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乡下,天刚蒙蒙亮,鸡叫头遍的声音就裹着露气,从村东头的老槐树下飘过来。刘姥姥家的土坯房里,巧姐已经醒了,她侧着身子躺在铺着粗布褥子的土炕上,眼睛盯着房梁上垂下来的一缕蛛网 —— 那网昨天还沾着片黄叶子,今早风一吹,叶子没了,只剩蛛丝在晨光里轻轻晃。她手边放着半只没绣完的荷包,青布底上刚绣出半朵雏菊,针脚歪歪扭扭的,是前几天刘姥姥教她的活计。
这是巧姐跟着刘姥姥来乡下的第三个月了。刚来时,她连土炕都不敢踩,总觉得鞋底沾着的泥会弄脏了衣裳;喝惯了细茶,乍一喝粗瓷碗里的糙米茶,苦得她直皱眉;夜里听着窗外的虫鸣和远处的狗吠,更是攥着刘姥姥的衣角睡不着,总想起荣国府里绣着缠枝莲的纱帐,还有丫鬟们轻声细语的伺候。可日子久了,她也渐渐习惯了:跟着刘姥姥去菜园里摘豆角,指尖沾着的泥土带着青草香;帮着刘姥姥烧火做饭,看着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心里竟也暖烘烘的;甚至学会了纺线,纺锤转起来的时候,嗡嗡的声音像极了大观园里春日的蜂鸣。只是偶尔,她会想起妈妈王熙凤,想起宝玉哥哥,想起府里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日子,这时鼻尖就会发酸,赶紧低下头去捻手里的线,怕刘姥姥看见她的眼泪。
刘姥姥这时正蹲在灶台边烧火,手里拿着根拨火棍,时不时拨弄一下灶膛里的柴火。她看着锅里煮着的玉米粥,蒸汽顺着锅盖的缝隙冒出来,带着淡淡的粮食香。心里却在盘算着:昨天去镇上卖鸡蛋,换回来的盐不多了,得再攒几天鸡蛋去换;巧姐的棉袄还没做,眼看天就要冷了,得找隔壁张婶要块旧布,再拆件自己的老棉袄,凑凑活活给孩子做件厚的。正想着,院门外忽然传来了 “吱呀” 一声推门的响,接着是村长王老头的声音:“刘姥姥在家吗?”
刘姥姥赶紧站起身,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走到院门口。只见村长手里拿着个烟袋锅,身后还跟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男人,那男人看着面生,手里提着个蓝布包袱,站在门口东张西望,眼神时不时往屋里瞟。刘姥姥心里咯噔一下,笑着迎上去:“王村长,这大清早的,您咋来了?还有这位是……” 村长把烟袋锅在门框上磕了磕,脸上堆着笑:“姥姥,这位是镇上的李乡绅家的管家,李管家今儿来,是有件事想跟您商量商量。”
1. 李管家登门:明说 “美意” 暗藏算计
李管家上前一步,脸上堆着客套的笑,眼神却扫过刘姥姥的肩膀,往屋里瞥了一眼,声音带着几分刻意的温和:“刘姥姥,久仰您的名声。我家老爷是镇上的乡绅,一向乐善好施,今儿来,是听说您家里带着个小姑娘,想来问问情况。” 刘姥姥心里更犯嘀咕了,伸手把院门又往自己这边拉了拉,挡住了李管家的视线,笑着说:“就是个远房的孙女儿,家里遭了难,暂时跟我过几天。劳烦李管家和村长惦记了。”
李管家却不接话,从蓝布包袱里掏出个银锭子,放在手里掂了掂,那银锭子在晨光里闪着晃眼的光。“刘姥姥,实不相瞒,我家老爷听说这姑娘是京城来的,还是从前那贾府的小姐,心里很是怜惜。您看您这日子过得也不容易,带着个孩子更是辛苦。我家老爷说了,要是您愿意让这姑娘去府里,给老爷做个妾,往后姑娘就是享清福的人了 —— 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比在您这乡下受苦强百倍。”
刘姥姥听到 “做妾” 两个字,脸色 “唰” 地一下就变了,手不自觉地攥紧了围裙的角,指节都泛了白。“李管家,您这说的是什么话!巧姐是我看着长大的孩子,她爹娘虽然不在跟前,可我也不能让她做这种事!” 村长赶紧上前打圆场,拍了拍刘姥姥的胳膊:“姥姥,您别着急啊。李管家也是一片好意,李乡绅家大业大,巧姐去了那边,确实能过好日子。您想想,您这一把年纪了,能照顾她几年?等您走了,她一个姑娘家,在乡下无依无靠的,多可怜啊。”
李管家也跟着点头,把银锭子往刘姥姥手里递:“刘姥姥,这是五十两银子,算是我家老爷给您的谢礼。您拿着这银子,往后养老也不愁了。这对您、对那姑娘,都是好事啊。” 刘姥姥一把推开李管家的手,银锭子 “当啷” 一声掉在地上,滚到了门槛边。她气得身子都发抖,声音也提高了几分:“俺们虽然穷,可也知道什么是良心!巧姐是贾府的小姐,就算家道中落了,也不能让人这么糟践!五十两银子就想买个姑娘的一辈子?你们这是把人当牲口卖呢!”
