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兄长在上,女儿离家数载,甚以为怀,今渐有所成……”
谢杳猛地放下笔,将刚写好的信团成一团,扔到一边。
棠梨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
疾风骤雨席卷而来,砰的一声,毫无预兆地将窗子吹开,桌案上的信纸如风吹麦浪般上下浮动,像是要随风起舞。
棠梨快步走过去,打算将窗子关好,她不经意瞥见远处的人影,定睛一看,欣喜地喊道:“小姐,太子殿下来了!”
谢杳闻言起身,往窗外一望,待确认来人是谁后,小跑了出去。
元序见谢杳出来,连忙上前去迎,默默将伞面向她倾斜,确保她不会被雨水淋到。
“怎么这么着急?淋到雨该着凉了。”元序抬手拢了拢谢杳的斗篷。
谢杳狡黠地笑着摇头,指了指头顶上的伞,“淋不到。”
“你兄长的信。”元序从衣衫中掏出一封信。
谢杳接过信笺,上面还留有余温,长安城这般瓢泼的大雨,竟一点也没打到信上。
“兄长祝我生辰吉乐。”谢杳面露喜色,又陡然一变,语气低沉,“信上说,我的及笄礼,他们来不了了。”
元序从袖中掏出一个月牙形的玉佩,在谢杳的眼前一晃,少女面露惊喜之色,缓缓展颜。
“这是姑姑给你的生辰礼,夜光石做的。”元序暗暗松了口气,幸亏他多问了姑姑一句,这才想到这个折中之法,使她不至于太过难过。
“昭昭可想出宫?”元序轻声问道。
“殿下为何突然这么问?”谢杳恍然发觉,自己竟不知从何时起习惯了在宫里的生活。
元序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没再出声。
* * *
朔光十五年雨水节气清晨,福公公携圣旨来到安乐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谢氏有女谢杳,毓质淑慎,才德兼行,有安正之美。今贺其及笄,特赐金步摇一双,金镯一对,绫罗绸缎百匹。即日出宫,暂居谢府,待择良辰完婚,钦此!”福公公笑意盈盈,“太子妃,接旨吧。”
“臣女谢杳接旨,谢陛下隆恩。”谢杳接下圣旨,福公公虚扶起她,向她道贺。
“福公公,可否容我陪太后娘娘用完早膳再出宫。”谢杳言辞恳切。
福公公轻轻点头,施礼离开。
慈宁宫内,太后拄着下巴,面色不悦。
“皇祖母多少吃一点吧,明日谢杳就不能陪您一同用膳了。”谢杳柔声劝道。
太后抬眸,眼中满是不舍,她拉着谢杳走到妆奁旁,拿出一只红翡玉镯,给谢杳戴上,制止住谢杳推拒的动作,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是阿序母亲留下的。”
谢杳愣怔在原地,垂眸盯着腕上的镯子。
“杳杳,皇祖母愿你前路顺遂,平宁无忧。”太后笑中带泪,轻抚过谢杳的脸颊。
“谢杳拜别皇祖母,谢皇祖母这些时日的照料,您要好好保重。”
谢杳眸光闪烁,跪地叩首,缓缓起身走出殿外。
踏出慈宁宫宫门的那一刻,她回头望向这片方寸间的天地,心中感叹:其实,她一早就知道自己不会在宫中待太久,可逝者如斯,转眼已是两载春秋,这里承载了她太多的回忆,难以忘记。
谢杳闭目凝神,整理好情绪。这座宫城不知不觉间困住了很多人,如今能够离开,本是幸事,何故伤怀?人生在世,难免别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人生何处不相逢,只要怀着这样一份心愿,就总有再相见的那一日。
承天门前,一辆装饰华贵的马车停在门边,似是在等人。
“苏侍卫?”棠梨眼尖,率先认出了驾车的人。
谢杳展颜,脚步轻快地上了马车。
“殿下果然在!”
元序望着眉目含笑的谢杳,也不自觉露出了笑容,“皇祖母命我来送你。”
“哦。”
元序忍俊不禁,“纵使皇祖母不说,我也会来送你。只是那样的话,父皇又要派好几倍的耳目来监视你了。”
谢杳叹了口气,“我这及笄礼是不是办不成了?”
元序狡黠地摇了摇头,谢杳看出了他的不对劲,几番逼问,他都守口如瓶,愣是一路憋到了谢府。
谢杳掀开车帷,待看清府门口的人时,三步并作两步跑下车,扬声喊道:“阿娘!”
