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长公主升职手札 > 第295章 冰释

长公主升职手札 第295章 冰释

作者:担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4 19:04:11 来源:文学城

成之染率军屯驻于弘农,军中上下弥漫着一丝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息。

从洛阳出发时携带的粮草已经见了底,好在宗棠齐调度得当,派兵护送粮草源源不断地送往弘农,让众人与敌军相持更有了底气。

近些天河北桓不识和沈星桥杳无音讯,成之染等待不得,正要率兵向潼关进发之时,前方斥候来报,如今镇守潼关的不是旁人,正是周主宇文绎叔父、当朝大将军、冯翊王宇文拔陵。

众人都暗暗称奇,这把老骨头竟能如此往来奔袭。

成之染嗤笑一声:“宇文绎就没有旁人可用了吗?”

话虽如此,她确实不敢掉以轻心。能屡屡被周主委以重任的大将,自然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斥候道:“宇文拔陵号称拥兵十万,坐守潼关。”

众人都一惊,两军对阵,虚实难辨,可对方既然夸下海口,手中定然有不少人马,无论如何,都不会逊色于南军。

宗寄罗道:“不如急召河北两位将军回援。”

成之染正有此意,可她也恼恨桓不识和沈星桥违令不从,赵小五显然没能将人召回,倘若他二人再不听令,往后入关中,也不必指望他们了。

她的目光缓缓扫过诸将佐,最后停在徐崇朝身上。

“徐郎。”她长叹一声。

徐崇朝上前,两人目光一触,眸中满是无奈。

成之染唤叶吉祥取来一方剑匣,拜了拜,开匣持剑,秋水寒凉。

这把剑是天子所赐,名为“太平”。众人自然都认得,见成之染持剑而立,纷纷参拜。

“你持剑去二位将军军中,告诉他们,不必再与北岸敌兵纠缠,即刻渡河与大军合兵。一旦攻克潼关,北岸将不攻自克。”成之染叮嘱一番,将佩剑交给徐崇朝。

徐崇朝郑重接过,那一刻他心中想问,倘若他二人仍不听命,又该当如何?

然而成之染望着他,目光似有千钧之重。她缓缓开口:“我这太平剑乃天子所赐,见此剑如见天子。冠军将军桓不识,宁朔将军沈星桥,都身负国恩,担当重任,若执意违逆,便斩于马下。”

众人倒吸了一口凉气,不由得抬头看她。

徐崇朝神色凝重,知晓此行艰难,垂眸片刻,道:“定不辱命。”

他当即率一行人马渡河北上,星夜兼程赶往浮屠堡。

赵小五在浮屠堡中日夜愁苦,听闻成之染又遣使前来,慌忙出迎,一见来使竟是徐崇朝,又惊又喜,道:“徐将军!还好是将军前来,这个浮屠堡,委实难以为继了!”

桓不识在旁脸色一变,却没说什么。

赵小五朝徐崇朝大倒苦水:“蒲坂城险兵多,我军几度强攻都未能攻克,数日前潼关守军又派了个什么卫将军前去支援,实在是……”

徐崇朝见桓不识面色不豫,连忙示意赵小五噤声,问桓不识道:“桓将军为何独自在此?沈将军人在何处?”

桓不识将他迎入帐中,稍稍缓和了神色,道:“他分兵出去攻打北岸另一重镇穹庐堡,如今还尚未归来。”

徐崇朝问道:“蒲坂城的卫将军,是哪个?”

卫将军官居二品,想来也是宇文氏朝廷中有头有脸的显赫人物。

果然,桓不识道:“听说唤作屠各段师,是宇文盛旧臣。”

宇文氏大将军、卫将军都率军东来,显然已将倾国之力投注于此。

徐崇朝默然良久,问起河北战况。

桓不识难掩愧色,他与沈星桥自陕津渡河,起初确实是出其不意,顺利攻下浮屠堡。可敌军迅速反应过来,并州刺史李寿宜率重兵驻扎蒲阪,他们接连出兵都未能攻克。如今进退维谷,只得由沈星桥带兵攻打穹庐堡,倘若能攻下,兴许能打开局面。

徐崇朝问道:“沈将军去了多久?几时能有音讯?”

桓不识似是迟疑,赵小五忍不住道:“若是打胜了,早该有消息回来,怕不是又被拖住。”

桓不识脸上一僵,正不知如何分辩,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嚷。

有军士匆忙入内,道:“启禀将军,沈将军他们回来了!”

桓不识愣了半晌,迟迟没有起身。

赵小五方才还有些怨气,听闻此言,不由得耷拉了脸皮,不敢说话了。

若是穹庐堡打了胜仗,沈星桥该会派使者前来报喜,又岂会亲自回来?

帐内一时间鸦雀无声。徐崇朝站起身来,道:“我出去看看。”

“徐郎君!”桓不识将他唤住,皱眉道,“让他进来罢。”

徐崇朝侧首看他:“诸位将军征战劳苦,岂有不迎之理?”

