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综历史]独生子 > 第15章 第十四章 表态

[综历史]独生子 第15章 第十四章 表态

作者:长恨歌行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11 01:36:35 来源:文学城

康熙皇帝身体抱恙,乾清宫内伺候的人尽皆屏气凝神,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宫殿里极为寂静。

正因如此,稍有响动,声音便会被加倍放大。

乾清宫东暖阁中,康熙坐在卧榻上头,身子倚在靠垫上,一只手搭着扶手靠枕,边上的矮几上摆着茶具和几本奏折。

从姿势来看,病中的皇帝必须借助靠垫靠枕才能端坐,身体的虚弱已经很明显了。

胤禩恭敬地行礼:“不孝子胤禩见过汗阿玛!恭请汗阿玛圣安!”

“起来吧,不要行那些虚礼了。”

胤禩直起身,还没说话,皇帝就先开口了:“我看你最近清减了许多,是否府上的人没有好好伺候?”

这个关心太硬核,胤禩噎了一瞬,才道:“不干他们的事。是儿子在府中反省,一直都没什么胃口。再加上这些日子弘旺病了,儿子心焦上火,这才有些瘦了。”

胤禩的话说得很真诚,这时候他不是皇帝的臣子,而是儿子。聊家常嘛,只要注意不犯忌讳,那许多话都可以说。

“况且儿子是汗阿玛的皇子,有汗阿玛看顾,哪有奴才胆大包天,敢欺凌皇子的。倒是汗阿玛是天下万民之所系,还需宽慰心神、保重龙体才是。

近来大事频发,牵动汗阿玛心神,儿子又鬼迷心窍,行事失当……都是儿子不争气,辜负了汗阿玛的期望,让汗阿玛失望了。”

胤禩说这些话的时候是真心实意的,康熙能看出来。

“鬼迷心窍,我看你确实是鬼迷心窍!张明德到你府上,你就应该将他逐出去,还留这等居心叵测之人在府中妖言惑众。人人都说你八阿哥聪明,什么聪明,都是小聪明!”

分明是叫人来和好的,温情关怀的话才刚说完一句,老爷子就开骂。

胤禩措不及防,但心中却放松下来。

愿意发火,语气又不重,汗阿玛已经消气了。

“儿子知道,只是心中有顾虑。若张明德是直接上门或是我自己找来的,那赶出去也就罢了,有普奇举荐,倒不好轻易拒绝了。”

张明德案之前的处理结果中,最先接触他的顺承郡王布穆巴、顺承郡王长史阿禄、似乎只是打了个酱油的辅国公赖士,都被判无罪释放,只有胤禩和镇国公普奇两个倒霉鬼以知情不报的罪名被革去爵位,沦为闲散宗室。

当时的胤禩还不知道自己会因为普奇倒霉,以他为人处世的一贯方针,当然要给宗亲一个面子。

康熙也知道胤禩的脾气,但这并不妨碍他教训儿子:“你就是这样讲虚名、好面子,什么人都要拉拢,这下好了,栽在区区一个草民手中。朕是你的阿玛,你将听到的话如实相告,难道朕会对你怎么样吗?

相面之人,为得贵人信任,言辞最是夸张、无忌。朕也看了张明德的供词,他说你‘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看似神奇,实则敷衍之极。你是皇子阿哥,朕亲封为贝勒,自然福泽深厚,何须相面人多言。

他住普奇家中,普奇带他来与你看面,难不成还不会将你的身份透露给他?他都已经知晓你的身份,编什么瞎话骗你,便只看他自己了。你竟连这点都猜不透!”

