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食骨記 > 第26章 苏州绣坊-双酿团:主仆间的 “还愿” 之约

苏州绣坊?双酿团:主仆间的 “还愿” 之约(完整版)

明朝宣德年间的苏州,平江路两侧的水巷旁,错落着数十家绣坊,其中 “云绣坊” 的名气最盛 —— 不是因为绣品最贵,而是因为坊里的双酿团,总飘着一股让人安心的甜香。每天寅时,天还没亮,绣坊的后门就会亮起一盏油灯,老掌柜柳娘围着青布围裙,站在小土灶前,手里揉着雪白的面团,动作缓慢却熟练,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

柳娘今年五十八岁,头发已有些花白,梳成一个简单的发髻,用一根银簪固定着 —— 那银簪是小姐沈玉容生前送她的,簪头刻着一朵小小的梅花,如今已有些磨损。她守着 “云绣坊” 三十多年,从当年的绣娘到如今的掌柜,见证了绣坊的兴衰,也经历了生离死别。最让她放不下的,是三年前逝去的丫鬟阿芷,还有那把至今插在巷口古槐下的 “避绣祟” 银剪。

灶上的蒸笼冒着白汽,氤氲的热气里,混着豆沙与芝麻的甜香。柳娘掀开蒸笼盖,取出两笼双酿团:豆沙馅的放在左边的粗瓷盘里,那是她自己爱吃的;芝麻馅的放在右边,上面盖着一块蓝布,布角绣着一个 “芷” 字,是阿芷生前绣的。“阿芷,今天的团蒸得软,你趁热吃,别等凉了。” 柳娘对着空盘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手指轻轻拂过蓝布上的绣字,像是在抚摸阿芷的手。

阿芷是十年前来到绣坊的。那时她才八岁,父母在一场瘟疫中去世,流落到苏州街头,被沈玉容捡了回来。阿芷性子文静,却格外懂事,跟着柳娘学绣活时,总是最认真的那个;柳娘做双酿团时,她就站在一旁帮忙洗豆子、磨芝麻,小小的手攥着木勺,一点点把馅料拌匀,脸上带着甜甜的笑。“柳娘,芝麻馅要多放些糖,这样吃起来更甜。” 阿芷总这样说,她最爱吃甜,柳娘便每次都多放一勺糖,看着她吃得嘴角沾着芝麻,眼里满是疼惜。

阿芷十五岁那年冬天,苏州下了场罕见的大雪,水巷结了薄冰,寒气刺骨。柳娘的老寒腿犯了,夜里疼得睡不着觉,走路都要扶着墙。阿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天等柳娘和小姐睡下后,就偷偷点亮油灯,拿出自己攒了半年工钱买的绒线,坐在绣架前绣护膝。她的手冻得通红,却依旧一针一线地绣着 —— 护膝上绣着两朵梅花,一朵是柳娘银簪上的样式,一朵是小姐最爱的品种,边缘还绣着 “暖冬” 二字。

绣了半个月,护膝终于绣好。阿芷把护膝用温水捂热,轻轻放在柳娘的床头。第二天清晨,柳娘醒来看到护膝,摸着上面柔软的绒线和精致的绣纹,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阿芷,你这孩子,怎么不告诉娘一声,冻着了可怎么办?” 柳娘抱着护膝,声音里满是疼惜。阿芷笑着说:“柳娘,我不冷,您戴着护膝,腿就不疼了,比什么都好。” 从那以后,每年冬天,柳娘都会戴着这双护膝,护膝里的暖意,像是阿芷的陪伴,让她再也没觉得冷过。

沈玉容待阿芷也极好,从不把她当丫鬟,反而教她读书写字,还把自己的旧衣裳改给她穿。阿芷总说:“小姐和柳娘是我最亲的人,我要一辈子陪着你们。” 那时的绣坊,每天都充满欢声笑语:沈玉容在绣架前绣着新的纹样,柳娘在灶间做着双酿团,阿芷在一旁帮忙,偶尔哼着苏州小调,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温暖而明亮。

