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抱香归 > 第43章 关奉使(1)

抱香归 第43章 关奉使(1)

作者:拜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18 21:53:06 来源:文学城

大雨连下数日,京城的天空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满城湿漉漉的石板路更添一份沉闷。

偏偏朝堂上的氛围,更是比外头的雨云还要低沉几分。

清晨,钟声敲响,百官肃立。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从群臣中缓缓掠过,仿佛看尽了每一张脸上的情绪波动。

“宣州水患愈演愈烈,刚修好的堤坝却因大雨冲毁,民生艰苦,赈灾一事迫在眉睫,朕已命司察司出使江南,监粮护送。”

皇帝话音刚落,大殿内便如水中投石,瞬间泛起涟漪。

右相徐勉上前一步,眉宇间藏着恰到好处的忧虑:“陛下,江南水患历来为重,赈灾之事非同小可,奉使一职须得有勇有谋。臣斗胆,愿举一人——兵部侍郎王道贞,素来清廉稳重,想必可担此重任。”

这话音刚落,李博微微一笑,却并未立刻开口,他低头看着笏板,仿佛是在等待什么。

果然,徐勉话音未尽,刑部侍郎站了出来,似笑非笑地补充道:“臣以为,此事非一人之力可为,江南水系复杂,或应派一熟悉水利之人随行,以策万全。”

这话中提到的“熟悉水利之人”,显然是指工部的一位次官,而那人正是左相一派的心腹。

皇帝只是淡淡扫了一眼左右:“爱卿们所言极是,奉使一职确需审慎考量,朕再行思索。”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各有算盘,却无人再敢多言。

徐勉与李博对视一眼,彼此都未露声色。

朝堂内的纷争虽然一时平息,但那股暗流却已然酝酿。

*

宣政殿内,皇帝伏案批阅,不动声色的神情让空气都显得沉闷。

关宁置于在御案侧,听着皇帝低沉的声音缓缓传来:“江南堤坝毁于大雨,民怨沸腾,赈灾粮若不能及时到达,局势将难以收拾。”

他抬眼看向关宁,目光中多了些许探究。“江南世家势力盘根错节,此次前往,你可有信心?”

关宁双手交叠于腹前,语调恭谨:“臣惶恐,但必竭尽所能,不负圣命。”

皇帝沉默片刻,从一旁匣子中取出一枚金光熠熠的令牌,走到至关宁面前:“此为天子令牌。凡见此牌者,如见朕亲至。”

关宁望着那枚令牌,心头微微一震。令牌轻薄,却承载着无上的权威与责任。

皇帝缓缓道:“江南一地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波涛汹涌。既然堤坝毁了,必定要查清楚到底是天灾,还是**。”

她双手接过令牌,肃然领命:“臣定不辱命。”

皇帝目光深邃:“江南之地鱼龙混杂,你手中的刀若不能斩人,便会反噬自身。慎言慎行,凡事以大局为重。”

关宁垂首称是,指尖触摸着令牌,心中思绪翻涌。

走出宣政殿,天已微微放晴。

昨夜的大雨虽歇,但空气中仍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

赵怀书看了一眼泄露一丝日光的阴沉天空,微微蹙眉道:“天是要下雨,还是要放晴?”

关宁明了他的意思。

这场堤坝冲毁的背后,绝非简单的天灾,贪腐、失职,一切皆有可能。

内侍台正厅。

“工部与户部的账目已送来,”赵怀书亲自将账簿摆在她面前,“这些是与宣州堤坝修建相关的款项。御笔若需梳理,可从这些账目开始。”

关宁抬眸看了他一眼,微微颔首:“多谢赵掌印。”

赵怀书随意翻开一本,指着其中一处:“此为宣州堤坝修建时的工匠名录,这些是银两调拨记录。”

“关御笔以为,此行该如何?”

“江南世家深耕多年,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若从表面入手,恐难以找到真相。”关宁低声道。

“需在世家有所戒备之前,掌握主动权,否则不利后续行动。”赵怀书沉吟片刻道。

关宁抬头看着他:“先行一步,势必危险重重,但若不如此,我们便难以先行下手。”

赵怀书闻言,嘴角微微上扬。

此行调查,不仅是为赈灾,更要找到堤坝冲毁的真相。

她心中很清楚,皇帝将她派去,既是对她的历练,也是对她的测试——孤臣无背景,虽不受世家掣肘,但一旦失败,便无翻身余地。

想到这里,她手中的账簿被缓缓合上,神色坚定。

*

今日是半年发禄米的日子,恰好雨水稍歇,仓部司的小吏余九赶紧赶着一车又一车的禄米,迈着步子穿过京城熙攘的街巷,送到各位大人家中。

他走了整整两条街,终于来到御史台御使孟陆的宅邸。

马车刚到孟府,孟母陆天巧正好回家,身上是一袭素衣,布衣整洁,虽不见华贵,但眉宇间透着一股肃然,她站在门廊下,目光如炬,扫了一眼米袋后,眉头立刻紧蹙。

她心中一沉,这些米袋看上去体积有些不对劲,分量似乎超了。

孟母陆天巧,出身普通人家,自幼聪慧,少年时在一家珠宝铺中学习账房算术,练就一双“尺子眼”,对数字、体积、重量敏锐异常。因丈夫早逝,她一手撑起孟家,白日里在长安城最大的珠宝铺当账房,晚上则在昏黄的灯下为家中孩子抄写账目维持生计,靠着这份韧劲拉扯孟陆长大。

她平日精于算计生活中的每一个铜钱,因精准无误的账房技艺而闻名,邻里间都说她的眼睛就是秤杆,凡是过目之物,轻重长短都逃不过她的慧眼。

陆天巧并未立即发作,而是叫老仆取来秤杆,将每一袋米逐一称量。

称完后,她用帕子擦了擦手,声音里多了几分冷意:“敢问这米为何多了三石?”

