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她姥姥,你看你这客气的,不用真不用,再说如果不是丽丽那时候救了我家老孙……是吧,我们老孙也一样要去手术,这不是搭个伴吗,谁也不想生病不是。”田文珠对鸡蛋是一力推辞,可是她也拗不过孙梅,最后还是收下了。
孙振华知道后也没说什么,但是扭头就整了个小巧玲珑的收音机给马丽丽,能放磁带,能收国际频道那种,还特别声明这是借给她学习用的。
当然也不是白借,不能当摆设,孙振华就跟马丽丽说,让她听俄语英语的电台学语感,还教她怎么调试,到周末上课的时候得给他学一句,啥都行,到时候孙振华就教她这句是啥意思。
马丽丽:铁锅炖大鹅,自己给自己加功课,啧。
没办法,马丽丽无法反抗,但她把那盒放俄语歌的磁带给坳走了,孙振华同样没办法,只好跟她说,“只有一盒磁带,你可别弄坏了,周末来我们还要学(听)习(歌)的。”
“放心吧~”
第一次用收音机的时候是吃了晚饭后,马天华特地拉了根线好让收音机能在饭桌上用,收拾好饭桌他就把收音机放桌上了。一家三口围坐在桌子前,马天华扭到孙振华说的那个频道,一阵“滋滋”后,响了。
“#¥……@#¥%@#”
三个人面面相觑。
“丽丽你不正学这个吗?听得懂不?”
马丽丽翻了个白眼,“我才学了几天,又不是天才就会了,爸他以前不是学过吗?听得懂不?”
马天华否定三连,不知道听不懂早忘了。
徐□□马天华一会儿就没劲了,他俩一个捡起打了一半的毛衣,一个拿起一本《儿童病理》,就看马丽丽一个人挣扎。
完蛋,这真毛子说起话来可比孙老头快多了,孙振华说鹅语,那就跟跑马拉松的速度一样,一分钟跑不了几十米,但广播里头这说话速度跟百米冲刺似的几秒钟一百米就过去了。
啊不,这还是慢了,应该是他们说话跟加特林成似的,突突突突突突,结束。
马丽丽听了十几分钟,只想打瞌睡,她脑袋一抖,差点砸桌上,却突然一个机灵。
对啊,这广播节目虽然内容一同,但开头和结尾应该都是套路,比如“欢迎收听本时段节目”什么的,她只要认真听一个……啊,不对,开头不行,就算认真听了,之后那突突突突突突的,也突没了,就学最后那句。
有了主意后,马丽丽放松下来,她看看钟算好时间,一般一个节目都是半小时一小时结束,但是外国跟种花家有时差,马丽丽掰着手指头算了好一会儿才算明白。
果然,到点后广播主持说了句话,就开始放音乐,马丽丽“卡”暂时关了广播,她大声的开始模仿刚才那句话。
啊,不行,只记得几个发音呢,不过没关系,再过半小时又能听一次……怎么感觉这么惨呢?要是有个空白磁带就好了。
好在马丽丽爸爸也能派上点用场,虽然他总说忘光了,但这系统学过的跟完全不懂的还是不一样,他还能给马丽丽提醒一二。本着不能浪费的精神,马丽丽就着这半个外挂自学了一下《喀秋莎》。
于是马丽丽每天早上唱着原汁原味的《红莓花儿开》去上托儿所,下午从托儿所回来又唱着《喀秋莎》跟姥姥去菜地(不会唱的地方就“啦啦啦”过去),晚上先用原文磁带复习一下发音,然后算好时间鹦鹉学舌那句毛子话,感觉熟悉了,睡觉!
