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华胥拾遗 > 第11章 第十一章(投雷加更二)

华胥拾遗 第11章 第十一章(投雷加更二)

作者:书自清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3-07 11:27:28 来源:文学城

腊月廿四,这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宫人们昨日刚做完整个宫苑的扫尘,今日正为殿宇张灯布彩。

延福宫昆玉殿,为温国长公主寝殿。清晨,赵樱泓梳洗着装完毕,便依着往日里的规程,先前往宝慈宫,给太皇太后、太后、太妃请安。

她是不喜坐步辇的,自行于宫道之中,身后随着她的贴身侍婢与内侍,内侍们抬着一架空步辇。她先是绕去了一旁的群玉殿,宫人嬷嬷们已经服侍着赵桃滢准备出门了。小家伙打着哈欠,还没睡醒的模样。瞧见阿姊远远行来,立刻笑起来,迈开步子跑着迎了上去。

“阿姊!”她抱住赵樱泓裙摆,赵樱泓发髻上的步摇随着她的入怀,清脆摇晃了一下。

“桃滢昨夜可早睡,可顽皮了?”她矮下身子,牵起幺妹的手。

“睡了!早早便睡了!”小家伙十分骄傲地说道。

桃滢年纪还小,走路不快,也走不远。因是,二人这才上了同一架步辇。

两位长公主的随驾队伍穿过延福宫锦绣雅致的亭台苑道,一直向西,来到了宝慈宫外。主殿宝慈殿为太皇太后寝殿,慈宁殿为向太后所居,朱太妃陪入宝慈宫偏殿。

姊妹俩抵达宝慈宫的时间,恰好为常朝散朝后不久。太皇太后仪仗刚从垂拱殿返回,算算时间,正是更衣已必的闲暇时刻。

姊妹俩先入太皇太后寝殿,叩首问安。寻常日子里,向太后与朱太妃都各自在各自的寝殿内,今日却都聚在了太皇太后这里。赵樱泓、赵桃滢前来问安后,太皇太后高氏便将赵樱泓留了下来:

“嬷嬷带桃滢先回去罢,樱泓你留下,祖母有些事要与你谈。”

赵桃滢被宫人带走,走时还依依不舍地看着姐姐。朱太妃看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如此亲厚,神情虽依旧端谨,眸中的缱绻温情却掩盖不住。只可惜她甚少能长时间与女儿们相会。

赵樱泓在末位端谨坐下,就听太皇太后道:“一会子官家也来,我让他也听听你的婚事。”

赵樱泓心中叹息,该来的总归是来了。

约莫半个月前,母亲朱太妃曾找她私谈了一回,说是太皇太后与向太后已为她择定了一份驸马的备选名录。但官家坚持要让赵樱泓自己也有选择权,太皇太后也答应了。因此可能过段时日,就会将这份名录展现给她知晓。

母亲还说,这一回挑选的驸马,都是勋门子弟且已然应举,或即将应举的青年才俊,太皇太后知道她爱读书,故而专门要为她挑选满腹诗书的才子做驸马。

赵樱泓谈不上愿与不愿,她根本没得选。如果可以,她更希望一辈子老死于宫中,也不要出降宫外,去面对一个全然陌生的男子。

“樱泓,这几日身子可有不适之处?”太皇太后询问道,语气和蔼慈祥。

“孙女一切安好,多谢祖母关怀。”

一月前赵樱泓与赵桃滢车驾遇险,此事亦是惊吓到了太皇太后与太后、太妃,回宫后,太医给两位长公主检查一番,确认了身子无碍。可此后数日,桃滢连连做噩梦,赵樱泓夜里也睡不安稳,确然有惊吓成疾的倾向。

太医又开了安神的汤药,服下后,总算是转好了。

“开封府这几日上报,悬赏仍未有消息。也不知那银面歹人藏到了何处去,兴许是早早就逃出了开封。”太皇太后思索道。

向太后开口道:“太皇太后,近来传言甚嚣尘上,说那银面歹人是个江洋大盗,要窃取宫驾中的秘宝。”

太皇太后笑了:“谣言毕竟是谣言,市井百姓不知原委,胡编乱造消遣罢了。你我都知晓,我们宫驾中有甚么秘宝值得窃取?是你我的珠钗罗裙,还是香炉舆铃?”

