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情港”线上查询系统的内部测试成功,让整个团队士气大振。但张钰和周嘉颖都明白,这远未到庆祝的时候。系统的稳定性和易用性需要经过真实用户和复杂场景的检验,而更深层次的商业模式和风险管控,更需要未雨绸缪。
周嘉颖主动承担起了“用户体验官”和“风险分析师”的角色。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在工棚里讨论,而是带着更加详尽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深入到了华强北的一线。
她的调研对象分为三类:已经开始试用线上系统的“早期采用者”、仍然持观望态度的“保守派”商户,以及那些完全依赖传统方式、对电脑感到陌生甚至排斥的“传统派”。
在王大海的引荐下,她首先拜访了几位对平台比较支持的商户。一位专做进口连接器的吴老板对系统赞不绝口:“方便!太方便了!以前客户要个型号,我得翻半天本子,打电话问上家。现在电脑上一查,谁家有货、什么价,一目了然!这两天已经通过系统做成好几单外地生意了!”
但他也提出了问题:“就是有时候网络不稳,查着查着断了。还有啊,周姑娘,这上面的库存数字,能不能更新再快点?我这边货都卖完了,那边还显示有库存,容易产生误会。”
周嘉颖认真记录下每一条反馈。接着,她又拜访了几位犹豫不决的商户。一个做电容批发的吴老板顾虑重重:“这东西好是好,但我这铺子小,雇不起人整天守着电脑啊。而且,把所有家底都摆在网上,价格透明了,我还怎么赚钱?”
更困难的,是面对那些“传统派”。在一个烟雾缭绕、堆满杂物的摊位前,一位老师傅听着周嘉颖的介绍,头摇得像拨浪鼓:“不懂不懂!什么电脑上网,都是虚的!做生意就得当面谈,看货,验成色!隔着个屏幕,谁知道对面是人是鬼?”
这些鲜活、有时甚至尖锐的反馈,被周嘉颖一丝不苟地整理成报告,带回了工棚。她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将这些来自市场最前沿的声音,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张钰和整个团队。
“我们可能过于沉浸在技术实现的兴奋里了,”周嘉颖在内部讨论会上直言不讳,“忽略了用户真实的、多元化的需求和顾虑。吴老板代表的是对效率的追求,但也暴露了我们数据更新延迟和网络不稳的硬伤;吴老板的顾虑代表了中小商户对利润空间和运营成本的担忧;而老师傅的态度,则反映了传统交易习惯的强大惯性,以及对线上信任建立的挑战。”
这份报告像一盆冷水,让沉浸在技术突破喜悦中的团队冷静下来。李工意识到,光有技术性能还不够,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同样至关重要。周伟则发现,推广新系统不能一刀切,需要对不同商户采取不同的沟通和扶持策略。
张钰看着周嘉颖梳理出的问题清单,目光深邃:“嘉颖,你这份调研,比我们闭门造车一个月都有用。问题很清晰,现在关键是找出对策。”
针对数据更新延迟,张钰提出是否可以开发一个简单的商户客户端(初期甚至可以是基于电话语音的确认系统),让商户在库存发生较大变动时,能主动触发更新。针对网络问题,暂时没有太好办法,只能优化重连机制,并在界面给予用户明确提示。
对于商户关于利润和成本的顾虑,周嘉颖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是否可以引入阶梯式的信息服务费?对于交易额小的商户,减免费用,甚至免费,先培养使用习惯。对于交易量大、从中受益明显的商户,再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同时,我们可以组织培训,教商户如何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优化自己的进货和定价策略,从其他地方找回利润。”
这个建议考虑到了不同商户的承受能力和心理预期,显得非常务实。
至于如何建立线上信任,张钰想到了马化腾的OICQ:“或许,将来我们真的可以探索与即时通讯工具的结合,让买卖双方能快速沟通,弥补线上交易缺乏‘当面验证’的不足。当然,这还很远。现阶段,我们必须把‘信誉评价体系’做得更扎实、更透明,让它真正成为线上交易的‘担保’。”
一场基于周密调研的头脑风暴下来,一系列清晰、可执行的优化方案被提上日程。周嘉颖的调研,不仅帮助团队校准了前进的方向,规避了潜在的陷阱,更让张钰看到了她身上那种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敏锐洞察用户心理的巨大潜力。
他开始意识到,周嘉颖之于“电子商情港”,或许远不止一个优秀的实习生或顾问。她正在用她的智慧和专业,一步步地融入这个事业的核心,成为他不可或缺的“另一半大脑”。而一种超越工作伙伴的欣赏与情愫,也在这一次次的并肩作战中,悄然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