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滴水永不干涸?融入大海。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滴水,民族主体、世界主体是这个大海。
每个人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民族主体中,主体光明,生命永恒。
传承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所呈现的事实真相、宇宙真相呈现给人民,构建人民的心灵认知体系,构建人民的人格系统、精神系统、灵魂系统,完成我们每个人的当代使命。
让中华文化经典成为人民的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和养料,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工作和每个生命当下的存在。
卦象、甲骨文、金文、隶书,中华文字体系。
四书五经、儒藏、道藏、大藏经,二十四史,中华经典、历史、科学及其呈现的完整天地人体系,呈现在人民的生活、工作和生命历程中。
核心是智慧和实相,文字、图画、语言、经典等,都是服务于智慧和实相的,而不是反过来。
人成长的核心是智慧和实相,无论什么样的人,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无论财富多还是财富少,无论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无论当高管还是做平民,都具有应对自己生活、工作和生命当下的智慧,都见到了自己所见到的实相,因此反映呈现自己所见的实相才是最重要的基础,由这个基础汇归整个民族主体,汇归当下的社会主体和国家主体。
教育的核心是智慧和实相,以启发人的智慧,揭示所面对的实相为根本,语言、文字、图画、文章、书籍是对实相的抽象,教育要教会人民从实相中抽象,同样的,要教会人民把抽象还原为实相,象有利于传播,象是心念传递的信号,抽象有利于传播,实相才是生命成长的环境、资源和养料。
认知以具象为单元,具象以实相为基础,回归过去时空应对的实相,看见自己心中的具象,伤害、困惑、痛苦......就是具象破碎,修复它实现疗愈。
认知升级,就是具象单元升级,每个具象单元对应的实相时空扩展更大,实相呈现的层次更深,智慧呈现的境界更高,形成的认知就更升级。
洞察实相,形成具象,通过具象,帮助人民实现认知升级,就是文化艺术界人士的贡献。文章呈现的具象,帮助读者认知升级;绘画艺术作品呈现的具象,帮助看画的人认知升级;乐曲和歌词呈现的具象,帮助人民认知升级;演奏家和演唱家通过表演呈现具象,让人民接收到并实现认知升级;书法家的书法具象,引发看者的心象实现升级。
具象就是心象,心象就是心心相映,心与心相互传递信号的信号单元。
中华文化典籍和历史书籍中,承载着历史人物的心象,对当时实相的具象,从整体上看,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心象,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认知、人格构建、精神内涵、灵魂实质。
成长是人的核心,人生的意义就是实现从人到神的成长,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和生命历程中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现实中洗炼智慧,现实中创建福德,自己的心田,对方的心田。
把中华文化典籍和历史典籍的文字,看到其中的具象,转化当前的实相,成为当代人的福德、智慧资粮,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使命,完成这件事并不能在当下流行的赚钱方式中获得实际利益。
从孩子抓起,让孩子接触中华文化典籍,了解中华民族源流,构建中华信仰,在中华文化滋养下形成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和社会性,构建自己的认知系统、人格体系、精神内涵和灵魂主体。
创建中华文化园,从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娱乐,全方位打造人生存的天人合一的环境空间,人与环境、经典和天地宇宙系统融合为一个整体。
创建中华炎黄童军,融合中国古代书院、武术传承和少先队、儿童团、童军等少儿成长体系,构建中华炎黄子孙成长养成体系。
爱情实修系统,以中华文化复兴为核心宗旨,觉醒中华魂,通过社会活动促进男女交往和社会交往。形成以融合为基础的男女关系,心灵彼此融合,身体相互接触融合、物质融合互通有无、情感融合互相关怀、社会融合共同团体、认知融合互相碰撞、人格融合形成集体、精神融合共同促进中华文化实践、灵魂融合回归中华文明主体。
首先将日历和纪年恢复为伏羲历,中华历史达53502年。空间以日地月星整个宇宙为空间,而不仅仅只是以地球为空间,更不是仅仅以一片地域为空间,当前的中华大地是宇宙的中心。
伏羲历纪年=西历纪年 51477(年)。2025 51477=53502年。
史料记录:“太初上元甲子,适逢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因为,甲子为天干地支的起点;夜半为1天的起点(子时);朔旦为1月的起点;冬至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就是说:太初历的上元是选在甲子日夜半子时,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会聚于斗(十二星宿之一)与牵牛之间的分度处,夜尽时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法计算了太初历的上元甲子的起始点:发现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西元463年)已经过了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当代学者,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左铨如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项目(A0224013)中,用秦-左表求乘率,用现代数学方法,改进了大衍求一术的古法,通过解不定方程组,再次证明了该结论。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有云:“太昊(即‘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南宋谢守灏所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也说:“伏羲木德……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皆与数理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多。当代学者阎朝科通过考古与文物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时间点的可考性。(参见《连山神农炎帝故里八铁证》。)
道历计算方法:以公元前2697年为黄帝纪元起始年,2025 2697=4722年
《太乙数统宗》记载:「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天心气运正值冬至,日月合璧,五星(指太阳系九大行星之金木水火土等五星)联珠,皆合于子,是为上元。」。每年冬至为一年之始,朔旦为一月之始,夜半子时为一日之始,甲子日为干支记日之始。
那一天——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正好是天文中五星联珠的时候,又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圣人即位的时刻,自然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历法的开端了。