周末,孙振华一早起来在阳台上浇水,小楼建造时阳台就做了个外挂式花坛,大部分人家都利用起来种了菜或花,孙振华家种的大蒜,还是孙梅帮忙育的苗。
孙振华用一个大搪瓷杯细细的在蒜头处浇水,突然听见隔壁单元一个童声独唱在楼道里响起,然后声音一路向下出了单元门,孙振华微微探出头,只见马丽丽穿着衬衣长裤,把一盒磁带顶在头上,沿着排水沟的水泥边一路唱着俄语版《喀秋莎》从隔壁单元走进这边单元,又一路唱着上了二楼,接着孙振华听到她在自家门口敲门。
“我来啦,孙爷爷开门开门。”
“来啦,哎呦,是丽丽呀。”这是田文珠,她也早等着呢。
孙振华咳嗽一声,放下杯子,进屋的时候他心想,不错嘛,还会自学了,看样子目前的功课对她还挺游刃有余,那么可以开始学字母了,总得忙起来,不能浪费时间。
马丽丽还不知道,自己的新功课原来是无意中唱的歌给带来的,她只感觉脑子有点糊。
话说这老毛子的字母为啥有33个,为啥加两点又是另一个字母,为啥印刷体和手写体还不一样,为啥元音字母有10个元音却只有6个,辅音字母有21个辅音却有36个?
脑子不够用,所以毛子的先人都是怎么想的?
孙振华也没那么鬼畜,他每次就教马丽丽五六个字母,等马丽丽能完全掌握读写和在单词中的使用后他才会教下一批。马丽丽也领了个新任务,就是她在收听鹅语节目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过那些发音。
之后的一个星期五早上,马丽丽发现她爸爸买了一大堆馒头花卷。
“要去奶奶家吗?我也去吗?”
“明天是大周末,全家都要去,咱们好久没回了,你当然也去,我已经给你在孙爷爷那请好假了。”马天华把馒头花卷用塑料袋装起来挂在门后面,“明天早上坐交通车去,你妈把东西都收拾好了。”
“嗳?就是那个新买的车吗?”马丽丽在托儿所听说了这事儿,电厂今年中秋节的时候买了一辆交通车。
这辆车未来将会伴行马丽丽的童年,之后退役,换成新的交通车,还会增加新的同伴。
每到星期六早上七点半,交通车准时从电厂出发。
先爬过两座连体山,再一路向下,经过几个乡镇村到达游江县,耗时一个多小时;之后会稍稍平缓的再经过几个乡村镇,最后到达章市,仍然耗时一个多小时。
之后等到星期天下午三点,公交车会从章市出发,回到幸福小镇。
马丽丽小时候没少坐电厂的免费交通车,因为奶奶家就在游江镇。
虽然交通车方便,但却只对电厂内部人员开放,而且时间固定,不过小镇还有固定班车和汽轮,轮船马丽丽小时候也经常坐,呃,电厂人多车少,有时候也有挤不上去的情况。
“就是那个。”马天华乐呵呵的说,“你明天可得早点去占个座位,不然就得站着去啦。”
这个马丽丽本来应该是知道的,不过实在是太久她给忘了。现在坐车可不像以后,一个座坐一个人,多一个不行,现在坐车是只要能挤上去就行,没座就站着去,一两个小时的事。但问题是这路可不是水泥的,别说站一两个小时,爬座山就够呛。
“妈,明天让姥姥早点来接我,我们去等车,你们也早点来啊。”马丽丽着急的说,下定决心要抢到座位,因为回来的时候他们是半途上车,那是铁定没座的,运气好的话还能坐在发动机盖上,不过那玩意儿是真烫屁股。
“啊?不需要这样吧?”马天华不以为然。
“反正我得早点去,妈,我今天自己睡,明天早点叫我,你们带着东西晚点来也行。”
“行行。”
从中午开始马丽丽就在想明天等车的事,她性格里头有点急,什么事看不到结果心里就焦躁不安。
第二天一大早马丽丽就起了,她刷完牙就不管爸妈直奔姥姥家。
“姥姥,咱走。”
这会儿徐正义徐明红都没起呢,孙梅倒是早早起了,煮了稀饭,又煮了鸡蛋。
“嗐,你着什么急呀,时间还早呢,吃了吗?”
