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零之走出枣儿沟 > 第13章 黄鳝

八零之走出枣儿沟 第13章 黄鳝

作者:思若无邪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22 13:21:22 来源:文学城

这笔账算下来,在座几人都兴奋了起来,要知道这年头城里面的熟练工一个月也就是三四十块钱,而他们这些种田的,一年能有一百块的收入就不得了了!

在算明白里面的收益后,大家已不再是随便玩玩的心态了。

两位老人以前没做过生意,但他们知道,想要生意好,产品质量必须过硬,是以他们就一个劲的改进产品,他们可以保证,这些果盘呀,杯子呀,上面绝对不会有一根毛刺!

在沈南星的手下,果盘可以是任何形状的,手拎包也已经列入计划,在谈二牛手里,竹杯可以做到媲美玻璃和陶瓷杯,摔不破,用不坏,手提箱也在准备中了。

而谈国青则是负责上山砍竹子,割藤条,谈香负责销售,一家人齐心协力,井井有条,在大家的支持下,这笔小生意渐渐走上了正轨。

卖果盘比做种地来钱快,可在庄稼人眼里,田里的活还是第一要紧的,种田才是根本。

火车的停靠本来就是个意外事件,这生意能做多久没人知道,而地就在那,如今又赶上了好政策,只要勤劳肯干,就不会饿肚子,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真的是被饿怕了,谈湘理解这种执念。

时间来到了立夏,田里春耕的活计暂时告一段落,可勤劳的农民们可不会就这样歇下来,以前饿肚子饿怕了,为了都攒点家底,他们一刻都不敢停下来。

在给小麦做完除草施肥,种完油菜,种好玉米后,谈二牛又种起了大豆和花生。

而沈南星在将屋后的自留地种的满满当当,连院子外墙角也没放过种上了丝瓜和南瓜和冬瓜后,又打算跟着同村的姐妹们一起,去十里外的茶园打工。

一天一块钱,包吃包住,对于庄稼人来说算顶不错的活计了。

采茶是个辛苦的差事,谈湘舍不得奶奶吃苦,坚决不同意她跟着一起去。

“奶奶,卖果盘挣的不比采茶少,还不用翻山越岭的,我们不去好吗?。”

“是呀,妈,你就在家帮帮阿湘吧,这里离不开你,家里的藤条和竹片用的差不多了,明儿个我再去山上多砍些。”谈国青也舍不得自己老妈出去受罪。

沈南星想了一下,采茶的确还不如编果盘来钱快,在家她还能照看着菜地,还能做饭,也就打消了外出采茶的念头。

如今谈湘小推车上的产品那是越发的琳琅满目了,除了果盘和竹杯,茶盒和梳妆盒也上架了,还有时尚的藤编手提包,前不久谈湘就以五块钱的价格卖出去了一个,为此她高兴了一整周来着呢!

生意这么红火,不可能没有眼红的,可这是人家的本事,学不来呀,这编织的手艺,可不是看看就会的,于是村里人在尝试失败后也就都放弃了,想着还是等着秋收后卖红枣吧。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味,又到制作黄豆酱的时候。

谈湘跟着沈南星开始制作黄豆酱,今年她们准备做十斤黄豆的量,这样可以吃到来年开春了。

将黄豆倒在竹筛上,把坏掉的挑出来,挑好的黄豆放进木盆里,用水浸泡一晚上。

等到第二天,黄豆就已经泡发好了,将黄豆用漏勺从盆里捞出来,放到铁锅里蒸熟。

蒸熟后的黄豆再次平铺再竹筛上,倒入面粉。用手将黄豆和面粉搅拌均匀,使得所有面粉都均匀的附着在黄豆上。

将裹满了面粉的黄豆铺在纱布上面,铺好后包起来,包紧实,放在通风又避光的地方,让它们发酵。

一般五天左右,黄豆就能完成发酵。

五天后,谈湘迫不及待的打开了纱布。

发酵后的黄豆都粘连在了一起,表面上会附着着一层黄绿色的菌丝。

沈南星说这次发酵很成功,没有一点黑霉,谈湘这才放心了。

接着把霉豆子掰成小块,放到太阳底下暴晒,晒好之后再用手搓开,然后用筛子将粉尘筛掉,就得到干净的霉豆子啦。

沈南星拿出一口洗刷干净的陶罐,将霉豆子倒进去,接着放入盐,加满清水没过霉豆子,然后用筷子搅拌均匀,盖上盖子,放在阳光最充足的地方去暴晒。

每天搅拌一次,等上半个月,他们就能吃上美味的黄豆酱啦。

明明只用了最简单的盐和豆子,却比任何调味品都要有滋味,喝粥的时候,烧菜的时候,加上一点,真的无比下饭。

半个月后时间来到了芒种,可谓是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枣儿沟的人们神经都紧张了起来。

枣儿庄地少人多,如今分配到户,谈湘他们家所在的生产队旱地人均一分三,稻田人均七分。谈湘一家六口,只有不到八分的旱地,四亩二分水稻田。

全家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向这五亩地要。

所以,只要庄稼能生长的季节,无论旱地还是水田,谈二牛都没有让其闲着,一年四季生机勃勃,春天的油菜大豆,夏秋天的水稻麦子,冬天的白菜萝卜。

到了五月,田里的麦子已经换上了金色的外衣,低下了沉重的头颅,抢收和抢种要开始了,接下来枣儿沟的村民们要经历收割、犁田、施肥、晒草、扯秧和插田这系列繁重的劳动,谈湘一家也不例外。

