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城北往事 > 第1章 第一章 南锣

城北往事 第1章 第一章 南锣

作者:邱丑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0 16:39:00 来源:文学城

晚风已经抚去,水面上透着的一缕微光缓缓晕开;太阳还在懒散的早起,正要开始驱散这一整夜的黑暗。晨被泪水打湿了衣裳,变得朦胧起来,迟迟不肯现身,这是被太阳亲吻住了,在那温柔乡中分不出身来,陶醉了片刻,才让一抹蔚蓝划开天空。

我坐在屋里,待破晓第一缕光照慵懒地洒落下来,享受着霜降后这被恩赐的温暖。我凝视着它,它也凝视着我,它温柔,也刺眼;羞涩,也奔放;热烈,也深沉。

晨光熹微,晓雾蒙蒙,这是城北的晨。

“吴叔啊,醒了没,城北要发展,要建设,您得多支持我们工作。”门口传来喊声,把我从这祥和中拉了出来,那是拆迁办工作人员的喊声,我都忘记这是半年里来的第几次了。

“叔,您要执意不搬迁的话,剩下最后这几户,也会被拆的。到时候被当成无主坟墓处理就不好了。不白迁,政策有赔偿,旧坟换个位置也是换个风景,再说了,都是为了城北。”

无主墓?我心想什么无主墓?兴冲冲地走去门边:“什么无主墓,我人还在呢。你们每次来就和我扯赔偿?我缺你那万八千的?”

“是的叔,这不才天天来找您,这是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都要迁,就差您这最后一户了。”

我也不想理他们,这群老小子坏得很,一口一个叔叔叫得亲切,唬起人来一点不含糊,从最开始的停我水电,到后面让外包拆迁工人唬人,又吓我说不签的话会影响我孙女读书,我都没当回事,可是这节骨眼上,要真成最后一户,变成无主墓我可不能答应!大不了就真迁个位置,反正以后还是得和他们埋一起。

“行,迁,你们载我去看看,我就签。”

“这好说,您早签字不就好了,我们还有专门施工队帮您呢。”

坟地就在边上的田间,几里地而已。

我好像真的老了,上车时都觉得费劲。驱车三分钟路程,很快就到坟边。我站在几座坟前,拆迁的大车早已在边上随时候命着,小坟包边上长满杂草,将它裹在其中。

当年墓碑上的字也看不清了,我才意识到是有些年头没来了,那年种下的龙眼树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拆了,龙眼风化后的籽心却还错落在地上。小坟包在这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这风景太荒凉了,阿爸阿娘他们看到的话肯定会嫌弃,是该早点来迁坟,都怪我太犟了。

我弯下腰试着拔了撮杂草,却使不上劲,拆迁办几个小年轻怕我闪着腰,蜂拥上前来抻着我:“吴叔您歇着,我们帮您。”

“没事,我能行。”

“嗯您能行,您这辈子大风大浪过来的,肯定行,我们就是搭把手。”

“来。”我声音有点哽咽,回想起来,好像这辈子是大风大浪里过来的,什么都见过,就是好久没见过他们了,想他们了,想得都忘记他们模样了。

1955年,我出生在城北,那年的城北还只是一个小村庄。

阿爸和阿娘是瘸子,天生的,阿娘说这样他们才般配,凑在一起过日子才舒坦,我在家里排老三。我上面还有俩,不知道是男是女,家里从不去提这些往事。我也是后来听人说才知道,那俩都夭折了,走前为了治病没少花钱,能借的都去借了,借不够的找了人民公社,副队长是我表叔,筹了些现钱给家里垫。

该走的还是得走,阿娘说这人不能沾病,沾了病就别去治,人命贱,不值钱,那年代的城北,一个发烧都能把人命带走。为了让天公保佑我平安,给我起了名叫佑安。

我感觉那俩是因为穷病走的,保佑平安没用的,不如取名叫发财。

我记事的那年,家里迎来老四。记忆中,那天泛着小雨,太阳像是故意躲起来似的,让城北一下冷了下来,不到六度的气温,让人很想拥抱阳光的温暖。阿嬷带着我来到县里医院等待老四的降临,产房里的阿娘好像很无助,在那哀嚎着,却只能如此;产房外的我们很着急,来回徘徊着,就只能如此。我们等到夜半,晚风开始吹得急,像是要冲进来似的,一直拍打着窗户,伴随着婴儿一声哭啼,大家静了下来,还没来得及等阿嬷问是男孩还是女孩。护士就一脸欣慰的说着:“恭喜恭喜,母女平安。”

一旁的阿嬷听完在那抱怨着:“这有什么好恭喜的,家里都穷成这样,生下来你养?”

