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张二嫂问王文茵为何不将销售提成、免费医疗、企业团建这些福利也一并告诉大家,这样大家岂不是更有动力?
王文茵表示不能一次把饼画太大,开太多空头支票,若是最后无法兑现,大家就会因为失望而产生消极情绪,容易涣散人心。相反,逐渐增加大家的收入和福利,才会让员工对这份工作充满期待,干活也更加卖力。
张二嫂不得不佩服王文茵的远见,若不是年纪摆在那儿,她真想喊王小娘子一声姐。
员工动员大会结束后,张二嫂将李三毛跟王大崔的工作岗位做了调换。先前让王大崔负责送货是怕他话多嘴不牢,泄露米粉制作的秘方。现在看来是不用担心了,几名员工都经受住了考验。王大崔毕竟是瘸子,推轱辘车还是不太方便,需要张二嫂跟王文茵时不时护着车上的货物,以免翻倒,前功尽弃。
岗位调整后,灶房掌勺周婆子揽下了蒸制米粉和熬制底汤两样重任,同时还负责员工伙食;王大崔则负责磨米浆;张二嫂作为掌柜除了管理员工,平时就给周婆子打打下手,烧火晾米片什么的。
由于张二嫂跟李三毛都不识字,置换米粉需要有人记账称量,于是王小郎君就代替王文茵去给山下的村民们送货。
这么一安排虽然每日要支出去几百文的人工钱,但王文茵肩头的工作就轻松多了。她只需每日早上去文家庄为文老夫人制作各种新鲜风味的米粉便成,其余大部分时间她都投入到搞研发上,她要用最廉价易得的食材制作出这个时代还没有的美食和调料,比如酱油。【注1】
王文茵从太虚幻境中得知,后世的人将柴、米、油、盐、酱、醋、茶并称为宋朝人的开门七件事【注2】。这七件事中其余六件都已经是北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唯独酱油还没正式出现。所以,这种特制的调料将成为她王文茵的独家专利秘密武器。
第二日一早,送货小分队准时从静缘庵出发,这次他们先绕道去文家庄送米粉。
不知道是出于对王文茵的信任还是有别的事要忙,大管家居然没在灶房前出现。不过这样也好,总有个人在旁边盯着,做事就放不开手脚,王文茵乐得轻松自在。
管家派给王文茵的两个名义上的帮厨其实是文老夫人从京城府里带来的厨娘,这一点王文茵从她们怠慢敷衍的态度上就看出来了。
两个厨娘对大管家让自己给一个小丫头当帮厨这件事很是不爽,昨日离开前王文茵嘱咐她们早上提前将鱼杀好,清理干净,再切块备用,因为她今天要做的是鱼粉。结果到了灶间却发现,鱼虽然已经杀好,但没做任何处理。
两个厨娘表示自己不会处理鱼,权因她们家老夫人嫌鱼肉味太腥,平常几乎不吃。
王文茵心知她们不满,也没放在心上,卷起袖子亲自动手将鱼鳞刮干净,再去除鱼鳃、内脏和鱼腹上的黑膜,最后抽去鱼背的白筋,连鱼的牙齿也一并扣除扔掉。
看到这里,其中一位厨娘忍不住开口询问:“小娘子为何将鱼背上的白筋和牙齿也去除了?”
王文茵笑了笑道:“待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另一个厨娘撇撇嘴,使了个眼色让问话那个厨娘别管闲事,两个厨娘走到一旁躲清闲去了。
将鱼清洗干净后,王文茵本想把鱼切成块,奈何她手劲不足,菜刀又太过笨重,只好放弃。所幸今日这鱼个头不算大,就算整条下锅也不打紧。
案几上已经备好了葱姜蒜【注3】、生酒【注4】和猪油。
王文茵让两个厨娘帮她生火准备做鱼粉。先前那个撇嘴的厨娘当做没听见,阴阳怪气哼了一声,扭身出去了。倒是另一个厨娘有眼力见,二话不说走去灶台后方坐下生火。
趁锅还没热起来,王文茵先将葱头切段,其余切葱花,老姜和大蒜用刀拍散了再切碎。起锅后下入两大勺猪油,待油冒出白烟后再将鱼放入锅内煎至两面金黄,随后加入生酒、盐和葱姜蒜轻轻翻炒,最后再加入周婆子连夜熬制的筒骨高汤,加盖烧开后再闷煮一会儿,一锅浓鲜奶白的鱼汤码子就可以出锅了。【注5】
香味飘到灶台后方,厨娘嗅着味道探出脑袋来,垂涎道:“小娘子,这鱼汤怎地如此鲜香?”