桓不识终于妥协,随他一道到辕门迎接沈星桥。沈星桥满身血污,苍白的脸上稍显得淡漠,胯#下良骥也无精打采,随之归来的军士个个灰头土脸,勉强维持着队形,神色都不怎么好。

桓不识见了他们,顿时心灰意冷,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沈星桥一眼望见徐崇朝,略略吃了一惊,翻身下马,躬身一拜:“徐将军。”

他官位高于徐崇朝,徐崇朝不便受他一礼,郑重回拜了,道:“将军鞍马劳顿,速速回营休整。”

沈星桥颔首,吩咐安顿了手下军士,跟随众人回到中军大帐。穹庐堡一败涂地,他不愿多言,可徐崇朝奉成之染之命到此,他不得不说。

穹庐堡守将唤作宇文隆,据说是伪周先主宇文盛幼子。沈星桥带兵前去,因众寡不敌,被守将击败,只得退回浮屠堡。

他与桓不识屡战不克,北岸战局显然已陷入僵持。

徐崇朝道:“如今北岸城邑都有重兵把守,二位将军若执意进兵,只恐折损了人马,若在此坚守不出,又不知僵持到何年何月。大军在潼关对敌,与伪周冯翊王宇文拔陵相持,唯有二位将军南下合兵,我军才能有一战之力。若攻克潼关,北岸守军也必然不战而溃。”

桓不识屡次碰壁,自然知晓他所言不虚,可他与沈星桥违逆成肃命令挥师西进,又违逆成之染之意渡河北上,辛苦奔忙,还不是为了夺得先机抢占功劳?

可如今这般境地,立功还遥遥无期,已先折了面子。让他回到成之染帐下,他这老脸还往哪里搁?

他只得唉声叹气。

沈星桥比他看得明白,略一沉吟,道:“前锋西进,本就违逆了太尉之命,若诸军不能攻克潼关,待太尉大军到来,只怕是一桩大罪。倒不如随徐将军渡河,是非功过,已勉力为之。”

毕竟北岸失利是他们过错,而合兵之后仍不能制敌,那就是前锋都督统兵不力。

徐崇朝不由得看了沈星桥一眼,心中虽不忿,面上却不能表露分毫,至少从当下看来,沈星桥还站在他这边。

桓不识顾虑更多。西进诸将中,他最为年长,除成之染外,也数他官位最高。他两位兄长,或据守中游,或镇戍江北,从来都战功赫赫。若他因对敌不利而退兵,传出去岂不是让两位兄长耻笑?

这些话他自然不会宣之于口,徐崇朝也无从猜测,见对方久久不语,忍不住出声提醒:“桓将军!”

桓不识冷不丁回神,歉意一笑。

徐崇朝没工夫跟他拖拖拉拉,当即让军士取来太平剑。

桓不识和沈星桥见状一惊,不由得对视一眼。

徐崇朝持剑在手,灼灼星眸望着他们。

他二人只得起身离座,再拜顿首,听到上首徐崇朝说道:“都督令我持天子太平剑,命二位将军即刻率军渡河,与大军共克潼关。军令如山,不容儿戏,望二位将军,慎勿让徐某为难。”

利剑未曾出鞘,沉沉似有千钧。

沈星桥慨然领命,桓不识看了他几眼,只得道:“全凭都督调遣。”

军中既已定计,桓不识和沈星桥也无意拖延,当即让老弱伤兵在浮屠堡休整,并留下些许人马戍守。

诸军拔营,迤逦渡河,数日后折返弘农。

成之染听闻诸军前来,一颗心终于放回肚子里。诸将佐如释重负,喜不自胜。

见成之染亲自出城迎接,桓不识惭愧不已,诚惶诚恐道:“桓某虚长节下二十岁,临阵对敌,多所缺漏,望节下海涵。自今日起,唯节下马首是瞻!”

他人已回来,往日种种都不必再提,成之染劝慰一番,只是在听闻将士死伤情状时,微微蹙起了眉头。

近日她屡次派斥候到潼关探看,宇文拔陵虽号称十万大军,其实大概在数万之间,饶是如此,也几倍于大军。一兵一卒的伤亡,于她而言都举足轻重。

沈星桥察觉她的心思,愈加愧疚,好在成之染无意翻旧账。大军在弘农停驻了不少时日,如今一刻也耽搁不得,她传令军中,整顿人马,不日朝潼关进发。

弘农距离潼关,不过一二百里。成之染号令步兵与战车鱼鳞相间,以半月之状向前推进,骑兵则尾随其后,以防敌兵袭扰。

桓不识见状不解。

成之染打量着他,竟一时失神。当年她父亲北伐独孤氏,在敌境之内行军,所用的便是这队形。桓不识之兄桓不疑随同成肃一同北上,自然见识过,可那时的桓不识,还在她三叔荆州军府中。

时移世易,故人离散。而思及成誉,她胸中哀毁难言,声音中带了桓不识难以理解的悲思。

他连连称是,又问道:“宇文老贼在潼关,与节下相持日久,他为何不出战?”

若换做是他,早已挥师出关,向弘农进发了。

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成之染望着绵延古道,慨然道:“他要与我军放马一战。”

这不单单是用兵之策,更是自恃雄兵的不屑和傲慢。

桓不识呸了一声:“老贼竟如此托大!”

成之染含笑不语。

当年独孤氏也如此托大,后来的结局更惨淡无比。

至于宇文氏……

当年她父亲能成就的煌煌战绩,她也一定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