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别逼朕登基 > 第13章 13

别逼朕登基 第13章 13

作者:庄九儿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8-11 13:20:33 来源:文学城

朝廷官员的中饭,竟是一点荤腥都不沾,唯一的荤菜就只有一盘小葱炒鸡蛋和一盘油炸小黄鱼了。

主食是馒头,不过白面馒头一人只有一个。

吃不饱的可以吃窝头,窝头倒是管够。

饭菜如此寒碜,预算不高肯定是一个缘由,但想必中间也有难缠的小鬼,从拨款到采买,再到司膳寺制作,这一层层地克扣下来才成了这般模样。

只是这时,竟有一股浓郁的烤羊肉香气透过围墙,十分不礼貌地传了过来。

太监一边把两整只烤全羊抬进了隔壁兵部的院子里,一边还大声通报了句:“各位大人,烤全羊来了!”

“?”

周祈安抬眼看了看大家,见大家早已见怪不怪,继续肃穆而又食之无味地嚼着口中的饭菜。

“隔壁又加菜了。”

“刚打了胜仗,正是阔绰的时候。”

“要是在几个月前,我就到隔壁去蹭了。”

当时兵部鱼贯而出,上了前线,留在京中的兵部官员也都配合着前线传达军报、分析战术、供应军需。

而当时,户部也在举全国之力供应兵部,两部之间眉来眼去,配合得得心应手。

只可惜,一个伤亡抚恤金毁灭了所有。

周祈安问:“每部的餐食标准不同吗?”

有人解释道:“标准相同,都是由司膳寺统一烹调的,每天菜单都一样。不过嘛,你懂的,加了钱什么都能办。”

周祈安保持微笑。

吃完中饭,一转眼便又到了放衙的时间,周祈安和各位大人一一别过便回府去了。

和昨日一样,车夫驾了马车来接他,不过还是停在了离宫城有一定距离的地方。

没办法,怀青说了,不能太过招摇。

他这两天也观察到了,除了一些家境本身殷实的官员,如赵侍郎,朝廷里还有许多寒门子弟通过科考考了上来。

毕竟是中央官员,待遇自然是不差的,但没有家族托举,甚至还要扶持老家一整个宗族,自己在京中的日子自然便清贫了些。

比如他那位年过五十,还在做基层工作的上司张主事。

马车一路疾驰,在将军府门口停了下来,车夫搬下轿凳,周祈安便把着车夫的肩下了马车。

而一下车,竟见府门旁来了一个乞儿。

这小乞儿十二三岁光景,衣不蔽体,正缩在府门前的石狮旁。石狮位于高高石阶之上,而那乞儿席地而坐在地上,恰好在视觉死角,不仔细瞧还发现不了。

且这乞儿也不一个劲地跟在人身后,说“行行好吧,赏口饭吃吧!”,只是在蓬头垢面间,睁着一双漆黑而又警惕的双眼,微微含着下巴,却又有些直勾勾地抬眼看着他。

周祈安摸了摸玉带,发现出门没带银子,说了句:“等着。”便上了石阶,准备进厨房拿点吃的,再去卧房挑一块银子来给他。

而刚跨过府门,刚好碰见王荣端着一盘烧鸡出来。

如果没猜错,这只烧鸡是昨天晚饭端上来过的,他撕了一只鸡腿吃,端下去后府里下人又吃了一些,此刻鸡腿、鸡翅这些好吃的部位早卸干净了,只光溜溜剩个身子。

周祈安便问了句:“这是要扔掉吗?”

王荣道:“门口来了个乞儿,扔了怪可惜的,给那乞儿吃去吧。”说着,王荣跨出府门,把那半只烧鸡给了他。

乞儿怔怔接过烧鸡,听王荣说“吃吧”,这才开始狼吞虎咽了起来,没一会儿便吃了个精光。

王荣看孩子实在可怜,又从衣襟里摸出两文钱来给他。

周祈安在一旁看着,说了句:“害,两文钱能顶什么用,买几个烧饼就没了,等着!”说着,进了府内,从卧房抽屉里挑了一块碎银来给他。

王荣看了,总觉得哪里不妥,但也并未阻拦。

乞儿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钱,有些不敢收,也不知这是福是祸。

周祈安又朝他晃了晃,说了句:“拿着呀。”

孩子这才收下,紧紧捏在了掌间。

王荣又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过来的?”

那孩子道:“我叫李福田,从青州来。”

“青州?”

王荣有些惊讶,他以为是从周边县乡过来的,没想到竟是青州。

青州位于周国的西南角,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上接北国,下邻吴国,西接西域,是版图上往西边长长地凸出去的那一块。

青州离长安甚远,一路乞讨过来,没有两三个月恐怕是到不了的。

王荣又问了句:“你走了多久过来的?”

张福田摇了摇头道:“忘记了。本来还数着日子,后来数着数着就忘记了。”

周祈安也念了句:“青州?”

怎么感觉有点耳熟?

而回忆了半晌才想起来,他们组负责的可不就是青州的户籍和税收吗?

那日朝见陛下,户部还说青、荆两州大灾三年,今年又闹起了匪患,可见百姓们的日子有多苦了。

王荣又问,他们家可是遭逢了什么变故?