护士听到这话,看着阿嬷有点不知所措,紧接就是阿嬷对阿娘的抱怨和责怪,“这生下来怎么养?还是个女儿。”

阿爸的脸上没有喜悦,他走上去拍了阿嬷的肩膀:“阿娘你别这样,人还在里面躺着呢,听到这话得多伤心。”话音刚落,病房里传来医生呼叫:“4号床大出血,快过来。”

护士把老四放在阿嬷怀里,马上跑了进去。那天上午很漫长,漫长到像是过完了这辈子,我们都在等着消息,最后医生出来告诉大家,人没事,止血了,就是很虚弱,要多休息。

我看阿娘躺在那,她脸快要凹进去,在那瘫着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老四就躺着阿娘边上一个劲的哭,那是饿了,只是阿娘也没奶水,护士好心抱着老四去临床那喂了几口,她俩一起住了三天院,阿娘就出院回城北了。

回家头一个月得坐月子,阿爸又去找表叔借了点钱给阿娘买点吃的,吃大锅饭的时候,阿嬷也会趁人不注意多偷放点吃的在兜里带回来给阿娘吃,只是嘴巴时常埋怨:“欠的还还不上,还要再养个,这日子还要怎么过?”

阿爸知道日子难,只是笑着说人没事就好,船到桥头自然直,再打算。做完月子的第一天,他们一起商量了很久,做出的决定就是把老四送出去。

隔天下午,家里便来了一对陌生人,阿嬷在陌生人家耳边一个劲的吹捧:“你看我这孙子长得多结实,这小的肯定也差不到哪里,遗传好,身体肯定也棒。”

老四应该听懂了,一个劲的哭着,他们越是说着,老四那哭声越是大。

“你听这声音,哪家娃那么有力气?”

两人有来有回商量半天,阿嘛只是在唠叨,陌生人家只是在思索,阿爸只是在一旁坐着,阿娘只是紧抱着老四,老四只是在哭。

最终,阿娘怀里的老四变成一些不起眼的粮食和现钱,陌生人接过老四,他们背影随着老四声嘶力竭的哭喊声,一起从我们视线中淡去,这时阿娘突然跑上前去,拿着一张备好的纸条塞进老四的衣服里,和人说这是家里地址,孩子长大以后想寻回来,别拦着。

人没接那纸条,我站在门口看着阿娘弯腰去捡起张纸条,她脸上布满泪痕很疲惫地望着远方。阿嬷给我说这是为了让老四活下去,找个好人家,年纪小感情好培养,在长大点别人也嫌弃,而且到时候有感情了,更送不走。家里实在养不起,留在身边也是遭罪,都是为了她好。

老四匆匆地出现了一会儿,便消失在我们的世界。阿爸把老四换来的钱拿去还债,能还多少算多少。往后的日子里,家里再也没有迎来新生儿,有的就是阿爸阿娘的忙碌和阿嬷三不五时地抱怨。

阿爸阿娘腿脚都不利索,两亩地,四个人,两瘸加一老一小,进度赶不上正常别人耕一亩,后来觉得觉得这效率租两亩地是不划算,退了一亩给大队,秋收时候大家都在忙,见我家四口人都在一亩地上折腾,就打趣:

“吴一亩你这一亩地整得还挺忙。”

“你们可悠着点吴一腿,别把另外那腿也弄瘸了。”

阿爸听罢,抬头看了一下众人,也只是笑笑,或是说点还好,或是说点无妨。他们常拿我家开玩笑,我们也习惯了,都是围绕阿爸“吴一”开头的外号都来调侃,只是每次被打趣时阿嬷都会对他们骂几声,主攻人体下三路,大家被骂了,也就安静了。

春播的时候他们也忙,我在边上帮不上太多,那时年幼,玩心重。说是四人的田地,其实是他们仨汗如雨下,我在边上欢声笑语,阿嬷看得直来气,拿起锄头就跑过来要打我:“你小子不好好干活,就把你也送出去。”

