下来,三吴之地早已被搞得残破不堪,死者甚众,百姓忧心性命财产,自然无心也无力好好耕种,如今,又加上气候干旱,终于爆发了大规模饥荒。

此时的东晋朝廷实质上控制只限于所谓“东土”的三吴地区,其余都只是名义上的臣服,再加上荆州都督桓玄又落井下石,封锁了长江,不让物资向下游运输。

此刻,朝廷自己都要吃不上粮了,终于不得不睁眼看到这不断积累的痛苦,而此时,饥荒与疫病,早在这片大地上无情地肆虐了很久。

不过朝廷想出的好主意是攻打桓玄。此时的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是出了名的傻子,甚至民间都有耳闻,如今朝政竟被年少的司马元显把持。

还在陈家村时,王瑾之等人私下里谈笑,陈严还曾感慨,宗室、高门果然与我们不同,差不多年纪,我等还在为如何建功烦恼,对方已经权势滔天了。

元兴元年(402)正月,司马元显先是大赦,改年号为元兴,后公开桓玄的罪状,下令征讨荆州。他亲自担任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刘牢之为前锋都督,谯王司马尚之为后军统帅。

攻打桓玄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后续发展就有些戏剧化了。

孙恩退逃海岛后,王瑾之跟随刘裕一路返回刘牢之驻地。此后便开启了一边训练,一边看戏的奇妙日子。

说是看戏真的毫不夸张,因为事情的发展很是神奇。

正月,司马元显下令征讨,但整整拖了一个多月,还在建康。期间桓玄倒是发来檄书控诉司马元显的罪状,他倒是后发制人先起兵来攻打建康了。

这样一来,司马元显再抵挡不住朝廷上下的催促,不得不出发了。

二月,晋安帝为他置酒饯行,但他上船后又从船上逃回家,军队始终没能出发。

举朝上下商讨很久,终于想出了个绝妙好主意,那就是派遣齐王司马柔之拿着驺虞幡到荆州、江州,命令桓玄罢兵。

结果显而易见,司马柔之千里送人头,就再没回来。

桓玄大军顺流而下,一路经过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均畅通无阻,及至历阳,此时镇守历阳的是豫州刺史谯王司马尚之,也就是征讨军的后军统帅,结果司马尚之被擒,其弟司马休之则弃城逃跑。

想到这里,王瑾之不由叹气,谁能想到后军统帅竟然能变成前锋了呢。

司马元显不靠谱,刘牢之也相当不靠谱。怎么说呢,这段时间,王瑾之他们一直在建康城旁边的溧州没动弹,每日就训练、休息、训练、休息……

然后听说刘牢之的一个叫何穆的族舅来访,那几日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和侄子何无忌总来刘裕帐内说话,来时行色匆匆,去时气势汹汹,刘裕的表情也愈发严肃。

一次王瑾之路过刘裕营帐时,还隐约听到刘裕在说什么将军糊涂,可惜声音很快被压低再听不清了。

没几日,也就是三月初一,王瑾之就听说刘牢之派了刘敬宣去桓玄营中。

然后就听说桓玄军到了建康,之后就接到命令去追击司马元显。

事情变化得太快,大家还在说着怎么一直不出兵攻打桓玄呢,转眼间自己就变成桓玄这边的了。

王瑾之虽然隐约有些猜测,但这样快的发展也着实让他感到意外,虽然司马元显不是什么好东西,孙恩叛乱的导火索就是他的“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充兵役”,但刘牢之这时候选择投向桓玄确实是个昏招。

如果桓玄胜了,他必定不会容忍刘牢之再掌控北府军。因为,刘牢之的此次反叛直接导致了司马元显的失败,仔细想想,桓玄在夺权后,还会再允许这样的势力不受自己控制么?

而如果司马元显胜了,这种临阵投降的叛徒,他还能让活着么?

当然,结果显而易见是桓玄胜了,朝廷本就指望着北府军当主力,这北府军一反,眼见得建康已是唾手可得,桓玄率领的荆州军快速逼近,朝廷军未战即溃,四散而逃。很快,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就被生擒。

不久,成功入主建康、大权在握的桓玄便发动了逮捕报复行动,司马元显、司马尚之等人尽皆被斩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宗族及部下如桓伟、桓谦、桓修、桓石生、卞范之等人均加官进爵。之后又行大赦,改年号为隆安。

之后,不出自己所料,桓玄刚掌大权就迫不及待地准备掌控北府军,刘牢之则被任命为征东将军、会稽内史。这北府军权眼看着就要没了。

今日,刘牢之已召集了手下将领佐吏商议,刘裕也去了,想来正是在商议之后该怎么办吧。

王瑾之又伸头望了望刘裕家的大门,自己吃完早饭路过这,正好碰到刘裕,说是大将军令前去商议,可这都快能吃晚饭了怎么还没回来?

傍晚,刘裕终于回来了,见到还在自己家附近瞎溜达的王瑾之,便将其带入家中。

一合上门,刘裕便叹道:“此前将军不听我等建言,执意投降桓玄,后万寿归来劝将军攻击桓玄,可惜将军又犹豫未决,错失良机,如今将军欲渡江占据江北广陵抵抗桓玄,然军心已散,将军已然败矣,我欲回京口,不知瑾之作何打算?”

不等王瑾之回答,刘裕又道:“不若与我同去京口?听闻孙恩死后,余众推其妹夫卢循为主,叛乱近在眼前,我等曾连胜判军,桓玄定不会弃之不用,我等可在京口静侯。”

王瑾之思索片刻,点头,“将军所言甚是,我等与将军同去京口。”

“我等?他们也不回宁海?”

“嗯,此前得了消息,虽因干旱,收获较往年少了些,然族里尚有存粮,且地处偏僻,没太受叛乱影响,因此族中并无大事。”

“如此便好。”刘裕不由感叹,“东土此次损失巨大,既能饱腹已然不错了。”

王瑾之深以为然,这一路,他们已经见到过太多饿死的人了,还活着的人也几乎是在骨架子上搭了个骷髅脑袋了。

停顿一会儿,王瑾之还是没忍住问道:“东土受灾严重,如今桓公已大权在握,以将军之见,此次可会如之前般见死不救?此次朝廷可会发粮救助?”

刘裕有些讶异,盯着王瑾之看了一会儿,笑着正要开口,突然发现他正双手紧握,满脸期待地盯着自己,复又咳嗽几声,表情沉重下来,叹了口气,道:“想来是会发的,但百姓能拿到多少就不清楚了。”

听了这话,王瑾之紧绷的身体顿时放松了许多,他点头了然地笑道:“我知道贪腐是难免的,但百姓终归是不会再饿死了。”

看着王瑾之如释重负的表情,刘裕欲言又止,沉默良久,只轻拍了下他的肩膀,道:“但愿如此吧!”

不久,就如刘裕所猜测的那样。

刘牢之派儿子刘敬宣去京口接家眷,但刘敬宣过了约定时间还没回来,刘牢之误以为全家被杀,万念俱灰,在北逃到新洲的时候上吊自杀。

谁知没多久刘敬宣便带着家眷来到军中,可惜已来不及,他们只好匆忙渡江到广陵投靠高雅之,甚至未能吊哭安葬刘牢之。是门生故吏凑了些钱将刘牢之送回丹徒安葬。之后便只听闻他们一路北去长安,又招募了兵马与桓玄部下交战,可惜败了,便再无消息了。

而刘裕这边,第二日便借口伤重需要修养,辞官带着众人乘船返回京口,同行者还有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