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楼梦续:宝玉云游记 > 第26章 第 26 章《惜春断:削发明志》?

荣国府的秋意,是从廊下那几株梧桐开始显形的。入了九月,夜风裹着凉意穿过抄手游廊,总把枯叶卷得满地都是,往日里专管清扫的小丫鬟如今只剩两个,手脚再麻利也赶不上落叶的速度,倒让这残败的院落更添了几分萧索。惜春住的梨香院本就偏,抄家后更显冷清,院角那丛芭蕉早没了盛夏时的浓绿,叶边泛着焦黄,风一吹便簌簌作响,像谁在暗处低低地叹。

这日晨起,惜春刚梳洗完,就听见院外传来细碎的争执声。她隔着窗纱往外看,只见邢夫人身边的王善保家的正叉着腰,对着尤氏的陪房周瑞家的嚷嚷:“不过是让你寻块像样的料子给三姑娘做件夹袄,你倒推三阻四的,难不成荣府里连块好布都没了?还是说,你们宁府的人,眼里根本没我们大太太?” 周瑞家的脸涨得通红,却不敢硬顶,只低声辩解:“王嫂子您别急,不是不肯找,实在是前儿抄家时,库房里的好料子都被查走了,剩下的不是有补丁的,就是粗麻布,哪敢给姑娘穿?再说,我们奶奶这几日身子不好,连自己的棉袄都还没浆洗,哪有心思顾别的?”

惜春握着帕子的手紧了紧,指腹蹭过帕角绣着的寒梅 —— 那还是去年冬天,袭人闲着没事帮她绣的,如今袭人早已嫁了蒋玉菡,这帕子倒成了念想。她本就不喜这些家长里短的纷争,如今贾府败落了,这些人反倒闹得更凶,邢夫人嫌尤氏是 “罪眷”,处处刁难;尤氏夹在中间,既要顾着惜春,又要应付荣府的人,整日愁眉不展。这般光景,倒让她想起宁国府那些过往,贾珍在秦可卿丧礼上的张扬,贾蓉对尤二姐的薄情,还有那些藏在朱门里的龌龊事,一桩桩、一件件,像墨汁滴在宣纸上,把 “贾” 字染得乌黑。

她转身走到妆台前,看着铜镜里的自己。镜框上的鎏金早已磨损,露出底下的铜绿,映得她的脸也有些发暗。十三岁的年纪,本该是娇憨烂漫的时候,可她眉眼间却总带着一股疏离的冷意。自小没了母亲,父亲贾敬一心修道不问家事,哥哥贾珍更是荒淫无道,她在宁国府就像个外人,后来搬去荣国府,虽有贾母疼惜,却也总觉得隔着一层。如今家族败落,这层最后的温情也被撕扯得干干净净,倒让她生出一种 “早该如此” 的清醒。

1. 旧物触忆:佛堂里的残经

吃过早饭,惜春借口去佛堂上香,避开了尤氏。荣国府的佛堂本在贾母院后,抄家后便无人打理,香炉里的香灰积了厚厚一层,供桌上的瓷瓶裂了道缝,里面插着的干花早已成了灰。惜春从抽屉里翻出一本旧经卷,是她小时候跟着贾母抄的《金刚经》,纸页已经泛黄,边角被虫蛀了几个小洞,上面的小楷却依旧工整 —— 那时候她还不懂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什么意思,只觉得笔画好看,如今再看,倒有了几分似懂非懂的滋味。

她坐在蒲团上,慢慢翻开经卷,指尖落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那一句上。忽然想起去年夏天,她和妙玉在栊翠庵下棋,妙玉曾说她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却偏生要在明镜上落尘埃”。那时候她还不服气,觉得自己早已看透世事,如今才明白,妙玉说的是她心里的 “挂碍”—— 她虽厌恶宁府的罪孽,却终究还是姓贾,终究还是放不下这 “公府小姐” 的身份。可如今,这身份又能给她带来什么呢?不过是看着亲人离散,看着家宅败落,徒增烦恼罢了。

窗外的风又起了,吹得佛堂的窗棂吱呀作响。惜春抬头看向窗外,只见一只麻雀落在院中的老槐树上,叽叽喳喳叫了几声,又扑棱着翅膀飞走了。它倒自在,没有家族的牵绊,没有俗世的烦恼,想去哪里便去哪里。她忽然生出一个念头:若是能像这麻雀一样,斩断所有牵挂,该多好?

