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长安不见春 > 第8章 第七卷·君子不器

长安不见春 第8章 第七卷·君子不器

作者:云书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23 20:12:22 来源:文学城

乌云卷积,覆满夜空,几棵刚露新芽的柳树随风摇曳着,发出沙沙地声响。

仲春时节,乍暖还寒,入夜尤甚。

谢杳裹紧衣衫,她一身玄衣,隐入沉沉夜色,让人难以察觉。

东宫灯火通明,几队侍卫轮番巡查,戒备森严。谢杳将身子压低,俯伏在屋脊上,悄悄观察。这些侍卫她此前从未在东宫见过,可能让这些生面孔在东宫值守的人,若非太子,那便只能是……圣上。

只见有一队侍卫穿过回廊,与一个个子高挑的男子交谈了几句,然后继续四下巡查。

谢杳仔细端详着那个男子,他背对着偏殿,让人看不到面容。借着灯笼的微光,谢杳隐约看见,那男子的腰间有一块令牌,这令牌她好像在哪儿见过。她努力回忆着近日的所见所闻,终于想到是前些日子与永乐公主闲谈时,那人曾经过万春亭,还在路过她们时放慢了脚步。

她心下思量:难道薛国公口中的那个门楣,不只与太子有关,还与江宁侯府有关?

子夜时分,侍卫们经过几番巡查渐渐放松了警惕,连连打起了哈欠。

谢杳看准时机,纵身跃下屋顶,翻窗进了殿内。

殿内一片漆黑,谢杳凭着记忆,在微弱夜光的映照下,摸索着走到床榻旁,待她看清周围,倒吸了一口凉气。

榻上无人!

谢杳忽地感到肩上一沉,忙伸手拽住身后那人的胳膊,用力一甩,那人顺势从身后环抱住她,用手捂住她的嘴,以免她再闹出动静,轻声唤道:“昭昭,是我。”

元序见怀中的少女渐渐平静下来,立刻抽回了手,努力压低的声音中带着难掩的怒意:“谁让你来的?你不要命了?”

谢杳转过身,抬眸直视着元序,一言不发。

“你有没有想过,若是你被人发现了怎么办?你当真以为以你的这一身功夫能对抗得了这么多侍卫?”元序质问道。

“我只是想知道你是否安好。”谢杳神色认真,“更何况……我本就已经身在其中了。”

“这些时日有人对你下手了?”元序声音急切。

谢杳摇头,“没有,只是监视。是一个个子高挑,腰间戴着一块令牌的侍卫,方才我还在屋顶看到他了。”

元序轻笑,眸中闪过一丝落寞,“是父皇的亲卫。”

谢杳付之一笑,这个答案她并不意外。

“此番究竟所为何事?”

元序犹豫不定,移开目光,默不作声。

谢杳叹了口气,“殿下不答,想必又是与我有关了?”

“父皇怀疑东宫窝藏段氏后人。”元序幽幽开口。

段氏?谢杳努力回忆着大晟的段氏一族,惟有儿时的零星印象,她微微蹙眉,“哪里的段氏?”

“凉州段氏。”

谢杳忽地想到什么,瞋目望向元序,脱口而出:“我祖母?”

元序轻轻点头,“朔光七年,凉州段氏勾结西羌,意图谋反,被满门抄斩。”

“可是……”

“可是证据太过牵强,甚至经不起推敲。”元序接过谢杳的话。

“那殿下可否真的救了段氏后人?”谢杳直言相问。

元序眸光闪烁,顿了顿说道:“没有。我到的时候,段府已经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无一人幸免。”

谢杳的胸口隐隐作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这些往事江宁侯府上下从未向她提起过。

元序知她心中所想,柔声解释道:“你那时尚且年幼,无从知晓,不是你的过错。姑姑曾亲赴凉州,无奈未能找到证据为段氏正名。彼时皇祖父,令祖父,令祖母都已不在人世,加之谢氏远隔江南,迫于朝堂压力,只好不了了之。”

谢杳面露悲戚,伸手扶住一旁的桌案,勉强支撑着让自己站稳。

良久,元序幽幽开口:“有冤之人,不能含冤而终。真相总有一日会水落石出,哪怕要经过漫长的等待。”

谢杳抬眸,迎上元序笃定的目光,心渐渐沉了下来。

“滴答——”

斜风细雨打在檐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夜色阑珊,已将近四更。

元序转身从衣架上拿起一件墨色连帽斗篷,给谢杳披好,催促道:“这雨越下越大了,快回去吧。”

谢杳急忙拉住他的衣袖,“殿下还要像这样继续困在东宫吗?”

元序拍了拍谢杳的肩膀,安抚她道:“昭昭勿忧,待他们查清楚后东宫自然会解禁。”

“可我觉得没这么简单。”谢杳神色凝重,言辞恳切,“自元日至今已一月有余,按理说,这么多侍卫早就应当查的一清二楚,怎会拖到今日?”

