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领回的粮种没几下就被李长柳安排妥当了。
青瓜的确如冬瓜那般,得破瓜取籽,里面的籽已经被她取出拿去晒着了。看今天的日头,晒上一天,晚上就可以拿去浸泡。
辣椒籽也在晒着,和青瓜籽不一样,它本就干燥,一拿回家,她就取出籽用温水泡着,泡上一天,明天若是天晴,就能准备育苗。
那带着茎须的白色块茎名叫荞头。
听到这个名字,李长柳当即想起来了,这东西最适合用来做酸菜。只是她记忆中却并非是在春天种植,而是在秋天。可官府发了粮,若是自己不种,定会受罚。
她暗自呼出口气,还是照那文书教的那般,先种着再说,她可不敢得罪官府。
最后一种就是红薯了。只是听那文书说,它并不叫红薯,而是叫番薯。刚带回来,她就用温水泡着,这会儿已经泡了一个多时辰,可以开始育苗。
和前面几种不一样,番薯育苗简单多了!
李麦子下地还没回来,李小妹去摘野菜,家里只有李豆子帮她打下手。
“姐,番薯这样就能长出苗吗?”
“也许吧……”
“这些都种到绿竹下那块地里去吗?”
他们家的田有四块,其中绿竹下有两块是连在一起的,只是位置高低不一,就分作了两块。
位置低的是四块田里最大的一块,但那田有一大半被河边的大树和竹子遮档,晒不到太阳,因此被划成了下等田。
另一块位置高一些的是上等田,那块田阳光充足,出产量比较高。
还有两块在桐树下,离他们家也不远,有两块,其中一块是个边角料,被他们家用来种了几畦青菜,旁边那块是上等田。
李豆子说的那块地指的是最大的那块下等田。
“那位大人说过,青瓜喜温,耐热,所以可以种到桐树下那块小菜地去。荞头除了不耐热,不挑其他,到时种到绿竹下的下等田里。辣椒最娇气,挑剔得很,又喜欢干爽,可以和青瓜一起种到桐树下的小菜地里去。番薯也不怎么挑,如果出苗多,菜地和后院都可以种。”
几块地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李豆子崇拜地看着她,两只眼睛黑亮黑亮。
“姐,我总感觉你这次清醒后跟以前不大一样了!”
李长柳心下一个咯噔,不动声色地瞥他一眼:“哪不一样了?你姐不是你姐啦?”
“当然还是我姐啊!就是……有点不一样……我也说不上哪儿不一样。”
李长柳把最后一块番薯处置好,佯怒地瞪圆着小眼睛,张牙舞爪咋乎道:“还别说,我上回去阎王殿那里还真走了一回,那阎王说我脾气大,动不动就把他手下的鬼差给揍得鼻青脸肿,又见咱家里只剩你们三个小豆丁,便觉得收了我的命太不值当,便又放了我回来,否则我早投胎去了!”
“啊!”
李豆子假装被吓到,头一低一把抱住跟前圆圆的身影,直嚷道,“鬼差在哪儿呢?快走开快走开,我姐不投胎!她要留下来照顾我们呢!”
说着两人抱团又是一通笑闹。
四种新粮种都安排好后,李长柳就开始准备午食。
原本他们家就是一日吃三次的。村子里不少人家家里人口多,一天只吃两餐。
自家虽然也没多少粮食,可个个都在长身体,她还没想过要省这点吃食呢,身体才是最大的本钱!
中午的饭是黄米稀粥,早上的鱼还剩下点,再加四个小芋头也就够饱腹的了。
吃过午饭,李长柳让大家把家里的钱都找出来,数了数,桌上只有一百一十三文。
这附近的圩市上,五花肉卖二十文一斤,精细的白米十八文一斤,粗盐十文一斤,所以这一百多文钱根本用不了多久。
以前李万仁夫妻两还在世时,存的钱也不止这点,但是后来给他们治丧,给李长柳看病,零零散散的钱都花出去了,能留下这一百多文已经算是非常难得的了。
“姐,你要钱做什么?”