阿嬷追不上我,我就一个劲的跑,跑远了,看她喘气的样子,冲着她做鬼脸,这时阿嬷更生气了,阿爸就在远处喊着让我别折腾了等下摔倒了,阿嬷看追不上我,就老实回去继续耕种了。

那年,全国开始扫盲,我发现同我一般年级的人大多背起了书包,平日在田里打趣的伙伴也都上了学,剩下的只有我还在田地里帮家里务农。过完大暑,城北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田地里的活也少了些。天热了,蚂蚱多了,我独自一人在田间抓蚂蚱,路过的小伙伴都在上头高喊着“吴佑安,跟我们上学呀。”

“你下来跟我抓蚂蚱呀。”

“抓蚂蚱有什么好玩的,上学才好玩呢!”

我憋着气不理他们,一心思又蹦跶在田间。我已经认识很多字了那会儿,不过心理还是想着去上学,总觉得上学应该是比抓蚂蚱来得好玩。

晚饭后我找了阿嬷:“阿嬷我想上学。”

阿嬷手里洗着碗筷,低头撇了我一眼,又转过去,不屑地说:“上个什么学?”

我有点词穷,好像在城北,我们这种人家本就不该上学,支支吾吾地问了阿嬷:“为什么不能上学?”

阿嬷继续洗着碗:“哪有钱让你去上学?你看田里那些活,你阿爸阿娘那手脚,忙得过来吗还上学?听阿嬷的,上学没有用。”

阿嬷说的好像也没错,穷人本就不该上学,没了说辞,便低着头走了。这时阿娘走到我身边,手搭着我肩膀将我拉扶过她身边,

依偎着我说:“怎么会没用呢?以前那会儿是没条件,现在上学不用怎么花钱的,要不让他去读读书。”

阿嬷停了手上的活,抬起头:“家里有钱吗?还有这活谁做,那些花生和地瓜,你顾得过来吗?”

“明儿问问,花不了几个钱就去,春播快忙完了,今年长势不错,气温慢慢高了,剩下我自己忙得过来。”阿娘一向话少,见她忙着答应,阿嬷也没说什么,只是又忙着手上的活说着:“那你问问看。”

那几年,城北能出苦力的男的都外出去打工了,那年田里春播都是女的。阿爸站在田间显得有点突兀,虽没人拿他逗趣,但他自己反而不乐意了,晌午没过就一瘸一拐的走回了家说不干了,郁闷的和阿娘说:“要不我也出去找点什么干?这是个男的都出去,我这还窝着,多少有点窝囊,出去了赚点钱还能给佑安上学用。”

“你能干点什么呢?人那去的都是糙活,都得出大力,能受得了吗?”

“我明儿去问问顺子,他认识人多,总有一些我能干的,在这样待着,不得穷一辈子。”

事情发展得很顺利,阿爸在表叔的介绍下,去了城里高甲戏班给人打锣,别人受不了坐那一晚上敲,阿爸刚好腿不行得坐着。他多少有点天赋,上手很快,而且收入还不错,总比四人一亩地来得强太多,阿娘很高兴,说这是天公爷看咱家过不下去了,赏给他的差事,刚刚好。

阿爸的工作给家里经济状况缓和很不少,田里又迎来了一年好收成,我们家养了鸡,开始吃得上鸡蛋,多余的也能拿去城里换点钱,家里把之前欠债还的差不多,又在阿爸阿娘夜以继日的争取下。

而后一年,我终于上起了学,在城里,离城北也就几里地。我开始接触新的生活,认了字,交了新朋友,放学后就赶着回家帮阿娘分担点活。

阿娘和我说她那年代整个城里读书人都少,女孩子的话就更没几个,能读书识字的都是地主家的孩子,像阿娘她们懂事后就得照顾一帆妹妹,操持家务了,看着那些能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可把她羡慕坏了,讲到这里,阿娘便像是一个得不到糖果的孩子一般委屈,开始沉默了下来,我会拍拍她的脑袋,给她说这书我帮她读了,咱俩谁读都一样。

我猜她不是羡慕能去读书的人,她羡慕的是有机会改变命运的人,她不想我和她一样没文化,她坚信读书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我能有更好的生活。

