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零五岁娃,带妈去改嫁 > 第17章 第 17 章

八零五岁娃,带妈去改嫁 第17章 第 17 章

作者:猫山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07 22:18:37 来源:文学城

到幼儿园接孩子,文莉君第一时间将去医院复诊的事告诉了女儿。

“妈妈,你相信我说的话?真的去正规医院看病了。”袁锦悦太惊喜了,母亲竟然自己去查明了药物的真假。只要母亲不吃这个转胎药,就不会早死了。

“嗯,丫丫说得都对。神医的徒弟不小心说了实话,我全听到了。这些药都是外省买的,根本不是自己上山采的。连这都要撒谎骗人,夸张药效就很正常了。

医生婆婆批评我还不如丫丫,她说,你这个女儿很厉害啊,会动脑筋会思考!好好读书,将来肯定了不起。”

袁锦悦把母亲的手贴在脸上:“我只想要妈妈好好地,其他不重要。”

文莉君拍拍女儿的小胳膊:“妈妈以后有任何事都会和我们丫丫商量的。接下来我想把神医的药换掉,吃主任给我的调理药。等我把生男生女的证据找出来给他们看,他们就不会再强迫我生儿子了。”

“你找到了,爷爷奶奶他们真的不会再强迫你了吗?”袁锦悦心中还是惶恐不安。

“就算爷爷奶奶没读过书,不懂科学。可爸爸是读过初中的,他应该会相信科学。只要他相信了,就不会再逼我了。”文莉君对丈夫还保有一些信赖。

袁鹏相信个屁,最想生儿子的其实是他。袁锦悦心中腹诽,她一直很好奇母亲对父亲顺从的原因:“妈妈,你喜欢爸爸吗?爱他吗?”

文莉君沉默了片刻,望着归家的路,夕阳正好:“我们农村人,大多数都是先结婚再恋爱。就算不喜欢,又能怎么样呢?能搭伙日子就行。

何况刚结婚的时候,你爸爸对我还是挺好的,还带我去逛公园,爬山。这次也是他说服爷爷奶奶同意我去蜀绣厂的。这个家里,我只能相信他了,他毕竟是你的爸爸,我的丈夫,我们要过一辈子的。”

袁锦悦的小手捏着母亲的手指:“既然你相信爸爸,我和你一起找,一定能找到证据的。我们要有理有据地告诉他们:女人不是生孩子的机器,女人也是人!”

是人,就有选择生或者不生的权利。

两母女回到家,配合着把家里的药换了。袁锦悦闻了闻药味,清新而甘甜,和上一次的味道完全不一样,整个人都放松了。

田秀芬眼瞅着文莉君在灶头上重新熬煮药物,当着她的面大口喝着。心里终于舒坦了,煮面条时给母女俩多加了一勺肉臊子。

晚上出门挑水,母女俩借机带着神医的两个药包绕到居住区最远的垃圾场。两人各拆开一个药包,挥洒在空中。把包药的牛皮纸撕成块、撕成条,再撕得粉碎!