正想着,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是尤氏来了。尤氏手里端着一碗莲子羹,见惜春在看经,便放轻了脚步,把碗放在供桌上:“妹妹,刚让小厨房炖的莲子羹,你趁热喝了吧。这几日天凉,你身子弱,别冻着了。” 惜春合上书卷,抬眼看尤氏,只见她眼下带着青黑,头发也有些散乱,想来是昨夜又没睡好。

“嫂子,” 惜春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我有件事想跟你说。” 尤氏见她神色异常,心里咯噔一下,隐隐有了不好的预感,却还是强笑着坐下:“妹妹有话尽管说,嫂子听着呢。”

2. 暗下决心:枕下的剪刀

那碗莲子羹,惜春终究没喝。尤氏走后,她把羹汤倒进了院角的草丛里,看着莲子在泥土里滚了几圈,渐渐被落叶盖住,就像那些被掩埋的过往。她回到房里,从枕下摸出一把小剪刀 —— 这是她前几日让小丫鬟从针线筐里找来的,剪刀柄是象牙做的,已经有些发黄,刀刃却还锋利。

她坐在妆台前,再次看向铜镜。镜中的少女,眉眼清冷,眼神却异常明亮。她想起宁国府被抄家那天,她站在廊下,看着官兵把贾珍押走,贾蓉跪在地上哭嚎,那一刻,她没有悲伤,只有一种解脱般的平静。她知道,宁府的罪孽,早该有这么一天;而荣府的繁华,也不过是镜花水月,迟早会散。

她伸出手,轻轻抚过自己的头发。这头发,自小就被丫鬟们打理得极好,乌黑油亮,像一匹上好的绸缎。贾母曾说,她的头发最像她母亲,可惜她母亲早逝,没能看到她长大。可如今,这头发于她而言,不过是俗世的牵绊,是 “相” 的一种。若是能把这头发剪了,是不是就能斩断那些牵挂,真正做到 “无住”?

她拿起剪刀,指尖有些发抖。不是害怕,而是激动 —— 她仿佛看到了一条新的路,一条没有家族纷争、没有俗世烦恼的路。她把头发拢到胸前,剪刀尖轻轻碰到发梢,冰凉的触感让她更加清醒。“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她在心里默念着这句话,然后闭上眼睛,猛地一剪。

“咔嚓” 一声,头发应声而落,散在妆台上。黑色的发丝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在铜镜旁,映得镜中的少女忽然变了模样 —— 没有了长发的衬托,她的脸显得更小了,眉眼间的冷意也淡了几分,多了一种决绝的平静。她睁开眼睛,看着镜中的自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极淡的笑。

3. 尤氏惊阻:偏院的争执

惜春刚把剪下的头发用帕子包好,就听见院外传来尤氏的声音。她赶紧把帕子藏到抽屉里,可还是晚了 —— 尤氏一进门,就看到了妆台上散落的发丝,还有她手里握着的剪刀。

“妹妹,你这是做什么?” 尤氏的声音瞬间变了调,她冲上前,一把夺过惜春手里的剪刀,扔在地上。剪刀 “当啷” 一声落在青砖上,声音在寂静的院子里显得格外刺耳。“你怎么能剪头发?女子头发受之父母,怎能随意剪断?你要是有什么心事,跟嫂子说,嫂子帮你想办法,别做这种傻事!”

惜春看着尤氏焦急的样子,心里有几分动容,却依旧坚定:“嫂子,我不是做傻事。我是想明白了,这头发,是俗世的牵绊,剪了它,我才能斩断牵挂,安心修行。”

“修行?” 尤氏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妹妹,你是不是想出家?不行,绝对不行!你才十三岁,正是好好过日子的时候,怎么能想出家这种话?再说,贾府如今已经败落了,你要是再出家,别人会怎么说我们?会怎么说你哥哥?”

