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几句,马天华和徐□□提着馒头包子来了,他俩也没想到人这么多,听到马丽丽得意的说起自己的先见之明,两个人都称赞了她几句。
马丽丽满足了。
孙梅把蛋给马天华和徐□□,“吃了没?没吃赶紧的垫一垫,空着肚子坐车容易晕车。”
这倒不用,两人吃了早饭来的,马天华还是给丽丽带上了,他趁还没发车,又去旁边食堂弄了点水来,三人也只喝了几口,也不敢多喝,怕半路想上厕所。
“走喽。”抽完烟的司机拿着个长杯子从食堂大摇大摆的出来一路吆喝,等车的人们又再次纷纷上车。
“我们走了,妈你帮我们还下杯子。”徐□□忙道,“走了哈。”
“看着点丽丽。”
“哎,知道了。”
所有人都上了车,司机不紧不慢的爬了上来,冲着坐在车头发动机盖的一个男孩叫道:“退后退后,不要挨着杆子。”又对着站在最前面的人叫:“不要挡住了后视镜,往后站。”准备好后,这才出发。
马丽丽兴奋的伸出头冲姥姥挥了挥手,被徐□□拉了进去。
原本只能坐二十来个人的交通车挤了差不多四十个人上来,没座的人都站在过道上,车头前的发动机盖子上也坐满了女人和孩子,虽然后面的时候有点烫屁股,但好歹不累。
虽然马丽丽觉得交通车不大,但其实这个年代马路更小,山路也不是什么水泥路,而是泥土砂石路。
交通车离开幸福小镇左右摇摆一路爬坡,走过大S坡和小s坡,到达山顶下坡。
只有车这么宽的山路坡度却差不多有60度,中间还要拐弯,其中一个弯大概也只有60度,超载的交通车一路慢行,光是看着就头晕。
一个站在车头的人奋力挤到窗户边打开窗户“哇”的吐了出来,后面所有窗户电光火石的关上了,马丽丽见状十分庆幸自己占到了好位置。
虽然外面尘土飞扬让大家只能把窗户开一小条缝,但全关上后汽油味很快就让车内的空气变得更加难以忍受起来。
马丽丽从口袋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小半瓶风油精,滴了几滴在胸口挂着的手绢上,她扭头道:“妈,给,闻闻。”徐□□擦了一点在鼻下,顿时感觉好像重新活了过来似的。她又把风油精的瓶子递给马天华,马天华也擦了点,感觉好多了。
这时突然旁边有一个女人开口问道:“马医生,那个风油精能不能给我擦一点?”马天华看了她一眼,呃,不认识,不过没关系,他把瓶子递了过去,“没事,你用吧。”他这么一说,马上就有更多的人叫起来:“也给我用一点,马医生,哎呦,太难受了。”
马天华还能怎么办呢,反正最后这风油精的瓶子也没再回来了。
司机也大声叫起来:“大家伙都坚持一下,马上到梅水镇就有人下车了。”
有人下车就会停车,会开门,而且梅水镇就在山脚下,有了盼头车上的人们感觉自己还能坚持。
大概是太久没有在这种路况坐车了,马丽丽感觉这一个小时太长了,相对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等终于到目的地的时候,大家都松了口气。快速的挤下车后,一家三口站在路口边的小商店门口目送交通车“突突突”的扬起一阵尘土,过了小桥又拐过一个弯,走远了。
“啊,呼。”三人都喘了口气,可真够受的。
“妈,我要上厕所,憋不住了。”马丽丽夹着腿大叫。
“前面就到你奶奶家了,憋一会儿。”
“不行,忍不到那里了。”徐□□无法,一把把马丽丽夹在咯吱窝里就朝着田埂跑去。
现在正是收割晚稻的时候,金黄色沉甸甸的稻穗半趴着,马路两边都是稻田,远处有一两块田已经收割了,一捆捆的稻草叉立在空空的田里。
准确的来说,马丽丽奶奶家所在地是游江县东坡镇的下头村,以马路为界,对面的田就是另一个村子上头村的。
不过目光所及之处,就只有马路边这一个小商店,平时附近的人要买点日常用品又不想花一两个小时去镇上或县里,就只能选择这里。
店主是一对老夫妇,男店主对附近的人都很熟悉,自然也认识马天华,他走到门口和马天华相互打了个招呼。
不多时马丽丽和徐□□慢慢的从田埂走回来,三人沿着乡间土路向家里走去。
章省地处丘陵地带,游江县就是被若干不高的小土山包围着的。
下头村基本就建在一个小山包上,田地建成上下三层,不能算是梯田,但也有许多小块的不规则的田地,这就是山区田地的特征啦。
一条小河在最低处从远方流淌而来,下头村正是因为在小河下游而得名。
一条土路向前延伸,山包伸出的一角如同游轮将小路劈成一个“Y”字形,马家的屋子就建在“甲板”上。
土路两边都是稻田,马丽丽饶有兴致的伸出手来划拉,结果差点割破手。
“你给我小心点,好好走路。”徐□□把马丽丽拉了过来。
“天华,回来了呀。”一个老农牵着黄牛走过,用土话跟马天华打招呼。
“哎,回来了。”马天华回应。
上了小坡就是前院,因为旁边紧临两条小路,所以一边种了一丛竹子,一边种了柚子、芭蕉等植物。