胤禩关在府中的这些天,已经反省过了。

康熙说的话,他自己都想过,而且事实就像皇帝训斥的那样,这样模棱两可的话,他会上当,也是被张明德后来说他“后必大贵”的话蒙了心。如果不是张明德说出了刺杀太子的惊人之语,他说不定还真会继续将此人奉为座上宾。

皇帝的训斥,胤禩照单全收:“汗阿玛说的是,儿子确实是昏了头了,到此人妄言刺杀太子,才识破此人面目,将他赶走。”

东暖阁内突然完全安静下来。

胤禩主动提起张明德里谋刺太子的内容——这是胤禩被革爵、皇帝屡次训斥他的原因,也是扎在他们父子之间的一根刺——康熙的表情明显僵了一瞬。

原本皇帝叫胤禩来和好,是要将这件事含糊揭过去,从此他们就当一切都没发生过。胤禩没有“心怀远大”、暗中相面,康熙也没有将儿子骂个狗血淋头,还将胤禩的出身、性格、福晋、子嗣全都揪出来一通批判。

可是现在胤禩主动提到了这件事,他们就得直面父子之间最大的矛盾冲突了。

“你能识破张明德的狼子野心,甚好。可为何不早些密奏于朕,反倒要等到胤禔出首?你有空与几个兄弟说,都没时间和朕聊聊么?”

“是儿子的错。张明德不过是一妄人,初见面便怂恿我谋刺太子,实在可笑。我并不相信他有这般能力,只是觉得此人在皇子宗亲中招摇撞骗,影响恶劣,才提醒兄弟们多加小心。

太子日常居住宫中,又在我大清勇士的重重保护之下,儿子并不相信张明德真有法子谋刺成功。若他真有大神通,又何必特意蛊惑皇子呢?恐怕早就自行行事了。

因此人后来再未在我面前出现,儿子便没再将他放在心上。”

胤禩的理由翻来覆去说的就是一个意思:他之前是被张明德蛊惑了一下不假,但后来压根没信这人的话。甚至他都没上心,连张明德去哪儿了都没管。

张明德要是被控制在他手上,他在倒霉前能不知道吗?

在胤禔镇魇太子的行为暴露以后,胤禩的话听起来就很有说服力。

张明德事件里倒霉的就他和普奇两个人,其他有牵扯的人都安然无恙。尤其是对胤礽心怀恶意的胤禔,还以慨然陈奏兄弟恶行的行为狠狠地在康熙心中刷了一把好感度。

胤禔陈奏张明德为八阿哥相面之事,又说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两相结合,仿佛胤禩才是主谋。

当时胤禔把胤禩坑得有多惨,镇魇之事暴露后,他就被反噬得有多深。

胤禔的事情暴露也没几天,有许多人都还不知道内情。

就连康熙自己,都是在近段时间的调查结果汇总里,才知晓胤禔究竟做了什么好事。

胤禩这番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为自己辩驳的铁憨憨式发言,反倒让康熙对他又多了几分怜爱。

胤禔做错了事,还是天大的错事,所以这时候的他就连呼吸都是错的,皇帝分分钟都能回想起一堆胤禔给兄弟下套子、上眼药的情节。

在他主动说出张明德为胤禩相面、推举胤禩为太子之前,康熙刚下明旨,禁止任何人擅言废立之举。

不管是哪个儿子,敢有钻营当皇太子的心,那就是国贼,他绝不会留情。

胤禔保举胤禩,让康熙认识到了胤禩的“人缘”有多好,当时的他只觉得长子过于鲁莽,牵涉到储位,做事就不过脑子了。

现在一看,胤禔哪里是不过脑子,分明是脑子太好用了!

“那你知道张明德被胤禔收押于直郡王府后,又有何感想?”胤禩刚解释完,康熙就冷不丁发问。

胤禩一脸茫然:“大哥不是说他怕张明德真正去谋刺太子,才命人将此人收押起来的吗?虽然不知道收押了多久,但想来那时大哥还随汗阿玛御驾在塞外呢,命人将张明德严加看管,并无错处啊。”

“想不到,你倒是个实心眼的,”康熙嗤笑一声,“胤禔将张明德为你相面的事暴露出来,你就一点都不怨他么?”

这题是送分题,胤禩闭着眼睛都能答出答案。

“原先是怨的,若不是大哥,儿子也不会被革爵。只是后来在府中思过,我想通了,反倒该感谢大哥才是。”

“何谢之有啊?”