“买油买盐啊,咱们要买的东西多了,总得想个法子多攒些。”李长柳随口道。
心下却补了句,听说邻村有私塾,如果能送麦子和豆子去读点书也好啊,不说多出息,至少认些字,往后总会有用处的。至于小妹,她可不认为自己送过去,人家就会收,这年头可不比自己读书那会儿。
“姐,明天就是圩市,咱们可以去换些油盐。”李麦子闻言,建议道。
他也听村里的老人说过不吃盐会得病,之前爹娘在世时一直都有吃,自从他们娘去后,他们已经有月余没吃了。
反正粗盐十文一斤,买上一斤,省着点够他们吃三个月了!
李麦子说的圩市是周围几个村落聚在一起的市集,离李家村不远就有一个圩市,隔一天开一次市,方便周围十里八村的村民生活。
李长柳点点头:“明天就先去瞧瞧吧!”
李豆子和李小妹一听能去赶圩,顿时喜得手舞足蹈。
第二天一早,四人吃过早饭后收拾好屋子,又将院门落了锁才出发。
圩市离李家村不远,四人慢慢走也不过半个多时辰。
这里的圩市呈现十字形铺开,两边都建有草铺子,路边还有许多摆摊的。叶朝的民风开放,做生意的男女老少都有,何况这里是农村,更没城里的那些讲究。
李长柳之前跟随爹娘倒是来过几次圩市,记忆里的李长柳那时候天真无忧,赶圩也不过是蹭着来玩。如今的她抱着目的而来,便用心地观察着,寻找生钱之道。
这个圩市虽不大,但两边草铺里卖的东西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卖米粮的,卖布或卖成衣的,卖杂货的,还有卖菜的……吆喝声、砍价声此起彼伏。
李长柳微蹙着眉头,这圩市还真是五脏俱全。
“姐!你看那边!”豆子扯了扯她的衣摆。
她还没看清楚就被站在另一边的小妹认出来了:“是赵大叔!”
李长柳定睛一看,十字路口不远处立着一道熟悉的身影,正是昨天给他们让位置的赵家树,此时的他在跟一个头发发白的老者讲着价。
他们中间隔着几只竖放着的袋子,袋子边上站着一身灰色短打的少年,十五六岁的年纪,长相和赵家树有些像,身姿挺拔飒爽,眉眼分明,正紧抿着嘴,神情冷峻,似在思索什么。
想来他就是赵家的大儿子赵思成。
“如果我们也能像赵大叔那样会打猎就好了……”豆子无比羡慕地感叹了声。
“那是人家的看家本领,如果人人都会了,就没穷人了。”麦子虽然也羡慕,但他更明事理。
李长柳一手牵着小妹一手拉着豆子,微微一笑:“既然看到了,我们过去打声招呼吧。”
待那个老者离开,李长柳带着几个弟弟妹妹朝赵家树微笑问候:“赵大叔,生意兴隆啊!”
赵家树理好面前的袋子,闻言抬起头看清眼前的几个半大孩子,笑容可掬:“长柳来啦?今儿圩市热闹,你们是要买什么东西?”
“赵大叔,我们来买些盐。”
赵家树闻言,眉头拧了拧,严肃地说:“你们还小,怕是不知道这边的铺子。正好我认识一家,这条路尽头有家杂货草铺,里面的盐比别处更好些,价钱和其他铺子却是一样的。”
赵家打猎为主,有些新鲜的肉卖不出去就得用盐腌渍,所以平时买的盐多,圩市上那几家卖盐的优劣更是了若指掌。
李长柳看向路尽头,心知他厚道又有经验,忙点头:“多谢赵大叔!一会儿我就去那里买!”
“哎你等等。”
赵家树见他们就要离开,连忙拦下,偏头对低着头的赵思成说,“咱们家也要买盐了,你去买十斤,和长柳他们一起买,更好讲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