最先跑下来迎接三人的是一只黄色的中华田园犬,也就是土狗,它表情严肃的“汪汪”叫唤,认出马天华后又一秒变脸,咧着嘴摇着尾巴上前绕着三人直转。
马天华担心女儿怕狗,挥手让狗后退,马丽丽却是不怕的,她伸手想去摸狗头,被她妈妈拦住,“狗身上有跳蚤,呆会全蹦你身上。”
马丽丽撇嘴,瞎扯,她妈妈就是不喜欢动物,除非能当菜吃的。
院子里一个正在与母鸡搏斗的男孩是马丽丽的堂哥马冬剑,另一个趴在门槛上奋力想翻越出来的一岁男孩是马丽丽的堂弟马冬山。除了这俩,马丽丽还有三个堂姐,三个姑表姐,四个姑表哥。
马家人口众多,大家长,也就是马丽丽的爷爷马乔生以前是沪市人,当年因为战乱来到这里,之后就扎根了。
马丽丽的奶奶沈月一生一共生了九个孩子,大儿子马天利在章市上班,生的女儿马兰兰排行第二,然后是马丽丽的大姑姑马小娟和二姑姑马小芳,在省会八一市,离的远不常见。
马天华就是老四,老五马天明老六马天楚都在游江镇百货公司上班,分别生了行一的马玲玲和行三的马洁。
老七就是三姑姑马小燕,住在游江镇是个家庭主妇,生了两个儿子,丈夫陈明强在审计局上班。
老八马天林在教育局上班,他生的儿子就是最小的马冬山(马冬剑),而叔叔辈最小的马天荣生的马冬剑排行老四。
马冬剑、马洁和马丽丽其实是同年生,但差着月份就分了大小。
其实到马丽丽这一辈就没排字辈了,不知道为啥俩男孩中间都用了冬字,也还好没排字辈,马丽丽想,不然以现在的取名习惯,马玲玲可能会叫……马冬梅,而她可能是马冬菊?囧,算了,还是不要了吧。
马家人口多,当年盖的屋自然挺大的。
马家住在乡下,大屋也是十分有特色的土砖房,黄色的黏土和水后像揉面团似的搅拌踩踏,让泥土变的充满胶质,再混进干稻草,用木头模板做成一样的长方体砖,等砖干透就能搭屋了。
房子的架构都一样,高高的木头门槛,上面是小门,后面是大门,大门只早晚开关一次,一根老木头当门栓,平时就是小门虚掩着。前面是堂屋,两边前后左右四个房间。
像马家这样讲究的人家还会先用石头搭一层底墙,在堂屋铺石板,门旁还特地留出狗洞。
堂屋后是左右两个小门,后面是夹墙,有上楼的楼梯,下面放东西。因为马家人多,原本当库房的阁楼也隔了出来住人,马丽丽一家的临时房间就在阁楼的其中一个小房间。
整个大屋背靠山壁,四周排水沟绕屋一圈,旁边还有一小块空地,就建了厨房和洗浴室。
厨房前立着一块实木的大砧板,就是街上卖猪肉那种,长条形的,厨房前方的院子搭了一个棚,就是放柴火的,农村过去木头都是不值钱的玩意儿,天天烧火做饭,但这棚里的柴火好像从来都不见少。
棚的旁边是手压井,井前放着一口大缸,这大缸可是孩子们的快乐源泉,小时候夏天抓的大螺,钓的青蛙,买来的鱼,都放在里面养,缸里的水平时用来洗东西,入口的水则是倒在厨房的缸里。这会儿烟囱炊烟袅袅,是小儿媳何夏在里头做饭。
马丽丽趁老爸去解救堂哥,自己走到门槛前冲着里面喊:“我来啦,老嗲,奶奶,你们在嘛?”
爷爷和奶奶各自从夹墙和房间里走出来,爷爷马乔生上了年纪个子比马天华还高一些,用马丽丽的眼光来看也是容貌俊秀,老帅哥一个,容长的脸眉眼温和。
他如今也退休了,之前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卖布,当年在游江县大概也是个明星级人物。马丽丽小的时候在游江县时经常会在街上被一些大妈说:“哎呀,原来你就是卖布的马乔生的孙女,难怪这么像。”
啊,还是个妇女之友呢。
马乔生没有时下重男轻女的毛病,他对每个孙辈都还算平等,一见马丽丽就笑着说:“哎呦,是丽丽呀,回来了?”
“老嗲,我……哎呀。”马丽丽拒绝爸爸的帮助自己翻越门槛,却差点摔了个狗吃屎,一旁的奶奶赶紧拉了她一把,却反差点被她带倒。
“你可小心点。”奶奶没好气的说。奶奶沈月个子小小脸蛋圆圆,总是板着脸好似个刻薄的老太太,她脾气也大,儿媳妇都挺怕她的。
不过沈月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解放前她与爷爷马乔生来到游江县定居,在文盲率至少95%以上的游江县,她能写会算,以一个已婚家庭妇女的身份在少有的国营单位百货公司当会计,又赚钱又体面。
夫妇俩都吃公家饭,养活了九个儿女,盖起了大屋,供了一个大学生(马天华)和两个大专生(马天利和马天林),又供出几个高中生初中生,最后给每个儿子都吃上了商品粮,三个女婿也都是吃商品粮的。之后儿子们结婚生子,每人结婚都花了三百块钱,公平公正。
在马丽丽小时候还觉得这都很平常,不是人人家都是这样的吗?长大后经过社会毒打的马丽丽再回忆爷爷奶奶的人生后会发现,哇,爷爷奶奶竟然是这么牛逼的人吗?为什么我现在混成这样?
曾经的马丽丽:奶奶看起来好凶我好怕。
现在的马丽丽:奶奶你有什么大腿可以让我抱一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