向太后掩唇而笑,四下里侍候的宫人们也忍俊不禁。

“莫不是,那歹人正是针对樱泓?”朱太妃缓缓开口道,“否则怎会无端惊了樱泓的车舆?”这些日子,朱太妃因着这件事忧思不已,可没有太皇太后与向太后的玩笑心情。

“谁人敢针对樱泓?又为何要针对?”太皇太后蹙眉反问。

朱太妃垂下眉眼,无法作答,因为她也想不通。赵樱泓不过是先帝留下的长公主而已,不论她是活着还是没了,都不影响朝局。

除非……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本就是设计出来的一个局,真正针对的可不是赵樱泓,而是赵樱泓背后的官家、朱太妃,有人想借此挑起事端,借着温国长公主出降的事,将水搅浑以谋私利。

此时,殿外响起了内侍通传:“官家到!”

赵樱泓立刻起身,面向殿门,不多时就见一位头戴无脚乌纱硬幞头,身穿紫锦燕居圆领袍,腰系金玉带的俊雅少年稳步而入。他身高与赵樱泓一般高,尚未长成,面如冠玉,眼似朗星。神态恭谦,不似一般少年飞扬,沉稳内敛。

赵樱泓立即向少年揖礼:“官家金安。”

“长姊莫要多礼。”少年皇帝虚扶了一下姐姐,眸光亲厚。然后他才向上首的太皇太后、太后与太妃一一见礼。

待官家落座,太皇太后命内侍捧出几份名录,呈给向太后、朱太妃、官家和赵樱泓。

几人同时打开名录卷轴,细细端详。太皇太后亦不言语,等了一盏茶的时间,见他们差不多都过了一遍,才道:

“这是老身这边近一月来整理挑选出的名单,结合了苏学士的举荐,各个勋门内适龄待婚的青年才俊,基本都在这份名录之中了。官家、樱泓都瞧一瞧,哪位是比较中意的人选?”

赵樱泓扫了一眼名单,只知道约莫有十来个候选人,就没再细看。因为她谁也不认识,谁也不熟悉,根本无从挑选。

倒是赵煦看得极其认真,并且仔细回忆每一位候选人的家庭背景,以期择优。不多时他眸光落在了韩嘉彦的名字上。

韩嘉彦,韩府竟然还有个六郎……这位才俊似是没有听说过呀,在汴京声名不显。一看后面补有一句苏学士举荐,今次要参与登科大比,他了然了,看来应是苏学士看好的秀才。

一提及韩门,他就想起先皇曾为韩琦做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国朝鞠躬尽瘁。欧阳修曾评价韩琦:“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韩门现如今的当家人韩忠彦,他也时常于朝会得见,亦有乃父之风。在朝中稳如泰山,不动声色,每临大事有静气。官家十分喜欢这样的家风,稳重恭谨之人,修身持正、从一而终,对于长姊才能爱护有佳。

思及此,不由得对韩嘉彦起了几分好感。

再观其余人,官家都不大满意。要么是门楣有些低了,要么是年纪有些大了,还有就是虽早有才学名声传出,但亦常出入烟花柳巷,品行私德有亏。

“长姊可有相中之人?”官家先不表态,而是询问了赵樱泓。

“樱泓全凭官家、太皇太后、太后、太妃做主。”赵樱泓垂眸道。

官家沉吟了片刻,这才小心道:“我观韩府六郎似是不错。”

太皇太后道:“确然,这也正是老身看中之人。先帝在时,曾与老身提过,他顾念韩琦功德,欲与为婚姻,当是六郎嘉彦与樱泓最为适配。因此,也早早算过两个孩子的生辰八字,颇为相合。今次恰逢韩六郎应举,若是能高中,自是添了彩头。”

这话,不论是官家还是赵樱泓都是头一回听闻,原来先帝在时就想要给赵樱泓与韩嘉彦牵线了。

官家心中顿时起念,他素来崇顺先帝,既然长姊与韩六郎的姻缘是先帝的遗愿,他身为人子,当替父完成。

不过赵煦还是想要为长姊最大限度地争取利益,于是道:

“既然韩六郎要应举,若是能入殿试,也许能让长姊屏见于他。太皇太后以为如何?”

