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也不想滑冰的[花滑] > 第21章 全国青少年赛·北京冬奥看你们了!

次日的自由滑,依旧是少乙组打头阵。

因为在短节目中排名靠后,贺/应在第一组的第三位出场。

他们的配置基本还是挑战赛的样子,除了按要求加了组螺旋线和捻转,一周的单跳和抛跳没动。

没有强上难度,但三分钟的节目,滑下来依然勉强。

下场的时候,贺嘉岁几乎贴着板墙走。

“我不一样,我还能再滑一遍。”应逢年说。

“那你驼什么背?”她拍上他的肩胛骨,“请像舞蹈生一样走过去。”

世界上最长的路,就是完成表演后,跋涉向等分区的通道。

这设计不合理呀,不顺路!

应逢年像搁浅的鱼,挣扎两回,最后心安理得:“我现在是运动员。”

“驼背的运动员也很难看。”

还是这句话最有杀伤力。

贺嘉岁看他的红晕盖住虚脱,用尽余力维持形象。

像上身笔直,但刚装上腿的筷子。

坏心思得逞,她安慰说:“没关系,其实没人在意你。”

她扫了扫周围看台,大家都在关注场上热身的运动员。

听教练说,他们是单人滑的兼项选手,在各自的领域有些成就,名气不小。

“你在意。”

应逢年猝不及防地打断视线。

“嗯?”

“你在意。”他说。

贺嘉岁对上他的眼睛,觉得刚才被握着抱着的地方,延迟地烧起来。

原来红晕会转移,从一个人的脸颊,爬上另一个人的脸。

应逢年大喘气:“你连我偷吃几片吐司都能记恨半个月,你超在意我的。”

“你连我在不在意都知道,”贺嘉岁先一步跨进等分区,“到底是谁在意谁。”

她想,她大概拟好人生目标了:像应逢年这样没脸没皮地活着。

教练在沉默。

他想把孩子们的注意拉回赛场,但几度张口,只发现话题越跑越远。

“等过完新年,我要加大你们的体能训练。”他说第二次。

旁边的贺嘉岁和应逢年依然在悄悄算账,无人在意。

“贺嘉岁/应逢年,自由滑技术分13.12分,节目内容分16.93分,两套总分54.72分,暂列第二位。”

组合总体难度不如昨天的短节目,技术分平平无奇。

但好歹自由滑突破了三十分。

“暂列第二位,我们没打过上一组吗?”贺嘉岁终于想起自己还有个教练。

“上一组有难度,单跳和抛跳都是两周,技术分高一大截。”

“两周而已,”她懊悔,“我们也可以尝试两周跳的。”

目前,她和应逢年基本能掌握三到四种两周跳,抛2F虽然缺周,但不至于降组。

“得加大体能训练才行,”教练重申,“你们的体力是弱项,连一周套都支撑不住。”

排名是暂时的,不到最后尘埃落定,谁都不敢说一句百分百。

紧随他们出场的真是一对小高手。

虽然短节目连连失误,但选手在自由滑中拿出完美的3T单跳,托举和抛跳还编有难度进入,直接坐上冲击领奖台的火箭。

也有选手和他们一样,没有难度续航,从领奖台的位置掉下去。

不过竞争怎样戏剧,没有选手撼动他们的位置。

他们坐实了第十名的板凳。

“第十名,很吉利。”应逢年说。

“好耳熟。”

贺嘉岁回想,他昨天也说过同样的话。

“十全十美,这是个特别好的开端。”

除了自恋,应逢年的自我安慰也有一套,他沉浸在自己的抽象思维无法自拔。

“但我们差点就能前进一位,”贺嘉岁指着排行榜,“我们是第九名的实力。”

他们和前面的组合只差不到一分,如果兑现难度,很难说清最后的形势。

应逢年点头:“第九名也很好,九九归一。”

贺嘉岁想,自己一定是有病,居然试图理解他的思维。

照他的想法,现在得了第九,以后就能拿第一。

可惜他们和第九名擦肩而过。

不过,她听见他补充:“短节目的第九名,也算第九名。”

……

全国青少年赛的余波很短。

坐上离开长春的火车,看窗外的雪逐渐变薄,和大楼一个颜色的枯树枯草取代旷野,记忆似乎瞬间就被拉远。

“我们住的酒店叫什么来着?”贺嘉岁已经忘了。

她前后在那里住了两周,只知道伙食不错,餐前开胃的莲藕汤比爸爸炖的还正宗。

路程还长,应逢年闲来无事,从包里翻出作业。

她惊讶。

在人来人往的车厢,飘着各种饭味的车厢,他居然能静下心。

好奇地凑近,应逢年只是把题干里的方框涂黑,给解读的小人儿画两颗小虎牙。

她松一口气。

“这里有篇关于比赛的报道。”

教练有些老花,收着脖子细品了遍,才把手机转个方向。

[《华夏“花滑未来”冰上炫舞技术棒,北京冬奥看你们了!》]*

只看标题,贺嘉岁就起了层小疙瘩,把手机递给应逢年。

她自信能滑出一个未来,能超额完成夹克衫们的任务。

但上冬奥会这事,她尚只敢在睡觉时肖想。

“冬奥会快开始了。”

