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光借光,热水啊!”
韩梅闪到街道一边,拎着大铜壶的跑腿小伙冲了过去。
热水和凉白开都算是商品,有专门的店家和小贩售卖,无法烧热水的店家要沏茶招待客人时,就会派人打点热水。
韩梅走在小路上,有种诡异的抽离感,她在这个地方既融入又疏离,人与人之间充满尔弭我诈但又无限温情,街道如此陌生但又有安全感。
这就是城市吧。
等待离京的几天韩梅漫无目的乱逛,期间收到了一笔稿费和附带书信,对方表示希望可以继续联系。
大多数时间韩梅都在走街串巷,拿着地图一条一条胡同地走下去,走过一条就打一个标记避免迷路。
偶尔她会停下来画画速写,总是会遇见各种小贩,卖凉水的,卖奶酪的都有。
韩梅也会买一碗,特别不淑女地蹲在别人墙边一边遮阳一边吃冰凉的奶酪,别说,还真挺好吃,比豆汁儿那是好多了。
无聊时也会去图书馆坐坐,图书馆自然是简陋的,但基本设施都齐全,韩梅本来打算找找有没有法语教材,后来还是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顾徘之在历时四天之后终于完成了考试,韩梅是个很讨厌被人问考的怎么样的人,所以她不会去问,顾徘之神色如常,倒也真看不出什么。
离京的那天很早,还不到六点,天还是蒙蒙亮,街上却已经有人力车夫跑腿了。
回路和来路是一样的,天津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中转站,韩梅特地拜托顾徘之在这停几天。
“你要做什么?”
“我想去一个地方。”
“哪里?”
“独乐寺,你听说过吗?”
顾徘之摇头,但他并没有继续问下去,总是点到即止。
独乐寺在蓟县,现在还是属于河北省,后来被划分到了天津。
理论上来讲,从北京去或者从天津市区去,距离是差不多的,但顾家在天津有车,是以还是先去天津。
与其说前往独乐寺,更应该说寻找独乐寺。
从市区开车前往蓟县,到达后不断询问,倒也不算困难。
蓟县大多数都还是平房,站在独乐寺前,大约五层楼的高度,竟生出一种巍峨的感觉。
韩梅先逛了逛独乐寺里不重要的部分,最后去的是观音阁。
现代建造的庙宇佛殿总会给人一种错觉,殿堂是宽阔的,佛像是高大的,金身大佛在在正前方垂眼看着众多信众。
佛殿是一个同时容纳信众和佛像的地方。
但古代的寺庙与现代人的认知是相反的。
庙宇,是佛像的居所,先塑像,后造居,庙宇是为佛像量身定制的。
观音阁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后来有句话这样讲,“规矩方圆,度像构屋”。
前一句讲的是整体构造的巧妙比例,后一句讲的是塑佛造窟。
观音阁不算大,存在感最强的就是那座十几米高的观音像,其余容人行走的地方并不算多。
这其实也是一种刻意的设计,营造出压迫感,宗教的神圣。
整个观音阁也大概十几米高,里面有三层,但抬头能看到屋顶,外部分了两层。
观音头像上方立体排列着十个小观音头像,因此又称十一面观音。
观音阁里没人,只有看守的人和韩顾两人。
寺庙都有自己的规定,游人是不能随便上二楼的。
韩梅给了一点劳务费给看守人,麻烦他上去把二楼的门打开。
二楼有一扇朝南的门,有点年久失修,开门时嘎吱嘎吱响,灰尘飞舞。
韩梅一直抬着头,一动不动盯着那个地方。
顾徘之看她动作,也抬头看。
光线一点点从打开的门里透进来,从细细的一线扩大成一个面,照在观音的脸上。
韩梅很难得感受到那种猝然的被打动。
这或许是独属于宗教的神圣感。
就像教堂会建造高处的花窗,镶上各色玻璃,光从外面透进来变得五彩斑斓,人抬头仰望着高窗,光柱向斜下方投下,简直想让人落泪。
那一刻远离人世,忘记苦难,与神对话。
韩梅也像平常的信徒一般,跪在蒲团上。
顾徘之犹豫一下,也跪下来。
两人抬头往上望。
整座观音阁都经过特殊的设计,跪下的信众的视线恰好能透过二层栏杆的空隙看到观音的双眼。
假如外面不是晴天,光没法从二楼透进来,人站在一楼是看不清观音的面容的。
而今天恰好是晴天,观音的面容清清楚楚,人在下方,抬头恰好可以看见观音的双眼,这就是,“观音低眉”。
但观音的双眼永远是平直地往外望的,上千年来恒久不变地注视着外面的白塔。
这或许也是宗教的意象。
虔诚的信徒在神像前跪拜供奉,诉说着人世的困苦和灾难,人和神在这一刻离得那样近,仿佛神能够听见人的低语。
但人对于神来说是琐碎的,神对人也是慈悲的。
他或许听到了,也或许没听到。
但他从不会流露出悲哀和怜悯,也不会垂眉俯视他的信众,尘世间的苦难,最终还是尘世的人来解决。
永远期待与神对话,永远希望无限接近,但我们所有人都很清楚,神与人的区别,恰恰是距离。
正是因为无限接近又无限远离,神才永远是神。
我见观音,观音见众生。
独乐寺里的观音阁算是中国建筑史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观音低眉也确实是近来非常打动我的一个意象
这种神圣和距离构成了宗教类建筑的特殊魅力
上一个这样打动我的是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很有名,大家应该都知道
漆黑的环境中只有眼前的飘浮的光十字架,被誉为“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无论是眼前呈现的意象,还是创世纪里面的呼应,都注定那是一件足够独特的作品
恐怕没有人能不被打动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9章 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