“汗阿玛不喜儿子过度结交朝臣,儿子此前却只想着要与宗王大臣们打好关系,好似裕王伯父一样做个贤王,不知不觉间竟过了度。即便没有大哥,汗阿玛圣明烛照,仍是会知道的,到时候就不是小惩大诫能解决的了。

大哥举荐我,一来是因着我和兄弟们的关系都很融洽,二来便是我和朝中大臣们都算是亲善。没有大哥,指不定哪日也会有人上奏保举我。儿子现今因大哥的举荐而吃了挂落,指不定还是好事。”胤禩的回答很直白,直白得都不像是他能说出来的。

这种大大咧咧、直言不讳的风格,更适合皇帝诸子之中,出身唯独在太子之下的十阿哥胤礻我。

康熙看他的眼神都不对了。

坏了,这儿子该不会是革爵之后关在府里让他反省,结果把人关傻了吧?

胤禩一下子就看懂了他的眼神。于是,更多掏心掏肺的话从胤禩的嘴里往外蹦:“汗阿玛知道,儿子的人缘不错,但那都是被兄弟们对比出来的。兄弟们行事直率,儿子行事优柔,在大臣们眼里反倒是谦逊了。说实话,儿子自己都不知道那么多人支持我呢。”

康熙:……

胤禩,你正常点,朕害怕。

如果弘旺在现场的话,一定会对康熙说,他阿玛这招叫以退为进。

真诚才是最可怕的必杀技!

昨天发的那章里,显亲王衍潢的名字打错了,是天潢贵胄的潢,不是璜,这里先纠正一下orz

*

顺便八卦一下,依靠显亲王家的资料,我终于弄清了为啥顺治说董鄂氏生的第四子是“朕之第一子”。

清朝的爵位传承,早期还保留着多妻并嫡制的传统,福晋、侧福晋生的都算是嫡子,庶子的地位和嫡子比起来很低,嫡庶相当分明。

按照清初崇德年间划分的爵位,九等爵位(一等和硕亲王、二等多罗郡王、三等多罗贝勒、四等固山贝子、五等镇国公、六等辅国公、七等镇国将军、八等辅国将军、九等奉国将军)里,皇帝庶子只能封第七等的镇国将军。

*

按照多妻并嫡制的算法,清初皇帝里,皇太极是嫡子,顺治是嫡子,康熙还是头一个登基的庶子。

顺治生下来的儿子里,只有董鄂氏生的孩子算嫡出,按照清初继位法则,这位还真是第一个有继位资格的皇子,怪不得顺治激动地说这是“第一子”。

如果顺治活得久,或者“嫡子”活下来了的话,康熙皇帝按例只能封镇国将军。只能说,康师傅好运气啊23333

*

顺带顺治本人为什么会被多尔衮拥立,其他大臣都承认,也有了解释。

他的兄长虽然多,但是出生的时候是嫡出的就只有大哥豪格、五哥硕塞、八哥(宸妃海兰珠夭折的娃)。算上顺治本人和他的十一弟博穆博果尔,皇太极有五个嫡子,活下来的有四个。

豪格和多尔衮争位未果,双方都僵持不下,只能换人,豪格pass;

硕赛年纪是比顺治大,但硕赛的亲妈被皇太极亲自赐给大臣为妻了,硕塞pass。

这么一轮,按顺位就轮到顺治了。

*

根据资料,顺治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立康熙为太子前,因为只有庶子没有嫡子,就起过传位显亲王富绶的打算。

肃亲王豪格的后代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前中期的封号都是显亲王,到乾隆中期后才又改回肃亲王。

显亲王富绶是豪格的第四子,也是第一个嫡子,顺治很喜欢这个侄子,还把他当儿子养。

因为没有嫡子,皇帝的庶子本来应该只封将军的,顺治就想过重新将皇位传回给显亲王一系,被大臣们驳回了,认为还是要立皇子。

不管顺治是真心传侄子还是为了给传庶子铺垫,这段八卦还是有点意思的。

皇位传承都这么搞,清初的嫡庶之分相当严重啊。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第十四章 表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