可三年前的那场变故,打破了所有的平静。沈玉容染上了风寒,久治不愈,临终前,她把柳娘和阿芷叫到床前,从枕下取出一把银剪 —— 那是沈家祖传的 “避绣祟” 银剪,剪身刻着繁复的云纹,据说能镇住绣坊里的邪祟。“柳娘,这把剪子你拿着,能护绣坊平安。阿芷,你帮我把它交给柳娘,一定要亲手交到她手里。” 沈玉容虚弱地说,眼里满是不舍。阿芷含泪点头:“小姐放心,我一定送到。”

可谁也没想到,阿芷在送剪子的路上,遭遇了罕见的雷暴。那天乌云密布,雷声滚滚,阿芷抱着银剪,快步往绣坊走,路过巷口的古槐时,一道闪电突然劈下,正落在古槐上。阿芷本可以躲开,可她怀里抱着银剪,想着小姐的嘱托,想着柳娘还在绣坊等着,竟死死护住剪子,不肯松手。雷声过后,阿芷倒在古槐下,银剪深深插入树干,她手里还攥着烧焦的衣角,再也没醒过来。

从那以后,柳娘就像变了个人。她依旧每天做双酿团,却再也没开怀笑过;她依旧守着绣坊,却总会在看到阿芷生前用的绣针、绣线时,停下来发呆;她把阿芷的旧衣裳、那双绒线护膝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箱底,每逢阿芷的忌日,就拿出来晒一晒,摸着护膝上的梅花绣纹,像是还能感受到阿芷的体温。冬天寒腿犯时,柳娘依旧会戴上那双护膝,护膝里的暖意还在,可那个为她绣护膝的孩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更让柳娘揪心的是,自从阿芷去世后,绣坊里就开始出怪事。每逢月圆之夜,绣架上的丝线就会无故断裂,绣好的纹样会被扯得稀烂,夜里还能听到绣坊里传来隐隐的哭声。柳娘想起沈玉容说的 “避绣祟” 银剪,才明白是早年绣坏嫁衣的绣娘怨念所化的黑影在作祟 —— 那绣娘名叫青娘,几十年前因为绣坏了官家的嫁衣,被赶出众,绝望之下投河自尽,怨念不散,便缠上了 “云绣坊”,专吃绣线,毁绣品。

“阿芷是为了护银剪才死的,可我却连她的心愿都没完成,还让绣坊遭了这么多怪事。” 柳娘常常对着古槐流泪,她去试过拔银剪,可银剪像是长在树干里一样,怎么也拔不出来,只能每天对着剪子祈祷,摸着怀里的护膝说:“阿芷,娘对不起你,没能完成你的心愿,你再等等,娘一定会想办法的。”

这天寅时刚过,陈墨背着行囊走进了平江路。他刚从景德镇过来,听说苏州 “云绣坊” 的双酿团是当地一绝,便特意绕到这里。刚走到绣坊门口,就闻到了浓郁的甜香,那香气里既有豆沙的绵密,又有芝麻的醇厚,混着淡淡的槐花香,让人一闻就觉得温暖。

“店家,来两个双酿团,一个豆沙馅,一个芝麻馅。” 陈墨笑着走进绣坊,目光落在了桌角的一把银汤勺上 —— 这勺子和他在元代各地见过的一模一样,只是勺身上的刻痕泛着淡青微光,像是在指引什么。

柳娘抬起头,看到陈墨,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客官稍等,刚蒸好的,还热乎着。” 她转身去取双酿团,动作有些迟缓,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深深的落寞。

不一会儿,柳娘端着两个双酿团走出来,放在陈墨面前:“豆沙馅的软,芝麻馅的甜,你尝尝。” 陈墨拿起芝麻馅的双酿团,刚要咬一口,突然发现桌角的银汤勺泛出淡淡的青光,光晕里竟映出个少女的身影:少女穿着青布丫鬟服,梳着双丫髻,手里攥着烧焦的衣角,站在一棵古槐下发抖,眼里满是焦急,像是在寻找什么。

陈墨心里一动 —— 这光晕,和他之前在元代看到的一模一样!他赶紧放下双酿团,指着银汤勺对柳娘说:“柳娘,您看这勺子,里面有个人影!”