余九一听,连忙讪笑道:“夫人,哪儿多了?仓部司称好的,绝无差错。”

陆天巧冷笑一声:“我当账房时,三斗五两的珠米都看不出一丝一毫的差错,更别说这大袋禄米。三石的重量,我一看就知道多了。”

“这是公家的禄米,多一斗还是少一斗,岂能不明不白?我且问你,这三石米是何规矩?”

余九支吾着答:“这是惯例,从前仓部司就这么干,给御史台各位御使的米总会稍稍多些,大家都习惯了。”

陆天巧眉眼凌厉,冷声问:“那脚钱呢?可曾给你?”

余九愣住:“脚钱?哪有脚钱啊?仓部司的吏员给御使大人跑腿,从来不用给脚钱。”

陆天巧的脸色愈发难看,手一挥:“这多余的米我一粒不要,脚钱却不能不给!”

她吩咐家仆从库房取出银钱,递到余九手中:“你送米是辛苦活,这点钱是你的辛苦钱,收下吧。”

余九连连摆手:“不敢不敢,这怎么成……”

陆天巧冷声道:“做人要分明,该你的拿,不该你的,一分也不能要。”

余九无奈,只得勉强收下。

他赶着车担出了孟家,心中却嘀咕:“这家主母也忒讲究,送多了还不乐意,偏偏还要打发我脚钱……”

傍晚时分,孟陆回到家中,刚进门就被母亲一声冷喝叫住:“你站住!”

孟陆愣了愣,见母亲面色冷峻,不由地低头问道:“母亲,何事?”

陆天巧手里提着称米的账本,冷声问:“今日仓部司送来的禄米多了三石,你可知此事?”

孟陆眉头微皱,回道:“我并未听说,母亲何出此言?”

陆天巧冷笑:“仓部司的人说这是惯例,每回都要给御史台多送一些,你身为御使,连这样的事都不知情?”

孟陆神色微变,沉声道:“母亲,儿子确实不知。仓部司的禄米每次都是家仆代取,我从未问过。”

陆天巧厉声道,“你身为御使,连这种事都不管不问,旁人会如何看你?若被人知晓,岂非以为你也同流合污?御史乃是朝廷耳目,监督百官,你的禄米都能多出来三石,若是旁人,又该如何?你今日敢轻视三石,明日便能轻视三十石!”

孟陆被母亲训得满面通红,连连告罪:“母亲教训得是,是儿子疏忽了。”

陆天巧见状,脸色稍缓,但语气仍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将账本放到桌上:“我今日已将多余的米退还,脚钱也补上了。你若连这点清明都守不住,如何能让百姓信服?”

孟陆一听,拱手深深一拜:“母亲教诲得是,儿子知错,必当从今日起,将仓部司的情况查清楚。”

陆天巧看着他,语气稍缓:“你既为官,当知清廉乃为根本。世上再无大过于此,切莫让人抓了你的把柄,毁了孟家的名声。但更重要的是记住:廉洁如镜,才无愧于心!”

孟陆郑重应下,目送母亲离去,心中既感羞愧,又感敬佩。

他坐回书案前,越想越气,提笔写下今日之事,记在笏板上。

翌日朝堂,孟陆以《御史台事》为题,弹劾仓部郎中在禄米分发中存在贪墨与私通之嫌,并直指其有意迎合某些权贵势力,试图拉拢清流官员。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听得一片哗然。

仓部郎中官袁景行面色一白,却硬着头皮辩解:“禄米分发事宜繁琐,若有疏漏,实属无心之失。御史孟大人何必大题小作?”

孟陆冷笑一声:“无心之失?据我所查,仓部司每年多给御史台禄米,已持续近五年,此为疏漏,还是故意?”

袁景行语塞,额上冷汗涔涔,求助般地看向右相徐勉。

袁景行涨红了脸,语无伦次:“这……或许是历年旧例,小人不曾细究……”

孟陆锐利的目光扫过全堂,继续道:“禄米事小,风气事大!仓部司若无意贪墨,为何多送?若有意,又为何不收脚钱?莫非这是暗中结党营私,以达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孟陆毫不退让:“臣愿请陛下下旨彻查仓部司账目,若臣言有虚,甘受重罚!”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皇帝端坐龙椅,目光冷冷地扫过满堂官员,随后淡然开口:“仓部司多送禄米,确是失职。仓部司主事官袁景行罚俸三月,以儆效尤。御史台与仓部司的往来,由大理寺彻查,三日内呈报结果。”

孟陆拱手领旨:“陛下圣明!”

陆天巧的故事出自:唐.张鷟《朝野佥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3章 关奉使(1)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