小姑娘还找来一支土地庙的残香,点燃了这堆垃圾。火光熊熊燃烧起来,黄色的药粉化成烟雾腾空而起。

“谁大白天烧垃圾?”治安大队的人远远而来。

母女二人手牵手跑步逃走,胸腔内的空气快速进出。太痛快了,重生后的袁锦悦第一次露出真心笑颜。文莉君给两人买了军屯锅盔,以示庆祝。

“好烫!”锅盔外焦里嫩,葱香肉味十足。对袁锦悦来说,这些家乡美食都很陌生,前一世根本没机会尝试过。

小丫头一边吹着气,一边小心翼翼地咬着酥脆的外壳,特别像孩子。

女儿难得不老气横秋,文莉君心疼地帮她吹着肉锅盔的热气,教她把锅盔掰成两半,从中间有肉的地方开始吃。

钱包里还剩三十块钱,文莉君放心大胆地咬了一口锅盔。关于神医这件事,也应该找个时间告诉曹云,毕竟她肚子里怀着孩子。

可文莉君新入职蜀绣厂,忙着认识新同事、熟悉新环境,参与各种培训。一周后培训结束,新人全部被分配在了三楼日用品两个车间。

这里的日用品除了国人常见的枕巾被面,还有出口用的手绢、丝巾、睡衣、裙装、领带、腰带、口罩、眼罩、床罩等。品种繁多,工艺精美。

原来日用品车间的佼佼者,前往二楼精品车间。个别形象和手艺兼具的绣工,被分配到了一楼精品展示车间,一边完成精品刺绣工作,一边接受外国人的参观、记者们的随访。这两个地方的技术难度更大,工资当然更高。

现在每个日用品车只留下了10个老员工,有几个是专门留下进行技术指导的师傅,另有几个明显是因为年龄偏大,眼睛和手已经跟不上了老绣工。20个人摆着绣架在一起刺绣,房间里还是显得空荡荡的。

张娟给三人找了个相邻又靠窗的好位置摆放绣架:“我们又能在一起了。到时候莉君多教教我哦!”

“就你投机取巧,自己多研究研究针法不好吗?”刘卉戳着她的额头。

张娟捂着额头:“人家莉君又不介意帮我进步。”

文莉君坐在椅子上,前后是伙伴,右边是通道,左边是窗户。不用抬头,就能看见蜀绣厂的大门和楼下的花圃与停车场。一车车肤色各异的外国人,来来往往。

周末前下班早一点,文莉君买了新鲜的苹果去看望曹云。

煤炭厂两层的宿舍楼红砖裸露,巷道里堆满了各家各户的杂物。从一侧的楼梯上楼来,路过公共厕所,油腻的公共厨房旁边就是袁鲲的家。

曹云怀孕后没有去社区小组帮忙糊纸盒,日常在家做点信封的粘贴工作,看见文莉君来访十分意外。

屋子只有一个房间,空间逼仄。床和餐桌靠在一起,书桌和衣柜挨在一起。文莉君跨过信封扎,勉强坐在了餐桌边。

寒暄两句、放下水果。文莉君没敢说柳神医的药是假的,只隐晦地提醒:“曹云妹子,虽然神医医术高明,可是药三分毒,你这肚子里的孩子快六个月了吧,怀孕期间的吃喝要慎重些才好。”

曹云已被田秀芬、袁鲲反复洗脑,只要生了儿子,能搬回袁家的大屋去住。她可受够煤炭厂的宿舍了,屋里屋外总有一层洗不净的煤灰,公共厨房的味道每天都会飘进屋子里。

所以她抄着手冷笑:“大嫂,你觉得药不好,我觉得挺好。我这几天吃得好睡得香,身体棒着呢!肚子里的儿子活泼得很,每天都要活动手脚。我还等着过几天和妈一起再去看看神医,让他帮我好好调理,务必生出儿子来。”

“我们不能只听一个医生的意见,蓉城的中医附院有很多老名医。”文莉君只差没说跟我去见见冯主任了。

“要去你自己去!”曹云坐在窗下开始糊信封,“反正都是药,吃谁的不一样?谁让我生儿子,我就听谁的。”

劝说半天没用,文莉君叹了一口气:“好吧,那你注意安全。”说完就起身去接女儿放学了。

“我身子沉,就不送了。”曹云连头都没回。在她看来,文莉君一定是嫉妒她,不想让她生儿子搬回去抢房子。

袁锦悦听说后,只能安慰文莉君:“妈妈,你已经尽力了。她不相信也没办法。可能体质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吧!”