柳娘顺着他的手指看去,银汤勺上的光晕却瞬间散了,只留下冰冷的银器反光。她握着勺子的手微微一颤,眼眶突然红了,过了好一会儿才轻声说:“许是光线太暗,晃了眼。” 可陈墨分明看见,她的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声音里也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 —— 那身影的模样,和阿芷当年一模一样,连攥着衣角的动作,都那么像。

陈墨没再多问,只是默默吃着双酿团。豆沙馅的果然软绵,甜而不腻;芝麻馅的香甜醇厚,满口留香。可他总觉得,那甜香里藏着一丝深深的遗憾,像水巷里的雾气,浓得散不去,让人心里发疼。

吃完双酿团,陈墨没有立刻走,而是和柳娘聊了起来,说起自己在景德镇窑厂遇到的周师傅和阿窑,说起瓷釉粥里的师徒情,说起阿窑为护师傅而做的那些小事。柳娘听着,手里的擦碗布动作慢了下来,过了好久才起身走进里屋,拿出一个木盒,打开盒盖,里面是一双叠得整齐的绒线护膝,护膝上的梅花绣纹虽有些褪色,却依旧精致。

“你说的那些心意,我懂。” 柳娘的声音带着哽咽,指着护膝说,“这是阿芷十五岁那年冬天给我绣的,她怕我老寒腿疼,每天夜里偷偷绣,手冻得肿起来,也不肯说。这孩子,一辈子都在为别人着想,到最后,连自己的命都没保住。”

柳娘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她哽咽着,把阿芷如何为她绣护膝,如何在寒夜里守着油灯赶工,又如何为送银剪遭雷击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陈墨。“阿芷走后,我每年冬天都戴着这护膝,摸着上面的针脚,就像她还在我身边一样。可我没用,连她最后的心愿都没完成,还让她的魂魄在古槐下等了这么久。”

陈墨看着那双护膝,摸着上面细腻的绒线和工整的针脚,心里也不好受。他想起阿芷在光晕里焦急的模样,想起柳娘摸着护膝时的疼惜,突然明白,这份主仆情,早已超越了身份的隔阂,成了彼此生命里最温暖的牵挂。

“柳娘,” 陈墨犹豫了半天,还是开口了,“我在之前的地方,曾见过魂魄缠在珍视的物件上显形。阿芷姑娘最珍视的,不只是小姐的嘱托和银剪,还有您,还有这双护膝里的心意。说不定她的魂魄,就缠在这银汤勺、银剪和护膝里,等着有人帮她完成心愿,等着您能放下遗憾。”

柳娘身子一震,手里的木盒差点掉在地上,她赶紧握紧,声音带着颤抖:“真的吗?阿芷她…… 真的还在想着我?”

陈墨点点头,拿起那把银汤勺:“柳娘,您带我去巷口的古槐看看吧,说不定阿芷姑娘,就在那里等着您。”

柳娘赶紧点头,小心翼翼地把护膝放回木盒,揣在怀里,带着陈墨往巷口走。古槐长得枝繁叶茂,树干粗壮,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走到树前,陈墨手里的银汤勺突然泛出强烈的青光,光晕里再次映出阿芷的身影:她不再是攥着烧焦衣角的模样,而是穿着干净的青布丫鬟服,手里捧着一双小小的绒线护膝,指着树干上的一个树洞,眼里满是急切,像是在说 “银剪在里面,柳娘,我终于能交给您了”。

“就是这里!” 柳娘激动地说,她之前也来过这里无数次,却从没注意到这个隐蔽的树洞。陈墨蹲下身,伸手往树洞里摸,指尖触到一片冰凉 —— 果然摸到了一把银剪,剪身刻着云纹,剪刃上还沾着些许焦黑的木屑,正是沈玉容的那把 “避绣祟” 银剪。