我享受着知识带给我的喜悦。往后闲时躺床,阿娘总会挨过来问我今儿学了些什么,又认了哪些字,和同学关系如何等问题,我都耐心回答阿娘,然后阿娘便让我教她识字,阿爸从城里回来,偶尔也会来凑凑热闹。只是一旁的阿嬷看着老嫌弃的说:“这没什么用,都不比拿那两块钱学费换点吃的来得舒坦。”我们不理他,阿娘说一代不同一代,一代不理解一代,只是让我好好读书,别嫌阿嬷烦就好。

一段时间下来,阿娘变成了我的学生,晚饭后一有空就会来“听课”,阿娘很聪明,但凡教过的字,只提一次她就烂熟于胸。从刚开始对识字的好奇到后面养成的一种兴趣,她很享受这个时候,像能赶走一天乏累似的,在我身边安心的学着。

“一个女,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好。老师说了,女子便是好。”一天我教阿娘学到了好字。阿娘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又紧接着问:

“那一个男在加一个子是不是念不好?”

我停顿片刻思考了一下:“好像没有那字,不好就是不好。”说罢便笑了起来,阿娘见状也是笑了起来,说:“女子就是好,你也好,你阿爸也好,阿嬷也好。”

字认识得多了,她也会让我教她算数,都是一些简单得,她学得很起劲。我上学时,有空的话她就自己在家里看看书,后来几年升学,我就把往年的书本留着给她看,周而复始,她说那是她这辈子最喜欢的礼物,没有之一。

上了几年学,我成绩也还不错,老师说我基础好,年纪也大,可以直接上初中去。我们的日子还是一样,很惬意,生活水平在慢慢提高,城北好像没那么穷了,一切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几年下来,阿爸也变成小有名气的“音乐家”,那些都是他自己学的,从刚开始的打锣,到后面管乐、唢呐他都会,偶尔也哼能上两曲南音,还会儿他时常跟着戏班去外地演出,回来一趟都能带点好吃的,说是戏班收益好,有包场的、打赏的一些额外营收,班主都会多分点散钱给大家,阿爸拿着钱去买吃的,每次他一外出演出,我就放学马上冲回家看他又给我带来什么好东西了。

六月十五是城北的“潘王爷诞辰”封建日。那天阿爸他们戏班受邀来城北演出,午饭后他们就在那搭台子,幕后围了一个露天的后场,“角”在那里整理妆造,这是我第一次看大戏,可能也是城北人多数人的第一次,太阳刚落下,半个城北的人就在那围着等演出,天一暗,更是万人空巷。

戏台正上赫然挂着“庆潘王爷生辰”几个大字。台上南锣、南鼓的交织声绕梁,“角”在中间卖力的演,阿爸坐在左后侧卖力地打着锣,他的身子随着鼓声一晃一摇,昏黄的灯光打到他脸上,他享受着那个时刻,眼里充满了光。

“阿安这不是你阿爸吗?”

“是我阿爸啊。”

“你阿爸真厉害,还会演大戏。”

“那可不。”阿爸可真给我长脸,平日里一副病恹恹任人欺负的样子,想不到这打起锣来那么有劲。

演完《郭子仪拜寿》,还有新编古装喜剧《连升三级》,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台下时而拍手叫好,时而悲伤涕零,搭配着那华丽的戏服宛如画卷一样,让人流连忘返,我一个劲地为阿爸叫好,散场后,城北的人还在那意犹未尽,我跑去幕后找阿爸:“阿爸你真厉害。”

阿爸戴着一顶圆帽,豆大的汗水直往下滴,湿透了帽檐,他不觉得疲惫,只是很开心地拿了几颗糖果给我,满足地说:“回家去吧,我还得回城里,再演两场就能回家了。”

“好。”

只是那两场的演出,让我们等了好久,都没等到他回家。

开始阿嬷说这种唱戏的,是不同根据地方风俗来,没个地方又不一样,有的一唱好几天不带停,加上前后路途,两个礼拜很正常,在等等便是,于是我们又等了三个礼拜。

七月末的一个晌午,表叔带几个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左臂佩红袖标、手握□□的人闯了进来,进门就是乱搜乱砸,阿娘看着慌,连忙上去制止,那些人见势直接把阿娘给推倒,问:“你们有什么活动?”

表叔跟在□□后面,看阿娘倒地,急忙走了上来:“他们这些个农民能有什么活动?”讲话的人看着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趾高气昂,表叔对他毕恭毕敬,央求着说,“这家穷成这样,你们也看到了。”

“那个唱宋江戏的不是这家男人?”