王文茵舀了一小碗鱼汤递与厨娘品尝,自己则将烫熟的米粉盛入鱼粉底汤内,再盖上一整条鱼码子,撒点葱花点缀后放到了托盘上。
厨娘浅浅尝了一口奶白色的鱼汤,那味道是如此惊艳,鲜美得令她几乎失语。
“小娘子,你是有真本事的人,先前是我们冒犯了,还望你莫要怪罪。”厨娘羞愧道歉。
王文茵笑着摇头:“无事,这碗鱼粉就烦请阿姊送去给老夫人享用吧。”
厨娘接过托盘去了,王文茵将凌乱的灶房收拾干净后便到门房那儿等候回音。
等了约一盏茶功夫【注6】,大管家就出来了。
“哎呀,小娘子,你算是抓住了我家老夫人的胃,今儿这鱼粉她喜欢得不得了,吃下去好大一碗。若不是七郎拦着,怕是能吞下一锅。”大管家喜不自禁:“刚刚老夫人还问起了小娘子,小娘子可随我进去见老夫人一面。”
王文茵心里一咯噔,她可不想见文老夫人。祖父与文相公虽曾同朝为官,但两人是政敌,两家人也从未有过往来,她更不想让文家人知道自己的身世,于是便找了个借口,婉言谢绝了。
大管家十分不解,这个王小娘子还真是与众不同,若换做旁人,能见文老夫人一面,那可是求都求不来的机会,她却全然不放在心上。
“小娘子可知我家老夫人是何人?”
王文茵装傻充愣:“不知。”
大管家心说,原来是个无知的乡下丫头,倒也不意外,便从袖袋里拿出一锭银子来:“这是四两银子,二两是老夫人赏给小娘子的,余下则是定金,还请小娘子明日按例再送80斤鲜米粉来。”
王文茵千恩万谢举起双手接过银子,又郑重其事地给大管家行了一个大礼。
大管家暗暗好笑,还以为王小娘子是个机灵人呐,不想竟是个傻的,她怕是不知道若是到了老夫人面前,那给的赏银可就不止这二两银子咯。
离开文家庄回到静缘庵,其余送货小分队的队友还没回来,王文茵攥着银子去找妙善师太。
妙善见王文茵突然寻来,以为是她私下打探的事被王文茵知晓后来找她算账,不禁有些心虚,干巴巴笑了笑:“小娘子寻我何事?”
王文茵注意到妙善那慌乱不自然的眼神,猜测她大概以为自己是来找她麻烦的,忍着好笑道:“我来给师太送银子。”
妙善一愕:“送什么银子?”
“师太忘了?我先前在您这儿抵押了一块玉佩,当时约定赊一石籼米折价700文,再加上一分月息,共计770文。”王文茵拿出一小块银子放到妙善桌前:“我现在手头只有碎银,没有铜钱,按官陌算一两银子便是770文,不知是否可以让我赎回抵押的玉佩?”
原来是为了要回玉佩啊,妙善心里一松,脸上立刻挂上笑容:“当然可以!静尘,快去把小娘子的玉佩同契书拿来。”
妙善亲自为王文茵斟上一杯茶,呵呵笑道:“小娘子的米粉买卖做得咋样?”