太皇太后沉吟,朱太妃刚要开口,向太后就笑道:“官家,内廷不应出前朝。”

后宫与前朝举行殿试的集英殿隔着相当远的距离,这许多年来,除了摄政太后,没有女子出过前朝。哪怕是摄政太后,也只在垂拱、紫宸二殿内朝垂帘,从不曾踏足过集英殿。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这……”赵煦瞥眼去看长姊,就见赵樱泓抿唇轻微地摇头。

他不得不退一步,道:“太后说得是,朕思虑不周。”

太皇太后却忽而话锋一转,道:“樱泓的公主第,已然修出个大概来了。改日有空,亦可先去看看,毕竟是出降以后的长居地,有甚么不满意的地方,尽早提出来。”

温国长公主第是今年四月开始修建的,因着旧城土地紧张,因而是挪了新城之北军头司驻地、龙卫营东壁地带的土地来修建。

官家默然点头,赵樱泓瞧他神色,便知他作何打算。

见弟弟对这位韩六郎如此推重,她似是也起了几分兴趣,想看看这是个何等模样的人了。

……

商议过后,赵樱泓返回自己的寝殿。官家恰好也要回福宁殿,便有一段路与她伴行。少年皇帝看着自己风华绝代的姐姐,一时惆怅不已:

“长姊,朕实在不愿放你出宫。”

赵樱泓笑了:“官家已经长大了,莫要说些孩子气的话。”

“朕心里害怕。”少年皇帝与长姊关系亲厚,无话不谈,“昔年福康公主齐大非偶,夜扣宫门,后癫狂抑郁而终。朕每每想起,都心中惶恐,深怕长姊所托非人。如若可以,朕真不想放长姊出宫。”

“我非是福康公主,官家不必过于忧虑,不论我所托之人如何,我都能过好自己的日子。”赵樱泓平静说道。

“长姊不在,朕只有一人了,连个说些体己话的人都没有了。”

“官家身居皇位,大位孤寒,官家应早些适应才是。”

“不论如何,朕必要为长姊选出最佳的伴侣,定不能让长姊此后半生受苦。”

“哈哈,好,樱泓感谢官家厚爱。”赵樱泓笑得眉眼弯弯。

“长姊,我说真的,你可别不信我,我的眼光可不差。祖母既然松了口,等我寻个合适的时机,就让韩嘉彦过公主第,让你见一面,若你不喜,便作罢。”赵煦逐渐在长姊面前露出孩童模样,也不再自称“朕”了。

“官家莫要思虑过重,这般年纪日日眉头紧锁,樱泓怕官家伤了身子。”

“哎……朕怎能不发愁!今日筵经,正好轮到知贡举的范百禄范先生给朕讲经,朕让他注意一下韩六郎。”

少年皇帝忧心于长姊的婚事,好似个小老头般絮絮叨叨。行至福宁殿,又不舍与长姊分别。还是赵樱泓坚辞,他才入了福宁殿,未再相随。

赵樱泓幽幽叹息,她这个弟弟甚么都好,就是自小到大眉头不展、心绪阴郁,赵樱泓怕长期下去他会折寿。

赵氏皇族,寿数都不长,尤其是做了官家,更是折寿。赵樱泓不想看到弟弟走在自己前面。

回到寝殿内,她更衣完毕,去了头面,散了发丝,坐于梳妆台前,凝望着那枚放置于妆奁内的飞针,陷入了沉思。

身旁的宫婢媛兮为她梳发,亦瞧见了妆奁内的那枚飞针,但她并不多言。惊驾那日回殿后,她亲眼看到长公主从袖中取出了这枚飞针,收在了妆奁内,但她至今并未与媛兮解释这是甚么。