屋里的巧姐早就听见了院门外的动静,刚开始她还不敢出声,趴在门缝里往外看。当听到李管家说要让她去做妾时,她吓得腿都软了,手紧紧地抓着门框,指甲都嵌进了木头缝里。她想起妈妈王熙凤以前跟她说过,女孩子要自重自爱,就算将来家道败了,也不能做辱没门楣的事。眼泪一下子就涌了上来,顺着脸颊往下淌,她却不敢哭出声,怕刘姥姥担心。
2. 村长劝诱:句句 “为你好” 藏着私心
村长见刘姥姥发了火,赶紧捡起地上的银锭子,用袖子擦了擦,又递到刘姥姥面前:“姥姥,您别跟李管家置气啊。您想想,这五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够您在乡下过好几年好日子了。再说,李乡绅也不是坏人,他家里虽然有几房姨太,可对下人都还好。巧姐去了那边,不用再跟着您纺线做饭,不用再穿粗布衣裳,这不是挺好的吗?”
刘姥姥一把挥开村长的手,银锭子又一次掉在地上,这次滚到了李管家的脚边。“王村长,您是看着俺在这村里过了几十年的,俺刘姥姥是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您还不知道吗?巧姐的娘以前待俺不薄,俺答应过她,要好好照顾巧姐,就算拼了俺这把老骨头,也不能让她受委屈!你们要是真心为巧姐好,就别打这种歪主意!”
村长脸上的笑也挂不住了,叹了口气,语气里带了几分不耐烦:“姥姥,您这就是死心眼了。贾府都败了,什么门楣不门楣的,早就不重要了。现在能让巧姐活下去,能让她过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您要是不同意,将来巧姐长大了,知道您放着好日子不让她过,说不定还会埋怨您呢。”
李管家也收起了脸上的笑,语气冷了几分:“刘姥姥,我家老爷能看上这姑娘,是她的福气。您可别给脸不要脸。这乡下地方,就算您不同意,往后这姑娘的日子也不好过 —— 谁家愿意跟一个‘没人要’的京城小姐打交道?到时候,怕是连口饭都吃不上。”
刘姥姥气得浑身发抖,她往前走了一步,挡在院门口,像一堵老墙似的护住身后的屋子:“俺不管你们说什么,巧姐俺是绝不会交出去的!你们要是敢来硬的,俺就去镇上告你们!就算告不赢,俺也会喊得全村人都知道,让大家评评理,看看你们这些有钱有势的人,是怎么欺负俺们穷苦人的!”
