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长公主升职手札 > 第275章 徒何

长公主升职手札 第275章 徒何

作者:担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4 19:04:11 来源:文学城

春尽之时,江南霖雨霏霏。镇国大将军府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成之染的身子愈发沉重,腹中不适时常让她坐立不安。岑汝生斟酌再三,还是将祖父岑获嘉暗中送来的密信呈上。

成之染读罢,双眉微蹙:“李驷容?”

宇文氏伪朝黄门侍郎李驷容,经雍州刺史岑获嘉引荐,正在府门外等候。

这位降臣远道而来,岑获嘉不上奏朝廷,也不事先知会成肃,却径自送到镇国大将军府,倒是有几分意思。

成之染并不着急接见来人,而先派人去东府请元破寒。

元破寒不明就里,来到镇国将军府,在前堂见到了风尘仆仆的李驷容。

李驷容出身陇西李氏,门第高贵,即使仓皇之中被迫出关,到大魏土地上谋求生路,举手投足之间仍流露出几分矜持。

元破寒与人寒暄,听出对方的口音,一颗心登时猛烈跳动起来。

将军府的主人姗姗来迟,从容落座之际,李驷容眸中闪过一丝讶异。

早在蜀中乔氏覆灭之际,他便听闻成之染大名。只是没想到,这位近年来声名鹊起的镇国大将军,竟是名年轻女子,而且现如今……身怀六甲。

他疑心自己找错了门。

成之染客客气气地接见李驷容,对方言语间颇为沉痛,自述卷入宇文氏储位之争,为宇文盛太子宇文绎所不容,宇文绎即位之后,更下令国中四方追捕,要将他赶尽杀绝。走投无路之下,他率领部众南下襄阳,向雍州刺史岑获嘉请降。

他所说的事,成之染在岑获嘉信中也有所见闻,可这些都只是李驷容一面之词,个中曲折,她也不会全然相信。

不过宇文氏内乱,对南朝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元破寒听得前因后果,不由得笑出声来,对李驷容道:“阁下在关中效力多年,如今不过是一场朝堂倾轧,竟跑了出来。将来新主未必没有不念旧恶的时候,阁下若留在关中伺机为旧主复仇,也未可知。”

李驷容不知面前这年轻将领的身份,然而对方言语间的敌意却显而易见。他音声一振,叹息道:“李某并非兴衰继绝的能臣,宇文氏基业早已病入膏肓,心腹大患又岂止内忧?——关中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哦?”成之染眸光一动,“阁下所言可是徒何氏?”

李驷容颔首,道:“几年前,徒何氏征发岭北十万胡汉百姓,在奢延水北、黑水之南修筑统万城,这统万之名,就是徒何乌维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狼子野心啊!他虎视眈眈,隔三岔五便率军进犯关中,与宇文氏互有胜败,关中已有许多年不得安宁了。宇文盛在时,尚能勉力维持,如今他死了,太子庸才,亡国便指日可待。”

成之染侧首,眸中沉沉,看不分明。徒何氏之患,由来已久,当年伐齐之时,若不是徒何氏在后掣肘,说不定宇文盛当真派救兵到三齐,独孤氏的小朝廷也因此续命了。

“徒何乌维……”成之染将这名字念诵一番,问李驷容道,“你可见过他?”

她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李驷容竟然点了点头:“自然见过的。他本是朔方一带的酋帅,乾宁初年前来投靠宇文盛。他生的体面,又花言巧语,宇文盛对他恩宠有加,将数万杂胡部曲交给他,让他去镇守朔方。徒何乌维一朝得势,便叛离关中,自立为王,终成大害。说起来,终究是宇文盛识人不清,养虎遗患。”

若说起养虎遗患,宇文盛之于旧主贺楼骞,才是典范。成之染哂笑一声,这何尝不是宇文盛的报应。

元破寒与成之染对视一眼,彼此颇有几分同感。他轻扣刀柄,问道:“依阁下所言,他这人有些年纪了罢?”

李驷容蹙眉:“徒何乌维叛主之时才二十余岁,如今正值壮年。”

成之染凛然一惊,年纪轻轻便坐拥万军,征战多年仍年富力强,他不是宇文盛一般垂垂老朽,而将是西陲为害深远的祸患。

她细细询问宇文氏与徒何氏的战事,李驷容如数家珍,在堂中侃侃而谈,对答从容而颇有见地。

成之染暗自感慨,胡人的朝廷,竟然也有如此出众的臣子。若收复关中,不知能将多少英才收入彀中。

李驷容年过不惑,提起徒何乌维这个年轻的祸首,激愤之余也平添几分艳羡。然而他眼前的镇国大将军,却是比徒何乌维更年轻许多的新秀。

他偷眼打量对方,想来这年轻将军不过二十余岁,寻常闺阁女子的愁绪离索,在她脸上全然寻不到踪迹。她神情浅淡,生机却如此鲜活,濯濯凤目如青霜紫电,顾盼之际仿佛能照见人心。

来到金陵前,他也曾迟疑,为何岑获嘉为他引见,不去找如日中天炙手可热的太尉,而是先拜会镇国大将军府。如今,他似乎有些明白了。

她不是攀附于乔木的曲折藤蔓,而是在巨木笼罩下另一棵昂扬冲出浓荫的高树。

见成之染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李驷容微微抬首,话锋一转,提起宇文氏宫中的一起琐事。

“几年前长安来了个老道,衣衫褴褛,鹤发童颜,在城中走街串巷,给人算命从来没有失手过。宇文盛那时已痼疾缠身,听闻那人的名声,便将人叫到宫中,让他卜算自己的命数。”

成之染来了兴趣:“那老道怎么说?”