道历是道教专用历法体系,以夏历为基准,采用六十甲子循环纪年。其纪年起始于黄帝即位之年(公元前2697年),计算方法为公历年份加2697年,如公元2025年对应道历4722年。道教斋醮道场使用的表奏文牒等,则书以天运甲子之岁。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Association for Yan Huang Culture of China,AYHCC)1991年5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现任会长:李玉赋,名誉会长:许嘉璐陈宗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是由一大批热心学术研究和弘扬中华炎黄文化的老干部、老将军、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研究会在周谷城、萧克、程思远、费孝通、许嘉璐等历届会长和现任会长李玉赋的领导下,本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的宗旨,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形成了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学术民主的优良传统。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经典传承工作委员会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所属分支机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为宗旨,以“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为理念,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联合、服务本会成员,创新发起社会活动,助推中华经典文化弘扬与传承。
中华文化促进会,成立于1992年,是经民政部批准、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全国性社会组织,总部设于北京。“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由海内外文化界人士及百余家分支机构组成,现任名誉主席为许嘉璐、高占祥,主席王石任法定代表人。其主要业务涵盖学术研究、国际交流、文化产业、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等领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过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九五'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5年由国务委员宋健倡议发起,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9月15日结题。该项目通过整合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碳-14测年技术等多学科方法,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组织170余位(后增至200余位)学者联合攻关,共同研究夏商周三朝历史年代学问题。
炎黄经典传承读书会是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经典传承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民阅读项目,自2019年4月23日启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每周开展讲座活动。该读书会以解析典故、成语为核心内容,汇聚退休领导、专家学者、大学生及热心群众共同参与。截至2022年8月6日累计举办156期活动,并于2022年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等主办的书香京城“全民阅读优秀项目“。2023年2月18日启动第五届全民阅读活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经典传承工作委员会会长张素芳、副会长井飞等出席启动仪式。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独家策划的大型文化展演活动,是全国文化类IP,旨在引导、鼓励全社会共同诵读中华经典,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共同建设“书香中国”。自2023年以来,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报名人数超10万人次,全网触达量突破5亿人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读经典、诵国韵”的热潮,被中央网信办评为“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彰显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是由中国文联于2008年启动的传统文化传播项目,由□□等六部委政策指引,联合北京大学等单位主办,旨在通过艺术形式解读国学经典,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项目响应党中央弘扬中华文化号召,已推出《道德经》《诗经》《论语》等舞台作品,累计举办17场海内外演出,形成文化品牌。
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是北京大学于2020年8月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虚体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系,负责人为王周谊。该中心以跨学科研究为特色,聚焦经典文本与文明发展相关领域。截至2024年3月,其作为北京大学人文社科虚体研究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参与相关学术活动。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儒藏》工程分两步实施。先期成果“精华编”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儒学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510种,以及韩、日、越三国历史上用汉文著述的儒学文献160种萃为一编,编成352册(其中中国部分282册,韩国50册,日本18册,越南2册)。第二步《儒藏》全本规模将会大大增加,预计收书3500余种(含“精华编”),将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四国历史上比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汉魏六朝以来道教经典,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国内图书馆馆藏《正统道藏》3部半,一部存于国家图书馆,一部存于河南南阳市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仅存半部。青岛市博物馆存有一部《万历续道藏》。正、续道藏经板传至清代,日有缺损。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遂全部被毁。