“不早了姥姥,七点半的车,赶紧的啊,爸妈拿馒头会晚点,我们先去占位置。”
“那我带几个鸡蛋,你先吃馒头。”孙梅说。她去摆了几次摊,已经把徐□□买的那堆东西都处理掉了,钱不多,但是换了两百多个鸡蛋,送了孙振华家七十个,马丽丽家七十个,自家也还剩一百多个,每天吃一两个也能吃几个月,好在天渐渐凉快了,也能放的住。
见叫不动姥姥,马丽丽只好火急火燎的吃了两口,见已经七点了,她赶紧拖着姥姥去等车。
孙梅还不以为然感觉太早,没想到这个点已经有很多人在等车了。
客车停在路边,旁边就是食堂大厅,不少人就坐在厅前的台阶上吃着馒头等着车。还有几个小孩在绕着车玩耍,他们有的好奇的想爬上轮胎,有的跳起来去够车窗。
以马丽丽的眼光来看这客车的造型真的十分复古,而且也不大,但在其他人眼里这车又大又漂亮,重点是座位跟沙发一样软,不像班车都是木头椅,坐久了就不舒服。
“我来拿,姥姥,我们去那里等。”马丽丽拖着孙梅过去,为了占座她还特地拿了一个布包。
“哎呀,慢点慢点,姥姥跑不动。”孙梅嘴里叫着。
马丽丽拉着姥姥的手让她弯下腰,小声在她耳边说:“姥姥,你看这么多人等车呢,呆会我们就站门口等,一开门你就扶我上去,我去占座位呀,不然要站好久咧。”
孙梅眼睛一转,确实,人越来越多了,她点点马丽丽轻声说:“你还真聪明。”两人就站在车头附近装模作样的说起了话。
孙梅慢条斯理的给马丽丽整理起衣服头发,一边说:“刚才都忘记给你脱了罩衣了,不过也好,你奶奶家在乡下,灰大,你这件夹衣可是刚洗了的,别弄太脏,这可是灯芯绒的料子,厚着呢,不好洗,知道不?”
马丽丽:“知道了。”
孙梅:“在奶奶家要有礼貌,要注意保暖,早上凉着呢,睡觉盖好被子。”
马丽丽:“好的。”
孙梅:“见到你爷爷奶奶帮我问个好,之前你姥爷生病你爸和你也好长时间没回去了,这次去要对爷爷奶奶好点,知道不?”
马丽丽:“知道的。”
两人说着话,那边司机慢悠悠抽着烟踱了过来,他一来,所有等车的人立刻就如下了油锅的麻圆一样沸腾着蜂拥至客车门口。孙梅马上牵着马丽丽占据了有利位置,很快她们就被包围了,身后不断有人向前挤。
马丽丽用脚蹬在车门台阶上,但是不一会儿司机就走了过来,他绕车检查一圈,把刚才小孩调皮卡在轮子上的小石子抠下来,又粗鲁的伸出手臂把车门附近的人都撸开,“退后,退后,别挡着门。”等把所有人都赶的向后退了一步,他这才打开司机室。
“呲”,车门一开马丽丽就迅速向上窜,她早就看好了目标,就是司机位后的第二排,在其他人刚刚挤上车的时候,马丽丽同学一个铲扑,趴在座位上,这就算占上了。
等着坐车的人一涌而上,各显神通,车里大概有二十多个座,几分钟后没占上座的人悻悻下车,占上座的人大部分也下车了,毕竟离开车还有好一会儿呢。
马丽丽见大家都走了,她从罩衣上解下小手绢小心的扣在靠过道的座位上,又把布包放在靠窗的座位上,这才下车去了。
“我占到了座。”马丽丽喜滋滋的对姥姥说。
“还是你厉害。”孙梅牵着马丽丽站在路边。
“我就说要早点来吧。”
“下回是得早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