就在陈墨拿出银剪的瞬间,阿芷的身影从光晕里走出来,附在银剪上,剪身泛起淡淡的白光。她看着柳娘怀里的木盒,眼里泛起泪光,慢慢走上前,像是想触碰柳娘,又怕惊扰了她。柳娘打开木盒,取出护膝,轻轻放在阿芷的身影旁,哽咽着说:“阿芷,你看,娘还戴着你绣的护膝,暖和得很,你放心。”

阿芷的身影对着柳娘深深鞠了一躬,又低头摸了摸护膝上的梅花,像是在确认护膝是否完好,然后抬起头,眼里满是欣慰,像是在说 “柳娘,我终于把剪子交给您了,您以后再也不用怕黑影了”。

陈墨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动。他突然想起柳娘做双酿团时,豆沙馅的汤汁温润香甜,说不定能激活银剪里的力量,彻底镇住黑影。“柳娘,今晚是月圆之夜,那黑影肯定会来,咱们用双酿团的豆沙汁涂在剪刃上,再把护膝放在绣架旁,说不定能让银剪的力量更强,让阿芷姑娘的心意护住绣坊。”

柳娘点点头,赶紧带着陈墨回到绣坊。她取出一碗豆沙馅,用勺子舀出汤汁,小心翼翼地涂在银剪的刃上,又把那双绒线护膝放在绣架旁,护膝上的梅花对着绣架,像是在守护着那些绣线。阿芷的身影在银剪和护膝之间徘徊,剪刃上的白光越来越亮,护膝上也泛起淡淡的暖意,整个绣坊里,都飘着双酿团的甜香和绒线的温情。

当天晚上,月亮升得又圆又亮,洒在绣坊的窗棂上,泛着清冷的光。柳娘和陈墨坐在绣坊里,手里握着银剪,绣架旁放着那双护膝,紧张地等待着。子时刚过,绣坊里突然刮起一阵阴风,油灯的火苗剧烈摇晃,绣架上的丝线开始自动缠绕,一个黑色的影子从绣架后飘了出来 —— 那影子没有五官,只有一团模糊的黑气,身上散发着刺骨的寒意,正是青娘的怨念所化。

“又是你这老东西,还敢挡我的路!” 黑影发出尖锐的声音,朝着柳娘扑来。就在这时,陈墨手里的银剪突然迸发金光,绣架旁的护膝也泛起暖光,两道光交织在一起,像一张温暖的网,将黑影包裹在里面。

“不 ——!” 黑影发出凄厉的尖叫,它最怕的就是这种带着温情的力量,身体在光网里一点点消散,化作飞灰。随着黑影的消失,绣坊里的阴风也停了,油灯的火苗恢复了平稳,绣架上的丝线也不再缠绕,只剩下双酿团的甜香和护膝的暖意,在空气里弥漫。

阿芷的身影从银剪里走出来,她穿着干净的青布丫鬟服,手里捧着那碗豆沙馅,走到柳娘面前,像是在说 “柳娘,您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她对着柳娘深深一福,又对着护膝鞠了一躬,然后渐渐透明,消散在月光里。在她消散的地方,飘来一阵淡淡的槐花香,混着双酿团的甜香和绒线的清香,温暖而明亮。

“阿芷…… 走了……” 柳娘看着阿芷消散的方向,手里握着护膝,眼泪又落了下来,可这次的眼泪里,没有了悲伤,只有释然和欣慰。她知道,阿芷完成了小姐的嘱托,看到了她还好好的,感受到了护膝里的暖意,终于可以安心地走了。

第二天清晨,柳娘依旧早早地起来做双酿团。当她掀开蒸笼盖时,惊讶地发现,蒸笼里的双酿团都飘着淡淡的槐花香和绒线的清香,甜香里带着一丝暖意,再也没有之前的遗憾。她把阿芷的护膝放在绣架旁,护膝上的梅花对着窗外的阳光,像是在笑着迎接新的一天。

此后,“云绣坊” 的双酿团成了苏州的名吃,往来的客人都说,这双酿团里,藏着让人安心的味道,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