“是这家,他就在那打锣混口饭吃的,大字不识一个。”

“这家怎么宣传字幅都没贴?”

“太穷了,我到时候让他们整好。”

“你怎么知道那么清楚?”

“我是这家男人的表弟。”

“好啊你这个副队长,有这层关系瞒着没说,还有隐瞒些什么吗?”

没等表叔解释,后面两人就冲上去就把表叔按住,其他人把家里砸得乱成一片,见是没找到点什么,把表叔绑着带回城里去。娘身子弱,那一屁股坐在地上让她动弹不得,我在一旁被吓得嗷嗷大哭也不敢动弹。我们愣了好一阵子,直到阿嬷回来,以为家里遭强人了,拿起菜刀就往门口冲出去,我看着上去拉着阿嬷的衣角,和她说刚发生的事情。她看了阿娘一眼:“你怎么不知道拦着点?”

阿娘疼得没有力气,抻着跨:“都不知道怎么了,我这痛得受不了,不然阿娘你先去问问队长看发生了什么。”说完阿嬷提着菜刀去找队长问清状况,我把阿娘扶起来坐着,自己收拾着刚过□□遗留一下的杰作。

“你儿子闯大祸了陈姨。”

“他个打锣的闯什么祸?不偷不抢的赚点散钱,怎么还闯祸了?”

“不一样了陈姨,闹革命了,□□你懂吗?他打的可是高甲戏的锣,那是宋江戏,造反的戏啊陈姨。”

阿嬷不懂为什么唱个戏就是造反,队长说那个戏班是“大毒草”,被报刊公开点名批判,他们一行三十来号人,都得被抓起来关在牛棚揪斗,不单单阿爸那个戏班,其他高甲戏班那是,甚至有关联的人也会被抓去,队长说一进城,基本就死了,让阿嬷回家好好躲着。

阿娘怕我也被抓去,那几天紧闭了大门,生怕造反派的那群人又来找麻烦,阿嬷天天在那对着**头像跪拜,祈求阿爸平安无事。可能是**是真的了解到民间疾苦,两个月后的一个深夜,大门突然嘣的一声,我们都被惊醒,然后听到有人轻敲着门轻喊着:“二姑、二姑?”

“谁啊大半夜的?”

“我顺子。”

是表叔!阿嬷起身披着一件衣服着急地过去给表叔开门,门一看,见阿爸就顺势倒了进来,头猛着地又是嘣的一声,表叔喘着粗气说他背不动了,阿嬷被晕死的阿爸吓得不轻,一个精神马上把阿爸扶正背靠着门。

“佑安你死了是吗,快点过来帮忙。”

我急忙倒了杯水给阿嬷递上,他轻摇阿爸的大腿让他醒醒喝口水。我见阿爸鼻青脸肿,右眼肿得像是睁不开了,呼吸孱弱,缓缓的喝了口水。阿娘在一旁急着直跳脚问表叔这人是怎么了。

“造反派问阿哥有什么活动,阿哥害怕,也没说清楚,结果就给他定了个历史□□罪名。每天批斗他,顶着房梁用铁丝挂脖子上,给他弄一个小黑板叫他写自己的□□罪状,阿哥腿不好,站不住差点把自己勒死,挣扎解脱时整个背摔在地板上,好像磕到石头,动不得了,缓了两天看阿哥还是不动,也问不出什么,才把我们放了,就让我给背回来了。”

阿娘听完差点晕了过去,她知道这多半是瘫了,忍不住的哭了出来。阿嬷听完让我们把阿爸扶回房间,她嘴碎责怪了表叔怎么没马上把人送去医院,看表叔那脸也是青一块紫一块,又心疼的让表叔回家去休息,回头看了阿爸,更是心疼的说“人在就好,人在就好。”

第二天表叔带医生来家里,医生见阿爸腿使不上劲,拿小锤子敲了敲膝盖见也没反应,摇着头叹气说:“这怕是伤脊椎了,多半废了,下半辈子得躺着了。”其实她们昨晚就知道了,我也知道,阿爸这辈子多半是废了。

