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汴京梦华录 > 第1章 渔舟向京华

汴京梦华录 第1章 渔舟向京华

作者:温叙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01 15:40:07 来源:文学城

景朝崇文年间,东海之滨的宋家村在天光熹微中醒来。咸腥的海风裹着湿冷的雾气,钻进每一道茅草屋的缝隙。

宋依依在土炕上翻了个身,粗硬的麻布被褥摩擦着皮肤,她睁着眼,望着糊了厚厚海藻泥的屋顶,那点残存的睡意早已被心头翻涌的东西驱散得一干二净。

今天,是她离家赴京的日子。

外间传来低低的絮语,是爹娘的声音。

“……京城米贵,居大不易。如意那丫头托人捎话,说那‘悦来居’是顶好的去处,包吃住,月钱也比在村里强十倍不止……可我这心,总落不到实处。” 母亲王氏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挥之不去的忧虑。

父亲宋大海沉默着,只有吧嗒吧嗒吸着旱烟的声响,辛辣的烟草味丝丝缕缕飘了进来。半晌,才听到他重重叹了口气,那声音像是从被海风磨砺了几十年的胸膛深处挤出来的:

“女大不中留。她想去,就让她闯闯。如意在里头做过十年,总归是个照应。咱家这光景……”后面的话他没说,但沉重的气息堵在小小的屋子里,比海雾更让人喘不过气。

宋依依掀开粗布被子坐起来。炕沿冰凉,她赤脚踩在夯实的泥土地上,寒意顺着脚心直往上窜。她走到门边,透过门板的缝隙看出去。

昏暗的油灯下,父亲佝偻着背坐在小木凳上,那双曾拽动千斤渔网的大手布满厚茧和皲裂的口子,左手小指缺了半截——那是去年冬天收网时被冻僵的绳索生生勒断的。

母亲正佝偻着腰,在一个豁了口的陶盆里用力揉搓着几件旧衣裳,水声哗啦,溅起的水花映着灯光,像碎了的星星。哥哥宋承宗坐在角落的小木墩上,借着微光,拿一块磨刀石反复打磨他那把用了多年的鱼篾小刀,沉默得像块礁石。

一股酸涩猛地冲上鼻尖。她知道爹娘的难处。哥哥在邻镇当铺做学徒,月钱微薄;爹出海打渔,看天吃饭;娘白日里要去镇上鱼市卖鱼,回来还要做绣活补贴家用。

十八岁的她,留在村里,除了帮娘做做绣活、晒晒鱼干,又能有什么大出息?京城,悦来居,是母亲那位叫夏如意的故交姨母指的路,也是这个家为她寻的一条微光闪烁的出路。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头的哽咽,推开门走了出去。

“爹,娘,哥,我起了。”她的声音刻意放得轻快。

堂屋里三双眼睛瞬间都聚焦在她身上。王氏慌忙在围裙上擦了擦湿漉漉的手,走过来:“依依,怎不多睡会儿?船还早呢。” 她粗糙的手指拂过女儿细嫩的脸颊,眼里是藏不住的心疼和不舍。

“睡不着了。”宋依依笑了笑,主动接过母亲手里的活计,“我来收拾。”

早饭是照得见人影的稀粥,配上一小碟咸得发苦的腌海菜。宋大海默默地将自己碗里稍稠些的粥底拨到了女儿碗里。宋承宗放下磨好的小刀,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沉甸甸的布包,塞进宋依依手里,声音有些闷:“拿着,哥没啥本事,这点铜板……去了京城,别委屈自己。”

布包带着哥哥的体温,宋依依握紧了,重重点头。

天色渐渐透亮,海雾散了些,露出远处灰蓝色、波涛起伏的海面。一艘破旧的乌篷渔船已泊在了村头的小码头边,船老大不耐烦地吆喝着。几只灰白的海鸥在船桅上空盘旋,发出清厉的鸣叫。

小小的行囊不过几件洗得发白的换洗衣裳、母亲熬夜赶制的一双厚底布鞋、一小包晒得喷香的鱼干,还有一面边缘磨得光滑的旧铜镜。

王氏将一个缝制精巧的靛蓝色小香囊塞进女儿怀里,里面是她去龙王庙虔诚求来的平安符,散发着艾草和不知名干花的辛涩香气。 “贴身放着,保平安。”她眼圈泛红,声音发颤。

宋大海扛起那个不大的包袱,闷声道:“走吧,爹送你上船。”

踩上潮湿摇晃的跳板,踏上狭窄的渔船甲板,脚下是常年浸染鱼腥和海盐、滑腻腻的船板。宋依依转过身,岸上母亲和哥哥的身影在薄雾中越来越小,母亲还在用力挥着手。

渔船在船老大粗犷的号子声中,破开灰蒙蒙的海水,驶离了生活了十八年的渔村。咸涩的海风猛烈地灌进她的领口袖口,她紧紧抓住船舷,望着家乡的方向一点点被海水吞没,终于忍不住,一滴滚烫的泪砸在冰冷粗糙的木头上,瞬间洇开又消失。

海路转陆路,牛车颠簸在尘土飞扬的官道上。宋依依靠着粗硬的麻袋,看着车窗外掠过的陌生田野、村落、驿站。

越靠近京城,路上的人马车辆便越多起来,穿着绫罗绸缎的商贾、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吏、推着独轮车的小贩、背着包袱的旅人……形形色色,汇成一条喧嚣的河流。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奔向一个庞大而陌生的世界。