母女二人都激动万分,紧紧握住对方的手,问长问短。元序识趣地跟在谢杳身后,没有出声打扰。
“殿下。”高燕余光一瞥,认出了元序,向他施礼。
“将军。”元序回以晚辈礼。
高燕闻言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嘲之意,“这称呼还真是很久没有人叫过了。”
“您是江宁侯夫人,亦是大晟的飞燕将军。这一点,江南的百姓不会忘,大晟朝堂也不会忘。”元序目光诚挚,语气坚定。
高燕眼波流转,心下感叹:不愧是太子,此等气度,天下难寻。这长辈之交牵出的一纸诏书,倒是为昭昭择了个好姻缘。
“我们快进去吧。”谢杳出声提醒。
谢府内里焕然一新,一看就是被人精心布置过的,正厅内谢弈月和顾怀川相对而坐,见来人纷纷起身。
“昭昭先去换衣服吧。”高燕拍了拍谢杳的肩膀。
谢杳会意,向众人见完礼,快步走向厢房。待她再出来时,换了一身藕粉色镶银丝的苏缎长裙,上面绣着桃花纹样,华贵非常。
“今日,小女谢杳行及笄之礼,诚邀各位见证,高燕在此代江宁侯府谢过诸位。”
高燕居于主位,扬声致辞。顾怀川与谢弈月对坐在左右两侧,太子和定远侯府的小侯爷陆琼宇分别站在顾怀川、谢弈月的身后。
谢杳仪态端庄,稳步走进正厅,她环视厅内,瞪大了眼睛:阿宇?他竟也来了长安!
谢弈月见状,唇角微扬,向谢杳使了个眼色,示意她不要分神。
谢杳心领神会,收回目光,待走到厅内正中,停了下来,向在座的各位一一施礼。
谢弈月起身,走到谢杳面前,“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敬尔威仪,淑慎尔德。寿考惟祺,以介景福。”
谢杳双膝跪地,微微低头,待姑姑为她梳头加笄。然后转而望向母亲,稽首叩拜。
陆琼宇上前,将醩酒递给谢弈月。
“甘醩惟厚,嘉荐令芳。拜寿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谢杳复行拜礼,接过谢弈月手中的醩酒,轻轻一斜,撒在地上少许,以作祭酒,又象征性地抿了一口,起身再拜。
高燕脸上堆满了笑,“小女谢杳笄礼已成,多谢诸位见证。”言罢,她向参礼者一一作揖,以表谢意。
“夫人客气了。”顾怀川起身,向高燕施礼,“怀川不便多留,就先行告辞了。”
“今日多谢太傅。”高燕用余光瞥了眼谢弈月,见她不动声色,也不好出言相留,“太傅请便。”
“孤随太傅一道。”元序趁机走上前。
谢杳闻言微愣,忙开口说道:“阿娘,我去送一送他们。”
高燕颔首,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顾怀川唇角微扬,快走了几步,拉开与元序的距离,方便他们二人说话。
“殿下怎么也急着走?”谢杳有些疑惑。
“我和老师一样,不便多留。”
“太子殿下也怕被冠以结交世家之名?”谢杳的语气抑扬顿挫,颇有调侃之意。
“怕。怕殃及池鱼,伤了昭昭。”元序神色认真。
谢杳微怔,没再作声。
“愿昭昭,桃花流水杳然去,朗月清风到处游。”元序牵起谢杳的手腕,抬眸看向她,“这就是孤给你的生辰礼。”
红翡玉镯在日光的照耀下显得无比清透,红玉艳而不妖,翡色清丽淡雅,与谢杳极为相衬。
“殿下,该回去了。”顾怀川出言提醒。
“凡事留心。”元序松开谢杳的手腕,转身上了马车。
谢杳伫立在原地,直到马车消失在视线之中,她垂眸凝望着腕上的玉镯,心念微动。
注视了全程的陆琼宇敛了情绪,走到她跟前,轻声唤她,“阿杳。”
谢杳回神,见来人是陆琼宇,扬唇一笑,“阿宇,好久不见。”
“是啊!自江宁分别,已有三载,当真是很久了。”陆琼宇心中酸楚,努力维持着面上的笑意。
“边走边说?”
陆琼宇颔首,与谢杳并肩往回走。
“你怎么会来长安?”谢杳侧头望向陆琼宇。
“圣上召我入京,拜大理寺少卿。”陆琼宇直言相告。
“大理寺少卿?”谢杳闻言一惊,将声音压低,“你年纪尚轻,且出身行伍,怎会拜大理寺少卿?”
陆琼宇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圣上缘何如此。
“事出反常必有妖,你还是小心为妙。”谢杳眉头微蹙,神情严肃。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谢杳忍俊不禁,明明是她叮嘱陆琼宇,却反倒成了他安慰她。
“阿杳这些年如何?”陆琼宇试探着问道。
“非好非坏,这日子都一样。”谢杳神情淡然,对过往的险难只字不提。
“不管如何,我来了,你今后便不用再一个人面对了。”陆琼宇神情认真,望向她。
谢杳被他逗得开怀大笑,不甚在意地点了点头。
这一年的雨水节气,长安难得没有下雨,艳阳高照,带来和煦的暖意。冷清了许久的谢府,终于热闹起来,这份喜悦延续了一整日。
黄昏将至,谢弈月见时辰差不多,换了身衣裳,准备离开。
“姑姑,夜色已深,行路小心。”谢杳帮谢弈月戴好帷帽,叮嘱道。
“昭昭放心。”谢弈月敛了神色,出言提醒,“昭昭,你如今的处境,实在堪忧。”
谢杳蹙眉,拽了拽谢弈月的衣袖,示意她噤声。
“罢了,姑姑相信你应对得了。”言罢,谢弈月摇身一跃,跳上屋顶,消失于沉沉夜色之中。
谢弈月刚离开,高燕就出现在门口。
“阿娘。”谢杳笑着跑过去迎。
“你姑姑走了?”