“我不管别人怎么说,” 惜春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宁府的罪孽,我早已看透;荣府的纷争,我也不想再管。我父亲一心修道,哥哥荒淫无道,嫂子你夹在中间,也是苦不堪言。如今我出家,既能了却自己的心愿,也能不再给你添麻烦,这有什么不好?”

“不好,就是不好!” 尤氏抓住惜春的手,眼泪滴在她的手背上,“妹妹,你听嫂子一句劝,别这么执拗。出家哪有那么容易?青灯古佛,伴的是寂寞;晨钟暮鼓,守的是清苦。你从小在公府里长大,哪里受得住这种苦?再说,贾母要是还在,也绝不会同意你这么做的!”

惜春轻轻抽回自己的手,擦了擦尤氏脸上的眼泪:“嫂子,我意已决。贾母奶奶要是还在,或许会拦着我,可如今她老人家不在了,没人能拦着我了。我已经想好了,往后就在这偏院里吃素修行,不再管俗世纷争,也不再问家族兴衰。你就当,从来没有我这个妹妹吧。”

4. 断发立誓:佛前的决绝

尤氏还想再劝,可看着惜春坚定的眼神,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知道惜春的性子,一旦做了决定,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她捡起地上的剪刀,看着妆台上的发丝,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 好好的一个姑娘,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

惜春从抽屉里拿出包着头发的帕子,走到佛堂前。她把帕子放在供桌上,对着佛像跪下,双手合十:“佛祖在上,信女贾惜春,今愿斩断尘缘,削发修行。从今往后,不再过问俗世之事,不再牵挂家族兴衰,只求一心向佛,早证菩提。若有违背,甘受佛法惩戒。”

她说完,对着佛像磕了三个头,每一个都磕得很重,额头撞在青砖上,发出 “咚” 的声响。尤氏站在一旁,看着她虔诚的样子,眼泪再也忍不住,无声地流了下来。她知道,从这一刻起,惜春就不再是那个娇生惯养的公府小姐了,她成了一个一心向佛的修行者,斩断了与家族的最后牵连。

惜春磕完头,站起身,看着尤氏:“嫂子,往后我就在这偏院里修行,不用特意派人伺候,我自己能照顾自己。若是有人问起,你就说我染了重病,不便见人。” 尤氏点了点头,声音哽咽:“妹妹,你放心,嫂子会帮你瞒着的。只是你要好好照顾自己,若是缺了什么,就跟嫂子说。”

惜春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她转身回到房里,关上了房门。尤氏站在院外,看着紧闭的房门,心里五味杂陈。秋风再次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也卷起妆台上散落的发丝,飘向远方。她知道,惜春的路,是她自己选的,往后的苦与乐,都要她自己承受。而她能做的,也只有默默守护,不让任何人打扰她的清修。

5. 寒夜独坐:灯影里的经卷

夜幕渐渐降临,荣国府里的灯火稀稀拉拉,只有几处院落还亮着灯,却也透着一股冷清。惜春房里只点了一盏小油灯,昏黄的灯光映着她的脸,也映着桌上摊开的经卷。她坐在桌前,慢慢抄写着《金刚经》,笔尖划过纸页,发出 “沙沙” 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她的头发已经剪短了,只到肩膀,没有了往日的柔顺,却多了几分利落。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梳发髻,只是随意地用一根木簪挽着,露出光洁的额头。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映得她的影子在墙上晃动,像一个孤独却坚定的行者。

抄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时,惜春停下了笔。她抬头看向窗外,只见一轮残月挂在天上,清冷的月光透过窗纱,洒在地上,像一层薄薄的霜。她想起小时候,贾母带着她和黛玉、宝钗一起赏月,那时候的荣国府,灯火通明,欢声笑语,如今却只剩这残垣断壁,寒月孤灯。

“梦幻泡影”,她在心里默念着这四个字。是啊,荣国府的繁华,宁国府的罪孽,还有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不都是梦幻泡影吗?如今梦醒了,一切都成了空。而她能做的,也只有 “应作如是观”,不再执着于过往,不再牵挂未来,只活在当下,一心向佛。

她重新拿起笔,继续抄写经卷。笔尖划过纸页,留下工整的小楷,也留下她对过往的告别。油灯的火苗渐渐变小,夜也越来越深。惜春却没有丝毫睡意,她知道,从今夜起,她的人生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往后的日子,虽然清苦,却也平静。而她所求的,也不过是这份平静罢了。