当那巍峨连绵、如同巨兽脊背般的青灰色城墙终于出现在视野尽头时,宋依依的心跳骤然失序。巨大的城门楼高耸入云,门洞深邃幽暗,上面镌刻着两个铁画银钩的大字——汴梁。城门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喧嚣的声浪混杂着各种气味——汗味、牲口味、脂粉香、食物香,还有马粪的骚臭,一股脑儿地扑面而来,几乎要将她淹没。

“让开!让开!没长眼啊!”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疾驰而过,车夫挥舞着鞭子厉声呵斥。宋依依被旁边推搡的人群挤得一个趔趄,险些摔倒,慌忙抱紧了怀里的包袱,像一尾被抛进激流的小鱼,懵懂又惶恐地随着人潮涌进了这“天下首善之地”。

京城!这就是她无数次在母亲夏姨母的零星描述中憧憬过的京城!母亲年轻时也曾在这里的客栈做过工,每每提起,疲惫的眼中总会闪过一丝宋依依当时无法理解的光彩,说那是“遍地机会”、“热闹得让人睡不着”的地方。

如今亲见,这“热闹”却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街道宽阔得惊人,两侧商铺鳞次栉比,幌子招牌五颜六色,迎风招展。酒楼茶肆里传出阵阵丝竹管弦和猜拳行令的喧哗,货郎挑着担子吆喝,各色人等摩肩接踵。

她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衣着光鲜的行人,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那些琳琅满目的店铺吸引:香气四溢的点心铺子,挂着流光溢彩绸缎的布庄,摆满精巧木器漆器的杂货行……一切都新鲜得让她眼花缭乱,心头那点离家的愁绪和对未知的惶恐,竟奇异地被这汹涌的繁华冲淡了几分,一丝隐秘的兴奋和“我本就该属于这里”的奇异感觉悄然滋生。

“悦来居……”宋依依默念着这个名字,捏紧了母亲给的地址纸条。母亲说,那是京城数一数二的大客栈,就在最繁华的御街附近。她一路打听着,穿过一条条喧嚣的街巷,脚下的青石板路越来越平整光洁。终于,在一处十字街口,她停下了脚步。

一座气派非凡的三层木构楼宇矗立在眼前。朱漆大门敞亮,门口蹲踞着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门楣上高悬一块巨大的黑底金字匾额,龙飞凤舞地写着“悦来居”三个大字。

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处处透着富贵与精致。楼外便是京城最负盛名的御街之一,车马如龙,行人如织,尽是衣着锦绣、气度不凡的人物。

客栈门口,不时有装饰华美的马车停下,身着锦袍的客人被殷勤的伙计迎进送出。隐约能听到里头传来伙计们清脆响亮的唱喏声、算盘珠子急促的噼啪声,还有丝竹管弦的悠扬乐音。

宋依依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洗得发白的靛蓝粗布衣裙,脚上沾满尘土的布鞋,又抬头望了望那流光溢彩的“悦来居”招牌,心头那点刚刚升起的、对京城的归属感瞬间被巨大的落差和忐忑取代。这地方……真的会收下她这个渔村来的丫头吗?

她深吸一口气,鼓足勇气,抱着小小的包袱,踏上那光可鉴人的青石台阶。刚一靠近大门,一股混合着名贵熏香、酒菜香气和淡淡汗味的暖风便扑面而来,与外面街市的喧嚣截然不同,是一种带着矜持的热闹。门内,是另一个世界。

“这位姑娘,是打尖还是住店?”一个穿着干净利落青布短衫、头戴同色小帽的年轻伙计迎了上来,脸上挂着职业的、恰到好处的笑容,目光在她朴素的衣着上飞快地扫过,却没有丝毫轻视。

“我……我是来找工的。”宋依依的声音有些发紧,连忙递上母亲给的信物——一枚磨得温润的旧银簪子,“是夏如意夏姨母介绍来的,说今日来寻江迟江堂领。”

伙计接过簪子看了看,笑容更真切了几分:“哦,是夏姐姐介绍的啊!您稍等,我这就去通传江堂领。”他引着宋依依在门厅一侧稍候。宋依依局促地站着,目光却忍不住好奇地打量着这富丽堂皇的大堂。

地上铺着光洁的青砖,打磨得能照出人影。巨大的红漆柱子支撑着高高的穹顶,上面绘着精美的彩画。正对大门是一面巨大的雕花影壁,前面摆着一张宽大的紫檀木柜台,后面立着几排高及屋顶的格子架,上面整齐地码放着账簿和房牌。

几个穿着同样青布短衫的伙计在柜台内外穿梭忙碌,手脚麻利,应答清晰。客人来来往往,有气度雍容的富商,有带着随从的官员,还有风尘仆仆的行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属于“贵”和“忙”的气息。

“夏姐姐介绍的人来了?在哪儿呢?”一个爽利的女声传来,带着一股风风火火的味道。

宋依依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材丰腴、穿着深紫色细棉布褙子的妇人从侧门快步走来。她约莫四十岁年纪,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极有神采的大眼睛,皮肤白皙,未语先笑,给人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便是“悦来居”的老板娘,沈玉娘。

“老板娘,就是这位姑娘。”引路的伙计连忙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