早上五点,一家人快速的吃完了早饭,爷爷奶奶和小叔开始割麦子,一人一把镰刀,下到田里,低头弓腰,左手把禾,右手挥镰,三五束禾成一把,随手放在身边,谈湘就跟在后面捆麦子。

大约十点半的时候,谈湘回家做午饭,做好了送到田里,等吃完后继续跟在大人后面捆麦子。

傍晚,谈湘回去做晚饭,谈国青从家里推来了板车,板车上放着麻绳和扁担,他们要在天黑前把今天割好捆好的稻子运送到谷场去。

麦穗向外,麦根朝里,堆成左右平行的两堆,中间正好容纳一部打谷机,准备脱粒。踩打谷机脱粒是最辛苦的活计,得靠体力,谈二牛和谈国青承担了所有脱粒的活计。

谈湘在家做好了晚饭,直到夜幕降临,天色完全黑下来,才看到爷爷奶奶和小叔拖着沉重的步伐回来了。

接下来几天依旧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打完麦子紧接着又要种水稻,种稻前要挖田犁田,真是一刻都不得休息。

山里没有机器,只有靠锄头,一锄一锄地挖,把泥土挖过来了,凸凹不平,还要整平滑,方便插秧。偌大一块田,全部挖完,可真不容易。一天下来,手掌全是水泡,钻心地痛。第二天天亮,水泡还没好,就又要继续,让旧伤添新创。

挖完田,犁完田,就要插秧了。

早上四点,谈湘起床跟着爷爷奶奶去田地里拔秧子,走在田埂上,谈湘感到有些摇晃,她还没完全清醒。拔完秧之后,还需要将它们挑到待插秧的田边。这时候谈湘就会回去给大家做早饭,等做好了把早饭送到田头。

沈南星是村里插秧能手,插得又快又整齐。她弯下腰,只见水花飞溅,哗哗作响,谈二牛和谈国青都被远远地甩在身后了。

刚嫁过来的那年,她被蚂蟥叮了都会大叫出声,如今她这纯熟的插秧技术,任谁路过了看一眼都要夸上几句的。

炎热的天气令人头发晒得昏沉,栽秧时稻田的水都被太阳灼热,蚂蝗和虫子在地上爬行无处不在,手指因为长时间浸泡而泡破,到了晚上,闷热的天气使得蚊子成群结队,根本无法入眠。

清晨天还未亮就要下地劳作,直到天色完全黑透才结束工作,谈湘真不知道自己这些天是怎么熬过来的。

谈湘是在是不敢想象,若是将来每年都来上一遍,她要怎么承受,其实她的活计已经算是轻松的了,回来做饭的时候还能稍加喘息,她实在是不敢想,爷爷奶奶和小叔他们这些天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更要命的事,因着枣儿沟的地形,即使以后机器普及了他们这也很难用到。

想到这里,谈湘更坚定了她带着家人走出去的信念。

劳作这么辛苦,若是这时候再吃不好,那真是铁打的人也要熬坏,是以谈湘在一日三餐上,十分的上心。为了能让干活的人吃好吃饱,谈湘是非常舍得花钱花心思的。

早上每人一个鸡蛋是必须的,自己家里的吃完了就去村里其他人家换,这年头鸡蛋只要五分钱一个,其实并不贵,却是补充营养的好方式,只是庄稼人节俭惯了,不舍得罢了。

中午是馒头或者米饭,下饭菜必须烧的有滋有味,油呀盐呀不要不舍得放,早春时候菜地里种下的蔬菜都已经能吃了,夏天人们吃的最多就是茄子缸豆,那真是能吃到吐,可谈湘手艺好,又舍得放油,茄子切成滚刀块,青椒用手掰成块,再加上土豆块一起翻炒,一道有滋有味的地三鲜就做好了。

夏天的河里,小溪边,多的是黄鳝螃蟹龙虾田螺,那些年纪小地里帮不上忙的小孩子们就喜欢捣鼓这些玩意。

谈湘在去小溪边洗衣服的时候就遇上了正在抓黄鳝的小子们,一阵交谈后谈湘用一毛一条的价格买了五条大拇指粗的黄鳝。孩子们得了钱,高兴的跑去山下的镇上买冰棍去了。

镇上的冰棍只有两种,白糖冰棍和绿豆冰棍。白糖冰棍两分钱一根,绿豆冰棍四分钱一根,一般小孩子们只舍得买白糖冰棍,甜滋滋的能舔上好久。

谈湘用从小孩子那换来的黄鳝做了一道红椒仔姜焖黄鳝,开胃的辣椒,性温解腻的嫩姜,鲜美的黄鳝,这几样组合在一起那真叫一个美味,一口咬下去,那真是让人涎水吞咽,唇齿添香。

田埂上,就着这道黄鳝,谈二牛他们那叫吃得一个满足,惹得隔壁田间的李桂花都忍不住往这边凑,她家田地也不少,谈国栋和谈爱超都出去打工了,谈大牛年纪大了早就不下地了,这种田的重担就都落到了她和另外两个儿子儿媳身上,这段时间也是忙得不行。

等晚上大家手工回家,谈湘再给大家下一碗鳝丝面,补充大家这一天消耗的能量。

挖田时,也经常挖到躲在泥土深处的泥鳅黄鳝,得知这些东西谈湘会料理,他就把捉到的青蛙、泥鳅、黄鳝拴在一根稻草上带回家。

谈湘把这些给收拾了,做上一道香辣泥鳅,再来一道青椒炒青蛙,给大家加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