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历史直播] 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 第4章 景泰。

[历史直播] 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第4章 景泰。

作者:何到关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1-22 23:18:00 来源:文学城

【时人对朱祁钰的攻讦,深究就两点,怪他苛待哥哥,怪他废了侄子,说到最后也没什么新意。毕竟人家皇帝工作搞得挺好的,也不干什么奢靡无度的事,就爱吃点野菜小鱼干,实在没什么可以喷的。

复辟后很多人就寻思从道德上攻击一下吧,骂他享受了权力的滋味就上瘾了,不顾亲情,恋恋神器。

怎么说呢,就挺好笑的。】

王文气得快要晕厥,他们陛下做得还不好?太上皇那等于国有罪的恶人,也只是被关在南宫而已,没人磋磨侮辱,太后时不时哭几声,太上皇没事干整天造人,孩子都生好几个了。

其他皇帝龙肝凤髓吃着,景泰皇帝就爱吃点鱼干野菜,遣人采买还被于谦拦下了,这么克己这么勤俭的天子哪里找,不给老夫偷着乐,还要骂他贪恋权位,陪太上皇出征的福气给你要不要啊!

【泥古不化之人认为如今朱祁镇平安归来了,代理皇帝就该自觉把皇位还给太上皇。就算不是朱祁镇,也该是朱见深,景泰把侄子废了换自己儿子上,就是自私,就是不对。

但景泰不放心简直太正常了,谁知道朱见深会不会觉得叔叔委屈了老爹,再把老爹放出来为祸人间,朱祁镇还朝会不会大肆报复,把得罪过他的都收拾了,又会不会深感羞愤,再次兴兵?

后来证明朱见深是个三观正常的人,但朱祁镇不出所料,夺了儿子的位,确实把所有人都料理了。

恋恋权位,公器私用,徘徊不舍的人,从来都只有那一个。】

朱元璋点头,他看重正统是真的,但朱祁镇这么个猪狗不如的玩意儿做成这个样子,再让他当皇帝才是招笑呢,他儿子也是,爹都这样了,其他人不放心多正常。

几个位面外的朱见深苦笑,他对叔叔没有怨恨之意,更多的是无奈,摊上这么个爹真是……

·

日烘晴昼,满室俱寂,于谦为天子倒了半盏温茶:“请陛下珍重自身。”

朱祁钰病了多日,白着一张脸,眼睛却亮得惊人: “后世未曾怪罪?”

“是。”于谦躬身,“陛下万勿自伤,青史之下唯江山不老,是非功过,千秋自知。”

【与其说朱祁钰改易太子是为权,不如说他是为了后路。景泰不是蠢人,早在朱祁镇还朝,他就从部分大臣的态度中嗅到了一丝不对: 哪怕他宵衣旰食一心朝政,还是有人认为他作为藩王登基名不正言不顺。

然而事情已经做了,皇帝当了一年多了,不让大家给哥哥开门放敌人的事也已经发生很久了,这时候退位难道就会被放过吗?

不可能的,回家等死还差不多。一旦放弃,他和他的爱臣,他的儿子,他悉心提拔的良才,做出的变更,未完的事业都会中止,甚至可能更糟。

景泰清楚知道自己不会被哥哥放过,陈胜吴广知道举大计亦死,那朱祁钰又为什么要退离,为什么不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谋求一个善终?】

“是啊,他为什么不能呢。”天幕之下,许多人喃喃,哥哥已经这样了,还是有人向着他。退位是傻子才做的事,朱祁钰的处境根本无退路可言。

永乐帝转身进了宗庙,看着爹的牌位,想着朱标的面容,又踏出宫门直视天幕上朱祁钰决然的目光。

“去做吧。”

这位以藩王之身清君侧,小宗入大宗的帝王,隔着久远年光对他的重孙说。

【到这一步,换太子之举已是一场阳谋。朱祁镇不能杀,朱瞻基只有他们两个儿子,再加上堡宗当了多年皇帝,落魄了仍有太后和旧臣在背后,但朱见深的分量并没有那么重,不会牵一发动全身。

