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宋杀鱼手札(美食) > 第20章 杀鱼的第二十天

北宋杀鱼手札(美食) 第20章 杀鱼的第二十天

作者:望云临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5 00:30:08 来源:文学城

今日共做了五道菜,分别是爆炒腰花、莲藕莲子百合汤、炸藕丸,芫荽萝卜丝与清炒苋菜。

这腰花远看颜色搭配得宜,近嗅香气扑鼻,入口细嫩脆爽,咸、香、鲜、辣,各种味道在舌间交织,既可下饭,更可配酒。

莲藕汤更不必说,是当地饭桌常客,炖煮的莲藕呈藕粉色,口感粉糯,香甜又饱腹。

藕丸外酥里嫩,色泽诱人,入口藕香浓郁,香甜绵软。细细咀嚼,内里丝丝绵绵的藕丝与藕茸颗粒在唇齿间交织。

一颗藕丸下肚,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芫荽萝卜丝水嫩清甜,萝卜与芫荽在烈火的碰撞之下产生一股独特的合香,让人只觉清甜回甘,香气十足。

至于苋菜,这时节正是新鲜冒头的嫩叶子,扯上几把苋菜汆入油汤,汤水红润,这软乎乎的口感,爷爷最是喜欢。

待酒余饭饱,吃几块炖得粉烂的藕块,品一品莲子的粉糯甘甜,喝上一碗泛着丝丝油珠的骨头汤溜溜肚缝。如此一番,才可抚慰辛劳耕种而产生的疲惫。

待休整完毕,平安敏锐发现爷爷走路时腰背僵硬。

她要他在家休息,他却不肯。平安要跟他一起去插秧,他也不愿。爷孙俩争论半晌,以平安一起出门结束。

至于洗碗的活,将院门一锁,便交给木头了。

待三人提着茶壶赶到田间,许多乡邻早已忙碌起来。

她爷爷作的田,第一眼便清晰可辨。放目望去,田埂笔直,田地平整,翠绿的秧苗整整齐齐直立水田。

无论是种秧苗还是菜苗,在爷爷手下皆间距得宜,排得规整又对称,望着很是赏心悦目。

这会见得平安下地,许多人起身笑道:“哟,今天破天荒了,竟看见平安下地干活了。”

胡水生笑着接话:“我家的活多是安安干的,平时你们怕是没注意罢?”

几人一阵插科打诨,将此事揭过。

说话这婶子,自家孙儿比平安小上几岁,平日里别说下地,就是家中扫帚倒了都没扶过,也不知她们如何有颜面来笑她的。

不过有她爷出面护短,她无需多费口舌,埋头多插一排秧才是正道。

翻好的农田被沟渠里引进的溪水浸润数日,表面那层泥土早已被泡得软绵滑腻。

前几日他们先用耙平整聚拢土地,再用耖打混泥浆,忙活许久,才得来这块柔软平整,适合栽种秧苗的水田。

这时节种的是早稻,虽气温渐升,但平安的脚一伸进田间,仍觉这水温凉,只有将脚压进滑腻的泥中,才可得几分暖意。

不过也是因此,田里的蚂蟥尚未苏醒,他们这些农人才少了个致命威胁。

平安自小便是听着村中可怖的蚂蟥传闻长大,年年夏季,农人被蚂蟥咬得流血甚至丧命的事常有发生。

传闻中若是被蚂蟥咬到,那软趴趴的蚂蟥一头扎进肉中,便汩汩吸血。

若是想蛮力拔出,蚂蟥的一头则会断在肉中,继续吸取人的血肉生长,然后在人体内肆意游走。

是以平安对这东西,一向敬而远之。

虽神思远游,但手已习惯性将秧苗深深压入田中。恍神之间,听得爷爷喊道:“安安,别太累着,快去旁边歇歇。”

平安尚未说什么,四周的邻居闻言哈哈大笑,要他莫要惯着孩子。

平安在田里掬了捧水,洗净手上淤泥,抬臂蹭干额间汗液后方朗声应道:“爷爷,我不累,你去歇歇吧。”

自小与他一同生活,平安如今也得了他几分真传,做起事来又快又好,引得旁人纷纷侧目。

“到底还得是年轻人,干劲十足。”

“那是。”胡水生笑吟吟应道,“年轻人作甚都干劲足。”

上午他们已插了一亩田,这会三管齐下,速度更是飞快。

平安虽力气大,但一直弯腰做这煎熬的耐力活,在烈日的灼烧下,这会也浑身酸痛,累出一身汗。

汗水早已打湿里衣,湿漉漉地贴在身上,让她觉得浑身黏腻。

将自己这片地插好,她又走到田埂上,提起一把秧苗往爷爷那边走。

她多做一些,爷爷就可以少做一些。

时间在重复的动作中逐渐流逝,不知不觉中,已过申时。

与明伯告别,满身疲惫的爷孙俩相互搀扶着往家中走。

平安摸了摸灶坛里的热水,果然已经凉了,这木头果真是个靠不住的,等成亲后,她高低要好好教育一番。

平安沉默地引火添柴,只待水温升高,再好好冲洗一身泥污。

“嗷嗷~~”