“嗯。”
高燕挽着谢杳走到桌边坐下,她上下打量着自己的女儿,“我们昭昭生得真好看,越发落落大方了。”
“阿娘,你这不只是在夸我吧?”谢杳俏皮地眨了眨眼。
母女俩相视一笑,笑声爽朗,响彻屋内。
“昭昭一个人在长安,受苦了。”高燕紧紧握住谢杳的手,心疼地望着她。
谢杳忍住心中的委屈,仍旧笑着,摇了摇头。
“这玉镯成色不错。”高燕注意到谢杳手上的玉镯。
“啊……这镯子……”谢杳支支吾吾,眼神躲闪。
“是太子殿下送的?”高燕见状,心下了然,“昭昭可是心悦太子殿下?”
谢杳低头,避而不答。
高燕又问,“那昭昭觉得太子殿下这个人如何?”
“殿下温润如玉,端方有礼,是谦谦君子。”
谢杳想了想,又补充道:“他宽以待人,心怀天下,是个贤德的好储君。”
“殿下确实很好,阿娘也觉得这样端方干净的人,很是难得。”
高燕顿了顿,继续说道:“可是昭昭,你可有想过,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太子妃便是翌日的皇后,中宫之位,你可否能担得起?”
谢杳轻轻摇头,“女儿从未想过要做皇后。”
高燕叹了口气,她本不愿让谢杳早慧,可身在局中,她便不能不告诉谢杳实情,“你可知你父兄未能北上的真正原因?”
“圣上忌惮,江宁侯府阖家北上,恐有灭族之灾。”谢杳对答如流。
高燕望着谢杳,心中感叹:昭昭真的长大了,或许她早已能独当风雨,倒是自己与夫君狭隘了。
“阿娘?”谢杳久不见回应,出声唤道。
“昭昭所说的只是最微末的一个原因。”高燕神情严肃,“江宁侯府绝非贪生怕死之辈,个人生死不足重,可万千百姓之生死,却重于泰山。如今江南局势动荡,你父兄脱不开身,也不能脱身。”
谢杳心头一震,“怎会如此?”
高燕难掩愁容,“去岁江南水患,朝廷赈灾拖延数日,至饿殍遍地。江南的赋税本就繁重,今岁又加征了赋税,百姓苦不堪言。我与你阿爹将所有的俸禄用在其中,也只能勉强护住江宁一城的百姓,不知能撑到几时。沿海一带,东夷流寇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不容乐观。”
谢杳蓦地起身,她走到妆奁旁,将贵重的首饰全都拿了出来,用布包好,抱到桌上。
“阿娘,这些你都带回去,江宁侯府必须撑住。”谢杳将东西塞到母亲怀中,“江南乃大晟之仓廪,不可倾颓。沿海若失,国之不存,民将焉附。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尽力,哪怕只有一城的百姓,我们也要护。”
高燕万分不忍,眼中含泪,不愿接下。
“阿娘!”谢杳眼眶通红,“只要我在长安一日,圣上便不会轻易对江宁侯府下手,这样江宁侯府便有一日之机,便能多护江南百姓一日。”
高燕郑重地点了点头,面带不舍地望着谢杳,“阿娘亦不能多留,明日便要启程回去了,你自己要多保重。”
“阿娘不必担心,您明日还要赶路,早些歇息吧。”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谢杳茕茕孑立,倚在檐上,眸中美景沉入无边黑暗,总是不如白日令人欣喜。
宵禁将至,街上灯火通明,挤满了归家的人潮。其中不乏形单影只的人,也有三两结对、并肩而行的人,怎么看都是一片安宁祥和。
晚风拂过,阵阵凉意袭来,谢杳拢了拢衣衫,腕上的镯子不小心磕到檐上的瓦片,发出清脆的响声。
她用手轻轻拨弄玉镯,从红玉转到翡玉,再转到红翡交接之处,停了下来。
“愿昭昭,岁岁不独往,年年胜今昔。纵世事难平,亦不萦于心;纵四方难往,亦不辍于行。”
她莫名想起初到长安时,太子给她过生辰那日说的话,
谢杳循着星斗,找到参宿,她目视南方——那个故乡的方向,在心中无声念道:“我就再等一等,等到下一个春天,等到一切安定之时,再回去吧。”
繁星闪烁,默默收容了她的心愿,沉入万家灯火,最终,消弭于阑珊夜色。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苏幕遮·燎沉香》北宋·周邦彦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何处不相逢。”——《醒世恒言》明末·冯梦龙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敬尔威仪,淑慎尔德。寿考惟祺,以介景福。”“甘醩惟厚,嘉荐令芳。拜寿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仪礼·士冠礼》
“桃花流水杳然去,朗月清风到处游。”——《镜花缘》清·李汝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第八卷·久作长安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