元序故作轻松,扬起唇角,“昭昭多虑了。”

“殿下莫要骗我了!怕是圣上还未打消疑虑,所以才迟迟没有动作。”谢杳眼珠一转,恍然了悟,“段氏后人与江宁侯府脱不了干系……圣上是以为我知晓段氏后人是谁。”

元序无奈低头,他心中感叹:昭昭这般聪慧,他如何能瞒得住。

“既如此,殿下的困局,就交给我来解吧。”谢杳莞尔。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元序莫名想到这句话。

“殿下切记,到时无论传来什么消息都要好好配合。”谢杳俏皮地眨了眨眼,丢下一句话,翻窗跳出殿外。

“昭昭不可妄动!”元序来不及出言劝阻,谢杳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夜色之中。

乌云悄悄消散,细雨绵绵,弯弯的月牙若隐若现,春意更盛了几分。

那日之后,谢杳谎称自己身子不适,一连好几日都借故不去尚书堂,直到她这一番动作惊动了圣上。

趁太医来诊断前,谢杳先行来到慈宁宫,向太后坦白,“皇祖母,请您责罚。”

太后抬眸,神情没有一丝波澜,“杳杳何出此言?”

“谢杳诈疾,此为一错。借由无故不去尚书堂,此为二错。如今惊动圣上,待太医诊断后真相毕露,实为欺君,此乃三错。故请皇祖母责罚。”谢杳跪地,躬身以待。

太后长长地叹了口气,“你既清楚,又为何要这么做啊?”

谢杳攥紧手心,缄口不言,只默默摇头。

“告诉予!”太后声色俱厉。

“入尚书堂实非谢杳所愿,求皇祖母成全,允我出学。”

“胡闹!你可知寻常世家子弟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尚书堂。”太后气愤不已,“顾太傅的学识乃大晟之首,对你多有裨益,更何况入尚书堂一事,乃圣上旨意,岂是你说不愿就能不去的。”

“谢杳恳请皇祖母成全。”谢杳神情坚定,不为所动。

“出去跪着!”太后向赵嬷嬷摆了摆手,示意她上前,“禧姑,你看着太子妃,什么时候她想明白了,再让她起来。”

棠梨无措地望向谢杳,心中很是犯愁:现下如何是好,倘若小姐推算有误,岂不是要一直跪下去。

门外,福来正欲通传,却被朔光帝拦下,这位大晟的九五之尊,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推门而入,不给任何人准备之机。

“母后缘何如此生气?”朔光帝和颜劝解,“莫要气坏了身子。”

这番笑容,莫名让谢杳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这位皇帝时的样子,如出一辙的慈眉善目,实际却是笑里藏刀。

言罢,朔光帝转过头,眸光犀利,如鹰隼般打量着谢杳。

“臣女有罪,但凭陛下责罚。”

谢杳叩首,听候发落。

“凡事必有因,太子妃不打算同朕好好解释解释吗?”朔光帝不怒自威。

“臣女……臣女是为太子殿下。”谢杳越说声音越低。

“太子?”朔光帝挑眉,饶有兴味地望着谢杳。

“臣女给太子殿下过生辰时,误把糖当作盐放到了寿面之中,自那日后,殿下便一直对臣女避而不见,就连尚书堂也都不去了。臣女不愿烦扰太子殿下,只好出此下策,请陛下、太后成全,臣女自请退出尚书堂。”谢杳眼眶通红,故作委屈地说道。

“混账!禧姑,给予唤太子过来。”太后气极,厉声一喝。

朔光帝使了个眼色,福来紧忙拦住欲走出门去的赵嬷嬷。

太后疑惑地望向朔光帝,二人目光交汇,太后瞬时明了,她怒目瞥了一眼朔光帝,又别过头去。

“太子妃可要好好想想,太子断不会为一点小打小闹而与你生隙,必是旁的缘由。”朔光帝垂眸,让人辨不出情绪。

“臣女也很奇怪,但臣女确实不知还有何处得罪了太子殿下。”谢杳目光真诚,神情笃定。

朔光帝眸光一沉,缓缓开口:“明日,朕定叫他出现在尚书堂给太子妃一个解释,太子妃的话朕就当从未听过,今后也莫要再提。”

“谢陛下。”谢杳叩首谢恩,起身退出殿内。

“虎毒尚且不食子,皇帝这是要对太子下手吗?”太后幽幽开口。

“儿臣并无此意,只是东宫或有逆党窝藏,不得不查。”

太后怒极反笑,“那陛下可查清楚了?”

朔光帝颔首,不欲多言。

太后见状也无兴致再与他叙话,“予乏了,皇帝自便吧。”

“母后好生歇息,儿臣告退。”

朔光帝出了慈宁宫,立刻变了脸色,露出阴鸷的眼神,他冷笑道:“好一个李代桃僵的太子妃!谢弈安真是生了个好女儿!”