“他说,若渭水冬日长流,则国主气数已尽,”李驷容陷入了回忆,道,“这许多年来,关中天时酷寒,渭水每每在初雪之时封冻,从未例外。对老道所言,宇文盛自然不信。可世间偏偏就有这样的事,年初宇文盛病逝,那时渭水清波流荡,当真一点也没有结冰。”

成之染若有所思,又听李驷容感慨道:“天命所移,冥冥中自有因果。如今我信了。”

他与宇文绍败于长安宫城,本以为错失了让宇文盛身死的机会,可是没想到,即使他们惨败,宇文盛终究还是死在了严寒之中。

成之染对上他的目光,唇角浮起浅淡的笑意:“天命在我,正朔不移。宇文氏,何来天命之说?”

“将军说的是,”李驷容自觉失言,稳了稳心神,道,“徒何氏生性暴虐,宇文氏也多疑善变,天下苦其久矣。胡虏刻薄寡恩,寡廉鲜耻,关中被杂胡肆虐,至今已百年有余。我在宇文氏朝廷,本也想苟且偷生。可非我族类,终究不是明主。”

“阁下肯弃暗投明,亦是有识之士。”成之染不动声色。

李驷容注目,试图从对方平静的眸中读出深藏的意蕴。可她的目光深沉似水,面对他这个远道而来的降臣,疏离又客气。

李驷容深吸一口气,道:“在下出关中,到襄阳之时,城外已戒严,往来行人商旅,逐一由守城军士搜查盘问。城中也大兴土木,到处是烧砖夯土的民夫,正忙着加固城墙。从襄阳到金陵,原本可经由沔水和江水顺流行船,可在下却是从陆路而来,只因水道被官府辖治,那水上行船,大都是军中所用。”

他盯着对方,声音竟有些紧张:“若在下猜的没错,北地将有大战。”

日光勾勒斜影,落在成之染岿然不动的身姿上。她轻轻抬眸,眸中光影散出一阵涟漪,举国兴兵,筹谋北伐,虽不曾传檄北地,但从未遮遮掩掩。李驷容一路而来,所见所闻,足够他拼凑出背后的宏图。

她轻启朱唇,笑道:“不错,北地有大战。我大魏四海基业沦落于胡虏之手,每一寸土地,都要亲手讨回来。”

李驷容拱手一拜:“在下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成之染收敛笑意,只是望着他,道:“怎么,阁下如此急于杀回故土?”

“宇文盛好大喜功,与徒何氏往来征战,劳民伤财,气数已尽。宇文绎平庸无能,兄弟相争,引火烧身。南军兵精将勇,如今之际,正是摧枯拉朽之时。”

成之染叹道:“关中自不必多虑,只是王师入关,一旦不能进退,隔绝万里,倘若慕容氏发兵渡河,直捣江淮之间,又该如何?”

李驷容一愣,没想到对方心中劲敌竟是慕容氏,赶忙道:“慕容氏亦被强敌环伺,腹心在三晋之地,与关中毗邻,绝不会冒险发兵远征。”

成之染轻笑,缓缓从座中起身,久坐之后竟有些眩晕。她稳了稳心神,道:“关中胡汉杂错,风俗与江南迥异。他日王师入关,人情趋尚,难免偏颇。经略关中,务要阁下一臂之力。”

李驷容暗中松了一口气:“定不辱命。”

成之染还要开口,眼前忽而一黑,险些站不住身子。她抬手吩咐送客,腹中突然绞痛不已,脸上登时失了血色,强撑在案前冷汗直冒。

“女郎!”元破寒正要上前,侍立在侧的江萦扇已经将人扶住。

成之染勉强站稳了,问元破寒:“他的话,郎君信不信?”

元破寒回想起李驷容的身影,一口气堵在胸口。李驷容的言行并无破绽,宇文氏的乱局也与他所知相符,只是从私心而言,贺楼氏败后,陇西李氏效力于宇文氏朝廷,继续享受着高官厚禄,若说他心中不怨,自然不可能。

可如今朝廷剑指长安,从宇文氏殿堂之中崩塌坠落的砖瓦,无疑是铺就北伐之路的垫脚石。

他垂下眼眸,道:“若能得李氏相助,于关中大有裨益。”

成之染半晌不应,元破寒赫然抬头,却见她手捂着腹部,微微拱起的脊背仿佛已不堪重负。

“传郎中!”元破寒大喊道,“快!传郎中!”

高高隆起的掌下频频异动,成之染咬紧牙关,吃力道:“稳婆,叫稳婆……”

镇国大将军府一阵兵荒马乱。

李驷容伫立于街前,回望这小小的黑门,一时生出寥落之感。

镇国大将军已给了他允诺,将来终有一日,他还要东山再起,重返关中。

至于未能逃出生天的宇文绍……李驷容摇了摇头,可惜,只能怪他没这个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