6. 晨钟初响:院落里的清扫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惜春就醒了。她起身洗漱完毕,拿起扫帚,开始清扫院子里的落叶。往日里这些活都是丫鬟们做的,如今她自己动手,倒也觉得自在。扫帚划过青砖,发出 “唰唰” 的声响,打破了清晨的寂静。

院角的芭蕉叶上还挂着露珠,冰凉的露珠滴在她的手上,让她瞬间清醒。她抬头看向东方,只见天边泛起了鱼肚白,一缕晨光透过云层,洒在地上,给这冷清的院落带来了一丝暖意。她停下扫帚,看着这缕晨光,嘴角微微上扬 —— 新的一天开始了,她的修行之路,也开始了。

清扫完院子,惜春回到房里,简单吃了些素食,便又开始抄写经卷。她的生活变得简单而规律:清晨清扫院落,白天抄写经卷,晚上打坐修行。没有了家族的纷争,没有了俗世的烦恼,她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就像一潭清澈的湖水,没有波澜。

偶尔有丫鬟路过她的院子,看到她剪短的头发和素净的衣服,都会露出惊讶的神色,却也不敢多问。尤氏果然信守承诺,没有告诉任何人惜春的决定,只是偶尔会派人送来一些素食和日用品,却也从不多停留,生怕打扰了她的清修。

惜春对此并不在意,她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修行中。她知道,她的路还很长,往后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可她不会退缩。因为她已经斩断了尘缘,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往后的日子,她只会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直到修成正果的那一天。

7. 访客临门:妙玉的探望

几日后的一个清晨,惜春正在院子里清扫落叶,忽然听到院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请问惜春姑娘在吗?” 她抬头一看,只见妙玉站在院外,穿着一身素色的僧衣,手里提着一个食盒。

惜春有些惊讶,她没想到妙玉会来探望她。自从抄家后,她就再也没见过妙玉,只听说她被强盗掳走了,后来不知去向。如今看到妙玉平安无事,她心里也有几分高兴。

“妙玉姐姐,你怎么来了?” 惜春放下扫帚,走上前,打开了院门。妙玉笑了笑,走进院子:“我听说你染了重病,特意来看看你。这是我亲手做的素斋,你尝尝。” 她说着,把食盒递给惜春。

惜春接过食盒,邀请妙玉进屋坐下。她给妙玉倒了一杯茶,看着妙玉:“姐姐,我听说你之前遇到了危险,还好吗?” 妙玉喝了一口茶,轻轻点头:“多谢妹妹关心,我没事。多亏了一位好心人相助,我才得以脱身。后来我一直在城外的寺庙里修行,前几日听说荣府的情况,便想着来看看你。”

妙玉的目光落在惜春剪短的头发上,眼神里闪过一丝了然:“妹妹,你这头发,是自己剪的吧?” 惜春点了点头,没有隐瞒:“姐姐,我已经决定出家修行,不再过问俗世之事。”

妙玉没有惊讶,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妹妹,你能有这样的觉悟,真是难得。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你与佛有缘。只是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往后你要多保重。” 惜春点了点头:“多谢姐姐提醒,我会的。”

妙玉将茶盏轻轻搁在案上,盏底与青石桌面相触发出细微脆响。她整了整月白缁衣的袖口,眉间浮起一抹清浅笑意:"妹妹,暮鼓已响过三巡,我还要赶在关城门前回寺庙。" 说着从袖中取出个素绢小包,"前日在山中采的野菊,晾干了可安神,你收着。"

惜春忙伸手接过,触到绢包时还带着妙玉身上淡淡的檀香。她起身送妙玉到垂花门外,秋风吹过檐角铜铃,叮咚声里夹杂着远处小贩收摊的吆喝。暮色将妙玉的身影拉得细长,那袭衣袂在风中翻飞如白鹤振翅。看着友人拐过巷口,惜春忽然想起幼时在大观园里,妙玉也是这样独自来去,恍若云中仙子。指尖摩挲着素绢包,她忽然觉得,这尘世虽凉薄,倒也还有几分温情值得眷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