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送完米粉后,王文茵便带着王小郎君、张二嫂还有穆叔三人,一起推着一辆轱辘车前往朱仙镇进货去了。
病愈后王文茵姐弟还是第一次出远门,又是去镇上进货,心情十分雀跃。
张二嫂先前经常帮庵里的老尼姑去镇上跑腿采买什物,对朱仙镇十分了解,一路上把自己所知的发生在朱仙镇上的奇闻轶事一股脑讲给王文茵姐弟听。三个人在前面说说笑笑,跟在后面闷头推轱辘车的穆叔被他们几人感染,长年耷拉的嘴角也慢慢抚平了。
朱仙镇位于汴京城的西南方向,唐朝时作为一处居民点逐渐发展起来,由村落而驿站,进而成为集镇。到了北宋太宗年间朱仙镇因紧邻蔡河而成为开封附近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之地。运粮河自北向南穿镇而过,将此镇分为东西两部分,河上有桥相连,沿河两岸码头林立,船只往来频繁,日流量可达百余艘。【注1】
此镇距京城约两个时辰脚程,是附近十里八乡进京的必经之地。朱仙镇虽不及汴京城繁华,却也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镇上除了正店和脚店,还有不少街头小吃铺子和走街串巷的零售摊贩。
大家伙儿早上出门送货前其实都已经吃过饭了,可这一上午跑下来早已经饿得饥肠辘辘。这个时代底层的老百姓每天只吃两顿饭,王文茵却认为既然从事的是餐饮业,那么让员工吃饱吃好就是最基本的福利。所以,进镇第一件事便是带着员工们去打牙祭。
不过,跟汴京城里不一样的是,朱仙镇上主要的酒楼饭店中午基本不营业,因为大部分镇上的居民一天也只吃两顿饭,几乎没人会在中午请客吃饭。好在除了正餐还有点心可以食用,宋朝人的“点心”跟现代的点心可不是一个概念,在宋朝“点心”指的是正餐之外的“加餐”。【注2】
王文茵带着小伙伴们找了一圈,终于在街角处找到了一家中午还在营业的胡辣汤店。于是便花了四十文钱买了四碗胡辣汤,又从隔壁的胡饼店里花二十文钱买了四张胡饼,分给大家后四个人围坐在一张临街的桌子前大快朵颐。
胡辣汤这种由酸辣汤和肉粥演变而来的平民小吃在汴京非常受欢迎【注3】,尤其是寒冬腊月天,一碗喝下去浑身冒汗,通体舒畅。再来一块烤得喷香酥脆的胡饼,对于长年吃不饱的穆叔来说,不啻于山珍海味。
他狼吞虎咽地将一碗胡辣汤喝了个底朝天,末了还用胡饼将碗底的汤汁刮得干干净净。
一旁传来讥笑声:“长得丑也罢了,吃相还这么难看,掌柜的,你这儿什么时候来了这么多乞丐?”
王文茵诧异回头,见一位身着紫鸾鹊纹织锦,梳着双垂鬟,头戴花瓶簪,以珍珠饰面的华服小娘子正用锦帕捂鼻,蹙着娥眉,一脸厌恶地睨着他们。【注4】跟在她身后的那位婢女更是用一种夸张又嚣张的姿势挥舞着双臂,试图将被污浊的空气从她家小娘子身边清扫开去。
穆叔惊慌失措地放下碗筷,羞愧得低下了头,用手挡着自己的脸。他怕连累王文茵,正要起身离开,被王文茵一把按下。
王文茵转身面向华服小娘子,不卑不亢道:“小娘子口中的乞丐指的是何人?”
对方大概没料到王文茵会反击,错愕之余有些恼火,咬着牙不吱声。
身后的婢女立刻上前护在她家小娘子面前,叉着腰冷哼:“我家小娘子口中的乞丐是何人,你心里难道不清楚吗?”
“我不清楚。”王文茵面带微笑,眼神却是冰冷的:“我只知道受过良好教养、知书识礼的小娘子绝不会以貌取人,出言侮辱贬损他人并不能显得自己有多高贵。”
这话一出,围观的吃瓜群众都发出了嗤笑声。
“你——”被人当众驳了颜面的傲慢小娘子气得浑身发抖。
“放肆!一个乡下野丫头竟然敢在我家小娘子面前出言不逊!”婢女手指着王文茵怒喝:“你可知我家小娘子是何人?”
王文茵摇头:“不知。”
婢女抬起鼻孔斜乜王文茵:“那你可知汴京城内七十二家酒楼正店之首是哪家?”
“不知。”王文茵老实回答。
婢女洋洋得意道:“便是我们范家的樊楼!”
此言一出,吃瓜群众一阵哗然,看向华服小娘子的眼神都带着钦慕、艳羡和讨好。
范家小娘子嘴角微微翘起,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得色。只是,原本以为听到樊楼二字王文茵也会像其他人一样震惊不已,结果没想到这个乡下丫头居然无动于衷。
真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范家小娘子恨恨腹诽。
沉不住气的婢女成了主子的嘴替:“喂,你这是什么反应啊?樊楼范家都没听说过吗?”
王文茵觉得莫名其妙:“我应该听说过吗?”
“噗——”边上有人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
王文茵转头去看,发现是位笑容和煦、眉眼舒朗的阳光大男孩。
阳光大男孩眨眨眼,饶有兴致地打量王文茵,心里觉得这位小娘子有趣极了,跟他家中的姊妹完全不一样。
堂堂樊楼范家的小娘子居然被两个无名小卒忽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范小娘子上前一步横亘在两人中间,冷着脸道:“这里不是你们这些穷酸的乡下人可以随便进来吃东西的地方。”
王文茵被气笑了:“店家开门做生意,欢迎的是四方食客,我们为何不能进来?”
