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重回灾年给老妈完美童年[七零] > 第11章 第 11 章

灾后的生活逐渐走上正轨。王君的房子修好了,小夏荷又被继续送到奶奶家寄养。

方文斌当上了大队干部,整日除了忙自家的事,更要忙着公家的事。方家二女儿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孩,成秀英忙得抽不开身,只好把小夏荷继续交给王君带。比起五个月就断了奶的方夏荷,二女儿方秋菱出生不久就赶上地震,两个孩子的襁褓时光都浸在动荡里。

这几个月以来,方夏荷化名“夏禾”和成秀英一家生活在一起,逐渐混了个熟络。眼看小夏荷回了奶奶家,她和何田也收拾铺盖,准备搬去和王君同住。

王君帮着打探了消息:“你男人......还没找见。”

方夏荷脸上一僵,不知该说什么。

王君拉着她的手:“不要紧。咱娘几个照样把日子过好。”

在方夏荷的记忆里,奶奶王君是有点厉害的。她没读过书,脑子却灵光。她的脾气不像成秀英那样暴,但村里没人敢轻易招惹她。即使五岁后回到父母身边,奶奶那间低矮却干净的土坯房,始终是方夏荷的避风港,是挨了打后唯一能哭着跑去的方向。

何田看着王君。这是个利落的中年妇女,身板瘦小,笑容爽朗。她正手脚麻利地搬凳子、抹桌子,招呼着左邻右舍进屋打麻将。

很快,屋里就围坐起四个中年女人。飒飒秋风透过糊着旧报纸的窗棂吹进来,带着点凉意,也吹散了屋里的闷气。女人们东拉西扯,闲话家常。

“妈,”何田把方夏荷拉到一旁,“我真没想到太奶奶是这样的。我连她的照片都没见过,想都想不出模样。她......看着好有劲儿。妈,我发现这个年代的人都有种气血充足、浑身是劲的感觉,随时都能抡起一锤子。”

方夏荷的目光追随着王君灵活码牌的手:“你太奶奶对我最好了。你姥姥每次打我,我都跑到这来告状。太奶奶知道了,就会去你姥姥家,跟他们说,不要打夏荷。再打夏荷我饶不了你们!”她顿了顿,声音轻下去,“她说话管用。”

何田只在方夏荷零星的讲述里听过太奶奶的事。

王君的父母生了五个女儿。后来举家准备迁往东北谋生,孩子太多带不走,就把王君和另一个女儿嫁在了正阳村,就地安家。

那年,王君十三岁,出了门。

王君和第一任丈夫是少年夫妻。两人年纪都轻,生下个孩子没留住,早早夭折。她丈夫体弱,哮喘缠身,没过几年,也病死了。

守寡几年后,王君近三十岁,嫁给了第二任丈夫。那家穷,娶不起媳妇,娶了她这个寡妇。第二任丈夫对她体贴入微,日子好似安稳下来。两人先是生了个女儿,得了天花没了。后来,生下了方文斌和方文静。把方文斌拉扯着长到十二三岁,第二任丈夫在打炕时,突然倒下,再没醒过来。后来猜想,许是心脏病。王君又一次成了寡妇。

方夏荷初三那年,王君突发脑出血,瘫在病床上几个月。出院后生活仍不能自理,半边身子像不是自己的。方夏荷卷起铺盖搬回这间小屋,每晚端屎端尿,擦身喂饭,细心照料。

后来方夏荷去镇里读卫校,最牵挂的就是奶奶,一半是思念,一半是放心不下。那时王君已能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慢慢挪动。方夏荷每周回一次家,第一件事就是打盆热水,给奶奶仔细梳好头发,换上浆洗得干干净净的衣裳。

第一次领到工资,方夏荷给奶奶买了顶帽子,还有些零嘴吃食。吃的什么如今记不清了,但那顶帽子,方夏荷记得:毛线的,藕荷色,上面绣着淡雅的紫花。

王君活到了八十多岁。那时她已被接到镇上的女儿家住了些日子,过年要回儿子文斌家过。方夏荷和丈夫找了辆车,带着方文斌去镇上接她回村。

小汽车颠簸在乡村的坡道上。王君和方文斌坐在后排。几个人说着话,话比往常更多些。说着说着,王君的声音停了,脑袋一低,轻轻靠在了方文斌怀里。

大家叫她,没有回应。她的呼吸变得微弱。汽车急忙改道冲向镇医院,没抢救过来。

王君没有留下一句告别的话,就这样走了。

方夏荷后来总说,奶奶走得安详,没受太多罪,是福报。

“好好的在车上说着话呢,突然就静了。她最后是带着笑走的。”

王君乐呵呵地搓着麻将:“八条......杠上开花!”

