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宋女子创业记 > 第38章 第三十八章 土地政策

北宋女子创业记 第38章 第三十八章 土地政策

作者:言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06 12:10:59 来源:文学城

周婆子端着刚出锅的米线过来打圆场:“小娘子,刚出锅的米线还是趁热吃比较好,既然七衙内不介意,就让他在这儿吃吧?”

文安世笑了笑,从周婆子手中的托盘上端起一碗米线放到王文茵面前:“吃吧。”说完拿起筷子吃自己的那份米线,吃的那叫一个香,把周婆子看得眼睛都快笑没了。

王文茵很无语,心里安慰自己,算了,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她不知道的是,从这天开始文安世像是对她们的小灶房上瘾了一般,三天两头跑过来蹭饭吃。

饭后,王文茵又同文安世一起去看已经在开垦的梯田。

流民们除了每日轮班在米线作坊打工挣钱,余下时间就是一起开垦梯田,修建茅草房。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尽管在米线作坊打工能挣钱,但他们依然想要属于自己的田地,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在此地立了足,有了归属感方能安居乐业。

农民是古代每一个王朝赖以生存的重要劳动力,而土地则是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几乎每一个王朝都存在国家与地主之间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秦朝和西汉前期,曾实行“名田制”,臣民以户为单位被编入国家的户籍,称为“编户齐民”。国家授予齐民土地,齐民在土地上耕作,同时向国家缴纳赋税,履行徭役和兵役的义务。但现实中经常出现齐民因经营不善沦为破产的无田者,地主豪强则通过巧取豪夺吞并了齐民的田地。【注1】

破产的编户齐民往往只有有两个选择,要么沦为国家或地主的奴婢,不再是编户齐民便不能给国家交税,沦为地主私人的奴婢将对国家再无贡献可言,国家失去的齐民和土地都将成为地主私人的财产。齐民的另一个选择则是成为地主的佃户,佃户不仅要给地主交地租,还要给国家纳税、服徭役。最后不堪重负的佃户或放弃自由身沦为奴婢,或成为无业流民,揭竿而起。【注1】

唐太宗李世民借鉴前朝经验开始实行“均田制”,即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转让或兼并。但因操作成本太大,最终还是废止了。而这一番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人口的交战,历经几个朝代最终都以国家失败而告终。于是宋朝著名的经济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在吸取了前人的血泪教训后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土地私有权朝代,取消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允许农民自由地开垦、流转、兼并土地。【注1】

此外,宋朝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还提出了免租减税的优惠政策,谁想开垦荒地那么这块地就归谁所有,人人机会均等,真正让老百姓实现了勤劳致富的“大宋梦”。与之相反的却是那些因为经营不善、子孙析产最后不得不破产卖田的地主也有可能沦为普通农民甚至佃农。将土地交给市场,用土地买卖自由化催生社会阶层流动,来对抗土地买卖自由化所造成的土地兼并,而国家则成为土地经济的调控者,这样的土地政策不得不说是时代的进步。【注1】

鲁大等人正在平整田坎,修理边坡,清理开垦出来的石块,见王文茵同文安世过来,立时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上前来叩谢。【注1】

“小娘子,七衙内,请受我们一拜。”鲁大偕同众流民一起下跪行礼。

文安世还了一礼,托起鲁大手肘道:“大家无须行此大礼,快请起。”

鲁大却摇了摇头,哽咽道:“小娘子和七衙内不计前嫌,不仅给了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还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这个礼你们受得起。”说完咚咚咚连磕了三个响头。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磕起头来,这样的场面快把王文茵跟文安世整不会了。

“大家快别这样。”王文茵劝道:“我同七衙内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而已,实在当不起大家这番大礼。”

“不是的,小娘子。”鲁大眼含热泪,动容道:“虽然我朝有政策规定允许流民将自己开垦的荒地纳入个人名下,但开垦荒地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别说是像我们这样身无分文的流民,即便是有几亩薄田的农民、佃户也几乎不可能靠自己开垦荒田的呀。更逞论兴修水利,建蓄水池,盖茅草房,开垦梯田这样费时费力费银的工程。如若不是小娘子和七衙内出手相救,我等怕是挨不过这个冬天,又怎敢妄想在此地立足,安居乐业呢?”