屋里的巧姐听到李管家的威胁,吓得哭得更厉害了,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她忽然想起宝玉哥哥以前跟她说过,遇到困难不要怕,要像晴雯姐姐那样有骨气。她擦干眼泪,轻轻推开房门,走到刘姥姥身边,拉住刘姥姥的衣角,声音虽然带着哭腔,却很坚定:“姥姥,我不跟他们走,我就跟着您。就算日子苦,我也不怕。”
3. 巧姐出头:弱女惊魂却守骨气
刘姥姥见巧姐走了出来,赶紧把她拉到自己身后,用身子护住她,对着李管家和村长说:“你们看,巧姐自己也不愿意去!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 李管家盯着巧姐看了看,只见她虽然穿着粗布衣裳,头发也只是简单地挽了个髻,可眉眼间却透着一股贵气,皮肤白皙,眼神清澈,确实是个难得的美人胚子。他心里更痒痒了,又换上了一副温和的语气:“姑娘,我知道你可能一时想不通。可你想想,跟着刘姥姥在乡下,只能一辈子纺线做饭,永远也回不了京城,永远也过不上好日子。要是你跟我走,去了李乡绅家,将来不仅能过上好日子,说不定还能帮你找你的家人呢。”
巧姐躲在刘姥姥身后,紧紧地攥着刘姥姥的衣角,眼泪还在不停地流,可声音却很清楚:“我不跟你走。我娘说过,做人要守本分,不能做让人戳脊梁骨的事。就算我一辈子待在乡下,就算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家人,我也不会去做妾。” 李管家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他弯腰捡起地上的银锭子,塞进怀里,冷笑着说:“刘姥姥,巧姐,你们可别后悔。我家老爷要是知道你们这么不识抬举,往后你们在这村里,可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村长也跟着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姥姥,我这也是为了你好。你说你这又是何苦呢?得罪了李乡绅,以后村里的事,谁还敢帮你啊?” 刘姥姥却一点也不害怕,她挺直了腰板,看着李管家和村长,声音洪亮:“俺们穷苦人,虽然没钱没势,可也有自己的骨气。就算你们不帮俺,就算俺们的日子过得再苦,俺也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你们要是敢为难俺们,俺就去镇上喊,去县里喊,总有说理的地方!”
这时,村里的几个邻居听到了院门外的动静,都围了过来。有张婶、李大娘,还有几个年轻的媳妇,都站在院门口,好奇地看着里面。张婶走上前,拉了拉刘姥姥的胳膊,小声问:“姥姥,这是咋了?跟谁吵起来了?” 刘姥姥指了指李管家和村长,把事情的经过跟邻居们说了一遍。
张婶一听,立刻就火了,对着李管家和村长说:“你们这也太过分了!巧姐这么小的孩子,你们怎么能让她去做妾呢?刘姥姥好心好意照顾她,你们倒好,还想来抢人!” 李大娘也跟着附和:“就是!这李乡绅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家里有好几房姨太了,还想糟蹋人家姑娘!王村长,你也是,怎么帮着外人欺负自己村里的人呢?”
4. 乡邻声援:朴素正义护弱女
邻居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在指责李管家和村长。李管家没想到会引来这么多邻居,脸上有些挂不住,往后退了一步,强装镇定地说:“这是我跟刘姥姥之间的事,跟你们没关系,你们少管闲事!” 张婶立刻反驳:“怎么没关系?刘姥姥是我们村里的人,巧姐跟着她,就是我们村里的孩子。你们想欺负她们,就是欺负我们全村人!”