娘让我们往好了想,毕竟听队长说进城的都活不了,阿爸这样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

“站得起来的,大夫讲话都爱往严重了说。”“哪怕站不起,又不是活不下去,那锣不也还可以打。”娘每天换着方式安慰阿爸,阿爸知道这锣是没得打了,也不想寒了娘一片好意,每次都会回答:“知道了,会好的。”等阿爸有好转一些,娘就特意拿点烂地瓜去床上,让爹坐那剁碎当鸡食,老说:“你看又不是什么也干不了,这个家没你是不行的。”阿爸眼里没光了,话变少了些,却总能尽力做他能做到的事情,哪怕再怎么琐碎。

在阿爸休养身子的两个月后,台风来了。

来得很突然,只是风一起,雨就下个不停。狂风吹掉房顶,砖瓦一块块往地上掉,雨水冲进房子,鸡棚也散架了,我们仨拿锅、桶、盖动员护了一晚上,彻夜未眠。阿爸在床上瘫坐着,说他要是还能动就能帮忙了。阿娘笑着回他:“本来瘸腿就指望不上你,现在也不指望,没事的。”说完又马上护着家里东西,阿爸看着我们这样心里难受,一直挣扎的想起身,可仍是一动不动。

这雨下了两天,不带停的。等到阳光出来后,彩虹也跟着出来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彩虹,它五彩斑斓,美艳动人,看着像在梦里。彩虹像一座弓形小桥,一头落在淹透了的庄稼上,一头落在鸡鸭的尸体上,它架起了属于我们的贫瘠,可它的美丽却不属于我们。阿嬷看着叹气,但是她不哭了,其实阿爸看完大夫后的那天,她就再也没哭过,那是她哭干了,把这辈子的泪提早哭干了。

表叔带以前大队一些人过来帮我们修缮房屋,我家损失得比较惨重。地瓜和花生基本都烂在土里了,阿娘把那些烂掉的晒干接着吃,几个好的兑水煮了地瓜粥给我和阿爸吃,他不吃,说自己躺着不饿,多吃了拉屎撒尿也麻烦,那几个月他老了好多,头发白了好些,人也瘦了。

“三日没雨闹旱灾,一透大雨成水灾。”城北自然条件就是这样,我们不幸遇到后半句。那时候的城北没有什么大叔能挡风的,一遇台风天,旱作物都得遭殃,粮食遭殃,人也就遭殃了。那段时间,我停学了,城北的孩子好多人都停了。多半都是回家帮忙善后,城北人穷,读书到底还是件奢侈的事。

那天,阿嬷和我说。“这个学,停了就别再去了。”

“好。”理所应当的说好,我知道家里这情况,也就停了学,家里有阿爸还有一亩地,都需要人顾。

开始停学时,老师会来了解停学原因,后面外出路过城北也会偶尔来找阿娘,大抵就是说:“都读到这地步了,不读下去很可惜。”“佑安很聪明,能读上去,人生就不一样了。”

老师来碰了几次壁,都是被阿嬷赶了出去,怒斥着:“房顶你出钱修?苗子你出钱买?”老师无言以对,也不自讨没趣,临走前轻声细语和阿娘说了几句:“再考虑考虑,这是一辈子的事儿。”

我也不想去上学,自然没有任何不舍和抱怨,只知道情况如此,应当如此。

霜降过后,城北的天一下子凉了下来。那天冬天过得饥寒,我们有上顿没下顿的熬了过去。阿娘说人在就行,他们兵荒马乱扛过来的,没什么比战乱还难熬,等到来年春暖花开,就可以重新把田地整好。

城北的冬天很短,很快迎来春暖。天气暖了,苗却还没醒。那年县里为改变水利灌溉设施,街头巷尾都是大字:“变赤地为青山,变地瓜县为米粮川”,表叔说这是要建水库,不然不是被大雨淹死,也得被旱死。

“水能灌溉进来,是不是能种水稻了?”“水田能插秧,没准真能成。”那会儿大家都在讨论这个,好像生活能马上好起来似的。我从小到大没吃过米,都是地瓜,听着他们聊的觉得是还不错。那阵子,消息满天传,街坊前后都说以后可以吃上大米了,十年九旱的地瓜县要变成米粮仓了。

“变成水田,菜也好种了不是?”

“那肯定,不是旱地,也不用等那么热再播种,而且菜长得快。”

“那建水库可是好事。”他们也在说这事,我猜这指定是件好事,只是娘担心城北男的走了一大半,阿爸这情况又去不了,怕自己去建水库后这家没了个依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