“冯主任说了,怀在肚子里的孩子是不可能改变性别的,我真担心她吃错了药,以后生出来的孩子身体不好。”

文莉君牵着女儿的小手,慢慢往家的方向走去。“妈妈怀着你的时候,就感冒过一次,都不敢吃药,硬抗过去的,就怕你到时候多长一点或者少长一点什么。”

“那我们早一点找到生男生女的证据给她看不就好了吗?”袁锦悦牵着母亲的手走到了锅盔店,要了一个红糖锅盔。

“街口余老叔家的《大众医学》杂志我已经翻完了,只到85年的,没看见明确写了基因决定男女性别的专业文章,只在一些类似文章里提到一点。我想去大一点的图书馆查阅。”

“图书馆吗?”文莉君咬了一口红糖锅盔,差点被烫到舌头。“蓉城只有一间市图书馆,我还不知道在哪里。”

“是市中心的图书馆吗?我知道,里面的书籍很齐全。”上一世袁锦悦周末不想回家面对一大家子糟心人,很多时候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大量的阅读也奠定了她后来成功自考的基础。

“你知道就太好了,是白老师告诉你的吗?明天是周日,我们上午就去吧。”查资料这事儿越快越好。

结果周日早晨,曹云主动上门说药吃完了,要让神医开第二阶段的药。

媳妇生孙子积极,田秀芬当然高兴了。她带着两个媳妇又去了柳神医的院子。

还是这个竹林小院,依然排着长队,学徒们高傲冷漠,忙忙碌碌。老神医依然笑口常开,精神矍铄。

文莉君想起她偷听到的话,对这个地方这群人已然没有了任何崇拜。连抱着儿子进门来感谢老神医的女人,文莉君都怀疑是不是托儿。

柳神医给两个人装模作样诊断了一番,全是夸赞身体逐渐康复,底子打好的话。然后新开了两张单子,文莉君还是以调养为主,曹云正式进入转性别的阶段。

配药抓药交钱,一套流程下来,田秀芬又损失了18块钱。

离开神医的小院,田秀芬亲自上门帮曹云熬药,顺带送吃送喝打扫卫生。

文莉君独自回家的路上,找了个机会拆开药包,看见了熟悉的黄色粗颗粒,又是雄黄。她找了个僻静的垃圾堆,把药全扔了。

趁袁大山和袁鹏外出走亲戚,文莉君拿出藏着的三包冯医生开的药,摆在厨房熬煮着。这三服药吃完,她必须再去一次附属医院开药。可这么偷偷摸摸地换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上午已经耽搁了,中午一过,母女俩带着笔记本坐着公交车前往市图书馆。

图书馆大楼高大简约,是60年代的苏联风格建筑。五层的阅览室坐满了人,大家或在书架查找浏览、或在旧书桌前阅读。阳光从窗外洒进来,让整个阅览室笼罩上一层金光。

袁锦悦轻车熟路地带着母亲走过书架,在三楼找到各种医学书籍杂志的展架,两个人捡起书籍,开始了查阅。

田秀芬帮曹云做完午饭下楼时,曹云欲言又止,最后说了句:“谢谢妈,你放心,我是不会背叛我们袁家的。”

媳妇表忠心,田秀芬自然高兴,可这话说得蹊跷,暗有所指。

回家路上,常光顾的面店邓大娘叫住了田秀芬。“我今天上午看见你媳妇拎着三个纸包从我铺子前路过往村外走,过了一会儿,她空着手又往你家走。下午她带着你家的小丫头坐公交车进城了,两个人鬼鬼祟祟的。”

纸包里是花了大价钱买的生子药,田秀芬心头升起不祥的预兆,沿着媳妇走过的路往村外走。村子的边界处,有一个垃圾堆。

这年代的垃圾不是天天清运,药材虽然混在垃圾里辨认不清了,但是包药的牛皮纸还夹在垃圾中随风招展。文莉君居然敢私自把药扔了?

回到家,灶台上摆着熬好了药,桌子上放着另外两服中药。如果不仔细辨认,牛皮纸的药包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神医家用的麻绳捆绑,这两副药包用的是白色棉绳。

好啊!文莉君好大的胆子居然敢换药,竟然敢背叛袁家。她这是中什么邪了!田秀芬冲出厨房去找袁大山、袁鹏,今天势必不会给文莉君好果子吃。

袁总:哎,28岁的亲妈还是太天真了!

军屯锅盔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军粮,其实就是北方俗称的烧饼。锅盔先煎后烤,千层酥脆,风味独特。椒盐牛肉锅盔、红糖锅盔是招牌,没吃过的都可以试试。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第 17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