有个年轻的媳妇抱着孩子,也跟着说:“就是!我们虽然穷,可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们用银子买人,跟强盗有什么区别?” 村长见邻居们都站在刘姥姥这边,赶紧打圆场:“大家别激动,别激动。这就是个误会,李管家也是一片好意,就是话说得不太好听。咱们有话好好说,别伤了和气。”
李管家见形势不对,知道今天这事肯定成不了了,再待下去只会更丢人。他瞪了刘姥姥一眼,又看了看围过来的邻居们,冷哼了一声:“刘姥姥,你们等着。这事没完!” 说完,转身就往村外走。村长也赶紧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刘姥姥说:“姥姥,你再好好想想,别意气用事啊。”
看着李管家和村长走远了,邻居们才围上来,安慰刘姥姥和巧姐。张婶拉着刘姥姥的手,说:“姥姥,你别跟他们一般见识。有我们在,他们不敢来欺负你们的。” 李大娘也摸着巧姐的头,心疼地说:“孩子,别怕。往后要是他们再敢来,你就喊我们,我们都来帮你。”
刘姥姥看着围在身边的邻居们,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她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可她知道,这些邻居们虽然都是穷苦人,却有着最朴素的正义和善良。她擦了擦眼泪,对着邻居们鞠了一躬:“谢谢大伙儿,谢谢大伙儿。俺刘姥姥这辈子,能遇到你们这些好人,真是俺的福气。”
巧姐也对着邻居们鞠了一躬,小声说:“谢谢叔叔阿姨,谢谢爷爷奶奶。” 张婶笑着说:“傻孩子,谢什么啊。咱们都是街坊邻居,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李大娘又说:“姥姥,往后要是有啥难处,你就跟我们说,别自己扛着。”
邻居们又安慰了刘姥姥和巧姐几句,才各自散去。刘姥姥拉着巧姐的手,走进屋里,把房门关上。她看着巧姐通红的眼睛,心疼地把她搂进怀里:“孩子,别怕,有姥姥在,没人能把你抢走。” 巧姐靠在刘姥姥的怀里,眼泪又流了下来,这次却是感动的眼泪。她紧紧地抱着刘姥姥,小声说:“姥姥,我以后一定好好跟您学纺线,好好学做饭,再也不惹您生气了。”
刘姥姥拍着巧姐的背,笑着说:“好孩子,姥姥不生气。只要你好好的,姥姥就放心了。” 窗外的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阳光透过窗户纸,照在屋里的土炕上,暖烘烘的。刘姥姥看着怀里的巧姐,心里暗暗发誓:就算拼了自己这把老骨头,也要好好照顾巧姐,让她平平安安地长大,不辜负王熙凤的托付,也不辜负自己的良心。
5. 余波未平:暗忧潜藏仍需提防
中午吃饭的时候,刘姥姥给巧姐盛了一碗玉米粥,又夹了块咸菜,放在她面前。巧姐拿起筷子,小口小口地喝着粥,眼神却有些恍惚。刘姥姥看着她,知道她还在为早上的事害怕,放下筷子,叹了口气:“孩子,别想那么多了。先吃饭,吃饱了才有力气。”
巧姐点了点头,又喝了一口粥,却觉得没什么胃口。她抬起头,看着刘姥姥:“姥姥,那个李管家说,他不会善罢甘休的,咱们以后怎么办啊?” 刘姥姥放下碗,摸了摸巧姐的头,眼神里带着几分担忧,却还是强装镇定:“别担心,有村里的邻居们帮咱们,他们不敢怎么样的。咱们只要小心点,别单独出去,就没事了。”
其实刘姥姥心里也没底。李乡绅在镇上有钱有势,村长又帮着他,往后说不定还会来找麻烦。可她不能让巧姐看出来自己的担心,只能在心里盘算着:往后得更小心才行,尽量少去镇上,要是去的话,也得找个邻居陪着;巧姐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门口纺线了,得让她在屋里做活,免得被外人看见。
吃完饭,刘姥姥收拾碗筷的时候,张婶又来了。她手里拿着一块蓝布,走进屋里,对刘姥姥说:“姥姥,我看巧姐的衣裳也旧了,这块布是我前几天刚买的,还没做衣裳,你拿去给巧姐做件新的吧。” 刘姥姥赶紧推辞:“张婶,这可不行,你这布也是花钱买的,俺不能要。”
张婶把布塞到刘姥姥手里,笑着说:“姥姥,你就别跟我客气了。巧姐这孩子可怜,咱们能帮就帮一把。再说,这块布也不值多少钱,你就收下吧。” 刘姥姥看着手里的蓝布,心里暖暖的,眼眶又红了:“张婶,你真是个好人。俺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你了。”
张婶坐在炕边,又跟刘姥姥聊起了早上的事:“姥姥,我跟村里的几个媳妇商量了,往后咱们轮流过来看看,要是李管家他们再来,咱们也好有个照应。你一个人带着巧姐,太不容易了。” 刘姥姥感激地说:“张婶,真是麻烦你们了。俺这辈子,没遇到过这么多好人。”
张婶叹了口气:“唉,谁还没个难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