于是他废。废侄子的太子位,废不允的皇后。只有把朱祁钰这一脉安置在皇位上,十年百年,方有可能逃离千夫所指的局面——活着是免不了被质疑了,但还有身后名。

帝业如此,既已在乱流中登上这个位子,因占不了大义被戳脊梁骨,但如果他安稳坐下去,他的儿子坐下去,藩王之身也会是正统,朱祁钰这个名字会作为先祖名正言顺下去。

天不予他,便尽人事。】

朱瞻基俯下身,抱起这个被他忽视多年的孩子,想他如何不易,如何挣命,如何为一个好结局谋算,又怎样功败垂成,怎样孤苦而逝。

就差那么一点运气。

若论礼法,他们这一脉本也是清君侧小宗入大宗,而祁钰本就是他的孩子,挽狂澜的孩子。若天命在斯,能安稳平顺地做完这一切,焉知……焉知不是第二个太宗?

他命王瑾取下墙上悬挂多年的太宗宝弓交给朱祁钰,又不知该和幼子聊些什么,沉吟许久也只轻声说。

“太祖太宗会以你为傲的。”

父亲也是。

【天意弄人,朱祁镇并没有给弟弟这个机会。“戾”仿佛是这位前半生顺风顺水,后半生心想事成的兄长对弟弟拼尽一生终成空的嘲弄:

看啊,你上下求索的东西,我触手便得。你费尽心力的好梦,我挥手便散尽了。所谓挣命苦海、急流救国,到头落得一个“戾”。

八年浮梦转眼成空,只余年年杜宇,悲哭春风。

但青史只鉴丹心。时间长河溯游而去,直至今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人还是朱祁镇,后人于景泰陵和于谦墓感怀追念,在史料中拼凑故人斑驳一生,为人所知的,依旧是“救时君臣”。

千秋社稷悲忠肃,四尺孤坟葬景皇。

不知当年固执寻求正统的人在天顺时可曾后悔,是否想过景泰身后凄楚。

《左传》尚写,“不以一眚掩大德”。

说到底,景帝又何过之有呢。】

宪宗朝,朱见深和堂中跪了大半的臣子相对无言,天幕本也说他会在十一年追谥,他对提前给叔叔平反没什么抵触,只是若景帝被后人认定无过,那么本就不妙的先帝名声,就更无法言说了。

大德之人不入帝陵,先帝却在宗庙受万年香火……廷议了两个时辰也没得出两全结果,朱见深对君父本就浅薄的亲情又消减几分,自找万贞儿去了。

【英宗复辟后最大的过失当属冤杀于谦。常说人无完人,白璧微瑕,但于谦说“完人”不为过。政绩卓越,巡按江西、巡抚晋豫皆有功;为官清廉,百官献金谄媚王振,他只两袖清风。

于谦之功,不仅是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更多是作为臣子展现出的高华品格,节俭为民,不爱钱不惜死。

查抄时,家无余财,只有正屋锁着景泰赐的蟒袍剑器。

少时写的诗成了终生箴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死之日,天下冤之。】

岳飞赞叹:“好一个不爱钱不惜死,好一个两袖清风的忠臣,若天下文人都如此,何愁北伐不成。”

他想到朝中碌碌公卿,秦桧之流身居高位,主战之臣或被贬谪或失望辞官,只剩满堂蝇营狗苟,终是叹息。

朱元璋看于谦清廉至此,更是遗憾,好官也就罢了,还如此赤胆忠心,如此高华清廉,这不就是他最想要的那种大臣吗?朱祁镇真就蠢到这种臣子都砍?

【关于景泰和于谦有个争论,据传夺门之变当日,朱祁钰躺在病床上听到宫中钟声,问是不是于谦谋反,周围人答是太上皇,景帝回了一句“哥哥做皇帝,好。”

这个记录来源有二,杨瑄《复辟录》和祝允明《成化间苏材小纂》,并非官方,记载也有差异,祝只记“问左右谁邪?”