跟其他流民不同的是,鲁大虽然也是农民出身,但他念过几年私塾,算得上是个半吊子秀才,还参加过解试。后来考了几次都没能考上举人,便觉得自己不是考科举的料,回家娶了私塾先生的女儿为妻,老老实实种田去了。

按说像鲁大这样的人原本是可以在老家安安稳稳过完一生的,若不是他岳丈被人构陷吃了官司,被迫只能变卖家中所有的田产打官司。将人从牢里赎出来后,又被地方恶霸驱逐,一家人只能离乡背井逃难来了汴京,而他岳丈也因体弱多病死在了来京途中。

是以,同为流民的鲁大却是要比其他人更有见识和领导力,这也就是一路上他能将一帮乌合之众团聚起来的主要原因。

王文茵默然,她知道鲁大说的是对的,即便朝廷的土地私有政策给了所有人一个看似“机会均等”的契机,但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又能有几个?如果没有米线作坊提供就业机会,流民根本就没有可能吃得饱饭;如果不是文安世出钱出力,流民又怎么可能开荒修房,度过这个可能活不过去的寒冬。

王文茵叹了一口气,她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而真正能改变社会现状的人,还得是当权者,只是如今掌权的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位励精图治,寻求变法改变国家积贫羸弱的宋神宗了。

文安世见王文茵紧皱眉头,一脸气馁的样子不禁奇道:“为何叹气?”

“朝廷的开荒政策如果没有巨大的财力支持和有力的监督管理,其实是惠及不到大部分底层穷人的。”王文茵直率地看向文安世:“你说是不是?”

文安世微微一愕,随后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失去土地的流民会成为影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不过朝廷也规定了失地农民可以不必缴纳田租。即便不能开荒建屋,流民也可以选择做佃户,或是进城打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有一技之长总能混口饭吃吧。”

“你想的太简单了,且不说汴京城内居不易,房租物价比其他地方要高不少,外来的流民不是想留就能留下的,更何况还得有一技之长。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只会种地,根本不懂其他手艺活,更逞论做小买卖了,那得有本金才行。”王文茵自己吃过没钱的苦,自然深有体会。

她的一番肺腑之言也令文安世内心大为触动,“你所言非虚,是我考虑不周,惭愧。”

他这么说,王文茵反而不好意思了,嗫喏道:“这又不是你的错,何况以你的出身根本接触不到这些底层的流民,又怎会了解现实社会的真相究竟是如何。”

“但我想同你一样为底层的百姓做点实事。”文安世脱口而出,说完一瞬不瞬盯着王文茵,目光灼灼。

王文茵脸颊飞红,耳朵发热,慌忙别开脸躲避文安世的目光,轻咳一声道:“若是想为百姓做实事,那就必须深入基层才有可能。”

文安世虚心接受,从善如流:“我懂,王介甫相公当年曾主动放弃入京为官的机会,自请前往鄞县任知县,深入基层亲自跑遍了每个乡村,对百姓的真实状况做了详尽的调研后,又将县衙能够动用的粮食和全县每年需要借贷度日的农户进行了全面统计,最后推出了官府放贷的措施,避免百姓因借高利贷而破产。这一举措,不但叫百姓得到了实惠,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地方政府的储备粮也实现了增值,可谓是一举两得的良策。”【注1】

王文茵不知道他有意无意提起祖父是为了试探自己呢,还是另有目的,于是也毫不客气怼他道:“据我所知,王介甫相公与尊祖父可是政敌死对头,你却为何对王相公如此膜拜?”

文安世低低一笑,坦言道:“祖父与王相公政见不同,势同水火,但我也有自己的立场和坚持。王相公为人清廉,一生为国为民,他的人品我深感佩服,他的变法主张亦深得我心。也许在你看来像我这样出身的人是没有资格说这种话的,但我是真心实意想为民谋福利,一如王相公、范大人那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1】文献资料参考自文章《让市场管理土地,抬高商人地位,宋朝为何如此繁荣?》,《宋政府对于农民的土地产权给予了法律保障》,《唐朝实行均田制,宋朝承认土地私有权,有何意义和影响?》,《北宋朝的土地制度》,《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实施的田赋制度,为北宋创造出了大量的财富》,《农田水利法:王安石推行的富国之法,有效的解决了北宋的财政问题》,《王安石与《农田水利约束》》,野狐狸《宋朝进行时卷叁变法风云》,《旱地变水田,坡地变梯田 印江种下1200余亩“旱改水”希望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章 第三十八章 土地政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