“君姐你脑子是真好使。记牌啊。”

“这跟君姐打麻将可不能走神了啊,一不小心就给她点炮了。”

王君的笑声散在日暮的暖光里,和着麻将牌的清脆碰撞。这鲜活的声音,把方夏荷和何田从沉甸甸的回忆里拽了回来。

眼前的王君,清瘦却精神矍铄,手指灵活得码着牌,眼神机敏地扫过桌面。这身影,与方夏荷记忆中晚年那个慈祥但衰弱、行动迟缓的老人,在光影里重叠、分离、再重叠,搅得方夏荷心头百味杂陈。

何田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妈,又见到太奶奶,你......有没有什么特别想为她做,却没能做成的事?现在或许能补上。”

王君,似乎从来就是个“无欲无求”的人。

她拉扯孩子、操持家务、应对生活的重锤,从不见她开口索要过什么。

“如果能......”方夏荷望着王君在牌桌边微驼的背影,“如果能让她顿顿吃上白面馒头,隔三差五尝点肉腥;如果能给她扯几尺好布,做身新崭崭、厚实实的棉袄;如果能带她走出这村子,去看看县城,看看火车,看看不一样的天......该多好啊。”

“如果能......”更深的渴望涌上来,“如果我能像现在这样,是个经历了世事、懂得人情冷暖的成年人,坐在她身边,听她讲讲过去的事,说说心里的苦,哪怕只是陪她静静地坐一会儿,让她知道,那些苦我都懂,她不是一个人扛着......该多好啊。”

这念头像一颗种子,落在心里,迅速生根发芽。

何田看着母亲眼中闪动的微光,明白了她的心意。她用力握了握方夏荷的手:“妈,我们试试。在这个年代,尽我们所能。”

牌局散了,邻居们说笑着离去。王君收拾着桌上的麻将牌,嘴里还念叨着刚才哪一手牌打得妙。方夏荷深吸一口气,走上前,接过她手里的牌盒:“大姨,我来收拾。你歇着去吧。”

“哎,不用,顺手的事。”王君嘴上说着,手却没停。

方夏荷坚持接了过来,动作麻利地整理着。她看着王君坐到炕沿上,习惯性地揉了揉有些发僵的膝盖——那是早年劳累落下的老寒腿。

“大姨,”她声音放得很柔,带着点试探,“我看你这膝盖不大舒服?赶明儿我去公社,想法子弄点好点的膏药?”

王君摆摆手,脸上还是那副不以为意的笑模样:“嗨,老毛病了,多少年都这样,不碍事。费那钱干啥?省着点。”

她的拒绝如此自然,如此理所当然,仿佛承受这点疼痛是她的本分。方夏荷和何田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涩然。

“那......晚上想吃点啥?”方夏荷转换了话题,努力让语气轻松些,“我做。”

“有啥吃啥呗。”王君笑道,“你们娘俩刚来,别忙活。我熬点玉米糊糊就成,省事。”

又是“省”。方夏荷没再说话,只是默默地把牌盒放好,转身走向灶台。

何田立刻跟了上去,小声说:“妈,震后重建的时候咱没少帮忙,攒下的那点糖票......”

“嗯。”方夏荷应了一声,声音有些闷。她舀出金黄的玉米面,动作比平时更轻柔些。心里那“弥补”的念头,第一次撞上了王君那堵“无欲无求”的墙。

王君靠在门框边看着,忽然想起什么:“哎,夏禾,听说老李家老伴半夜咳嗽,你也给治好了啊?灌了几碗苦汤药?”

方夏荷一边搅动渐渐粘稠起来的糊糊,一边应着:“嗨,不是什么苦药,就弄了点甘草、枇杷叶熬水,润润肺,管点用。怎么啦大姨,你晚上也容易咳嗽?”

王君摇摇头:“我没事。那个,夏禾啊,”她顿了顿,像是斟酌着词句,“你会治哮喘吗?就是那种......喘不上气,喉咙里像拉风箱,憋得脸发青的病?”

方夏荷手里的勺子顿了一下。“哮喘?哮喘是气管太窄太敏感,受了刺激就痉挛,气进不去也出不来,人就憋得慌。”她用尽量通俗的话解释,“这种病,发作时用点平喘的药能缓解,但去不了根儿。得小心养着,别着凉,别闻烟尘,别累着,更不能生气。要是能弄到麻黄、甘草这些熬水喝,能稍微好受点......再过个几十年,这都不算啥大病了。”她差点说漏嘴。

王君的神色变得悠远,目光仿佛穿透了土墙:“哦......那,那天花呢?”她的声音低了些,“我们村,早些年也有不少得了天花死了的,浑身烂脓包,高烧不退,救都救不回来......”

