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沈元鹤来至姚侍郎府门前,与谢灏不期而遇,见他一袭秋香色袍衣,自然忆起补衣之事,心思翻涌,不知是否该说些甚么。倒是谢灏走近前来,笑着抱手揖道:“不成想在此邂逅,员外郎亦是受邀前来么?”他便道:“正是。”谢灏于是请他一同进府。元鹤想道:原是自己多想,谢灏似并不在意这事;然又偷偷窥他容色,却察觉他眼睫低垂,耳根半红,并非那样镇定,不禁暗笑:其实性子未变,只是学着掩饰罢了。
心里虽这般想,却不愿教谢灏瞧出甚么,倒显得自己多情不舍似的,故而面上反是严肃;谢灏亦忍不住悄悄瞥他两眼,见其如此,不免暗道:严真到底是长我几岁,曾不使私情妨碍了公事,见我如此穿着也不曾说甚么话——既非无情,难不成相隔几年,便都捐忘抛却了么?不由得愈发愁了起来,不再言语。
有仆人引他两个到了姚府的书房,道是侍郎已在里面等候,于是敲门进去。姚安甫本在看书,听见他两个一同进来,便将书放回,也并未探问如何遇上的,只道:“坐罢。”不待沈谢二人拜谢,便自顾自道:“员外郎、侍御史才慧过人,今日某请二位前来,应当猜想得到是为了甚么罢?”元鹤答道:“今年税制新改,实有成效;然税赋只是表面,为重的是田产、户口——想便是为了这些。”谢灏听了点头。姚安甫朗笑道:“不错!田禾为社稷之本,众庶饮食,仰给于此;租赋贡输,亦赖其多。今岁新税虽有速效,却无田制做依靠,有如无根之木,难以长久。”谢灏道:“愿闻侍郎高见。”
姚侍郎道:“某所忧者,以豪强兼并为最。尚记得九年前东南数州大旱,弱者无助,借贷于大户,然往往取息极高,偿还不及,即籍没田产,为人兼并,故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彼时某为丹州刺史,察访民间,睹此惨景,焉不掩面饮泪哉?”沈谢俱悯然动容。姚侍郎又道:“某便思之:若官府放贷与民,取息极低,甚或无息,能济一时之困,待输粮时一并交还,岂非一举两得之为?同时严抑私贷,塞豪富兼并之道,慰斯民存生之心。是以施行两年,以为一时之策,果能解燃眉之急。”元鹤听明白了弦外之音,道:“下官昔日曾闻侍郎此策,佩服不已;若可推而广之,必惠泽万民矣。”姚安甫抚髯而笑,道:“智谋之士,所见略同①;某亦正有此意。当年情急,并不得细究,不完善处尚多,如今欲以其为新政首务,安不深谋远虑乎?”谢灏道:“然矣,下官愿效犬马之力。”
姚安甫便道:“曩者所以盛世,多倚仗于均田;摊荒地与小农,直属于官府,而毋被翼于大族。然今非乱世初定,官府所辖田地无主者甚少,何以再分?故丹州之策从侧入,以为限制;虽不可少,实非至略。”谢灏起身揖道:“理财之道,莫非两者:一为节流,一为开源。既然丹州节流之策不能自为长久,必配之以开源之谋。下官以为,山林湖泽为公家所有,实际利用者不过十之五六,倘禁令稍开,许无地者垦种,赐为私田,并免首年田赋,不仅可以活贫农,亦可不致土地荒废。”
姚安甫沉吟一晌,问道:“然人欲亡度,何以不致私者侵于公家?”谢灏对道:“农者其力如何,而朝廷其力如何,何至等量齐观也?侍郎毋须忧心。且自当有限:每丁垦地一亩,每户三丁以上者仍计以三丁;民困乏之时之地,报于有司,方布此政;公家重地则决不可开。”
姚侍郎点点头,似是同意。这时元鹤也起身道:“谢侍御史所言可行;下官这里另有一计,只是不知当讲否?”姚侍郎应允道:“但说无妨。”元鹤道:“田制之要,不过活细民、抑豪强、充府库,此三者不可相离。今田之所以无可分授者,乃聚于大户故矣;若朝廷以钱赎地,授之于民,受田者六十或死则还之于官,不可相继,则前所言三者在望也。”言毕悄悄以余光去瞥谢灏;田地向来是最重的东西,财物珍宝虽贵,却远不能及,因而他这番话对豪族大户极不利,而谢灏正是出身高门,恐不快意。
然而谢灏却未见有甚么异样颜色,只道:“员外郎所言亦是,只是难行:既得利者,乃肯让乎?”他垂眼沉声道:“下官生于宦族,以往不曾少见兼田并土之事,颇痛心矣。农人身贱言轻,无处申诉;大户又多与官吏勾结,少受牵制。新政初施,根基尚浅,即试验于此,实为难矣。”又侧首去瞧元鹤,道:“不过有些顾虑,并非暗存私心,有意驳斥员外郎。”元鹤听此,微笑看他,轻轻摇头,以示无猜度怪罪他之心。
这时姚安甫亦点头叹道:“某正忧虑于此;不知有无解法?”谢灏道:“一则司管赎地的官吏须有高谈雄辩之才,绝不可损官府威仪;二则广布天下,曰佃农愿脱大户而自存者,同授分田,且免三年租赋,如此可增户口。”元鹤赞道:“此法甚妙!佃户庇于豪族,非是一国之丁口,反是一家之丁口;汉晋之乱数百年,殆发端于此。”
他想了想又道:“国初高祖年间编籍户册,沿用至今,已百年有余,然民生人情与昔时殆有不同,应再作修订,以辅田制税法。尤其要准确佃户数目,勿教豪强乘隙避税;城中商市繁荣,坊郭户日多,多有无田者,亦可酌情更易税种。”姚侍郎点头,道:“善;今日所谈,某将奏陈与陛下御览。”二人都恭敬一拜。却又听姚侍郎问道:“《荀子》曰:‘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②某今欲遣一人为首,赴地方,察实情,以考方才数策之可行否;不知员外郎与侍御史孰愿去?”不知沈谢二人作何应对,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① 化用[晋]虞溥《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② 引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6章 第三六回 忧斯民乃密议田制 觅生道皆倾献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