王文茵福了一福:“多谢师太挂念,眼下生意还不错,每日有稳定的收入。不过,因为增加了人手,须得支出些工钱,盈利目前并不算多。”
“小娘子还给那几个流民付工钱?”妙善惊讶不已,原以为王文茵只是用些吃食打发流民,想不到她居然还给他们工钱,这是什么脑回路?
王文茵点头:“若想将生意长长久久做下去,那就必须善待每个人。”
妙善抿了抿嘴,心说:照你这大手笔,米粉生意怕是长久不了,到底还是太嫩了点。
“听说小娘子每日都去文家庄给文老夫人做米粉?”
“确有此事。”王文茵也不隐瞒。
“小娘子可曾见过文老夫人?”
“未曾见过。”
妙善哦了一声,有些失望,看来文家只是把王小娘子当灶间婢女使唤,否则怎会连老夫人都见不到。
“文老夫人可是出了名的善人,小娘子若是能见到她,说不定还能被她雇佣去汴京城里做个厨娘,那可比在这儿做米粉买卖强多了。”妙善“好心”建议道。
王文茵心说:我才不去汴京城里给文家做厨娘,我要凭自个儿本事去汴京城创业。
“师太想多了,我这点手艺怕是还入不了文老夫人的眼。”王文茵自谦道。
“小娘子倒是谦虚。”妙善哂笑,心说,你不离开我又如何接手这红红火火的米粉买卖呢。
“我还有一事想求师太。”王文茵道。
一听有事相求,妙善又端起了住持师太的架子:“何事?”
“我想问师太赁一间屋子。”
【注1】“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酱类调味品酿造技术在周代时期就已经普及开来,而且制作流程逐渐走向正规。到秦汉时期,出现了类似于酱油的调味料,在东汉崔寔撰写的《四民月令》中就有提到“……可作诸酱、肉酱、清酱”。北魏末年贾思勰编纂的《齐民要术·卷八》也记录了调味料“豆酱清”。在宋代,酱油一词开始出现,最早出现于北宋。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作为调味品开始在中国的饮食中流行。苏东坡在《格物粗谈·韵藉》中说:“金笺及扇面误字,以酽醋或酱油用新笔蘸洗,或灯芯揩之即去。” [6]另外南宋两本著作中也有记录:《山家清供》记载用酱油、芝麻油炒春荀、鱼、虾;《吴氏中馈录》记载用酒、酱油、芝麻油清蒸螃蟹。
【注2】在南宋时期吴自牧的《梦粱录》**提到了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但酒到元代时已被剔除了,因为它不能算作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只剩下了“七件事”。
【注3】葱姜蒜在宋朝之前已经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中。史料上有关葱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尔雅·释器》中就有“青谓之葱”的说法。相传神农尝百草之时曾经就尝到过葱,由于葱的味道辛辣刺激,食用之后身体会有发热的感觉。至此之后生活在远古时期的老百姓,就将葱作为一种日常调味品。一般都认为“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但主要还是用来调味或者入药。《礼记》中有“楂梨姜桂”的语句,这也是关于“姜”最早的文字记载。《吕氏春秋·本味》中也有“阳朴之姜”,以及“和之美者,蜀郡扬朴之姜”的记载。对姜的味道及其作用记载的十分明确。在葱姜蒜三种调味品中,只有大蒜是一种舶来品。据汉代王逸所著《正部》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这段记载是说张骞通西域之时,从西域地区曾带回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食物。其中就有原产于西亚和中亚的大蒜和苜蓿。(文献资料来自百度)
【注4】黄酒是后世对于谷物酿制酒的称呼,宋代的谷物酿制酒是根据生产的季节和工艺称作“大酒”和“小酒”。小酒未经蒸煮,酒醅在压榨之后直接装瓶的酒,又称作“清酒”或者“生酒”。经过蒸煮的工序“侯夏而出”的大酒,也被称为“煮酒”。
【注5】参考文献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主编:王庆,李娜,郭江《湘式米粉制作工艺》。
【注6】清朝对于计时方法有一句口诀: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2小时)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盏茶,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为方便起见,本书采用上述计时方法。(资料来自百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第十章 一碗鱼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