小字标注“或曰于谦邪夫?未委然否。”也就是说景泰根本没说人名,只问了是谁,笔者猜说的是于谦。

《复辟录》写得早,但写的时候没有这个说法,这一段是后续修编增改,直接写"于谦耶?"传到后来就成了景泰怀疑于谦,只能说是完整的流言诞生及演变。】

司马迁皱眉:“岂能如此草率。”

朱祁钰于谦不觉有异,这书叫《复辟录》,当然没好话给他们,朱祁镇都复辟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有流言就有吧,他们君臣自知便好。

【两个作者的出发点都很微妙,杨瑄作为一个并不受景帝喜爱之人,还记载了另一件事,复位后朱祁镇很开心地对大家说弟弟身体好多了,能吃粥了,以前的事不怪弟弟,都是小人的错。

光从那个“戾”字都能看出朱祁镇不可能说这样的话,他别太恨弟弟哦,朱祁钰没几天就死了——那么《复辟录》的写作动机,就很有问题了,英宗立人设专属营销号啊你。

而祝允明是徐有贞的外孙。徐有贞嘛,夺门之变主要人员,祝枝山写他祖宗相关的东西基本可以略过,古人评价“叙徐有贞事,颇有讳饰。盖允明为有贞外孙,亲串之私,不能无所假借云。”

王世贞就骂了,说景帝与于谦信任这么深,怎么可能怀疑,就算有怀疑的点,为什么不怀疑石亨而去怀疑于谦?

是吧,我也想问呢。】

还未著书的祝允明大惊,感受着周围人似有还无的微妙目光不知该不该应对,他自认外祖不算大奸大恶,如何也会有这种“我到坟前愧为孙”之感……

他盼着天幕别讲景皇于谦了,说说外祖有功的英宗便好,天幕却不以他的意志更改:

【景泰在位时,曾主持修志,派人前往全国各地采集信息,又整理永乐年间未完的《天下郡县志》,最终编撰出集山川、人物、风俗、土产、城池等许多因素一体的地方总志《寰宇通志》。

修书在任何时候都是大功绩,英宗一看又不乐意了,毕竟只要志在,朱祁钰就有了依托,景泰朝已散,但他的名字会记载于书页上,随着这本地方总志的流传而流传,每一个读到它的人会知道是哪位帝王主持编撰,从而铭记。

朱祁镇不允许这样的事。他批评其“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令人重编了《大明一统志》,将《寰宇通志》毁版。

但还有他未注意到的东西。】

朱祁镇冷笑:“天幕只会向着罪人,《寰宇通志》本就详略不一,难以阅读,如何能传后世。”

伺候的太监寻思,这编的怎么样,咱们也不知道啊,您都给毁了,还不是您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焦躁地在堂中踱步,天幕当真不智!朱祁钰已经死了,他的妃子也被自己送下去陪那个好弟弟了,他发的号令,他爱用的臣子,他编撰的书都毁了,留下的一切痕迹亦被自己抹除。

……还有什么,是贵为天子都伸不到手的?

【掐丝珐琅,景泰年间工艺制作达到最高的一款工艺品,清丽庄重的美艳使它名传后世,甚至成为国礼,因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得名“景泰蓝”。

说起来很奇妙,王朝帝业狰狞至此,流传至今最为人所知的是不起眼的匠人技艺。一些“注定要死的是我们,而艺术将永恒”。

“景泰”这个年号,便也随着艺术的永恒而永恒下去。

它会随着国礼的赠出漂洋过海,在展会上炫目,在收藏馆内沉睡。每一个见到的人都会惊异其美丽,再从它回望那位几百年前力挽天倾的青年,他的时代,他的爱臣。

掐丝、点蓝、高火、磨光、镀金,刚从火中取出的景泰蓝只有黑色,冷却后便显出五彩光华。而它名字来源的帝王,也在亘古时间中洗尽铅华,如一尊彩釉珐琅,安然地直面青史。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景泰陵青草依依,于谦墓翠柏林立。京师刚过惊蛰,万物生发,西湖托于春风的草籽飘飘摇摇,越过千里江河,绵延青山,终落于北京,生一把葱茏草木。

再待百年,便有两棵树并肩生长,树九死不悔的山河永安。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景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