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梅凑近林黛玉的耳边说了几句话,林黛玉忽然间面色大变,瞪了春梅一眼,回身就走。春梅将黛玉送至门外,看她去远,方掩门进来。
这边春梅去据实禀告了贾敏,贾敏忙携了春梅的手,含笑道:“我的儿,多谢你替我煎汤熬药,日夜服侍,就如同我的女儿在跟前一样,纵是黛玉不常来,有你在,我渐渐的也把那三分牵挂之心减了几分,好在身体也渐渐好些了。”
她的声音不大不小,正好被在外偷听的林黛玉听到,故而黛玉的心里又添了三分气。原来这林黛玉自有一番心思,见春梅回身掩门,便又悄悄溜到这里,不想刚走来,正听见贾敏赞起春梅,因此那黛玉心中便有了些悒郁不忿之意,甩袖而去。
因此一事,林黛玉从此辞去了学业,为母亲侍奉汤药,以博孝女之名。可林黛玉性子本来就懒,自己也有一身病,平日里拈不动针,拿不得线,因这病经常请假不去上学,每夜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去,五更就要起来梳妆打扮再为母亲送药,这样持续了两三天,黛玉便坚持不住,只得觅些法子偷得半日闲。
一日,林黛玉指着婆子们煎好的药,捂着鼻子满脸嫌弃地跟春梅道:“去,你去把药送给孺人。”
春梅应下,径自端起这碗药就去了贾敏房中。
她令一个婆子来,将汤饭等物放在一个捧盒里,命她端了跟着,她却空着手走。一直到了门口,春梅方接了过来。
冷风带着微微的寒意,扑面而来。
整个院落被雨雾笼罩,一片寂静的夜色中,花园里的树木变得苍茫而可怕。
贾敏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哉……”
方说了一两句,便咳嗽起来。
“咳咳……咳。”春梅还未进院门,便听到贾敏剧烈的咳嗽声,她心里一惊,不自觉加快脚步,院里空无一人,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
春梅进了屋内,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春梅见贾敏正病殃殃地躺在床上,她的脸白得像一张纸,身子偏得像一片树叶,腕边的一个成色很差的玉镯子可怜兮兮地晃荡着,就像是随时都要掉下来。
见春梅进来,旁边两个姬妾忙讪笑离开了。
春梅抬眼看了一下周围,到处还是贴满了纸符,桌子上还放着一碗符水。
贾敏卧在榻上,看见春梅来了,强撑起一个笑容,挣扎着要起身,春梅连忙去搀扶,贾敏紧紧攥着她的手,眼睛已没有了前几日的浑浊,不仅清明闪亮,甚至还有几分清醒,贾敏笑道:“你来了。”
她的面色有些苍白,双眼下有一片暗鸦色的青影,可嘴唇却显得如血般红艳,竟十分诡异。不难料到,这是贾敏为了掩饰唇色的苍白而特特抹了口脂。
贾敏本就秉性最弱,又失于调养,大有不胜之态。从金陵回来时,受了林黛玉这一刺激,遂不敢出门,名门贵妇一概不见,只在家中一个偏僻小院中养息,近日来她的小儿子林芋堂无故夭折,她如万箭攒心,大哭一场,咳嗽伤风,懒进饮食,隐隐有下世的光景。
原来林芋堂刚到三岁,外传得了惊风之症,一病而亡,合家好不伤心。正在悲哭之际,适值门外有一跛足道人化缘,远远听见哭声甚惨,问其缘故,要将小公子送出一看。
及至看过,那跛足道人道:“此儿虽有一分可救,但在尘凡闹市之中恐不中用。你们如给我抱去,倘能救转,俟他灾难满时,年纪略大,我再送来奉还。”林如海惟恐谣言惑众;兼之小儿已死,那里肯信:执意不从。不知后事如何。
这边春梅心头一跳,忙口不迭道:“奴婢来了。”
贾敏抚着心口,似泣非泣道:“你来,我有东西给你。”她突然拔下头上的珍珠钗,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珍珠钗一分为二,将其中一个递给了春梅,春梅踌躇了一瞬,伸手接下。
春梅抬眸看了一眼贾敏,遂低头不语,唯心里暗暗惊道:“竟不知人在病中还能有这么大的力气,大概这就是‘人急造反、狗急跳墙’。”
“你知道,我一直把你看做我的女儿……咳咳……你比我的女儿更贴我心。”贾敏似是流尽最后一滴泪水,她的胸口微微的痛,眼圈儿红了半日,方说道:“前日你说的那配青木香的药材,我已经托人去寻了,只得等着,到了明日,黛玉脸上的伤怕是能彻底好了。”
春梅忙笑道:“这药也不急……孺人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一面说,一面似要把珍珠簪归还,她的眼眸掠过一丝哀伤,强颜欢笑道:“小姐有的,奴婢原不配有。”
贾敏似是自嘲般冷笑了几声,才说道:“这就是了,起初我不解事,耳根子又软,但凡听了人说了一句好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了,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不够,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春梅瞳孔一紧,以为贾敏察觉到了什么,随后又听她说道:“这都是因为那个薄情之人!我竟不知我该如何放心!这么多时日,只有你待我真心,我都看在眼里,你不必推脱。”贾敏一面说,一面抓紧了春梅的手,她嘴唇微动,眼睛开始泛光,呜咽了一声之后竟然开始痛哭。
听着贾敏如此说,春梅松了一口气。
可她又感觉自己的手腕像是被一根老树藤缠住了,干枯又生疼。
贾敏尽可能压低声音,冷冷道:“外边有人问起你我的病,你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