再过半个多月,新一届冬奥会就将在韩国平昌拉开帷幕,华夏运动员应该已经乘上班机,去兑现属于自己的四年。

而下一届冬奥的主办国,是2022年的华夏。

国际奥委会宣布这则重磅消息时*,他们还没入行。

甚至可以说,他们被挑选成为花滑运动员,就是为了北京冬奥会的人才储备。

只有四年,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

应逢年拜读这则新闻,把每张照片都翻了翻,嘀咕说:“咱们上不了北京冬奥会。”

“你在讲什么废话。”

“我是说年纪。”

有风声传,国际滑联将在平昌冬奥后,逐渐上调运动员的参赛年龄。

即使现行规则仍然把成年组的最低年龄卡在十五岁,他们在北奥赛季升组,迎头就是个巨大挑战。

贺嘉岁看他盯着屏幕发愣,问道:“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做个什么白日梦好。”

应逢年没细说。

自己两周跳还没悟明白,已经开始展望奥运。

……

回北京没两周,训练基地就放了长假。

园区里的孩子走的走、散的散。

贺嘉岁也收拾好东西,借了林风致的手机,打算买张机票回滨南。

但想到爸爸经常在年关不着家,她一个人待着没意思,又把行李一一归位。

“今年放得好早。”林风致叼了袋牛奶,手里翻着日历。

“早吗?”

小学放假一直早,附中和附小是一体两校,怎么也该放了。

何况这种大雪欲来的天气,就适合放假。

“基地的其他集训队也在说呢,冬运中心发了文件,点明要放到二月底。”

贺嘉岁想了想。

去年逼近除夕的时候,他们还天天被抓去养绿萝、练书法。

说是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其实没哪家那么能折腾。

“我知道,”她说,“因为马上就是冬奥会。”

相比夏奥会,冬季运动的关注度属实不高,但对于他们运动员来说,堪比过年。

一放一个月,比过年还隆重。

……

没几天,六人组又只剩他们三个半永久留守儿童。

整个基地都没什么人气,早晨的新雪很容易覆盖昨晚的足迹。

“应逢年又去找妈妈了?”林风致问。

贺嘉岁纠正:“是阿姨找应逢年,他们去西单买新衣服。”

“这不合理,你怎么没跟着去。”

冯女士不常来基地,但这里的人几乎都知道,应逢年是首舞教授的儿子,贺嘉岁是半个女儿。

还有另一个版本。

不知是谁传变了味,贺嘉岁和应逢年是双胞胎的谣言一度甚嚣尘上。

林风致知道假得离谱,但也不想抹除那尽管只有0.001%的可能。

这可是狗血小说女主的标配。

“你去哪?”

回过神时,眼前已经没有半个身影。

贺嘉岁提着鞋包出门:“练冰。”

她才不想纵容林风致沉浸在臆想里。

……

贺嘉岁在基地待不住,即使放了假,只要冰场还开着,她都得去泡两三个小时。

热身,陆地模拟,换鞋上冰,耳边只有自己的窸窣声。

听不见教练发火,她还有些怀念。

“疯了吧?哪有正常人会怀念这个。”林风致想尖叫。

贺嘉岁和应逢年去长春比赛的那段时间,队里都由辛教练代课。

所谓区别,只是从一天骂三回,到早晚挨骂。

她可一点都不怀念,那会像受虐狂。

“居然还有人?”

有人推开花滑馆的门,询问在空大的室内响起。

安静了一瞬,贺嘉岁向林风致确认:“是常希贻吗?”

“嗯,她在这里办了年卡,两千块钱享全年畅滑。”

“你们好。”

常希贻穿了身训练服,声音还很稚嫩,和贺嘉岁的印象相差无几。

看架势,她略过热身,想直接加入上冰队伍。

“你好。”

招呼打得熟稔,像昨天刚说过再见的老同学。

但这是她们在同练一场冰的缘分下,进行的第一次交流。

换鞋的空隙,常希贻说:“你叫林风致。”

突然被点名,林风致有些受宠若惊:“你知道我?”

虽然她一事无成,但能被天才少女记住,又怎么不算本事。

“我经常听你的教练叫你。”

这是委婉的说法。

教练每次点名道姓,不是纠正技术,就是酝酿教训。

她一般属于后者。

“那还是别记得我。”

“你……”常希贻转头,“我知道你姓贺,这个姓氏很好听。”

“她叫贺嘉岁,教练也没少叫她。”

小姑娘舒展眉头:“我在长春看过你的比赛,就在这个月。”

“我也看过你的第一站,甲组铜牌。”贺嘉岁回应。

受不了两人互相恭维,林风致打算找回存在感。

“你们来当我的临时教练吧,”她拨着算盘珠子,“看看谁能把我的两周跳教出来。”

*《华夏……看你们了!》:改自中国新闻网发布于2018年1月13日的新闻标题。

*“宣布这则重磅消息时”:2015年7月,国际奥委会宣布2022年的冬奥主办国为中国。

小林:嘿嘿,我看过剧本,此刻手握未来的冠军和未未来的冠军,哪种级别的别管[墨镜]

2025.06.29

2025.06.30 小修

2025.07.14 小修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全国青少年赛·北京冬奥看你们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