方夏荷的心揪紧了。“天花,”她声音放得很稳,带着医者的冷静,“那是瘟神,烈性传染病。染上了,九死一生。活下来的,也多半落一脸麻子。这病......没特效药,全靠命硬扛过去。唯一的法子,是种牛痘预防。牛痘种上了,胳膊上出个小脓包,好了就一辈子不得天花了。”她补充道,“现在政府都在推广种痘了,往后得这病的就少了。”

“哦......”王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沉默了片刻,灶膛里的火光在她脸上明明灭灭。她抬起眼,又问,声音更轻了,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探寻:“那......夏禾啊,你知道心脏病怎么治吗?特别是那种......干着活呢,突然就倒下,再叫不醒的?”

方夏荷心里又是一酸。奶奶这是想起她的过去了。一生多少苦啊,失去的孩子,病死的丈夫......这些伤痛从未真正远去,被她深深埋在了“省事”、“不碍事”的表象之下。她看着奶奶在火光映照下格外深刻的皱纹,强忍着鼻间的酸意。

“心脏病......特别是心梗,”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就是心脏里通血的管子堵死了,血过不去,心就停了。这种病,发作起来特别急,凶险得很。平时要是能注意,别太累,别生气,别吃太油太咸,或许能预防着点......要是能备点救心丸、硝酸甘油这样的药,发作时含在舌头底下,兴许能抢回一点时间。还有......还有像脑出血,”

她想起奶奶晚年的病,“就是脑子里的血管破了,血淹了脑子,人一下子就瘫了,不能动不能说话。这个更要命,也得靠平时注意血压,别太高了。”她说的这些药名和概念,对这个年代的农村来说,遥远得像天方夜谭。

王君静静地听着,浑浊的眼睛里映着跳跃的火苗。良久,她轻轻“哦”了一声,脸上没什么表情,只低声说:“那要是......早点认识你就好了啊。”这句话轻飘飘的,却像一块巨石砸在方夏荷心上。

方夏荷用力搅着锅里的糊糊,热气熏得眼睛更酸:“大姨。你要注意身体。不要太操劳了。什么都......不如身体重要。每年都要体检......都想法子去卫生所看看,有什么病能早点查出来,预防着。”

何田在桌子那边正摆碗筷,闻言赶紧过来拽了拽她的衣角,低声道:“妈,说啥呢!这个年代哪有‘体检’?”

“什么预防不预防的。防不胜防。”王君平静的面孔依旧没什么波澜,她拿起抹布擦了擦手,“人这一辈子,命里有啥,早都写好了。”

方夏荷不再说话,只是更用力地搅动着锅里翻滚的金黄糊糊,看着粥面泛起细小的气泡,袅袅热气升腾起来,模糊了她的视线。她悄悄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纸包,里面是她和何田在震后帮忙重建时,省下来的一点点珍贵的红糖票换来的红糖。纸包被捂得温热。

她捻起一小撮深红的糖粒,手指在锅边顿了顿,看着那细小的晶体在指尖闪烁。

一点点甜,一点点暖,就从这一碗糊糊开始吧。她们有很长的时间,在这个重新来过的七十年代,用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方式,慢慢靠近那颗饱经沧桑却依然温热、坚韧的心。

奶奶,人这一辈子,命里有啥早就写好了。那么命里也写了一章,让我重新回来,对你好。

玉米糊糊入口多了丝丝入扣的甜。

王君小口地喝着,细细地品着,没说什么,只是喝得比平时慢了些。她今天的问题似乎格外地多,一个接一个,像是要把积压了半辈子的疑问都倒出来。

“夏禾,”她放下碗,看着方夏荷收拾灶台的身影,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了口,“你别嫌大姨啰嗦啊,你说那农药......就是地里打虫子的药水,要是不小心喷脸上了,把脸上的皮肤给燎坏了,留一片红疤,皱皱巴巴的,还能治不?”

何田正喝着糊糊,睁大了眼睛:“咋了奶奶?谁的脸让农药给燎了?”

方夏荷手里的抹布“啪嗒”一声掉在灶台上。农药......文静姑姑脸上那片显眼的疤痕?这个时间点......她缓缓转过身,心沉了下去。

王君摇了摇头,深深叹了口气:

“我那闺女,文静。前儿个去棉花地打药,风一吹......喷头歪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