李福田说,家乡大旱了两年,地里颗粒无收。

第一年,他们家靠着存粮好容易挨过了一年,想着明年会好一些吧?

结果到了第二年,再次大旱。

土地龟裂,种不出粮食。

他们家交不上赋税,官兵便不分日夜前来骚扰,交不上便打杂抢。

走投无路之下,他们只能先把地卖了。

卖地换粮无异于杀鸡取卵,只是不卖地,他们一家怕是连眼下这个冬天都活不过了。若不是山穷水尽,又怎会动卖地的心思?

只是每逢灾荒,要卖地的人太多,卖也卖不出个好价钱。他们最终卖出去的价格,连丰年里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好在地契也换来了些粮食,他们交上了赋税,他父亲和哥哥又到地主家里做长工,一家人饥一顿饱一顿的,也这样又挨过了一年。

而到了今年,家里又一次没了存粮。

他哥哥只好卖身到了地主家里做家奴,帮地主家放羊。

结果一日,土匪下山把他放的五只羊全掠走了。

说到这儿,李福田泣不成声。

“地主老爷……地主老爷……就把我哥打死了!我爹爹没过多久也病逝了!”

听到这儿,周祈安也愤慨不已道:“岂有此理!”

那日朝见陛下,他似乎记得丞相大人说过,青州大旱三年,皇上也向青州免了三年赋税。既已免税,又怎会有青州官兵强行追税的事情发生呢?

///

青州。

翌日到了户部,发现府衙里讨论的重点,竟也从昨日的“伤亡抚恤金”变为了今日的青、荆两个州。

因为伤亡抚恤金拿不出来,大家便讨论国库究竟为何会如此空虚。

这一讨论,便又重点关注起了这三年来一粒米都没能收上来的青州。

听闻今日早朝,皇上谈起了青州知府递上来的奏折,说青州大灾三年,流民四起,又闹起了匪患。

百姓们苦不堪言,竟开始易子而食!

说到这儿,皇上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抬头望着苍天泪流不止道:“定是朕无德,才会让上天震怒,让青州大旱三年!定是朕无德,才会让百姓们这么苦啊!”说着,掩面抽泣,久久都不能自已。

文武百官跪了一地。

礼部尚书奏报说,应择日祭天祈雨。

祖世德则奏报道:“皇上!青、荆两州虽大旱三年,但皇恩浩荡,向青州百姓免了三年赋税。青州大片平原,北部可以牧羊,南部又能耕种,本是富庶之地,按理讲,百姓手中应有余钱,去年朝廷也已经派发了赈灾粮。再是大旱三年,百姓们变卖土地、祖产,再不济,卖身为奴也就算了,总不至于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朝堂中不乏一些寒门子弟,但所谓寒门,也是落魄了的门第,祖上也曾风光过。

像祖世德这样一路从贫农阶层杀上来的,他的确是独一个了。

正因经历过,才更懂地方官府欺压百姓的套路。

他仿佛一闭眼,就能猜到青州这三年来,除了天灾又发生了些什么。

祖世德奏报道:“臣怀疑,青州不到三年便到了今日这般模样,竟开始人相食,这其中除了天灾,是否还有**?臣以为,再是灾荒,也不至于此,青州知府难辞其咎!应派钦差前去一探究竟,不能再听信知府一人所言了!”

听到这儿,朝堂上一片唏嘘。

大家都知道,青州知府可是丞相大人的妻弟。

丞相夫人与青州知府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弟,太原王氏之后。他们的父亲曾是先帝太师,门生故旧遍布天下,是真正的士族名门,而这妻族也为赵呈的仕途增添了不少声望。

原本还在谈论灾荒,祖公话锋一转,竟说是**,矛头直指青州知府。

大家都在想,祖公是否是假公济私,明为关心民生,实则针对丞相大人?

而正议论纷纷之际,大理寺卿张鸿雁上前奏报。

当年皇上四岁登基,张鸿雁曾任了十年帝师。

他自小看着皇上长大,除了君臣之情,更有师生恩义。看皇上年幼登基,大权旁落,却自小聪慧,勤政爱民。

若是生逢一个好年代,又有父皇教导铺路,定会成为一代明君。

可惜啊……

如今的皇上寸步难行,什么都做不了。

张鸿雁缓缓上前,手执笏牌,跪在中央道:“皇上,今年青州已经下了几场大雨,旱情得以缓解,这也是皇上有德,请皇上切莫自责!”

第一句话,他只想安慰这位失声痛哭的少年。

皇上道:“太师快快请起。”

张鸿雁便起身奏报:“皇上,臣以为祖公言之有理。虽不可妄下言论,说青州知府失职,但当下青州的问题在于匪患和流民。”

“流民无处谋生,土匪又开始作乱,如果不及时治理,转眼便要酿成一场大祸,动摇王朝根基!臣附议,朝廷应派钦差前去一探究竟,且要快,看看匪患究竟有多严重,是否要派兵剿匪?流民又要如何安置?等看了钦差奏报,朝廷再行决议。”

大家听了,又纷纷表示言之有理。

眼看势态有变,赵呈便也站了出来道:“臣附议!且我大周十几年来,一直将北境视为重中之重,而疏于了对其他边疆的管理,逐渐将权力下放给了知府,导致知府手中权力过大。臣也以为,应该派个钦差前去查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