见平安归家,灰灰小白很是热情,摇着尾巴就要往她身上扑。

顾不得身上干不干净,平安当下一手一只,摸得狗儿嘤嘤摇尾。

小狗幼时可爱模样难长久,她得好好珍惜才是。

“哈哈。”她被狗崽的舌刺刮得手心发痒,情不自禁地轻笑出声。

“行了。”平安摸了摸两只的头,低声道,“姐姐去做饭去了,你们乖乖的。”

这会家中无帮工的叔伯,胡水生嘱咐就着中午的剩菜糊弄两口得了。

“这样丰厚的油水,便是拌饭也好吃,咱们可莫浪费了。”

“好呢爷爷。”

应是这样应和,她还是从鸡窝里摸来两个鸡蛋,掺上些许盐和水,上锅蒸出一碗鹅黄的嫩蛋羹来。

若是按照当地传统做法,还需得取些许石灰浸泡澄清,取上边滤清的碱水与蛋液混匀。这样蒸出来的蛋羹色泽呈鸭蛋青,入口是淡淡碱味,蛋羹质地比清水蒸蛋更为滑嫩,撒上香油酱汁与葱花,美味又下饭。

只是今日忙,先敷衍一餐再说。

晚饭过后,平安将婚事与爷爷提及。

胡水生捏着酒杯的手一顿,那双深凹进眼眶的浑浊眼珠迟钝地转悠一圈,担忧地看向平安。

良久,他方叹了口气:“安安,这是你选择的路,你确定不会后悔?”

平安瞥了在一旁搓手的木头一眼,推着他去外边拔草施水,这才坐回座位与爷爷相商。

“爷爷,我想好了。”

“既然想好了,那想做就去做罢,只是他的身份?”胡水生忧虑地望了眼外头傻笑的木头。

“我已与他说好,到时候他是走是留,都随他便。”

“那到时候挑个好日子,就成亲罢。”胡水生起身欲朝外走。

“怎么?”看平安不应,胡水生驻足转身,挑眉看向平安。

“不如就这两天吧。”平安咽了咽口水,小心翼翼提出意见。

“你这孩子,两天咱们怎么办得出来?”胡水生掰了掰手指,“提前通知亲友不说,那办宴席的班子,桌椅板凳的借取,还有你们的婚服,样样都需要时间来筹备。最好,是找个算命先生算个好日子。”

至于家具,胡水生倒是不愁,自捡到平安,他每年都会给她打上几样。

今年打梳妆台,明年打桌椅,来年又去寻摸几颗好树来打床。

就这样,年年积累,他家西厢房里已整整齐齐堆满落灰的新家具。

“爷爷,就随便摆上两桌酒,咱们赚钱不易,还是别破费。”

“你这孩子,人生大事,怎能轻易马虎?我就你这一个孙辈,当然只想样样好的捧给你。”

“爷爷。”平安眼眶通红,低声唤道。

“只是爷爷没什么本事,一辈子也只会埋头做些苦力活,给不了你好东西。”

“爷爷。”平安拉住他藏蓝色的衣角,轻声唤道,“很好,爷爷给我的都很好。”

这世上,她的爷爷是最好的爷爷。

平日里自己省吃俭用,但却对她极其大方,从小从不少着她吃穿。

别人家孩子过节有一文钱零花,她就有三文五文。她想做的事,他从不过多指责或强求。

她卖鱼,他就去放地笼,她养脆肉鲩,他就在河堤坡地,湖边路边种满蚕豆。

知晓她爱养花,他只要出门路上遇见家中没有的花花草草,总会问主人家要上两颗,回家给她栽在院墙边。

现在,她家的墙边下都是她爷用砖砌好的一排花坛。

里面种满了爷爷四处寻来的月季、木槿、韭兰、凤仙、杜鹃、茉莉、萱草,一些不知名的紫色红色小花,甚至两棵茶叶树。

既亲事已定好,木头也该放出来见人。

胡水生逢人便介绍这是他婆娘家的表侄杨榆明,家中无人这才来玉溪镇投奔他。

村里人见得木头身量颀长,面如冠玉,当面满是赞誉,背地里却在嘀咕,他哪来的亲戚能养出这样矜贵的俊郎君。

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在村中闲逛,木头这两日如同脱缰野马,每日在外头玩得乐不思蜀。

村中郎君多生得五大三粗,面容黢黑,乍一闯进木头这样的小白脸,可算搅乱了村中未婚娘子心湖的一池春水。

平安第一次发现,自己在村里这样受小娘子欢迎。

今日这个送她几个果,明日拐角那个追上来送她几颗菜,话里话外都是打听木头。

她们如此行事被家中长辈知晓,一个个回家没少挨批。

“男人长得好看能当饭吃吗?啊!”秀婶狠敲女儿额头,恨铁不成钢地训斥,“一个外地来的破落户,就把你脑子迷晕了,眼睛戳瞎了。无财无地,嫁过去你吃空气,喝西北风,我看是我这些年太惯着你了,养成你这不知世事的无脑性子。”