回安乐殿后,棠梨连忙拽着谢杳坐下,察看了一番,舒了口气,“还好小姐没事。”

谢杳狡黠地眨了眨眼,露出满意的笑容。

“小姐真是神了,算无遗策。”棠梨亦是面露喜色。

一束阳光透过窗棂打在桌案的花瓶上,浮光涌动,瓶中的几枝白梅像是披着一层鎏金,格外绚丽。

谢杳起身推开窗子,微风拂面,带来浓浓春意,谷雨已至,又快入夏了。

一个身影从对面的檐上闪过,恰好被棠梨捕捉到,她压低声音,提醒谢杳。

谢杳颔首,笑了笑,不置可否。其实,她早就发现了对面的人影,圣上在东宫一无所获,本就打算另寻出路,如今她李代桃僵,也算是将祸水东引,解了太子的困局。

“小姐,我们今后的处境,怕是更加艰难了。”棠梨转乐为忧。

“燃眉之急,烧手之患,哪一个都艰难,可总要有人去做。”谢杳淡淡说道。

阳光透过堆叠的云层,普照大地,光辉熠熠,势不可当。

清风徐来,流云微动,日光更盛。

谢杳垂眸,轻轻摩挲过几枝白梅的花瓣,扬唇一笑。

东宫的危局告一段落,就好似一切都未发生过,日子恢复如往常,平淡逝水。唯一的一点不同,是太子与太子妃的关系——自二人相继消失在尚书堂,又一同出现后,彼此表现得格外疏离,让旁人瞧着甚是怪异。

“哥哥,太子妃和皇兄怎么了?怎么这般冷淡?”元承双小声嘟囔道。

“少管闲事。”元庆瞋目,示意她不要胡乱揣测。

元承双撇了撇嘴,心下暗叹:这般样子已半月有余,若现下不是孟夏时节,他们之间怕是能冻死个人。

顾怀川走进尚书堂,瞟了一眼谢杳和元序,无奈地轻轻摇了摇头。他理了理书简,正色道:“今日策论不设规矩,大家畅所欲言,随感而答即可,不必写在纸上。”

待他们放下笔,坐好后,顾怀川继续说道:“《礼记》有云:‘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倘使各位为君,当如何建立彼之大同?”

顾怀川看向适才小声嘀咕的元承双,温和地笑了笑。

元承双慌张地避开太傅的目光,别过头去,脑中努力思索着答案。

一个稚嫩的声音幽幽传来,“便就如《礼记》所载,努力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或可建立大同。”

“那要如何实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呢?”顾怀川温声引导。

元康眉头微蹙,不知该作何回答。

“三殿下年岁尚小,能有此见解已是难得。”顾怀川摆手,示意三皇子坐下。

“本公主认为,君、臣、民三者各居其位、各行其道,为君者尽力,为臣者勤勉,为民者知足,方得大同。”元承锦下巴微扬,语气轻佻。

顾怀川略感遗憾地摇了摇头。

“端淳妹妹此言差矣。”元承双缓缓起身,“太傅,永乐以为,君臣应同治乱,共安危。君主若无能,尽力也是无用;臣之职责,不只勤勉,更在谏言;为民者身在其中,也当出一份力。君、臣、民各尽所能,才能建立大同。”

“言之有理。”顾怀川移开目光,望着还未出声的剩下三位。

“本殿倒觉得,能从心所欲、顺其自然的活着,才是大同的真正愿景。”元庆率先开口。

顾怀川轻轻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元庆似笑非笑,“俯仰一世,从心所欲容易,不逾矩却难。人生本应有千万种活法,却总囿于一板一眼的规矩之中,在法理、情理的限制下,踽踽而行。沉疴至此,为君者当革除积弊,顺时而为,或谓大同。”

“二殿下既心有所惑,何妨一试?”顾怀川点到为止。他教习的这些日子,对几位皇子和公主的品性看得一清二楚。若论才德,二皇子虽稍逊太子一筹,却并非平庸之辈,加以引导,也能有所作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故情理不可弃,法理不可不顾。”谢杳起身,抬眸迎上顾怀川的目光,“为君者贤,为臣者正,或可得一夕安寝。然天地生民若水,君臣若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元序接过谢杳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江山社稷无不取之于民。故为君之道,大同之道,绝非……”

“绝非一家之言,乃万民之功。”谢杳和元序异口同声,一齐说道。

他们这番话掷地有声,尚书堂四下静寂,大家都在默默思量。

谢杳与元序的目光暗中交汇,二人相视一笑,彼此会意,敛了情绪。

顾怀川不免感叹:谢杳还未及笄,便已有了如此见地,堪为奇才。她与太子二人心有灵犀,佳偶天成。

新生之力不容小觑,大晟未来之盛世隐可窥见一二。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先秦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贞观政要·卷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新书·大政上》西汉·贾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第七卷·君子不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