“媛兮……女子能习武,行游天下,该是何等潇洒美好之事。”

“长公主想要习武?”媛兮吃了一惊。

“不是……我只是羡慕那样自在的生活。”赵樱泓缓缓道,抬起手,盖下了妆奁。

这章不是素儿,是长公主,没想吧。(笑)

【我需要重申一下加更的规则,长评一篇兑换加更一章,累计三颗深水鱼雷兑换加更一章。目前为止显然还没达到加更的标准,但昨晚那么多人呼喊加更,我就破例一次,但也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本章知识点:

1、赵氏官家在内宫私下里的称呼与平民无异,都还比较亲切。我对一些奇怪的称呼做了改动,比如皇子皇女称呼嫡母为娘娘、娘,称呼非嫡生母为“姐姐”,这个很不符合现代人的概念,所以不会采用。

官家在正式场合称“陛下”,皇后称呼为“圣人”。皇帝正式场合自称“朕”,平时称:吾,我。太皇太后、太后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自称“老身”。

2、福康公主,出降时封兖国公主。是宋仁宗的长女,也是仁宗少数长大成人的孩子。她很受宠,但仁宗给她挑选的驸马李玮是宋仁宗生母李宸妃弟弟的儿子,辈分上是仁宗表弟,福康公主的表叔。仁宗在两人很小的时候便定下婚约,本意是亲上加亲。大家应该听说过“狸猫换太子”的传说,说的就是宋仁宗的身世,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福康公主很不喜欢这个驸马,因为他长相丑陋,性格很老实。嫁给他后,福康公主一直很不开心。加上乳母韩氏、陪嫁宦官梁怀吉、张承照的挑拨离间,夫妻关系愈发恶劣。

嘉佑六年二月份的某个夜晚,福康公主与内侍梁怀吉等人饮酒作乐。李玮母杨氏乃李用和之妾,悄悄在另一室偷看,可谓以下犯上,被公主发现。公主大怒,当即动手殴杨氏。然后连夜跑回皇宫,叫开禁门,向宋仁宗哭诉,要求与驸马仳离。

皇宫禁门晚上不允许开,这已是制度,即使是公主也不能例外,谏官向仁宗抗议,于是放公主进禁门的官员被治罪,公主被心怀畏惧的驸马领回。此事使得公主精神几近崩溃。

此后公主与宦官之间不清不楚的丑闻在京城迅速传开,无数朝臣上书要求戒饬公主。仁宗迫于压力,下诏褫夺兖国公主的封号,降为沂国公主,仍入宫廷居住,公主乳母韩氏驱逐出外,府邸其他属员解散,以梁怀吉为首的内侍被发配到西京洛阳去扫皇陵。驸马李玮贬知卫州,李玮母归李玮兄长李璋照顾。

福康公主因自己宠爱的内侍被发配,身边的心腹通通被赶走,内心越发孤立起来,加重了病情,几次三番想要自杀,还有一次差点纵火焚烧了居住的宫殿。眼看着爱女状如狂颠,仁宗十分痛心,后悔之余为公主召回了梁怀吉和张承照,谏官再谏,然而皇帝这次不为所动。梁张二人回来后,公主的狂疾并没有全好,要求她回到公主府邸时,便会发作自寻短见,或者她已经好了,以疯狂来抵制与驸马复合。宫廷中的人对这位公主是极为惋惜的,公主生母苗贵妃与俞充仪曾密求旨意杀李玮给公主出气,终因仁宗心怀母家而作罢。

公主入宫后,李玮兄长李璋上表称李玮愚笨,配不上公主,请求让二人仳离,仁宗应允。

八年以后(1070),福康公主在宫中去世,年仅33岁。当时已是公主的侄子神宗在位,以“奉主无状”的罪名将李玮贬去陈州。

以上内容摘自百科,便是本章中出现的“齐大非偶,夜扣宫门”的故事背景。前两年有一部剧《清平乐》,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第十一章(投雷加更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