范家小娘子气得跺脚:“你们把这里弄脏了,我以后就再也不来了,掌柜的还不赶紧把他们轰出去!”
掌柜的左右为难,讨好道:“范小娘子莫要生气,不如去后面的雅座,那是专门为你留的。”
范小娘子蛮不讲理:“他们不走我就不进去!”
王文茵才不惯着她,回到桌边坐下继续喝她的胡辣汤。
婢女气急,蹿上前去抓王文茵,却被快她一步的阳光大男孩隔挡拦下。
“你又是何人?”范家小娘子很不高兴。
“我是无名小卒。”阳光大男孩笑嘻嘻的挡在范家主仆二人身前。
范家小娘子拧眉:“你们是一伙的?”
“倒也不是。”
“那就走开,少管闲事!”婢女试图推开阳光大男孩,却发现他的脚像是在地上扎了根,一动不动。
“我这个人比较热心,路见不平,总要管一管。”阳光男孩虽然笑容和煦,态度却很坚决,不容置疑。
“你可知我家小娘子是何人?”婢女指着阳光大男孩的鼻子问到他脸上去。
“知道,先前已经说过了。”
“那还不让开。”婢女自负道:“在这朱仙镇上还没人敢得罪我家小娘子。”
阳光大男孩摇头:“你们这样太无理了,人家好端端在这里吃东西又没妨碍你们,为何要将人赶走?”
“又脏又臭,像乞丐一样,看着就令人倒胃口。”婢女跋扈道。
阳光大男孩回头打量王文茵几人,道:“这几位客官虽衣着简朴,却十分洁净,何来又脏又臭一说?”
婢女指着穆叔嫌弃道:“你看他的脸,都是疤痕,实在碍眼。”
阳光大男孩将婢女的手推开,皱眉道:“休得无礼,这是烧伤后留下的疤痕,戳人痛处可不是什么有教养的行为。”
围观群众闻言纷纷点头称是,暗戳戳指责范家小娘子太霸道。
范小娘子恼羞成怒,却又无计可施,咬着牙甩下一句:“下回别再让我遇见你们!”后扭身走了。
好戏散场,吃瓜群众很快就散开了。
王文茵起身向阳光大男孩行礼:“多谢郎君仗义执言。”
“小娘子客气了。”阳光大男孩还礼道。
阳光大男孩仔细打量王文茵,发现她虽着荆钗布裙,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气质,不像是范家小娘子口中的乡下野丫头,便好奇道:“不知小娘子一行人从何而来?”
“丰收村静缘庵。”王文茵坦率道。
阳光大男孩暗暗惊讶,见王文茵品貌不俗,却不知她为何会流落到福田院里。这话他没问出口,礼貌地寒暄了几句后便告辞离去。
惊魂未定的张二嫂后怕道:“听说樊楼可是汴京城里达官贵人云集之地,想来这范家颇有势力,若是下回再碰上那位范家小娘子,咱们还是躲远点吧。”
穆叔愧疚道:“都是我的错,是我连累了小娘子。”
王文茵叹气:“穆叔你何错之有?”
“我这副模样任谁见了都心生厌恶,小娘子何必为了我这样的人出头。”穆叔的头垂得更低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王文茵摇头:“穆叔,没人有权看不起你,你更不应该自暴自弃。”
穆叔心里一热,眼眶都湿了:“小娘子,我……”
王文茵安慰似的拍拍穆叔的肩:“走吧,咱们去找木材铺子。”
王文茵带着伙计们离开胡辣汤店时并未留意到街对面二楼雅座窗口有个人正好目睹了整场闹剧,此时他的嘴角不由自主扬起一抹玩意的笑。
陪在一旁的小厮陈武奇道:“七郎在笑什么?”
文安世皱眉:“我什么时候笑了。”
陈武简直无语:“七郎刚刚一直在笑,我两只眼睛都看到了。”
“就算是那也只是讥笑。”这话连文安世自己都觉得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七郎是在讥笑王小娘子吗?”陈武挠挠后脑勺,不解道:“王小娘子并未做错什么呀。”
“你觉得她做得对?”
陈武点头:“那位范家小娘子跋扈又无理,王小娘子说的一点都没错。”
文安世不由想起了那位经常被祖父痛骂的王介甫相公,王小娘子这性格倒是跟王相公有异曲同工之妙,莫非她真的是王相公的后人?
【注1】参考文献来自百度百科:朱仙镇;《不用去江南,河南就有美如画的千年古镇,咱神垕镇就是!》
【注2】在宋朝胃叫“心骨咀儿”,点指的是安慰,“点心”合起来就是安慰饥饿的胃,意即:加餐。参考文献:四川文艺出版社,李开周著《食在宋朝》。
【注3】胡辣汤的历史悠久,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尽管民间有关于胡辣汤创于周代和曹魏的传说,但根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胡辣汤的产生时间不应早于唐代。因为胡椒是唐代才传入中国的,而胡辣汤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胡椒。宋代一说是较为可信的,胡辣汤在当时已经成为民间小食。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宋代时期在食物中加入辛温香燥药物成为一种潮流。因此,胡辣汤在酸辣汤和肉粥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它取酸辣汤的醒酒、消食功效,加入肉类以满足更多人的口味,同时辅以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调料,使胡辣汤具有独特的辛香口感。参考文献来自百度文章《河南美食第一号:胡辣汤》
【注4】文献资料参考自:江苏人民出版社,陆蕾著,《我在宋朝穿什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第十三章 去朱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