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后的千余年间,仅经录即近50种之多,流传至今尚有20余种,收录的经籍数量不等。各个时代编纂的大藏经,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经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轴装帧的书写本。
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始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宋太祖命高品张从信去益州(四川成都)计划刻藏,经过十二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全部刻成,运到汴京。因始刻于北宋开宝时,后世遂称为《开宝藏》。《开宝藏》是宋代闽浙私刻和辽刻、金刻以及高丽所刻各版大藏共同依据的祖本。后世大藏经的编纂,都与其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开宝藏》被称为汉文大藏经的祖本。
自《开宝经》开始,中国人首创了以“千字文”为顺序的目录体系,之后,我国数种大型类书的编目沿用之。此后,藏经印刻陆续兴起。宋朝有:辽版的契丹藏、金版之金藏、福州版的《万寿藏》《毗卢藏》、湖州版(浙版)的《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等。
元代根据宋本印行藏经,有《普宁藏》与《弘法藏》两种。然而元末天下大乱,藏经烧失殆尽。
明太祖洪武年间,集硕德于蒋山,点校藏经,刊刻南藏,然校勘不精,时有脱误。南藏之外,另有北藏、楞严寺版、报恩寺版等。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至高宗乾隆三年(1735—1738),以北藏为底本,复加新籍,刊刻龙藏。
此外尚有《频伽藏》、《百衲藏》,及1956年编印了《中华大藏经》、1983年陆续出刊《佛光大藏经》等。共出版过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0种(一说21种)。
随着佛教由中国东传至朝鲜和日本后,高丽和日本王朝均依汉文大藏经进行抄写刻印或排印。《开宝藏》首刻本于宋雍熙元年(984)传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间传到高丽。乾兴元年(1022)和元丰六年(1083)又分别将天禧修订本和熙宁修订本传到契丹和高丽。辽清宁九年(1063),契丹还把新刻的《契丹藏》印本送给高丽。
藏文大藏经:在9世纪初叶已译出700余部,其中一部分自汉译本转译。后弘期补译的经籍,以论典和无上瑜伽的经论为多。全藏分甘珠尔、丹珠尔和松绷三大类;甘珠尔又名正藏,收入律、经和密咒三个部分;丹珠尔也称续藏,收入赞颂、经释和咒释三个部分;松绷即杂藏,收入藏、蒙佛教徒有关著作。自元皇庆二年(1313)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各地共刻造过11种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经。此外还有刻于不丹的普拉卡本和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的库伦本两种。
蒙文大藏经:先后有四次译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间在萨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鹘和汉族僧众将藏文大藏经译为蒙文,在西藏地区雕造刷印;明万历(1573—1620)年间曾补译过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祯(1628—1644)初年对旧本进行过校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硕裕亲王福全领衔监修重刻甘珠尔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译重刻了丹珠尔,方始完备。
满文大藏经: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据汉文大藏经编次和内容翻译。乾隆五十五年编译刻完,计108函,只收入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诸部和其他大、小乘单译经及密秘部经咒等共699种。
西夏文大藏经:最初由汉文大藏经译出。宋景祐元年(1034),《开宝藏》传到西夏(可能是《开宝藏》的天禧修订本),西夏的开国君主赵元昊于兴庆府建造高台寺加以收藏,并召集回鹘僧人译为新创造的西夏文。先后历时53年译毕,共362帙,812部,3579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由西夏僧一行主持重行校勘并翻译未译的经籍,印制三藏新经。至元三十年(1276),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转知沙门慧中等20余人负责将西夏文旧经本送杭州刻印,到大德六年(1302)竣工,前后共刷印了140余藏,但大多毁损无存,现各地发现的经论残卷仅数十种。
日文大藏经:日本除了前述各版汉文藏经外,从大正六年(1917)开始,就进行将汉文佛典译成日文的工作,迄今计有国民文库刊行会的《国译大藏经》、东方书院刊行的《昭和新纂国译大藏经》,以及大东出版社刊行的《国译一切经》。此外,又依据巴利系统的南传三藏,译成《南传大藏经》。
巴利语系大藏经:为南传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云南省傣族地区,是用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的巴利语佛典。除僧伽罗文、缅甸文、泰文、高棉文和老挝文外,傣文有4种不同的方言文字译本,近代还增加了天城体梵文本、拉丁字母本和日文译本等3种版本。
中国易经风水研究会是由北京浪峰顺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资助,于2010年4月成立的全国性机构,总部设于北京。其宣称以科学方式研究易经及传统文化,通过学术活动、人才推荐等方式开展业务,经费来源于企业资助、会费及捐赠,会员需遵守国家法律并缴纳费用,组织架构包含会员大会、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组建的学术机构,2013年1月5日在清华大学揭牌成立。该中心以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重构研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由李学勤、裘锡圭担任主任,办公室设于清华大学。
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前身为殷商文化研究室,1992年升格为殷商文化研究所。1999年增设董作宾甲骨学研究室,随后成立商代考古研究室、甲骨文信息处理研究室、商代艺术研究室及文物保护研究室,2003年12月整合组建为现机构,2005年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隶属安阳师范学院,下设殷商历史、殷商考古、甲骨文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拥有甲骨学研究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现有教授9人、博士13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28项,出版《商代分封制度研究》等专著40余部。
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7月,由黄天树教授担任主任。该中心围绕甲骨断代、形态、缀合、语法、文例、音系及文字考释等领域开展研究,积累了一批学术成果。近年来,中心推动甲骨学与人工智能结合,在智能缀合、校重、字体分类等方面取得突破,莫伯峰教授团队研发的“缀多多”软件实现了人工智能批量缀合甲骨。中心汇聚了刘影、莫伯峰等学者,并与河南大学等机构开展学术交流。