饶是被家中长辈敲打,那些小娘子也只是明面上有所收敛,她们的小动作但依旧逃不过长辈法眼。

这一段时间,胡水生与平安没少收到村里人的告状,让本就岌岌可危的邻里关系雪上加霜。

就在村中因木头的出现掀起波澜之时,平安与他的婚事逐渐传入众人耳中,这才让这场风暴消弭于无形。只是苦了那些偷偷爱慕他的小娘子,绣帕香囊尚来不及送出,便闻此噩耗。

因着她的亲事有了着落,这几日,胡水生走路带风,敬告各方亲友,将两人婚宴消息传达四方。

作为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彪悍娘子,平安这婚事方提上日程,就引得许多亲邻上门参观调侃。

她白日里多在档口干活,见不到几个人。就是苦了木头,晚上缠着她告状,道白日被人像看猴子般看了好半晌。

平安只得摸了摸他的头,温声安抚几句。

他倒也知足,得了几句好话便喜滋滋去灶房灌上等会一家子洗漱要用的热水。

就在桃花盛开的春日,**安与杨榆明在月河村家中举办了昏礼。

两人身着棉麻喜服,一同向主座上的胡水生敬茶。

为着今日,一向勤俭的胡水生特意换上一身九成新的藏蓝色麻布长褐。

望着孙女敬来的新茶,他强忍着眼角的热泪,颤抖着伸出蜡黄枯瘦的手,小心接过:“好,好!”

说罢,他从袖中掏出红封递给两人。

“往后你们和和美美过日子,定要记得相互扶持,相互信任。”

“好!”四周围观亲友纷纷鼓掌庆贺。

在一阵热闹的鞭炮声响中,新人对拜,礼成!

旁观典礼的人一哄而散,纷纷抢占起在酒席的座位来。

胡水生带着木头挨桌敬酒喊人,认人。

木头这人有时候虽有些懒散,但有一优点早已显现——嘴甜。

不多时,那些亲戚都被他的花言巧语迷得神魂颠倒,一个个叹平安找了个好夫婿。

郎君好不好,平安不知。

她只知自己这昏礼的酒席是真好吃啊,节俭大半辈子的爷爷,给她的昏礼宴席定了五荤三素两凉菜一甜点,从村人那里借来的木圆桌被这些菜摆得满满当当。

回应一下评论区有读者提出的质疑:

1、根据之前查找的北宋相关书籍与宋代物价视频来看,北宋时,汴京与湖北等地,普通打工人或者小生意人一天的收入为一百文左右,平民在城区日收一百文就可以养活一家四口。

2、北宋前期,经济快速发展,许多维系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物价其实非常低廉。到了南宋,历经动荡,民间财富被搜刮,物价才飞涨。像北宋汴京的脚店炒菜(类似快餐)与周桥夜市的小食价格均在15文左右一份。本文设定在真宗时期,麦一百文一石,一石约一百二十斤,麦一斤价格不足一文,所以拿面粉洗鱼肚也好,豆粉也罢,一小撮不会超过一两,也不算太荒谬。

3、北宋之前因冶炼技术落后,炊具达不到熬制动物脂肪的温度,所以多食植物油。到了北宋,铁锅与炒菜变得普及,许多百姓也开始食用猪油。

4、关于猪肉的价格,在《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中记载,唐朝一只鸡30文,东汉猪肉7钱到17钱一斤不等,在《金泥玉屑丛考》中记载宋朝猪价300文、900文、1200文一只。再参考苏东坡所写“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等表述,作者自行拟制猪肉价格15文一斤,鸭子40文一只。

之前肥肉13块一斤,我家买两三百块的,熬出几桶猪油来,可以吃好几个月。就当肥肉价15文,女主两天赚的钱够吃几个月猪油啦。

5、关于香料,看一个科普视频说,在汴京自己做饭每日用葱姜蒜椒折合价格在一文每天,女主这里在乡下自己有种植基本不要花钱。至于八角桂皮香叶这些,既是香料也是中药。具体价格我没找到,只在书上找到上贡的干桂心皮1300斤,价1700贯。普通百姓用的品质差点会便宜点,再加之常见的香料如香叶、桂皮在很多地区可以种植,用量不多的情况下算它每次几文钱吧。

6、祖辈们以前舍不得用油炒菜是当时特殊的政策导致,计划经济时期鸡鸭鱼肉柴米油盐均有定量,需持票购买,如果没票,有钱也买不到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情况与全民皆商,市民经济高度繁荣的北宋还是有所区别的啦。

当然,这篇文是篇架空仿宋的无脑小白文,很多东西为作者虚构,也存在许多缺漏,但在后期的写作过程中我会尽量避免出现明显违背常识的错误,如果在后边发现前面的缺漏,也会边写边修正。

最后,作者智商有限,信息检索能力有限,如有错漏敬请谅解。谢谢并欢迎大家指正、讨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0章 杀鱼的第二十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